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探究

来源 :商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ang0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对推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的团结稳定和民族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出发,针对目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路径。
  随着高校招生規模的扩大,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数量越来越多,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除此之外,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已进入人人都可成为媒体的时代。自媒体时代是指以个人传播为主,通过现代化的电子手段,向信息接受者传递信息的媒介时代。作为我国大学生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如何在自媒体时代下对其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人才的培养、地方经济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在自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更为复杂的环境和新的挑战,如何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成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需研究的课题。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特点


  少数民族学生是大学生中特殊的群体,在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与内地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一是政治立场坚定,民族情感强烈。总体来看,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向上,政治立场鲜明,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但同时,少数民族同学民族意识强烈,小团体意识严重。二是学习基础薄弱,多才多艺。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知识相较薄弱,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差,但求知欲强。与此同时,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多才多艺、能歌善舞,校园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三是家庭经济困难,生活压力大。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家庭不是很富裕,大学的学费、生活费给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生活压力较大。四是人际交往能力弱,心理敏感。表现在与同学相处不融洽,多与本民族同学交流;参与班级事务积极性低;学校和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率底。五是就业心理强烈,关注就业。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心理比较强烈,受文化基础薄弱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大部分愿意毕业后会生源地就业或创业。这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要求。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相较于汉族学生,其个性比较鲜明,管理难度较大,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管理制度不健全,机制缺乏灵活性
  在自媒体时代,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以及学生群体特征不断变化,要求高校必须制定专门化、科学化和实用化的管理机制。日常生活管理机制的相对不完善,无法实现教育引导民族大学生的真正目的,教育不应流于形式,而应落在实处,建立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教育管理方式单一,缺乏人文关怀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特殊性和多样性,日常管理难度大,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与内地大学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在互联网比较发达的自媒体时代,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给高校教育管理者管理带来很大困难,所以作为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者不应只停留在教育和管理上,应创新教育管理方法,提高服务意识,增强人文关怀,因地制宜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日常管理中的问题。
  教育管理人员少,队伍不稳定
  虽然内地高校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但是少数民族学生在内地高校的教育管理方式是由辅导员直接管理,缺乏专门的教育、管理部门和专业人员。学生分散到各学院各专业班级,而辅导员要对少数民族学生管理也只能局限于表面管理,深层次的指导不够。这不利于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动态,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会产生误区。近年来虽有内派辅导员派往高校协助管理民族学生工作,但工作期限短,不利于队伍的稳定。
  就业渠道不通畅,就业困难
  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面临巨大压力。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困难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观上与其返乡意识有关,大部分来内地上大学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比较愿意回到本地区就业或创业,家乡意识比较浓厚,同时也与少数民族学生自身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有关,更客观的是与少数民族毕业生在内地就业没有竞争优势,指导机制层面存在一定不足等问题,这已成为高校教育管理者需进一步思考和探讨解决路径的重要问题。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路径探究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制度不健全、教育管理方式单一等问题,在自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更为复杂的环境和新的挑战,本文从思想、制度等维度提出了有效管理民族学生的路径。
  坚定思想政治立场,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少数民族学生是民族地区发展的主力军,具有坚定的思想政治立场,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所以高校要加强民族学生思想政治立场的引导,强化其理想信念教育,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开展:一是利用入学教育、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积极进行正确的国家发展史、党史教育等教育,牢固树立其对中华民共同体认可的思想;二是从思想上定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注重结合各类少数民族特色活动,发挥少数民族学生能歌善舞的特长,增进各民族间的交流交融。三是构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多元引导体系,吸纳优秀的民族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引导其向党组织靠拢,使其为党和国家的民族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健全制度体系,创新管理方法
  在少数民族学生管理过程中首先应建立健全民族学生管理制度,应根据少数民族学生民族特点、学业情况、经济条件等基本情况,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学生工作体系。除此之外,以现代媒体为抓手,应创新管理方法。在自媒体时代,应充分运用互联网带来的优势,将大数据分析方法深度融合于少数民族教育管理工作,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向学生传播积极正能量的教育信息,及时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心理动态等方面的问题,及时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有利于防范宗教极端思想的网络传播;有利于建设有民族特色的管理方法。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少数民族教育管理人员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承担着主要的教育职能,故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服务能力,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要大力选拔少数民族辅导员,同时,加大国家政策倾斜和引进力度,鼓励更多少数民族毕业生在内地担任高校辅导员。二是组织教师队伍教育培训,加强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及时补充相关理论知识。可组织管理人员赴民族院校、兄弟院校进行交流学习,提升教育管理服务水平。三是教育管理人员应提供自身素质。首先,思想上高度重视,树立正确观念;其次,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和知识储备;最后,讲究方法艺术,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方法,提高工作的针对性。
  加强人文关怀,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归属感
  因民族学生独特的文化、民俗习惯等,所以在教育管理过程中,需增强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关怀,多方位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困难,增强其归属感。在生活上,给予贴心服务,学校充分尊重他们的饮食习惯和宗教信仰;在学业上,建立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帮扶机制,激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解决学习方面的困难;在心理上,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心理特点,通过开展心理普查、心理讲座等方式,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积极、乐观地心理机制;在就业上,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同时做好提升学历学位方面的计划和政策宣讲,多方位提升就业率和升学率。
  (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欢.重庆市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调查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6.
  [2]迟真.“微时代”背景下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9(03):60-64.
  [3]刘婧婧.地方高校提升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效能的路径研究——以某师范类院校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0(02):27-31.
  [4]王本成.浅析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8(03):140-143.
其他文献
活 着  一片银杏叶,像色彩斑斓的蝶  迎着秋风完成生命中最后一次炫舞  一条小麻鱼,从河岸边不明所以游进瓷缸  拼尽全力也要跃出豢养,哪怕走向死亡  一个人,怀抱微光在黑夜里穿行  以为来路方长,却偏偏身陷泥淖  因为远方,我们总是习惯  在故土追寻异乡,在异乡思念故土  即使身体回归婴儿初啼,灵魂也找不到方向  念及活着这个词语  眼角干涩得挤不出一滴泪  我们从来都是,活得不及植物般深情与勇
期刊
蒙元时期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对现今我国经济文化交流具有启示意义。本文将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从蒙元时期中西交流的背景、经济贸易的发展及影响、中西文化交流的发展、特点及影响等方面来论述蒙元时期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盛况。  蒙元时期是指1206—1368年,由蒙古人建立的统一全国的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时期,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西方的范围主要是指:1.地中海沿岸,包括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