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笔下看杭州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c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柳永发展了词体。在他留存的二百多首词中,所用词调竟有一百五十个之多,大部分为前所未见。他以旧腔改造或自制新调,对词的解放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词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直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上承敦煌曲,又习民间口语俚词,下开金元,富于音乐美和建筑美。
  柳永善于向民间汲取营养,学习通俗的语言和铺叙手法;同时还善于把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在内容上,反映都市的繁华面貌,展示市民阶层的生活状态,描写爱情生活的缠绵甜蜜,抒发离怀别感的痛苦寂寞,表达热衷功名的急切愿望,调侃仕途漂泊的无奈想往,表现底层妇女的不幸遭遇和失意文人的人生际遇。其中,爱恋歌伎和悲叹羁旅情感相交织的作品最为突出、最富感染力,如《夜半乐》《八声甘州》《临江仙引》等;其次,描写都市生活、歌咏锦绣河山、暗表进献之意的作品,也颇具特色,如《望海潮》《抛球乐》《木兰花慢》等;当然,也不乏蔑视权贵或触犯统治阶级、书写仕途失意的作品,如《鹤冲天》《醉蓬莱》等。
  描写都市生活、致达进献之情的作品大都是他早年的应时之作。比如,在宋真宗咸平末年(1002—1003),十五六岁的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考,路经钱塘(今浙江杭州),为了谒见两浙转运使孙何,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投赠和进献之词。
  因为是写给镇守一方官员的,所以词的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秀美、城市经济之繁荣,下片极写杭州百姓之安居乐业、社会之太平繁荣,从而达到盛赞一方官员的优秀政绩,以博地方高官愉悦。应该说,这首《望海潮》是柳永描写都市繁荣景象、表现山水自然美景、表达粉饰奉承意旨的代表作。虽然后来有人对此作有一些微词,如南宋陈振孙在他的《直斋书录解题》中所说“柳词格固不高”,南宋沈义父在他的《乐府指迷》中也说“柳词有鄙俗气”,但作为一个十五六岁的青年,全词的结构谋篇之严谨、遣词用韵之和谐、笔墨渲染之酣畅、写景抒情之浑然,堪称上乘之品,实乃当之无愧!难怪陈振孙在他《直斋书录解题》中说:“(柳词)音律谐婉,词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尽致。”现代作家郑振铎在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也说:“花间的好处,在于不尽,在于有余韵。耆卿的好处,却在于尽;在于铺叙展衍,备足无余。”清代宋翔凤在他的《乐府余论》中也说:“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沦之气。虽多俚语,而高处足冠群流……”
  《望海潮》这首词,虽为投赠之需,却充分展示了柳永的少年才情,真可谓“妙笔浓情画盛景”。
  首先,结构缜密,“顾盼”生辉
  词首三句,以“形胜”“都会”“繁华”六字,总领下文。入手擒题,气势恢宏,统摄全篇。“东南”介地理方位,“三吴”示着笔视点,“钱塘”点人文胜景,“自古”明历史古韵。起笔开阔,落笔有声。整首词都扣住此三句宕开行文,泼墨浑成。上片极写钱塘“形胜”与“繁华”、“三吴”重地“都会”盛况。如果说前两句八个字是从横的角度概写其地理优势、自然条件、风景优美、繁盛现状;那么第三句既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又是从纵的角度极写“钱塘繁华”的历史。接下来几句就分别从“都会”“形胜”“繁华”三方面具体铺陈。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照应“都会”二字,形象描画都市风光。烟柳画桥处,微风拂帘幕,十万人家住。垂柳含烟,薄雾缥缈,虹桥如画;楼阁鳞次栉比,亭榭高低错落,好一个繁华都市。“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顾盼“形胜”一语,词人把视线投向了江岸和江潮。江岸绿树如云,郁郁葱葱;江上怒涛似雪,水花如霜;江面宽阔无边如天堑,潮水翻卷吞天日;一“绕”一“卷”一“树”一“涛”一“绿”一“雪”(白),写出了钱塘江堤迤逦曲折、古树葱茏之“美”,写出了江水澎湃、江潮浩荡之“胜”,形象可感“形胜”东南。“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则是自古而今“繁华”的再次铺展。词人抓住“珠玑”“罗绮”,用“列”“盈”二字表明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实,强调玉帛珍器之丰富、色彩之绚烂;珠玑、罗绮皆女性服着之物,又珠玉珍宝之器,暗示都市声色之盛;紧接着一“竞”充分表现街市商品琳琅满目,暗写经济繁荣——市场珍宝丰赡,家家披罗着锦,富商比阔斗豪,市民物阜财丰:好个“繁华”钱塘啊!此种先总后分,句句照应,处处“顾盼”,行文“瞻前顾后”,何等缜密天然!
  如果说上片是表现自古繁华的钱塘都会,盛赞环境秀美和城市繁荣,那么下片则用浓墨重彩描绘社会承平清明、人民生活美满,进一步照应和表现上片的“形胜”“繁华”之“都会”。词人在下片以“西湖”为着笔点为杭州美景的代表,极力展示了杭州黎民百姓的生活甜美和山水秀美,再次照应开头。词人抓住最能代表杭州盛景的“重湖”“叠巘”因水碧山青、秀美无限所以“清丽可嘉”,更美的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杭州桂花,自古闻名。“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宋之问《灵隐寺》)“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居易《忆江南》)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之人的。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西湖荷花,令人叫绝。苏轼说,“无主荷花到处开”,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三秋”桂花,花期之长;“十里”荷花,花开之阔,高度概括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紧承而下,“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泛夜”“弄晴”,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着一“泛”字,表明轻轻飘荡在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吹奏羌笛的垂钓渔翁悠然自得,吟唱菱歌的采莲姑娘愉悦爽心。“嬉嬉”二字,欢乐神态,栩栩如生,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达官贵人出行游乐气派威风,真有一呼百应之势。品酒赏乐,吟诗作画,赏山玩水,何等风流惬意,何等儒雅潇洒!从而,全方位多角度表现了自古繁华的都市盛景、百姓生活的祥和安乐、地方官员的治正风醇!既是词人的尽情夸赞,又是作者的美好祝愿!   其次,点面相携,虚实成趣
  少年柳永,满怀壮志。进京科考,途经胜地。热血奔涌,激情洋溢。目睹繁华,欣喜难平。幸临佳景,无限自豪。面对自古“繁华”之都,身处三吴“形胜”之境,感受自然人文,置身清明政治。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不禁挥毫腾游,描摹眼前美景,联想天上人间,体味都会今昔,放任才思泉涌,落笔锦绣河山。词人为表达自己拜谒孙何之虔诚、赞誉治所之太平、愉悦官员之身心,采用了点面相携、虚实成趣的写作技巧,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信手拈来,妙手偶得,开合自如,写意点染,充分展示了他的才情胸臆和另类豪放。
  《望海潮》词调为柳永所创新声,写法上,匠心独运,行云流水。总写杭州,细描西湖,由面及点,明暗交融,铺陈大气,形容尽致。写景之壮伟,声情之激越,可与东坡相并。钱塘古都,在他笔下,更放异彩,更见光芒,美不胜收,言至意妙。作者大处落笔,词开“东南”“三吴”,景起“烟柳”“翠幕”;小处着眼,由杭州而西湖,由都会而珠玑列、罗绮盈以至豪奢竞;由堤岸绿树而桂子荷花,此乃以点带面也。眼睹“钱塘”笔及“自古”,目见“画桥”“风帘”,心想“十万人家”,“桂子”是“三秋”、“荷花”遍“十里”,耳目“菱歌”“钓叟”,更见“弄晴”“泛夜”,恰遇“千骑乘醉”,遥望听箫赏霞,而且联想“异日图好景”,希望“归去夸凤池”,此乃由实而虚,虚实成趣也。
  好一个慢词柳永,好一个新曲柳永,好一个才情柳永!就这样,在一首百余字的词调中,能巧妙地点面共色,虚实同辉!
  再次,音韵铿锵,情文并茂
  柳永的《望海潮》,比起他后来因科考失意、离京恋别、情动肺腑、深感世事沉浮而创作的《雨霖铃》,委实略有逊色。但作为少不更事而心怀梦想的柳永,在此词的遣调用韵上也充分展示了他通晓音律、才情充沛、出语大气、胸怀阔大、眼观山水、笔写美景的功力,写得音韵铿锵,情文并茂。
  词首“东南形胜,三吴都会”八个字,开阔厚重,音律整齐,接着一六言句“钱塘自古繁华”,顿挫有声,力度非凡,既展空间寥廓,又叙历史悠久,底蕴深婉,沉雄大气。“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又一个“四四六”句式照应前文,而且平仄相间,韵味悠长。柳桥相拥,帘幕轻舞,风烟俱柔,楼舍参差,人家熙攘,声色融融,气韵袅袅,好一派都市盛景。读有琅琅之声,吟有舒爽之味。“云树”对“怒涛”,“堤沙”又“霜雪”,“市列”对“户盈”,“珠玑”并“罗绮”,句句工稳,意趣横生,情涌胸间,文秀画卷。更不要说“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千古丽句,听音悦耳,看色悦目,难怪金主完颜亮闻此声歌,欣然慕于“此番美景”遂起投鞭渡江之志。有诗为证:“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哪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谢处厚《鹤林玉露》)。更有晴好清气朗天,空灵静美之夜,羌管传情,菱歌抒怀,老翁垂钓悠闲,莲女欢歌嬉趣。词作字字有声,句句含情,真乃文质彬彬,如诗如画,让人“沉醉不知归路”,“留恋不怨春歇”。“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多么惬意的情趣,多么高雅的乐事!好一派太平盛世、国泰民安之景啊!
  好景无限,丽词有加。可吟可咏,可诵可歌,无不叫人击节称妙。一曲新声,百字新词,写尽了杭州山水的秀丽美,写尽了钱塘都会的繁华美,写尽了西湖花树的香色美,写尽了百姓生活的祥和美,写尽了北宋社会的时代美,写尽了胜地游乐的人文美,也写出了柳永进献官友的嘉赞美和对异日憧憬的理想美!
  好一个柳才人,好一曲《望海潮》!至绝是柳永,妙笔赋美文;钱塘多盛景,唯美杭州城!
其他文献
江苏高考对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探究题的能力的要求最高,考生对这道题的畏难情绪尤为突出,觉得该题要拿分不易,拿高分更不易。可事实上如果我们在备考时注意考纲要求,注意常见题型的积累与整理,掌握各类题型的答题角度与解题方向,在高考中就能攻下这块高地。  【试题回眸】  【2011江苏高考】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文略)  【考题分析】  作品体裁:小说;命题切入点:环境  
【摘 要】本文将建构主义的原理运用于课堂教学中,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的名著阅读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思路;运用网络教学,使此课成为一个契机,引导学生阅读原著,进而达到阅读鉴赏的程度。  【关键词】《林黛玉进贾府》 网络教学 建构     读图时代中所谓“快餐文化”对传统阅读尤其是古典名著阅读产生了巨大冲击。而名著是人类历史长河千淘万滤后的思想文化精华,是一个民族精
几乎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注定有这么一天,在这一天里,我们与他相遇。  一个在一百三十九年前出生,在八十三年前离开我们的人,对我们今天每个人还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中国“百科全书”式巨人——梁启超。  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梁实秋先生的《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梁任公。  梁任公先生的这次演讲中对三篇中国韵文的讲解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动人的梁任公。  解读这三篇韵文,走进梁任公的内心
【摘 要】在小说欣赏教学中,寻找切入点以表现学生的潜在才能,鼓励再创造促成学生的思维成果,突破疑难点激发学生的乐趣体验,把握着重点积累学生的感性经验,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创设有效教学的课堂,使学生掌握小说欣赏的基本方法,实现语文素养逐步提高。  【关键词】小说欣赏 有效课堂 切入点 疑难点     新课程改革中的选修课程最能体现改革的气息。我们选修的《中国小说欣赏》,颇受同学们的欢迎,小说对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所创造的网络文化与教学时空,正悄然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学习、阅读和思维方式,但在给教学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导致了一些误区:学生抽像思维能力下降,理解语言能力降低,以直观形象取代想象,扼杀了学生想象创造的能力,降低了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  【关键词】语文课件 教学误区 教学原则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现代信息技术所创造的网络文化与教学时空,正悄然地改
【摘 要】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每单元的两篇小说具有同题异质性。两篇小说的异质性使它们对比鲜明,为我们解决单元重点提供了天然突破口。在这个思路下,本文以话题为经,以对比为纬,构建了整体把握教材的网络,得以重点突破单元话题。  【关键词】外国小说 欣赏 话题 对比  《外国小说欣赏》把十六篇小说按照小说的基本元素分为八个单元,以话题为纲,从八个方面解读外国小说的内在特质,这种分类为师生学习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教师应在教学中,探究教学艺术,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适当补充调整史传文教学内容,探究文言知识的内在规律,品悟文言文的文学之美。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语言知识 文学审美    有人说,如今学文言文正如煤的形成,无论学生付出多少,得到的只是一小块。  有人说,文言文正如一门晦涩难懂的“外语”,真是难懂。  有人说,如今己是网络时代,文言早已是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保证。”但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老师是管理者,学生是被管理者;老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吸收者。师生关系难以融洽,一言堂,抹杀学生的灵感和创造性思维。因此新课改要求建立“自主,合作,探究,互教互学
【摘 要】本文以考场作文《耕种自己的土地》为例,阐明细节描写在记叙文写作中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希冀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所启发。  【关键词】细节描写 记叙文 阅读 写作     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描写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  细
【摘 要】思维共振,就是人们认识之间相互感应、撞击、不断激发出灵感和智慧的过程,这一过程又是通过个体思维共振与群体思维共振来实现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创造思维的转换过程,正是教学创造思维主客体认识之间互相感应、撞击、不断激发灵感和智慧的过程。语文教师应把握好新课程的特点,掌握学生的阅读心理、思维规律,利用好思维共振原理,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深层对话。对话者与文本、作者、他人有效互动、心灵碰撞、思想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