祇,“zhǐ”乎?“只是”乎?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guang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晓奎
  每每读到《马说》“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目光总是来回审视,逡巡不前:“祇”“骈”“称”之读音,句子的正解,究竟若何?
  文章开头一段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伯乐不常有”,而写得有声有色的却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终身遭遇:“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那么,作为两个状语后置句前面的谓语动词“祇辱”和“骈死”二者是什么关系?是因为“祇辱”所以才导致“骈死”?还是先“祇辱”,后“骈死”?看似并列的句式,可两个分句的意义,颇耐人咀嚼。
  所谓“骈死”,即“并列而死”,也就是成双成对地一群群死于槽枥之间;“骈”,即“两马并驾”。“祇辱”又是何意?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75页提供了一个注释,③:“祇(zhǐ):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提供了参考译文,此句的翻译是:“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着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结合这句话的翻译,显而易见,“祇”,副词,“只是”“只能”的意思,“辱”是“屈辱”“受屈辱”的意思。
  教学文本和配套的教辅资料,在解释“祇辱”时,并没有像“骈死”的解释那样,从语法结构分析和句意进行分析,同一句式,其表达方式相去甚远。
  这似乎不符合文言的构词特点,也不符合文学大家韩愈的用语习惯。那么,“辱”就是这个义项?“祇(zhǐ)”还有其他读音、意义吗?
  带着这些疑惑,笔者查阅了互联网上的《汉典》,于是有了新的发现。
  先说“辱”字。《汉典》的解释是:“辱(rǔ),埋没。”提供的两个例句一个就是这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唐·韩愈《杂说四首》)”;另一个是《左传·襄公三十年》中的“使吾子辱在泥涂久矣”。在书架上,又发现了龙门书局出版、赵悦主编的《文言文完全解读》,书里有这样翻译:“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是埋没,辱没在仆役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此处,亦是把“辱”当作“埋没”来理解的。
  而“祇”,除了音读“zhǐ”,解释为“正、恰、只”之外,也还有一个读音的三个义项,即“祇(qí)”:①地神。说文解字:“祇,地祇,提出万物者也。”如:“神祇”。②安心。《诗经·小雅·何人斯》:“壹者之來,俾我祇也。”郑玄·箋:“一者之来见我,我则知之,是使我心安也。”③大。《易经·系辞下》:“不远复,无祇悔。”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词源》中,“祇”也有与“安心”相近的“安定”“安适”这一义项。
  因此,笔者以为,这里的“辱”应该解释为“埋没”“辱没”,是叙说千里马现实的生存状态,若是理解为受“奴隶人”的“屈辱”,那么文章所表达的重心、作者的情感态度就有直斥“奴隶人”的意味,与后面之“骈死”很不和谐,更与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极不吻合。“祇”读音应为“qí”,意义为“安然”“安心”更接近“祇辱”在句中的含义。
  将此句按照上述的意思,结合语境翻译如下:“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安然埋没在仆役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而)不以千里马著称。”
  正是因为“祇辱”,正是因为“骈死”,才有后面一句“不以千里称也”的无限痛惜之情!如果把“祇”解释为“只是”,只用“辱”与后面的“骈死”呼应,作者的感情就被严重弱化,语脉的顺畅也被断然阻隔。
  北京大学吴小如教授在赏析《马说》时说,韩愈文章具有“以诗为文”的特点,“用具有诗的情调、韵味等特色来写散文”,“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绘千里马的遭遇,只摆出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这已经可以说是诗的写法了”。除了“形象思维”的作用之外,笔者以为这篇《马说》所体现出的“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正是由于在文中使用了恰切的文言虚词,借助于长短不齐、错落有致的音韵形式等。像“策之”“食之”“鸣之”排比句自不必说,“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一句子,其句式、结构整齐相对,读来朗朗上口,也隐含着韩愈为文之“以诗为文”的妙处,如果只把“祇”当作“只是”来理解,断然是不会产生这种“滋味”的。
  ★作者单位:江苏邳州教育局教研室。
其他文献
【设计意图】  《夜归鹿门歌》出自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选修课中的诗词鉴赏应区别于必修课中的诗词教学,不能再以单篇诗词为单位组织教学,教学要有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为了使选修课的教学更科学、更有效,应该依照“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教材进行整合,对接高考,以疑带赏,以生为主,以题促练。这样既整合拓展了教材,尊重了诗歌教学的规律,也有利于学生的认知与接受,让学生学有所用,考有所
《王几何》一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的一篇自读课文。常规的教学安排是一课时,也就是先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点评精彩段落,赏析作者是如何塑造一个幽默风趣、业务水平极高、热爱教育的几何老师。但是笔者发现教完此文后有的学生笑嘻嘻地说“王几何、王几何”,好像对这个绰号很感兴趣,据说背地里还有戏谑性地给同学取绰号的现象。看来一堂课的有效性还不够。如果从三维目标来看的话,就是注意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课本剧教学是一种情境教学,它是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下,通过改编剧本、即兴表演、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在互动合作中,发挥想象,表达思想,使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并促进人格成长,激发潜能。所以当课本剧教学被引入语文课堂,语文的天空更加广阔了。  笔者在具体的教学中,做了一点尝试,也总结了一点开展课本剧的路子。  一、把握课文的特点是开展好课本剧的前提  不是任何一篇课文都能开展课本剧活动的,所以选择
《林黛玉进贾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选自长篇小说《红楼梦》的第三回。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中心事件,以她当天的行踪为线索,第一次介绍了贾府的一批主要人物,第一次展现了全书的典型环境贾府的大致情况。课文中主要人物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等的性格特征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尤其是对王熙凤的塑造我认为更是技高一筹、最为成功。  王熙凤的性格历来被人们视为是一个精明能干,专权显胜,惯于玩弄权术的人。
“立言之要,在于有物”,“物”就是文章内容,它是靠材料来体现的,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要素之一。我们的高考作文更是如此,只有占有了丰富的、新鲜的材料,才会写出言之有物,富有说服力的佳作来。但是现在很多学生因为生活空间狭小、知识储备少等原因,造成素材积累不够,以至于作文没有材料可写。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素材积累的指导。  一、立足课堂,在教材中挖掘素材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是语文学科专
随着高考大幕的拉开,作为第一场的语文考试一直备受关注。而语文考试中最为核心的当属作文。高考过后,各地区作文形式与立意的分析也往往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热议的对象。今年全国Ⅰ卷的漫画作文考题以新颖的形式,丰富的隐身含义引发人们的深思。其实漫画作文考题总是在循规蹈矩中寻找创新的突破口,但与高考的主题保持永恒的一致,将社会现象、时代气息融入其中,实现高考服务于生活,作文联系生活的初衷。本文主要以2016年全国
艾·巴·辛格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他于1904年出生在波兰华沙一个犹太家庭,从小就在一个犹太氛围非常浓厚的家庭中长大,他的爸爸是一个贫寒的哈西德教派拉比,他的妈妈是一个犹太拉比的女儿,同样笃信宗教。哈西德主义强调祈祷者发自内心的虔诚和真诚是信仰的基础,上帝是哈西德主义的核心概念。在对上帝的理解上,哈西德主义认为,上帝是无处不在的,他弥漫于所有的存在物之中,无论善恶美丑,都有一种神性的目的和力量。而传
语文教学要“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就不能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贯彻诱导性原则,让学生“乐学、会学”,则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事实证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诱导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质疑探索问题、独创思维的能力。下面就教学实践,谈谈诱导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学习过程注重质
经典的力量是无穷的。《爱弥儿》就具有这样的作用。最近读了法国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深为他根据爱弥儿的年龄而提出的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而受到启发。卢梭说:“只有爱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爱;只有宜人的性情,才能收获幸福;只有良好的品格,才能使人服从;只有自我尊重,才值得别人给的尊重。”这全然是对教师乃至人类提出的美好目标、做人的准则,它闪耀着卢梭的真知灼见之光彩。就教师这个职
《品质》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底层的光芒”版块中的一篇小说,它出自于英国现实主义作家高尔斯华绥,小说讲述了鞋匠格斯拉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是因为机器生产对于手工业作坊的冲击,生意越来越清淡,最后悲惨地饿死了的故事。小说赞扬了鞋匠格斯拉诚信敬业,坚守自己理想的底层劳动者形象,同时借这个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小说没有一波三折的曲折情节,小说的主旨似乎也一望而知,翻译过来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