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大学学费——一个无奈而又沉重的话题
每年的暑假,都是高中毕业生的狂欢季节。走过了黑色七月,结束了高考厮杀。拿到了理想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们有理由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尽情宣泄压抑了很久的情绪。
然而,有阳光的地方就会有阴影。有快乐的笑声就会有忧伤的愁容。
每年的这个时候,在无数的媒体上,我们都会看到一个频繁出现的词——贫困生!他们都是一些拿着一样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大学新生,不同之处在于,面对今天中国大学巨额的学费,他们,和他们的家庭都陷于无助之中。
按照教育部提供的折中数据计算,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成本中,理工学科是每生每年1.4万-1.6万元,人文学科是每生每年1.2万-1.4万元。若按现在平均每生每年5000元学费、1200元住宿费的标准计算,学生家庭所分摊的高校教育成本比例为44%,若按平均每生每年学费8000元、住宿费1200元计算,这一比例则高达66%。而国外这一比例通常在13%-15%。
如果照此标准,按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计算,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的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按培养一个本科生4年最少花费2.8万元计算,则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
巨额的大学学费,已成为横亘在今天中国大学门前的一座“珠穆朗玛峰”,翻越它的难度,远远超过了高考本身。为了供养一个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无数的父母含辛茹苦,焦虑不安,失去了正常的生活;众多的普通家庭负债累累,濒临破产的边缘。
如果说高考还只是一个人的命运博弈的话,那么,一个大学生的四年时光,则在很大程度上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除了“贫困生”这个特殊群体,今天的中国大学校园里,正坐着数以千万计来自普通家庭的大学生,他们每一个人长长的大学费用账单背后,又该有着多少家庭的悲欢故事……
二、我的大学账单
迟来的愧疚
2007年1月12日,《重庆时报》的一条新闻成为许多人议论的焦点。一个名叫静子(化名)的女大学毕业生是这篇新闻的主角。
2002年7月,出生在青海的静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某高校,求学四年后顺利毕业。2007年1月,刚刚参加工作的她,意外地收到了远在青海的母亲寄来的“礼物”——一本整整50余页的账本!里面详细地记录着她大学四年的花费,名目近百种,大致归为学习类(29010元)、生活类(33000元)、考证类(4890元)、就业(10000元)、假期费用以及额外消费(34800元),总计111700元。
静子的母亲介绍,她们一家在青海算中等收入家庭,年收入不到30000元,但三分之二的收入都用在了静子身上,她和静子的父亲则四年基本没有添置一件新衣服。而承认“自己花钱确实很厉害”的静子对自己大学生活标准的评价是:在寝室里属中等偏上。
面对这样的账本,静子被吓了一大跳,她反复翻看四年来的每一笔费用,从不曾想过父母竟然会为自己付出这么多,愧疚与感动掺杂在一起,她含泪向母亲先道“谢谢”,再说“对不起”!随后,她公布了这本独特的账本,希望能以此警醒学弟学妹,明白父母的不容易!
算得都被“吓了一大跳”
2007年寒假伊始,为了真实了解大学生活的费用,我们特地邀请了四位在校大学生,来到编辑部,和他们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算账”。
他们的学校所在地分别为重庆、天津、吉林。
朱翔,男,吉林大学新闻系,大四学生。
朱翔的费用为学费每年7000元,四年总计28000元;住宿费每年1200元,四年4800元;第二自选专业每年1200元(两年制),书本费300元,总计2700元;生活费用为每月700元-800元,按每学期5个月计算,四年共40个月,总计约为28000元-32000元;每年寒暑假吉林和重庆间往返的四趟差旅费用为2400元,四年总计为9600元(以火车票价计),朱翔乘坐过飞机,他的实际差旅费用支出为12000元;大三时购买富士数码相机一部5000元;购买过两部手机2100元。四年中打工和奖学金共有1000元收入。
加上其他一些不确定费用,朱翔大学四年的费用约为85000元-90000元。
朱翔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他的生活费用由父母各付一半,家庭年收入平均约为35000元。
朱翔说自己也非常明白,为了供他上学,家里的生活都过得非常节俭。自我感觉在大学里完全没有乱花钱。至少没有浪费。因为钱影响到他的最大的一件事是考研——考虑到家里的经济承受能力。他被迫放弃了考研。在他们班里,有30%-40%的贫困生。
朱翔最感慨的是这是第一次计算自己上大学的费用:“完全没想到竟用了这么多钱,被吓了一大跳!”
李菁,男,重庆工商大学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大一学生。
李菁是2006年的新生,刚刚度过了一个学期的大学生活。他的专业是中法合办的,学费也比国内单方办学的要高。
李菁的费用为学费每年9000元,四年总计36000元;住宿费每年1500元,四年6000元;因为是本地上学,可以经常回家,生活费用较为便宜,每月约为400元左右,按每学期5个月计算,四年共40月,总计约为16000元。因为李菁的大学生活才刚刚开始,能够确定他四年中必须支出的费用约为58000元。
李菁对自己四年大学费用的估计为100000元。
李菁家的年收入约为60000元。
他选择这个专业时,最主要的是自己一直很喜欢经济,对费用的估算也得到了家里的支持,觉得可以接收。
李菁说虽然自己的大学生活才刚刚开始,还不知道后面的很多事情,但是“参加今天的这个访谈,被上了深刻的一课,至少知道自己今后在大学里该怎样花钱了”。
李慧,女,四川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大四学生。
英语专业的学费有一个幅度,为4500元-5500元,川外的收费是按上限执行。
李慧的学费为每年5500元,四年总计22000元;住宿费每年1200元,四年4800元。她也是重庆本地人,日常生活用品基本是从家里带到学校,由父母购买,此外她每月的生活费用平均为500元左右,按每学期5个月计算,四年共40月,总计约为20000元。大二时自己和父母各出一半的钱购买了4000元的一台电脑。考证额外支出了1500元。大学期间,她兼职打工的总收入为3000元。
李慧四年大学的费用约为50000元。
她家的年收入为25000元-30000元。
李慧说,川外的学生分布很不平衡,既有通过“绿色通道”贷款助学进来的,也有很多富豪家的子女,有钱人多,很多同学的压力都很大。她觉得自己 面对“钱”的心态还不错,能以正确的态度走过自己的大学生活。
师巧莉,女,天津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专业,大四学生,2006年“超女”长沙赛区50强之一。
师巧莉是四位同学中大学生活最丰富的一位,这得益于她的专业,同样,这也让她的大学费用成为最难算的一位。
她的专业属于“艺术类”,用通俗的话说这是个“烧钱”的专业。她的母亲也为她记了一本账,大学期间她的所有费用支出总计为120000多元。我们和她一起算账时,却有20000多元的费用她想不起来,不知道花到了什么地方,所以她对妈妈的账本多少有点不服气。
师巧莉的学费为每年10000元,四年总计40000元;住宿费每年1200元,四年4800元;生活费用平均为每月800元左右,按每学期5个月计算,四年共40月,总计约为32000元;每年寒暑假天津和重庆间往返的四趟差旅费用为2000元,四年总计为8000元(以火车票价计);2006年,她参加广州和长沙两个赛区的“超级女声”比赛,并成功进入长沙赛区50强之列,共花费12000元(我们估计这一笔费用是一笔糊涂账);购买电脑5000元;因为自己的责任而使同学的相机丢失,赔偿2000元。
这就是师巧莉能列出的自己的费用,总计为103800元,和她母亲的账本相差20000多元。
师巧莉家的年收入约为50000-60000元。
用师巧莉自己的话来说,她的费用中,日常生活的费用支出比较难算清楚。父母给她规定的标准是每月600元,但实际在800元左右,有的时候她可以几个月不从家里要钱。也有的时候会连续几个月超过1500元。这都和她的专业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专业的优势,她从大一开始,就有了许多打工和兼职的机会,每逢节假日,六七天就能挣到千元左右的收入;为企业的商业演出当一次主持,也能有几百元的收入;大三的时候,她为气象局的天气预报配了一个学期的音,每个月有500元的收入。她的手机、U盘、MP3等奢侈用品,都是她参加各种比赛赢得的奖品。此外,大学四年,她还获得了总额为4000元的奖学金。
三、中国大学的学费到底有多贵
谁来为大学学费买单
1996年,中国大学开始实行并轨招生,学费大幅增加,“教育产业化”开始了。短短十来年时间,我们就拥有了“世界第一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完成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与此同时,以惊人的速度疯狂上涨的大学学费,也成了压得无数中国家庭喘不过气来的“一座大山”!
这是一组和大学费用相关的统计数据:
25倍:从1988年大学开始收费的200元起,1995年涨为800元,到2005年为5000元,近20年时间里上涨了25倍。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4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3倍,大学学费的涨幅几乎1O倍于居民收入的增长。
320万:飞涨的学费,使中国高校贫困生急剧增加。据国家有关部门1996年的调查统计,当时在校大学生中特困生为几十万人;1999年,560万在校生中,贫困生有100.5万人;2000年则增至142万人。而现在高校贫困生总数已高达320万人,其中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的特困大学生有100多万,各高校贫困生的平均比例高达25%。其中,清华大学贫困生比例为23%,北京大学为30%,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均为35%。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大学生每月生活费低于150元的比例激增到41%。调查统计还显示,有25.5%的家庭因为负担不了上大学的费用,其子女不再升入大学。
6366.62元:《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最新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全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为6366.62元,人均每天收入17.44元。不要忘了,在这个平均数的背后,我国有近80%的农村家庭和城镇居民中的低收入家庭。而一个大学生一年的平均费用却超过万元。
90%: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06年暑假开展的一项大规模社会调查显示,近九成被调查者认为目前中国大学学费“太高了”。
…… “知识改变命运!”在今天的中国,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上大学依然是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的最有效途径,然而,这条途径现在却被超出中国大多数家庭承受能力的大学学费所阻碍。大学不仅没有带来希望,相反却让无数的梦想坠入绝望的深渊。当我们陶醉于“世界第一”的中国大学规模时,谁又该来为这样的大学买单?
中外大学学费比较
大学的学费到底该怎么来算?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一个大学生的学费标准约为该国人均GDP的20%左右。
2005年5月8日,世界独立组织“教育政策研究所”公布了“全球高等教育排行榜”,比较了16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开支。结果显示日本的开支最贵,学生平均一年的教育支出约为15000美元(其中包含五六千美元的学费)。芬兰的学费最为便宜,年均支出只有3300美元。欧洲国家平均在5000美元到7000美元之间。
在发达国家,公立大学收费的水平是受到严格限制的。美国的国民人均收入是30000多美元,大学学费约为每人每年5000美元,仅占年人均收入的1/6,即使是私立大学的收费也只是人均收入的一半左右。英国的国民人均年收入约为26000美元(2000年的数据),英国的大学学费为平均每人每年约2000美元,只是英国人均收入的1/10左右。即使按照“新法案”,2006年大学学费达到每人每年5000多美元,大学学费也只占人均收入的1/5(假设英国的人均收入仍为26000美元左右),这一标准也包括著名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德国大学约98%为公立学校,由联邦政府拨款办学,一律免学费,包括外籍学生。
在意大利,大学新生一年要缴纳的学费约30万里拉(约150美元),其中一部分在注册时交付,另一部分在每年三月底以前付清,家境困难、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全部或部分免交。而近30万里拉的学费仅占意大利贫困家庭收入的5.5%-10.2%。
在亚洲,与中国内地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同样是人口大国的印度,最著名的尼赫鲁大学每学期只需交108卢比学费和260卢比的住宿费,两项合计只相当于人民币70元左右。
综合考虑国民收入与相对购买力,以人均GDP计算,中国在1000美元左右,美国则为36000美元,日本超过31000美元,分别是我们的36倍和31倍。按此计算,日本15000美元左右的学费支出只相当于中国人3550元的支付能力。这就是说,从支付能力看,中国现阶段大学生学费支出是日本的3倍以上,“当之无愧”地位列世界第一!
四、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 就如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一样,中国虚高的大学学费引发的恶劣后果开始一个接一个出现:在“市场”的指引下,大学建楼买地攀比成风,与豪华校园相对的却是教学水准节节下滑;高额的费用使很多家庭无力供养,子女被迫辍学,造成了新的教育机会严重不公;除了交钱的数字,教育成本根本就是一笔糊涂账,也使得教育领域的深度腐败愈演愈烈;飞涨的学费成为众多脱贫家庭重新“返贫”的首要原因……
面对这样的混乱,面对承载着我们未来和梦想的大学,每一个人都有理由质问: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大学?今天的大学,除了“钱”,还应该有些怎样的“大学品格”?
国家应硬性规定高校收费标准
夏建白,中国科学院院士。
目前的教育体制有什么问题?我觉得主要是学费太高。
15年前,我女儿上清华大学时,每年学费几百元,现在学费涨到几千上万元,差不多涨了20倍。除了学费,还有住宿费、书费、饭费等,别说农村家庭负担不起,就是城市里一般家庭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1994年至今十多年间,国民人均收入增长不到4倍,学费涨幅却远远超过了国民收入增长速度。国家应出台政策,硬性规定各类高校的收费标准。学费应按教育日常运行成本1万-1.4万的25%提取,即每年每个学生的学费在3500元左右。
现在一所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其中的行政人员数远远超出了教学人员。特别是普通高校,应该主要保留教学人员,以大大降低行政费用,节约教育成本。
我国高校必须转换发展模式
纪宝成,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在更快的发展速度中实现的;二是在较低经济水平基础上实现的。从这两个方面来看,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高等教育不宜再保持世所罕见的持续7年之久的年均25%左右的高速增长,而应转而采取低速增长、稳步发展的方针,否则将超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
目前,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在国际上处于低水平,而学费则已经处于高水平。据有关资料测算,1999年以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学费占人均国民收入的比例一直维持在50%上下,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0%的水平,学费标准不宜再提高了。增加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应当成为当前增加高等教育投入的主要途径。
由于近些年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是以外延扩张的发展模式为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求高校必须转换发展模式,从外延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到内涵提高为主的发展轨道上来。
“成本回收”很危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5年发表了《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这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在论及全球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大学经费”问题时,文件这样写道:
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高等院校有时还得从其服务性活动中部分“收回成本”。收取学费的问题是高等教育中一个敏感的问题,因此对待这个问题必须十分谨慎,因为它触及到社会公正和社会流动,教育平等问题和整个国家的教育、社会和税收政策。
在对高等教育“社会价值”的片面理解的影响下,在经费问题上过分强调国家与高等教育脱钩的政策极有可能导致“成本回收”的压力过大,和在教学、科研及管理中千方百计寻求“其他资助”和“通过内部增效来收益”。这是一个危险的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在招生、课程计划、毕业和教学等方面是否还能坚持标准就可能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也可能成为高等院校、国家和社会之间关系紧张的原因。因此,应作出努力,通过一定的监督与鉴定手段来缓和这种紧张关系,因为无论是哪一种“所有制”形式,人们都要求所有真正的高等院校行使其为公众服务的主要职能。
五、结束语:在感动的过程中学会生活
从高中到大学,在某种程度上,这已不只是自己一个人的未来。当这样的现状还一时无法改变时,当我们考问大学学费的无理和混乱时,面对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我们又该怎样去度过?
我们特别邀请来的四位大学生,他们都是第一次这样清楚地计算自己的大学费用。虽然数字各有不同,相同的是,在这样一个时候,他们对于父母的付出,都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感动。
缺少感动的成长不是一种完整的成长,因为那缺少了一种心灵的体验。
四位正身在大学校园里的同学,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给所有即将进入大学的学弟学妹们共同的建议是:面对大学里的贫富悬殊,自己一定要保持一分平和的心态,不要去做物质的攀比。要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证明自己的方式不只有钱!而这,是从大学的课本里也无法学到的人生课程!
大学是什么
都柏林天主教大学校长约翰·亨利·纽曼(1854年):一所大学就是一个群英会集的殿堂,天下各处各地的学子到这里来,以寻求天下各种各样的知识。
美国密歇根大学课程表的开场白(1859年):没有任何一个机构配得上称为大学,除非这个机构能够为想要学习任何一门科目的学生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令他乐此不疲。
现代化刚刚起步时,西方的主导思想是:大学应该是一个教化的机构,目的是培养颇有学问的青年绅士。
爱因斯坦: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北京大学原校长蔡元培: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金耀基:学生在大学里,实际上是学四种东西:一是学怎样读书;二是学怎样做事;三是学怎样与人相处;最后是学怎样做人。
每年的暑假,都是高中毕业生的狂欢季节。走过了黑色七月,结束了高考厮杀。拿到了理想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们有理由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尽情宣泄压抑了很久的情绪。
然而,有阳光的地方就会有阴影。有快乐的笑声就会有忧伤的愁容。
每年的这个时候,在无数的媒体上,我们都会看到一个频繁出现的词——贫困生!他们都是一些拿着一样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大学新生,不同之处在于,面对今天中国大学巨额的学费,他们,和他们的家庭都陷于无助之中。
按照教育部提供的折中数据计算,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成本中,理工学科是每生每年1.4万-1.6万元,人文学科是每生每年1.2万-1.4万元。若按现在平均每生每年5000元学费、1200元住宿费的标准计算,学生家庭所分摊的高校教育成本比例为44%,若按平均每生每年学费8000元、住宿费1200元计算,这一比例则高达66%。而国外这一比例通常在13%-15%。
如果照此标准,按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计算,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的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按培养一个本科生4年最少花费2.8万元计算,则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
巨额的大学学费,已成为横亘在今天中国大学门前的一座“珠穆朗玛峰”,翻越它的难度,远远超过了高考本身。为了供养一个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无数的父母含辛茹苦,焦虑不安,失去了正常的生活;众多的普通家庭负债累累,濒临破产的边缘。
如果说高考还只是一个人的命运博弈的话,那么,一个大学生的四年时光,则在很大程度上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除了“贫困生”这个特殊群体,今天的中国大学校园里,正坐着数以千万计来自普通家庭的大学生,他们每一个人长长的大学费用账单背后,又该有着多少家庭的悲欢故事……
二、我的大学账单
迟来的愧疚
2007年1月12日,《重庆时报》的一条新闻成为许多人议论的焦点。一个名叫静子(化名)的女大学毕业生是这篇新闻的主角。
2002年7月,出生在青海的静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某高校,求学四年后顺利毕业。2007年1月,刚刚参加工作的她,意外地收到了远在青海的母亲寄来的“礼物”——一本整整50余页的账本!里面详细地记录着她大学四年的花费,名目近百种,大致归为学习类(29010元)、生活类(33000元)、考证类(4890元)、就业(10000元)、假期费用以及额外消费(34800元),总计111700元。
静子的母亲介绍,她们一家在青海算中等收入家庭,年收入不到30000元,但三分之二的收入都用在了静子身上,她和静子的父亲则四年基本没有添置一件新衣服。而承认“自己花钱确实很厉害”的静子对自己大学生活标准的评价是:在寝室里属中等偏上。
面对这样的账本,静子被吓了一大跳,她反复翻看四年来的每一笔费用,从不曾想过父母竟然会为自己付出这么多,愧疚与感动掺杂在一起,她含泪向母亲先道“谢谢”,再说“对不起”!随后,她公布了这本独特的账本,希望能以此警醒学弟学妹,明白父母的不容易!
算得都被“吓了一大跳”
2007年寒假伊始,为了真实了解大学生活的费用,我们特地邀请了四位在校大学生,来到编辑部,和他们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算账”。
他们的学校所在地分别为重庆、天津、吉林。
朱翔,男,吉林大学新闻系,大四学生。
朱翔的费用为学费每年7000元,四年总计28000元;住宿费每年1200元,四年4800元;第二自选专业每年1200元(两年制),书本费300元,总计2700元;生活费用为每月700元-800元,按每学期5个月计算,四年共40个月,总计约为28000元-32000元;每年寒暑假吉林和重庆间往返的四趟差旅费用为2400元,四年总计为9600元(以火车票价计),朱翔乘坐过飞机,他的实际差旅费用支出为12000元;大三时购买富士数码相机一部5000元;购买过两部手机2100元。四年中打工和奖学金共有1000元收入。
加上其他一些不确定费用,朱翔大学四年的费用约为85000元-90000元。
朱翔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他的生活费用由父母各付一半,家庭年收入平均约为35000元。
朱翔说自己也非常明白,为了供他上学,家里的生活都过得非常节俭。自我感觉在大学里完全没有乱花钱。至少没有浪费。因为钱影响到他的最大的一件事是考研——考虑到家里的经济承受能力。他被迫放弃了考研。在他们班里,有30%-40%的贫困生。
朱翔最感慨的是这是第一次计算自己上大学的费用:“完全没想到竟用了这么多钱,被吓了一大跳!”
李菁,男,重庆工商大学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大一学生。
李菁是2006年的新生,刚刚度过了一个学期的大学生活。他的专业是中法合办的,学费也比国内单方办学的要高。
李菁的费用为学费每年9000元,四年总计36000元;住宿费每年1500元,四年6000元;因为是本地上学,可以经常回家,生活费用较为便宜,每月约为400元左右,按每学期5个月计算,四年共40月,总计约为16000元。因为李菁的大学生活才刚刚开始,能够确定他四年中必须支出的费用约为58000元。
李菁对自己四年大学费用的估计为100000元。
李菁家的年收入约为60000元。
他选择这个专业时,最主要的是自己一直很喜欢经济,对费用的估算也得到了家里的支持,觉得可以接收。
李菁说虽然自己的大学生活才刚刚开始,还不知道后面的很多事情,但是“参加今天的这个访谈,被上了深刻的一课,至少知道自己今后在大学里该怎样花钱了”。
李慧,女,四川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大四学生。
英语专业的学费有一个幅度,为4500元-5500元,川外的收费是按上限执行。
李慧的学费为每年5500元,四年总计22000元;住宿费每年1200元,四年4800元。她也是重庆本地人,日常生活用品基本是从家里带到学校,由父母购买,此外她每月的生活费用平均为500元左右,按每学期5个月计算,四年共40月,总计约为20000元。大二时自己和父母各出一半的钱购买了4000元的一台电脑。考证额外支出了1500元。大学期间,她兼职打工的总收入为3000元。
李慧四年大学的费用约为50000元。
她家的年收入为25000元-30000元。
李慧说,川外的学生分布很不平衡,既有通过“绿色通道”贷款助学进来的,也有很多富豪家的子女,有钱人多,很多同学的压力都很大。她觉得自己 面对“钱”的心态还不错,能以正确的态度走过自己的大学生活。
师巧莉,女,天津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专业,大四学生,2006年“超女”长沙赛区50强之一。
师巧莉是四位同学中大学生活最丰富的一位,这得益于她的专业,同样,这也让她的大学费用成为最难算的一位。
她的专业属于“艺术类”,用通俗的话说这是个“烧钱”的专业。她的母亲也为她记了一本账,大学期间她的所有费用支出总计为120000多元。我们和她一起算账时,却有20000多元的费用她想不起来,不知道花到了什么地方,所以她对妈妈的账本多少有点不服气。
师巧莉的学费为每年10000元,四年总计40000元;住宿费每年1200元,四年4800元;生活费用平均为每月800元左右,按每学期5个月计算,四年共40月,总计约为32000元;每年寒暑假天津和重庆间往返的四趟差旅费用为2000元,四年总计为8000元(以火车票价计);2006年,她参加广州和长沙两个赛区的“超级女声”比赛,并成功进入长沙赛区50强之列,共花费12000元(我们估计这一笔费用是一笔糊涂账);购买电脑5000元;因为自己的责任而使同学的相机丢失,赔偿2000元。
这就是师巧莉能列出的自己的费用,总计为103800元,和她母亲的账本相差20000多元。
师巧莉家的年收入约为50000-60000元。
用师巧莉自己的话来说,她的费用中,日常生活的费用支出比较难算清楚。父母给她规定的标准是每月600元,但实际在800元左右,有的时候她可以几个月不从家里要钱。也有的时候会连续几个月超过1500元。这都和她的专业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专业的优势,她从大一开始,就有了许多打工和兼职的机会,每逢节假日,六七天就能挣到千元左右的收入;为企业的商业演出当一次主持,也能有几百元的收入;大三的时候,她为气象局的天气预报配了一个学期的音,每个月有500元的收入。她的手机、U盘、MP3等奢侈用品,都是她参加各种比赛赢得的奖品。此外,大学四年,她还获得了总额为4000元的奖学金。
三、中国大学的学费到底有多贵
谁来为大学学费买单
1996年,中国大学开始实行并轨招生,学费大幅增加,“教育产业化”开始了。短短十来年时间,我们就拥有了“世界第一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完成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与此同时,以惊人的速度疯狂上涨的大学学费,也成了压得无数中国家庭喘不过气来的“一座大山”!
这是一组和大学费用相关的统计数据:
25倍:从1988年大学开始收费的200元起,1995年涨为800元,到2005年为5000元,近20年时间里上涨了25倍。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4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3倍,大学学费的涨幅几乎1O倍于居民收入的增长。
320万:飞涨的学费,使中国高校贫困生急剧增加。据国家有关部门1996年的调查统计,当时在校大学生中特困生为几十万人;1999年,560万在校生中,贫困生有100.5万人;2000年则增至142万人。而现在高校贫困生总数已高达320万人,其中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的特困大学生有100多万,各高校贫困生的平均比例高达25%。其中,清华大学贫困生比例为23%,北京大学为30%,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均为35%。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大学生每月生活费低于150元的比例激增到41%。调查统计还显示,有25.5%的家庭因为负担不了上大学的费用,其子女不再升入大学。
6366.62元:《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最新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全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为6366.62元,人均每天收入17.44元。不要忘了,在这个平均数的背后,我国有近80%的农村家庭和城镇居民中的低收入家庭。而一个大学生一年的平均费用却超过万元。
90%: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06年暑假开展的一项大规模社会调查显示,近九成被调查者认为目前中国大学学费“太高了”。
…… “知识改变命运!”在今天的中国,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上大学依然是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的最有效途径,然而,这条途径现在却被超出中国大多数家庭承受能力的大学学费所阻碍。大学不仅没有带来希望,相反却让无数的梦想坠入绝望的深渊。当我们陶醉于“世界第一”的中国大学规模时,谁又该来为这样的大学买单?
中外大学学费比较
大学的学费到底该怎么来算?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一个大学生的学费标准约为该国人均GDP的20%左右。
2005年5月8日,世界独立组织“教育政策研究所”公布了“全球高等教育排行榜”,比较了16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开支。结果显示日本的开支最贵,学生平均一年的教育支出约为15000美元(其中包含五六千美元的学费)。芬兰的学费最为便宜,年均支出只有3300美元。欧洲国家平均在5000美元到7000美元之间。
在发达国家,公立大学收费的水平是受到严格限制的。美国的国民人均收入是30000多美元,大学学费约为每人每年5000美元,仅占年人均收入的1/6,即使是私立大学的收费也只是人均收入的一半左右。英国的国民人均年收入约为26000美元(2000年的数据),英国的大学学费为平均每人每年约2000美元,只是英国人均收入的1/10左右。即使按照“新法案”,2006年大学学费达到每人每年5000多美元,大学学费也只占人均收入的1/5(假设英国的人均收入仍为26000美元左右),这一标准也包括著名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德国大学约98%为公立学校,由联邦政府拨款办学,一律免学费,包括外籍学生。
在意大利,大学新生一年要缴纳的学费约30万里拉(约150美元),其中一部分在注册时交付,另一部分在每年三月底以前付清,家境困难、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全部或部分免交。而近30万里拉的学费仅占意大利贫困家庭收入的5.5%-10.2%。
在亚洲,与中国内地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同样是人口大国的印度,最著名的尼赫鲁大学每学期只需交108卢比学费和260卢比的住宿费,两项合计只相当于人民币70元左右。
综合考虑国民收入与相对购买力,以人均GDP计算,中国在1000美元左右,美国则为36000美元,日本超过31000美元,分别是我们的36倍和31倍。按此计算,日本15000美元左右的学费支出只相当于中国人3550元的支付能力。这就是说,从支付能力看,中国现阶段大学生学费支出是日本的3倍以上,“当之无愧”地位列世界第一!
四、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 就如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一样,中国虚高的大学学费引发的恶劣后果开始一个接一个出现:在“市场”的指引下,大学建楼买地攀比成风,与豪华校园相对的却是教学水准节节下滑;高额的费用使很多家庭无力供养,子女被迫辍学,造成了新的教育机会严重不公;除了交钱的数字,教育成本根本就是一笔糊涂账,也使得教育领域的深度腐败愈演愈烈;飞涨的学费成为众多脱贫家庭重新“返贫”的首要原因……
面对这样的混乱,面对承载着我们未来和梦想的大学,每一个人都有理由质问: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大学?今天的大学,除了“钱”,还应该有些怎样的“大学品格”?
国家应硬性规定高校收费标准
夏建白,中国科学院院士。
目前的教育体制有什么问题?我觉得主要是学费太高。
15年前,我女儿上清华大学时,每年学费几百元,现在学费涨到几千上万元,差不多涨了20倍。除了学费,还有住宿费、书费、饭费等,别说农村家庭负担不起,就是城市里一般家庭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1994年至今十多年间,国民人均收入增长不到4倍,学费涨幅却远远超过了国民收入增长速度。国家应出台政策,硬性规定各类高校的收费标准。学费应按教育日常运行成本1万-1.4万的25%提取,即每年每个学生的学费在3500元左右。
现在一所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其中的行政人员数远远超出了教学人员。特别是普通高校,应该主要保留教学人员,以大大降低行政费用,节约教育成本。
我国高校必须转换发展模式
纪宝成,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在更快的发展速度中实现的;二是在较低经济水平基础上实现的。从这两个方面来看,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高等教育不宜再保持世所罕见的持续7年之久的年均25%左右的高速增长,而应转而采取低速增长、稳步发展的方针,否则将超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
目前,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在国际上处于低水平,而学费则已经处于高水平。据有关资料测算,1999年以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学费占人均国民收入的比例一直维持在50%上下,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0%的水平,学费标准不宜再提高了。增加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应当成为当前增加高等教育投入的主要途径。
由于近些年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是以外延扩张的发展模式为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求高校必须转换发展模式,从外延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到内涵提高为主的发展轨道上来。
“成本回收”很危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5年发表了《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这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在论及全球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大学经费”问题时,文件这样写道:
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高等院校有时还得从其服务性活动中部分“收回成本”。收取学费的问题是高等教育中一个敏感的问题,因此对待这个问题必须十分谨慎,因为它触及到社会公正和社会流动,教育平等问题和整个国家的教育、社会和税收政策。
在对高等教育“社会价值”的片面理解的影响下,在经费问题上过分强调国家与高等教育脱钩的政策极有可能导致“成本回收”的压力过大,和在教学、科研及管理中千方百计寻求“其他资助”和“通过内部增效来收益”。这是一个危险的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在招生、课程计划、毕业和教学等方面是否还能坚持标准就可能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也可能成为高等院校、国家和社会之间关系紧张的原因。因此,应作出努力,通过一定的监督与鉴定手段来缓和这种紧张关系,因为无论是哪一种“所有制”形式,人们都要求所有真正的高等院校行使其为公众服务的主要职能。
五、结束语:在感动的过程中学会生活
从高中到大学,在某种程度上,这已不只是自己一个人的未来。当这样的现状还一时无法改变时,当我们考问大学学费的无理和混乱时,面对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我们又该怎样去度过?
我们特别邀请来的四位大学生,他们都是第一次这样清楚地计算自己的大学费用。虽然数字各有不同,相同的是,在这样一个时候,他们对于父母的付出,都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感动。
缺少感动的成长不是一种完整的成长,因为那缺少了一种心灵的体验。
四位正身在大学校园里的同学,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给所有即将进入大学的学弟学妹们共同的建议是:面对大学里的贫富悬殊,自己一定要保持一分平和的心态,不要去做物质的攀比。要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证明自己的方式不只有钱!而这,是从大学的课本里也无法学到的人生课程!
大学是什么
都柏林天主教大学校长约翰·亨利·纽曼(1854年):一所大学就是一个群英会集的殿堂,天下各处各地的学子到这里来,以寻求天下各种各样的知识。
美国密歇根大学课程表的开场白(1859年):没有任何一个机构配得上称为大学,除非这个机构能够为想要学习任何一门科目的学生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令他乐此不疲。
现代化刚刚起步时,西方的主导思想是:大学应该是一个教化的机构,目的是培养颇有学问的青年绅士。
爱因斯坦: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北京大学原校长蔡元培: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金耀基:学生在大学里,实际上是学四种东西:一是学怎样读书;二是学怎样做事;三是学怎样与人相处;最后是学怎样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