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带一 多元整合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chao0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小古文,有助于学生传承中华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的精髓,激发学生亲近母语的兴趣。为了让小古文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降低难度,增加积累量,教师可将小古文有机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中,用“以一带一,多元整合”的策略,即“学一点带一点,学一篇带一篇,学一组带一类”等策略渗透小古文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慢慢积淀,亲近经典。
  【关键词】小古文;以一带一;多元整合;有机融合
  小古文,是指那些短小浅显,读起来生动有趣的文言故事和文言句段。阅读小古文,对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浸润中华文化,具有启蒙和积淀的价值。
  统编教材中,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12册语文书中古诗文有32篇,占所有选篇的30%左右。那么,如何立足于现有的语文教材进行小古文教学,以降低学生学小古文的难度,激发学小古文的兴趣,增加学小古文的效度呢?笔者用“以一带一,多元整合”的策略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颇有成效。
  一、学一点带一点,有机渗透
  (一)点于情感生发处
  小古文往往具有音韵美、情境美等特点。教学中随机整合小古文,点于情感相通处,有利于情感的生发。
  如学习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的《找春天》,感受文章诗一般的语言后,教师出示小古文《春日寻芳》,说道:“让我们来看看古人又是怎样寻找春天的。(引读)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她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学生读“时芳草鲜美”。“(引读)她在飘飘摇摇的风筝里——”学生读“儿童放纸鸢于村外”……就这样,教师用课文中的语段创生语境,用文白互读的方式,引领学生反复涵泳小古文,轻巧灵动的小古文洋溢在嘴边,赏春惜春的情趣美自然流淌在学生的心田。
  (二)点于困顿疑惑处
  阅读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往往是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所在处,也是能力增长处,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加以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重点落实,难点突破,需要策略和过程来支持。其中,引经据典,联读文言经典,能有效消除学生阅读认知中的困顿和疑惑。
  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册第五组的第一课《将相和》,根据单元导读中的要求(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难点)——“学习本组课文,要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读读原著中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部分”,笔者在教学时围绕课后练习第一题——“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谈谈你对两位历史名人的认识,并写下来。在学生交流自己的评述文章后,笔者话锋一转,说:“想知道史学家司马迁是如何评价这两位历史人物的吗?”随即出示“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司马迁《史记》)”,引导学生发现写人物述评的方法——提出观点 举例说明,对照后进行修改,再交流,最后向他们推荐《史记》。适时地引入文言的人物述评,不仅突出了历史故事的教学目标,更让学生通过文白互通的方式,消解了对人物评价写法之疑惑。
  (三)点于经典再生处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篇目选自文言经典,编者在编入课文时作了改动,也有一些课文的细节出自文言经典,是一种改写。引导学生原汁原味地理解、鉴赏语言,或体会人物形象,或品读语言表达,与经典处整合再生,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晏子使楚》时,读到“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笔者适时引入小古文:“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学生通过文白互通的方式,用成语来说说文中形容齐国人多的句子;用文白互读的方式感受文言表达的简洁明了,从而感受晏子处变不惊、聪明机智的个性。
  (四)点于阅读延伸处
  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不能拘泥于某一例,而要择其一点进行延伸,或主题探究,或言语比较,从而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探究性阅读能力。阅读教学与小古文整合,从一点延伸,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能激发学生阅读文言经典的兴趣。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纪昌学射》一文中,纪昌学射,飞卫用心良苦地教,纪昌专心致志地学,而且学有成效,成了有名的射箭能手。在课即将结束时,笔者出示小古文“纪昌既尽卫之术,计天下之敌己者,一人而已,乃谋杀飞卫。(《列子·汤问》)”让学生自由读,说说大意并质疑。《列子·汤问》中对《纪昌学射》的记载,完全颠覆了我们对“尊师”的认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此处小古文的引入,不仅点在了学生思维的固化处,更是点在了学生阅读探求处,课的结束又是新探究的开始,激起了学生阅读《列子·汤问》的欲望。
  二、学一篇带一篇,慢慢积淀
  (一)延学求迁移
  语文教材中写景状物的现代文,在谋篇布局和语言表达上往往有鲜明的特点,如写景类课文的层次结构清楚,借景抒情,描写与联想、想象结合等。同样是写景状物的小古文,在结构层次、表达方法上与现代文有很多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延伸阅读,文白对读,互为鉴赏,可积淀语文素养。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观潮》是篇写景的文章,作者写了钱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及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尤其是写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既言之有序,又言之有物,写出了大潮宏伟的气势。
  在学生学习该文后,笔者花了一课时,利用小古文《浙江之潮》(节选)与《观潮》结构相似、写法相近的特点,文白互通,用延学的方式,迁移学习该小古文。
  板块一:文白互通,感知顺序
  师:学习了《观潮》,我们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写出了钱江大潮的壮观。早在几百年前,古人周密也写过类似的文章(出示节选的《浙江之潮》),他笔下的钱塘江大潮又是怎样的呢?   师生合作,用舍文取白、舍白取文、文白互读的方式,发现《浙江之潮》也按从远到近的顺序围绕“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最盛”写了潮来时的情景。
  板块二:文白互通,品味语言
  师生文白互读,具体如下。
  师: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生: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师: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生: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师: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生: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怪不得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那是因为——
  生:远处的浪如银线,横贯的浪像玉带,近处的浪像玉城雪岭,声如雷霆。
  师:虽是小古文,但作者也用了这些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钱江大潮的气势,言简意丰。
  板块三:文白互通,进行改写
  由于小古文《浙江之潮》没有写潮来前、潮去后的内容,笔者让学生用“以白助文”的方式,将课文中潮去后的部分改写成小古文。于是就有了“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余波漫天涌来,江面风号浪吼。许久,江复平静。望堤下,江水已长两丈有余”等精彩的小古文。
  (二)互学求提升
  拓宽阅读视野,以教材中的课文阅读为基础,整合相同题材的文言进行互学。教学中,教师运用先自主学、后合作学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走进经典,比较、发现、理解、鉴赏,文白互学,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课文《晏子使楚》改编自文言文名著《晏子春秋》。基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之考虑,笔者把文言版的《晏子春秋》纳入课堂,用互学的方式学习课文《晏子使楚》。
  板块一:课前预习,熟读文言《晏子春秋》
  借助工具书、依托课文,自主理解文章大意。
  板块二:围绕重点,互学找文白之异同
  这是教学的核心板块,由两个主问题构成:(1)无论是文言版的原文还是改编了的课文,都写了哪几件事?(2)对比课文与原文在描写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样的不同有什么作用?
  显而易见,第一个问题旨在理清课文脉络,第二个问题则发现文白描写时语言上的异同。针对两个主问题,学生利用表格,小组合作展开交流、讨论后,达成一致见解(见下表)。
  原文中对楚王和晏子第三个回合的交锋有一段铺垫,写了楚王与大臣想侮辱晏子的谋划过程,在课文中被删去了。学生认为这样的删减是成功的。因为课文的逻辑已经决定了这个所谓的齐国盗贼完全是楚王刻意安排的,无须在前面赘述。这样写不仅可以使文章结构更为紧凑,也能增加情节安排上的“出乎意料”之感,从而凸显晏子处变不惊之智慧。
  板块三:整体回归,探究形象后之原因
  晏子的形象已经确立——一个兼具智慧和气度的杰出外交家。那么,晏子成功的原因究竟在哪里?仅仅只是因为他是一个优秀的外交家吗?
  学生再读《晏子使楚》,发现“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要想在外交中取得胜利,外交官的身后必须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这是构建平等和谐外交氛围的基石所在。弱国无外交,在古今对话的过程中,学生构建了对外交的初步认知。
  (三)仿学求发展
  文言文“言文分离,行文简练,结构严谨”,学生聚焦文言语言表达,在随文学习中初步尝试用文言进行表达,进一步感受、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一篇带一篇”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学一篇现代文带学一篇小古文,还可以让学生学一篇现代文写一篇小古文。
  小学生善于模仿。“写小古文”的成功,对“读小古文”是一种极大的鼓舞。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诵读积累后,可尝试着让学生写写小古文。除了前文所提到的仿写《浙江之潮》的片段外,还可以创编整篇小古文。可以是同学合作完成一篇。如上完二年级下册《雷雨》一课后,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小古文《雪》。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每位学生选择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任何一个片段,用四字句仿写小古文,小组交流时,合作创编一篇小古文版的《雷雨》。也可以在学一篇现代文时,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课文,尝试着独立创作一篇小古文。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的学习暂告一段落,小古文《芦花》出现在课件中,悠悠的配乐,唯美的画面,唤起了学生的文思。笔者要求学生联系《金色的草地》,创编一篇小古文《蒲公英》。作文逐一投到大屏上,共赏共评析。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学生的日记中也出现了小古文,如:四明多枫树。秋日赏景,一片鲜红,西风拂过,叶动如火。(《枫叶》)
  “学一篇带一篇”的方法,适合学习内容相似、结构相同的小古文拓展材料。我们不必細究拓展阅读的小古文的言语秘妙,也不必深挖其主旨,只求学生能通过古今穿插,文白互通,仿编创编,“囫囵吞枣”式地积累一些小古文,培养文言的语感。随着适度、适时、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对小古文的兴趣定会日趋笃厚。
  三、学一组带一类,亲近经典
  (一)基于主题,升华情感
  目前,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都以一个单元一个主题的形式进行编排。每个单元都围绕主题从不同题材、不同角度选择文章。因此,我们在进行小古文拓展的时候,可以“学一组带一类”,根据原单元主题,选取与之匹配的小古文单元主题,辅以小古文群文阅读,告知学生简要的学习目标,这样序列清晰,主题明确,便于同化新知,使课文学习得到更好的补充,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古文学习的实效。
  如针对五、六年级的部分单元,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选取的小古文分别有这些(见下表)。
  (二)基于文体,了解文化
  现代文的学习强调文体意识,因为不同的文体用不同的方法去学,能寻根握脉,低耗高效。同样,小古文也有不同的文体。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大量接触小古文的最终目的并非是明晰各类小古文的表达,只是想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另一种形式,激发学生亲近母语的热情。语言是情感的承载物,教者只有做到心中有数,适时地加以点拨、渗透,才能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到小古文背后所承载的文化。
  总之,立足教材“学一组带一类”,以文化的视角,将一类类小古文有机渗透,能让学生近距离地对话古人,感受经典古文的魅力,得到文言启蒙,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朱文君.小学生小古文一百课[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2.
  [2]蔡莉莹,林丹萍.文白对读,旧课新颜[J].小学语文教师,2013(12).
  [3]吕国飞.让小古文与语文教学相得益彰[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6(9).
  (浙江省余姚市东风小学教育集团 315400)
其他文献
小朋友们,你们听过风和雨同时演奏音乐吗?嘿,可真带劲!那真是一场奇妙的音乐会呢!  那个周末,我刚想出去玩,妈妈对我说:“伟伟,别出去了,就快下雨了,还是待在家里吧!”我立刻蔫了,垂头丧气地坐到窗户旁。  妈妈还真是个“天气预报员”,说下雨,这天就暗沉了下来。  不一会,风呼呼地吹了起来,吹得树叶沙沙作响,吹得屋顶的瓦片发出“咯啦咯啦”的声音,连窗户也在风中颤抖着身子“咯噔咯噔”地叫着。  紧接着
【成语解释】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近 义 词】 妙笔生花  【反 义 词】 无声无色、平淡无奇  【典故由来】  唐朝开元年间,四川昌明县青莲乡有位天才少年,从小聪慧异常,出口成章。有天夜里他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写字的毛笔笔头开了花朵。这个人就是后来的大诗人李白。李白的父亲李客对儿子的将来很有自信,认为他的儿子“有梦一般的眼神,风一般的神采,将来必成大器”!  不久,李白
在我看来,新鲜的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必备条件。可是,新鲜的素材要到哪里去找呢?当然是去生活中找了。生活中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的眼睛。  有一回,在数学课上,坐在里面、靠墙的同桌要出去交作业,我没有第一时间给同桌让座,被老师批评了一番。我很委屈,当时我在改正错题,只是一不小心让同桌等待的时间过长而已。妈妈知道后,引导我:“你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你的同桌,面对这样的情形会怎样想?”如果我是他,
小猕猴:啾啾先生,说实话,上期《成语电台》说什么“无友不如己者”,我想了很久,把脑瓜子都想破了,还是不明白到底应该如何交友,总感觉孔子的思想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啾啾先生:讲“见贤思齐”似乎讲清了道理的。如果再去了解下“不耻下问”这个成语,就能辩证地理解“孔子思想”了。  小猕猴:那请你讲讲“不耻下问”!  啾啾先生:这个成语会在以后的课文里出现的哦,老师会讲到的,没什么好讲的!  小猕猴:好久没
【摘 要】统编教材对复述训练进行了精心的编排,从二年级开始,以“讲故事”作为任务驱动,到三年级下册则直接以“复述”为单元目标,复述方法从直观的图片向抽象的词句、表格转变,对学生复述能力的要求在逐步提高。教师只有正确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准确解读文本,明确目标要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提升复述能力。  【关键词】复述; 教材解读;支架;心理活动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以“有趣的故
《白杨》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3篇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關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最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以及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教学时,笔者牢记“借物喻人”,直奔重点,引导学生结合爸爸的话,认识白杨树的特点,将树与人进行对照,体会爸爸的心。但这样教学委实枯燥了一些。语文课不仅要“有意义”,还要“有意思”,让学生沉浸在
[作者注释]本文发表于2012年10月24日《世界新闻报》第18版。谢谢午荷编辑在这篇文章基础上,综合参考了我以前发在博客里的其他原创。本文是我发给编辑的原文,删节部分以编辑最终定稿为准。  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的调查显示,在21个被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此外,在中国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
美国心理学家Reber,在1967年首次提出“隐性学习”的概念。他指出人能够按照两种本质不同的学习模式来完成复杂的学习任务,一种是“显性学习”,另一种是“隐性学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虽然隐性学习和外显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是密不可分的,但在复杂的学习任务中,隐性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隐性学习的研究成果,为教育实践开辟了一条新的探索途径。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我积极利用隐性学习的理论,进行初
在我的课余生活中,绘画与写作是我的一对亲密要好、如影随形的朋友。  从最开始的蜡笔画、线描到彩铅,再到素描与国画,绘画学习让我对事物的观察更加细致,提高了我对美的认识。同时,画画还能帮助我写作文。  绘画中的线描需要用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事物的特征,我在作文中借鉴了这个方法,通过文字来描摹事物鲜明的个性特点。  有次我要写《牵牛时光》,其中有一段要对水牛进行描写,我脑海里虽然有水牛的模样,但提起笔来却
【摘 要】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时,教师要努力拉近他们与文言文的距离,结合教学实践,以“读”为抓手,引导学生有滋有味地触摸经典语言:在读通文律中读得有趣,在读懂文意中读出意趣,在读透文心中读得入味,在读宽文本中读出余味。如此,文言文的种子才会植根在学生的心田。学生也能在读中循序渐进,激发学习的兴趣,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文言文;触摸语言;统编教材  文言文语言凝练,意义深远,因为年代久远,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