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对新课程下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分别从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提出、例题的处理以及作业的布置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新课程 问题设置 例题处理 作业布置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实施将近三年了。近三年来,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逐步让位于学生,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了课堂中。然而,从平时的随堂听课或教学观摩中,以下问题还需要引起教师的注意和思考。
一、问题的设计和提出
新課程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学理念也倡导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这里所说的“问题”应当是指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学生在不断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自然产生出来的问题。
然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似乎包办了问题的提出。我们经常能见到这样的情景:课堂上,教师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就这些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并最终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虽然也积极开展探索,但却始终处于一种被动解决问题的状态。长期接受这种模式的学习,学生将变得不会提问题、不会质疑,并最终抹杀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是学生的猜想、探索能力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过程。有这样一个调查:同样一道题,美国教师让学生由浅入深提出三个问题,而中国教师则让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得出规律。从中可见我们过于满足结论而忽视问题的状况。
因此,教师大可不必把每一节课都设计得那么“完美”,而应该给学生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将由教师提出问题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模式,适时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并基于问题而有所发现和创新。
二、例题的教学
例题的教学是数学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对于如何选配例题、安排例题,很多老师都进行了很好的尝试,也总结了许多经验。本文认为,例题由谁来完成也应该成为例题教学中所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内容。
逐步把例题的学习交给学生来完成,这就如同做练习一样放手让学生解决,是例题教学的趋势。传统的例题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解,然后学生做练习。即使是课程改革开展以来,例题教学中出现的学生的自主探索,也往往是在教师精心设计下实现的,这无益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长期的机械模仿导致学生缺乏探究能力,缺乏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离开了模型学生便无所适从。因此,在概念给出、推导出结论以后,例题的学习就应该交给学生。概念和结论就如同“工具”,工具的性能已经知晓,为什么还要手把手教他们使用呢?即使需要发散思维,也应该让学生进行发散(需要补充的例题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教师的过多和过度设计只会抑制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实践表明,在新课程的教学课时比较紧的情况下,这种例题教学模式可以减少课后的练习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课时紧的状况。
三、作业的布置
作业的布置往往很少引起重视,并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多数情况下在课后习题中找两三道题就可以完成作业的布置。新课程改革同样也要求布置作业的创新。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点:
1.作业布置应该体现选择性。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要求教师要把作业区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如两个必做题和一个选作题(三选一)等。
2.作业中增加开放性题目的数量。开放性问题能给学生思维以更大的施展空间,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培养其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作业注重知识与生活的结合。作业应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探索和解决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积极进行课题学习。
4.鼓励学生在作业本中设置问题。要求学生对每一次作业都要至少提出一个问题,所提问题包括:(1)对习题的设问,引发学生对问题更深入的思考;(2)对课堂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设疑,弥补课堂中有限的时间内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不足;(3)生活、做人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鼓励他们就任何方面提问、设疑,如此,建立相互学习、相互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
【关键词】 新课程 问题设置 例题处理 作业布置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实施将近三年了。近三年来,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逐步让位于学生,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了课堂中。然而,从平时的随堂听课或教学观摩中,以下问题还需要引起教师的注意和思考。
一、问题的设计和提出
新課程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学理念也倡导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这里所说的“问题”应当是指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学生在不断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自然产生出来的问题。
然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似乎包办了问题的提出。我们经常能见到这样的情景:课堂上,教师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就这些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并最终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虽然也积极开展探索,但却始终处于一种被动解决问题的状态。长期接受这种模式的学习,学生将变得不会提问题、不会质疑,并最终抹杀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是学生的猜想、探索能力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过程。有这样一个调查:同样一道题,美国教师让学生由浅入深提出三个问题,而中国教师则让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得出规律。从中可见我们过于满足结论而忽视问题的状况。
因此,教师大可不必把每一节课都设计得那么“完美”,而应该给学生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将由教师提出问题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模式,适时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并基于问题而有所发现和创新。
二、例题的教学
例题的教学是数学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对于如何选配例题、安排例题,很多老师都进行了很好的尝试,也总结了许多经验。本文认为,例题由谁来完成也应该成为例题教学中所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内容。
逐步把例题的学习交给学生来完成,这就如同做练习一样放手让学生解决,是例题教学的趋势。传统的例题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解,然后学生做练习。即使是课程改革开展以来,例题教学中出现的学生的自主探索,也往往是在教师精心设计下实现的,这无益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长期的机械模仿导致学生缺乏探究能力,缺乏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离开了模型学生便无所适从。因此,在概念给出、推导出结论以后,例题的学习就应该交给学生。概念和结论就如同“工具”,工具的性能已经知晓,为什么还要手把手教他们使用呢?即使需要发散思维,也应该让学生进行发散(需要补充的例题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教师的过多和过度设计只会抑制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实践表明,在新课程的教学课时比较紧的情况下,这种例题教学模式可以减少课后的练习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课时紧的状况。
三、作业的布置
作业的布置往往很少引起重视,并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多数情况下在课后习题中找两三道题就可以完成作业的布置。新课程改革同样也要求布置作业的创新。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点:
1.作业布置应该体现选择性。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要求教师要把作业区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如两个必做题和一个选作题(三选一)等。
2.作业中增加开放性题目的数量。开放性问题能给学生思维以更大的施展空间,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培养其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作业注重知识与生活的结合。作业应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探索和解决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积极进行课题学习。
4.鼓励学生在作业本中设置问题。要求学生对每一次作业都要至少提出一个问题,所提问题包括:(1)对习题的设问,引发学生对问题更深入的思考;(2)对课堂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设疑,弥补课堂中有限的时间内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不足;(3)生活、做人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鼓励他们就任何方面提问、设疑,如此,建立相互学习、相互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