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固定野调强与螺旋断层放疗引起急性血液毒性的辐射剂量学对比研究

来源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opyfeil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比行同步放化疗的宫颈癌患者行固定野调强放疗(ff-IMRT)和螺旋断层调强放疗(HT)引起急性血液毒性的差异,并分析引起该差异的辐射剂量学指标.方法 选取山东省肿瘤医院2016-01-01-2018-09-30病理确诊为宫颈癌的患者232例,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 2009)分期为ⅡA~ⅣA期,患者分别完成ff-IMRT和HT放疗计划设计和治疗,ff-IMRT组患者118例,HT组114例.统计每例患者放疗计划剂量体积直方图数据,评估2组患者盆腔骨受照射剂量体积,同时记录患者放疗过程中出现急性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下降的血液毒性指标,并记录患者接受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药物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ff-IMRT组和HT组患者出现急性血液毒性的差异及盆腔骨组织受照剂量体积差异.结果 ff-IMRT组和HT组患者年龄、病理类型、分期和放疗处方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按照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的评价标准,ff-IMRT组和HT组发生≥1级急性血液毒性患者分别为118(100.00%)和109(95.61%)例,t=-2.317,P=0.021;发生≥1级白细胞计数下降分别为118(100.00%)和109(95.61%)例,t=-2.317,P=0.021;发生≥1级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分别为97(82.20%)和90(78.95%)例,t=-0.624,P=0.210.V5~V45盆腔骨组织受照剂量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f-IMRT组≥1级血液毒性患者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平均剂量为(8.27±7.14)支,高于HT组的(7.25±5.71)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0,P=0.049.结论 在宫颈癌同步放化疗中,HT相比ff-IMRT可以降低≥1级血液毒性的发生率,HT组剂量体积参数V5~V45均低于ff-IMRT组,提示HT技术在降低盆腔骨剂量及避免辐射引起的急性血液毒性方面存在优势.
其他文献
肠黏膜机械屏障受损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及新方向。“脾为之卫”是指脾具有抗御外邪、保护机体的作用,主要依托于“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而产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脾为之卫”的主要内涵。从现代医学角度阐述,“脾为之卫”理论与肠黏膜机械屏障相通,是对于人体抵御外界有害物质侵袭功能的描述。脾气亏虚,正气不足,抗邪无力,湿邪内侵而致泄泻。脾气虚弱,肠黏膜机械屏障受损,有害物质通过肠黏膜直接作用于肠道而致腹痛、腹泻。现以“脾为之卫”为切入点,探讨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癌症病情告知对患者及家属焦虑、抑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万方和维普电子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