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现
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5(A)—0059—02
学生的习作应该是释放生命、展现个性的过程,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然而在平时的习作课上,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双手托腮,紧皱眉头不愿写,学生的习作过程成了苦难之旅,习作课堂成了学生的炼狱。如何还学生习作以原有的精彩?这是我们语文老师一直思考的问题。
一、分析现状——在思考中摸索
学生怕写作文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我们常常遭遇这样的尴尬:老师一说要写作文,学生就会条件反射地大叫起来:“哎,又要写作文了!”“我不知道写什么好。”“要是语文学习不要写作文,那该有多好啊!”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大多数学生面对作文题目往往迟迟下不了手,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好写,更吃不准自己写的是否合乎要求,即使完成了也是勉勉强强,是迫于无奈而凑足字数的。
学生习作写不具体,写不出真情实感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对所写的内容没有体验,让他们凭空想象,自然就不会生动具体;二是学生对写作文抱有应付的态度,明知道这部分需要写具体,一看字数差不多了,就匆匆收笔;三是学生没有掌握写具体的方法,虽然老师们经常在嘴上说写作文时要细致地写好心理描写、场面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对话描写等,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缺乏系统认真的训练,使学生没有掌握这些技能。
二、寻找对策——在快乐中写作
1. 变“苦事”为“乐事”。学生视作文为“苦事”,就是无法解决“写什么”与“怎么写”这两大困难。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就必须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写作兴趣的源头在于生活,如果学生能捕捉到生活中的精彩瞬间,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因此,我要求学生每天都坚持写一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可以写一篇完整的文章,也可以只写一个片段。每天利用十分钟进行交流评议,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选材的空间,把作文训练同他们的生活结合起来,使他们感到有东西可写。
如:我班马凯军同学写的一个片段如下:“爆——米花!”听到这吆喝声,我急忙跑过去,赶紧拿出一元钱准备买一些解解馋。来到小摊前,只见这位叔叔先将一个封闭式带摇手的罐子打开,放入一小勺白糖,接着又把苞米放进去,轻轻地盖好盖子,右手开始熟练地摇动罐子的把,左手时不时有节奏地敲一敲。叔叔怡然自得,一会儿工夫,便能闻见玉米香了。“叔叔,好了没?”“即刻就好,即刻就好!”叔叔轻轻拿出个篮子,把罐子放到篮子边上用力打开盖,只听“嘭”的一声,转眼间玉米粒全都变成白花花的爆米花了。瞧!它们笑得多开心呀!
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我除了对学生进行观察、思维与表达的综合训练之外,还注重教给学生习作的方法,减少学生在习作中遇到的困难。对学生写的每一篇文章,我都要认真批阅。在批阅的过程中,我对学生出现的一些小问题,进行简单的指导;对出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重点训练。
如:在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秋天的文章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景物的描写墨守成规,没有个性,都选取了几个地点,像公园、田野、果园等,然后对其中的景物进行罗列式的描写。于是,我重点引导他们在写作时一定要变换角度进行选材,将写景与抒情结合起来,写出自己对秋天的真正情思。结果学生第二次写作时,就出现了许多与众不同的文章。我班王悦同学写的《我爱秋天》,就极具个性,值得一读:深秋,落叶飘飘,黄得刺眼。园里,树木披着金黄的头发,凄凉的秋风为她梳妆。清晨的阳光穿过地上的每一片落叶,熠熠生辉,乍看还以为是用金子雕成的,时不时就会勾起人们的贪念……
可见,只要教师能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素材,让他们感到“处处留心皆文章”,学生们就会从中体会到习作的乐趣,将习作变“苦事”为“乐事”。
2. 变“批评”为“赏识”。小学生都有渴望得到肯定和赞扬的心理需求,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点,在作文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挖掘出他们不竭的创作动力。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能够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习作情绪,使他们树立再创佳绩的信念。当学生期待肯定和赞誉的心理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对习作的兴趣,从而会更加自信地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学习完课文后,我都会适时地安排一些仿写、续写、读后感等,对于这类文章,我只要发现一点闪光的地方,就集中交流,大加赞扬。如:我班苏晋涛同学在学习完《诺曼底号遇难记》后写了这样的感想:在这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为了救船上的60名乘客,自己坚定地走上了不归路,相比之下,对于那些乱扔垃圾、打架、骂人、没有责任心的同学,我们只能对他的人格打一个大大的零分。想一想我们自己,常常为了一块香蕉皮而斤斤计较,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怒火中烧,为了几句流言蜚语而疑神疑鬼,这是多么不应该呀!虽然这些话语有些稚嫩,但这是学生自己真实的感受,老师如能给予肯定,大家就会纷纷效仿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刘志飞同学在当天晚上就写了看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观后感,写得十分有新意:慢羊羊很聪明,常搞一些意想不到的发明,他告诉我们智慧就是最好的武器;喜羊羊很勇敢,每次他都能从灰太狼手中救走小羊,他告诉我们勇敢就是最好的守护;美羊羊永远都很镇定,她告诉我们不慌张就是逃脱的最后一丝希望;沸羊羊身体很强壮,他告诉我们拥有强壮的身体就有了安全的保障;灰太狼永远抓不到羊,但永远不放弃,他告诉我们坚持就是成功的前奏。
学生的每一篇作文,不管成功与否,都是他们苦心经营的结果,他们的付出都渴望能得到老师的鼓励,而不是老师的批评。用赏识的眼光对待学生的每一篇作文,你会发现许多美好的东西。
3. 变“批改”为“交流”。很多时候,学生写完作文,上交给老师后,就感到任务已完成,万事大吉了。而教师也只是给交上来的作文打个成绩,简单地写几句评语,发给学生,就算一次作文结束。学生面对作文的单一读者——教师,得到的回应仅仅是一个分数和一些模棱两可的评语,久而久之,学生习作的兴趣就被磨灭了。故而,在学生完成作文后,我采用了师生互相交流批改的方法,让孩子们在参与中寻找习作的乐趣,提高习作的水平。具体做法是:每次作文写好后,先分发给每一位同学,让他们进行第一次批阅,批阅时要带着下面这些问题:(1)文章中有没有写错的字、用得不恰当的词;(2)文章有没有写得不太好的句子;(3)文章有没有按照习作要求写;(4)文章有没有把自己想说的话都写出来。刚开始,学生感觉批阅文章较难,找不出不足之处。我就鼓励学生用笔画出自己觉得不如意的地方,再指导他们想办法换另外的方式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长期练习,学生就懂得怎样批阅文章了。其实,批阅作文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提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学生很乐意参与,自然就兴趣高涨。之后,再由学生推荐的小组长进行第二次批阅,要求除了做到以上四点之外,还让他们练习写评语。有了学生的参与,不仅大大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还激发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总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学生就会把作文当作一件乐事,作文教学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真实是习作的生命,丰富的生活是习作的生命之源。为学生的生命之花开拓丰足的生活之源,再加以春风般的呵护,学生的习作定能呈现出绚丽的色彩。
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5(A)—0059—02
学生的习作应该是释放生命、展现个性的过程,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然而在平时的习作课上,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双手托腮,紧皱眉头不愿写,学生的习作过程成了苦难之旅,习作课堂成了学生的炼狱。如何还学生习作以原有的精彩?这是我们语文老师一直思考的问题。
一、分析现状——在思考中摸索
学生怕写作文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我们常常遭遇这样的尴尬:老师一说要写作文,学生就会条件反射地大叫起来:“哎,又要写作文了!”“我不知道写什么好。”“要是语文学习不要写作文,那该有多好啊!”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大多数学生面对作文题目往往迟迟下不了手,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好写,更吃不准自己写的是否合乎要求,即使完成了也是勉勉强强,是迫于无奈而凑足字数的。
学生习作写不具体,写不出真情实感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对所写的内容没有体验,让他们凭空想象,自然就不会生动具体;二是学生对写作文抱有应付的态度,明知道这部分需要写具体,一看字数差不多了,就匆匆收笔;三是学生没有掌握写具体的方法,虽然老师们经常在嘴上说写作文时要细致地写好心理描写、场面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对话描写等,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缺乏系统认真的训练,使学生没有掌握这些技能。
二、寻找对策——在快乐中写作
1. 变“苦事”为“乐事”。学生视作文为“苦事”,就是无法解决“写什么”与“怎么写”这两大困难。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就必须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写作兴趣的源头在于生活,如果学生能捕捉到生活中的精彩瞬间,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因此,我要求学生每天都坚持写一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可以写一篇完整的文章,也可以只写一个片段。每天利用十分钟进行交流评议,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选材的空间,把作文训练同他们的生活结合起来,使他们感到有东西可写。
如:我班马凯军同学写的一个片段如下:“爆——米花!”听到这吆喝声,我急忙跑过去,赶紧拿出一元钱准备买一些解解馋。来到小摊前,只见这位叔叔先将一个封闭式带摇手的罐子打开,放入一小勺白糖,接着又把苞米放进去,轻轻地盖好盖子,右手开始熟练地摇动罐子的把,左手时不时有节奏地敲一敲。叔叔怡然自得,一会儿工夫,便能闻见玉米香了。“叔叔,好了没?”“即刻就好,即刻就好!”叔叔轻轻拿出个篮子,把罐子放到篮子边上用力打开盖,只听“嘭”的一声,转眼间玉米粒全都变成白花花的爆米花了。瞧!它们笑得多开心呀!
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我除了对学生进行观察、思维与表达的综合训练之外,还注重教给学生习作的方法,减少学生在习作中遇到的困难。对学生写的每一篇文章,我都要认真批阅。在批阅的过程中,我对学生出现的一些小问题,进行简单的指导;对出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重点训练。
如:在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秋天的文章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景物的描写墨守成规,没有个性,都选取了几个地点,像公园、田野、果园等,然后对其中的景物进行罗列式的描写。于是,我重点引导他们在写作时一定要变换角度进行选材,将写景与抒情结合起来,写出自己对秋天的真正情思。结果学生第二次写作时,就出现了许多与众不同的文章。我班王悦同学写的《我爱秋天》,就极具个性,值得一读:深秋,落叶飘飘,黄得刺眼。园里,树木披着金黄的头发,凄凉的秋风为她梳妆。清晨的阳光穿过地上的每一片落叶,熠熠生辉,乍看还以为是用金子雕成的,时不时就会勾起人们的贪念……
可见,只要教师能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素材,让他们感到“处处留心皆文章”,学生们就会从中体会到习作的乐趣,将习作变“苦事”为“乐事”。
2. 变“批评”为“赏识”。小学生都有渴望得到肯定和赞扬的心理需求,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点,在作文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挖掘出他们不竭的创作动力。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能够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习作情绪,使他们树立再创佳绩的信念。当学生期待肯定和赞誉的心理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对习作的兴趣,从而会更加自信地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学习完课文后,我都会适时地安排一些仿写、续写、读后感等,对于这类文章,我只要发现一点闪光的地方,就集中交流,大加赞扬。如:我班苏晋涛同学在学习完《诺曼底号遇难记》后写了这样的感想:在这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为了救船上的60名乘客,自己坚定地走上了不归路,相比之下,对于那些乱扔垃圾、打架、骂人、没有责任心的同学,我们只能对他的人格打一个大大的零分。想一想我们自己,常常为了一块香蕉皮而斤斤计较,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怒火中烧,为了几句流言蜚语而疑神疑鬼,这是多么不应该呀!虽然这些话语有些稚嫩,但这是学生自己真实的感受,老师如能给予肯定,大家就会纷纷效仿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刘志飞同学在当天晚上就写了看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观后感,写得十分有新意:慢羊羊很聪明,常搞一些意想不到的发明,他告诉我们智慧就是最好的武器;喜羊羊很勇敢,每次他都能从灰太狼手中救走小羊,他告诉我们勇敢就是最好的守护;美羊羊永远都很镇定,她告诉我们不慌张就是逃脱的最后一丝希望;沸羊羊身体很强壮,他告诉我们拥有强壮的身体就有了安全的保障;灰太狼永远抓不到羊,但永远不放弃,他告诉我们坚持就是成功的前奏。
学生的每一篇作文,不管成功与否,都是他们苦心经营的结果,他们的付出都渴望能得到老师的鼓励,而不是老师的批评。用赏识的眼光对待学生的每一篇作文,你会发现许多美好的东西。
3. 变“批改”为“交流”。很多时候,学生写完作文,上交给老师后,就感到任务已完成,万事大吉了。而教师也只是给交上来的作文打个成绩,简单地写几句评语,发给学生,就算一次作文结束。学生面对作文的单一读者——教师,得到的回应仅仅是一个分数和一些模棱两可的评语,久而久之,学生习作的兴趣就被磨灭了。故而,在学生完成作文后,我采用了师生互相交流批改的方法,让孩子们在参与中寻找习作的乐趣,提高习作的水平。具体做法是:每次作文写好后,先分发给每一位同学,让他们进行第一次批阅,批阅时要带着下面这些问题:(1)文章中有没有写错的字、用得不恰当的词;(2)文章有没有写得不太好的句子;(3)文章有没有按照习作要求写;(4)文章有没有把自己想说的话都写出来。刚开始,学生感觉批阅文章较难,找不出不足之处。我就鼓励学生用笔画出自己觉得不如意的地方,再指导他们想办法换另外的方式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长期练习,学生就懂得怎样批阅文章了。其实,批阅作文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提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学生很乐意参与,自然就兴趣高涨。之后,再由学生推荐的小组长进行第二次批阅,要求除了做到以上四点之外,还让他们练习写评语。有了学生的参与,不仅大大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还激发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总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学生就会把作文当作一件乐事,作文教学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真实是习作的生命,丰富的生活是习作的生命之源。为学生的生命之花开拓丰足的生活之源,再加以春风般的呵护,学生的习作定能呈现出绚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