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脉冲激光引信对云雾中目标的回波特性研究

来源 :航空兵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741852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激光引信自身工作特性, 使其易受到云雾的干扰, 从而引起虚警, 因此需要提高激光引信抗云雾干扰的能力。 本文利用蒙特卡洛法进行建模, 分析了目标在云雾环境下对不同脉宽激光的回波特性, 并进行了相关的试验验证。 数学仿真与试验结果证明, 窄脉冲激光引信可以有效抑制云雾回波, 提高引信在云雾环境中对目标的识别能力和抗云雾干扰能力, 降低引信虚警。
  关键词: 窄脉冲; 激光引信; 回波特性; 目标探测; 抗干扰
  中图分类号:    TJ760; TJ43+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5048(2021)05-0106-04
  0 引  言
  激光引信具有灵敏度高、 启动快速性好以及不易受电子干扰等特点, 在空空、 面空、 空面等多类导弹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由于激光的工作波段较短, 与空气中云雾悬浮粒子尺寸相当, 激光引信容易受到云雾干扰产生虚警信号, 特别是当目标处于云雾背景中时, 要求激光引信能从云雾等干扰背景中正确识别目标[1-2], 对激光引信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针对激光在云雾环境下的传输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意义。
  窄发射脉宽对云雾干扰有明显抑制作用, 可提高激光引信的抗干扰和目标识别能力, 成为目前激光引信研究与应用的热门方向。  文献[3-4]研究了激光引信对背景的散射回波特性和脉冲宽度对云雾回波的影响, 但并未对云雾中目标的激光回波特性进行分析研究与验证。
  本文利用蒙特卡洛法对激光回波的大量光子运动, 以及光子与目标表面、 云雾悬浮粒子的反射、 散射过程进行建模, 研究并分析窄脉冲激光引信对云雾中目标的回波特性, 系统分析了激光脉冲宽度对云雾背景中目标识别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某窄脉冲原理样机开展了针对云雾背景下的目标识别试验, 验证了窄脉冲激光可以提高引信对云雾中目标的识别能力。
  1 激光引信回波模型
  1.1 激光引信回波的数字仿真原理
  由于激光引信发射的光子达到目标表面和悬浮颗粒的距离存在差异, 激光回波信号将受到目标和云雾悬浮粒子距离分布的调制, 从而影响激光回波功率的一维时间分布[5-6]。
  本文采用蒙特卡洛法通过随机数来模拟激光引信产生的大量光子和环境中自由运动的云雾颗粒, 模拟大量光子在云雾环境和目标表面的传输、 反射和散射过程, 使光子运动的统计规律得以重现, 然后对全部光子进行统计分析, 进而求得交会过程中某一时刻激光引信接收到的激光回波功率和波形[7-9]。
  1.2 目标及云雾的散射特性
  目标表面对激光波束的散射特性一般用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RDF)描述, 表示某一入射方向的光波, 在表面上半球空间的反射能量的分布。 BRDF模型假设目标表面由小面元組成, 小面元的法线方向呈高斯分布, 并且小面元反射遵循菲涅尔关系。 BRDF模型表示为[10]
  fr (θi , θr , φr )=kb k2rcos α1+(k2r-1)cos α·
  exp [b·(1- cos γ)a]·
  G(θi , θr , φr ) cos θicos θr +kdcos θi (1)
  式中:
  k2rcos α1+(k2r-1)cos α 代表粗糙表面的镜面反射分量;  kd  cos θi  代表漫反射分量; G(θi , θr , φr )表示遮蔽函数, 指数项为描述粗糙度统计特性的特征函数; kb , kd, kr, a, b为待定参数; θ i为入射角; θ r为散射角; γ是微观平面上的入射角。
  云雾等自然界悬浮液态粒子在一般情况下可近似为球形。 由于激光的波长与云雾粒子的直径相近, 因此一般用米氏散射理论来描述液态悬浮粒子对激光引信回波的散射作用[11]。 此时散射相位函数f(θ)采用H-G函数的修正公式[12], 表示为
  f(θ)=321-g22+g21+( cos θ)2(1+g2-2g cos θ)3/2(2)航空兵器 2021年第28卷第5期
  李乐堃, 等: 窄脉冲激光引信对云雾中目标的回波特性研究
  1.3 激光引信回波仿真数学模型
  为了能够得到光子的历史信息, 需要对每一碰撞点处的光子被探测器捕获的概率进行统计。 光子在传输过程中, 可能与目标表面发生碰撞, 也可能与悬浮粒子发生碰撞, 在确定了碰撞点状态后, 就开始确定这一碰撞点处的光子被探测器捕获的概率。
  当光子与目标表面发生碰撞且光子在探测视域内时, 光子碰撞后被探测器捕获的概率为
  Pm+1=Km+1fr (Ψ, θ, γ)· cos θ· cos Ψ·
  exp (-σ·lr )Srcos ξ/ π l2r(3)
  式中: Km+ 1为光子的权值; σ为衰减系数; Ψ为入射角; θ为散射角; Sr为探测面积; f r表示微分面元d S 上的激光双向反射分布函数; lr为散射点到探测器的距离; ξ为接收表面法线方向与光子入射方向的夹角。
  当光子与云雾粒子发生碰撞且光子在探测视域内时, 光子被探测器捕获的概率[6]为
  Pm+1=Km+1f(θs,  m+1) exp (-σ·lr )Srcos ξ/4 π l2 r(4)
  式中:  θs,  m +1为散射角。
  当全部光子的运动过程模拟结束后, 开始对光子被探测器捕获的概率进行记录。 捕获概率描述了目标+云雾散射系统的冲激响应特性。 由于冲激响应函数是散射系统的传递函数, 因此任何到达接收点的激光回波信号都可以由发射脉冲信号函数与冲激响应函数的卷积得到。   由于目标和云雾表面对光子的漫反射作用, 激光引信接收到的回波会有一定程度衰减, 在云雾环境下回波会有二次衰减, 其衰减系数与云雾的能见度与目标距激光引信的距离有关。 本文在设计仿真时考虑到云雾的二次衰减作用对目标回波的影响,  通过设置不同的仿真参数, 测试引信发射脉宽对回波的影响。
  2 激光回波仿真结果及分析
  假设发射脉冲达到峰值的时间为t0。
  仿真条件1:  无云雾仅目标
  目标为直径1 m的白色漫反射球。 激光引信的模拟参数为功率100 W, 收发视角为90°, 发射脉宽为5 ns, 20 ns和40 ns。
  仿真条件2:  纯云雾环境
  激光引信的模拟参数为功率100 W, 收发视角为90°,  发射脉宽为5 ns, 20 ns和40 ns。  云雾能见度为5 m, 40 m和100 m。
  仿真条件3: 云雾中存在目标
  目标为直径1 m的白色漫反射球。 激光引信的模拟参数为功率100 W, 收发视角为90°, 发射脉宽为5 ns, 20 ns和40 ns。 云雾能见度选择5 m, 40 m和100 m 。
  仿真结果如图1~5所示。 图1为当目标在距离激光引信不同距离时, 对不同脉宽激光的回波对比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 目标的回波峰值基本不随脉宽的改变而改变, 随目标距离的增大, 峰值功率缩小至1/10左右, 并且时序上后移。
  图2为不同能见度时, 云雾对不同脉宽激光的回波功率对比图。 图2中, 同一能见度环境下, 随着脉宽减小, 云雾回波的峰值功率减小, 并且会出现一定的畸变; 5 m能见度环境下, 5 ns回波峰值功率较40 ns回波峰值功率减小了至少1/2, 40 m与100 m能见度时, 5 ns回波峰值功率减小至40 ns的1/6左右; 当发射脉宽相同时, 云雾回波的峰值功率随着能见度降低而增高。
  图3~5为不同距离的云雾中目标在能见度5 m, 40 m与100 m条件下对不同激光发射脉宽的激光回波对比。 由图3~5可以看出, 其他条件相同时, 脉宽越窄,  二者在时域上的区分度越大。  图3中,   5 m能见度环境下, 不同距离目标的峰值回波功率基本相同。 图4~5中, 7 m处目标的回波峰值功率为3 m处目标的1/5, 1/10左右。
  3 云雾中目标探测的试验验证
  由上述仿真结果可知, 使用窄发射脉冲不仅可以提高激光引信抗云雾干扰的能力, 并且具有一定的云雾中目标探测的能力。 现对上述仿真结果进行试验验证。
  使用烟雾发生器, 能见度为30 m的云雾环境进行试验。 在固定位置摆放激光引信试验样机和示波器, 使用直径1 m的白色漫反射球作为目标, 通过调整目标的不同距离观察引信接收回波的波形变化。 为了更好地观察试验结果, 试验中使用的引信功率较大。 产品参数:  1#激光引信功率200 W, 收发视场角均为90°, 发射脉冲宽度35 ns; 2#激光引信功率3 kW, 收发视场角均为90°, 发射脉冲宽度5 ns。 试验结果图6~7所示。
  图6(a)是引信在纯云雾环境下的回波波形, 从中可以看出, 1#激光引信云雾回波的展宽较多, 云雾回波较大; 图6(b)中4 m处的目标回波较云雾回波有两个不易辨别的波峰, 由于云雾和目标回波的叠加作用, 回波存在展宽, 时序上二者不易区分, 在进行信号处理时有一定的难度。
  图6 1#激光引信在实验室云雾能见度为30 m条件下图7(a)中, 2#激光引信在纯云雾环境下回波展宽较小; 图7(b)中回波有两个明显的波形, 4 m处的目标回波和云雾回波已经在时序上完全分开, 基本不存在叠加效应, 有利于下一步的信号处理。 因此可以得出, 脉宽越窄, 激光引信对云雾的抑制作用越好, 更有利于进行抗干扰的信号处理设计。
  由于仿真中的云雾是均匀分布的, 而实验室中创造的云霧环境并不均匀, 因此试验图像与仿真图像中云雾出现的位置不同。
  4 结  论
  本文使用蒙特卡洛法来模拟激光引信产生的大量光子和环境中自由运动的云雾颗粒, 模拟大量光子在云雾环境和目标表面的传输、 反射和散射过程, 对云雾和目标的回波特性进行仿真分析。 通过设置不同的仿真条件, 得出了窄脉冲对云雾回波具有抑制作用, 可以提高引信对云雾中目标的区分度的结论。 同时, 本文也对窄脉冲激光引信的抗云雾干扰能力和对云雾中目标的探测能力进行了试验验证。 根据本文中的仿真与试验结果, 可以进一步设计样机与相关的抗云雾干扰的信号处理算法, 并对样机的抗干扰能力进行验证, 从而综合提高激光引信的抗干扰能力。
  参考文献:
  [1] 樊会涛,  张蓬蓬. 空空导弹面临的挑战[J]. 航空兵器,  2017(2):  3-7.
  Fan Huitao,  Zhang Pengpeng. The Challenges for Air-to-Air Missile[J]. Aero Weaponry,  2017(2):  3-7.(in Chinese)
  [2] 张荫锡,  张好军. 激光引信抗环境干扰技术分析[J]. 制导与引信,  2002,  23(3):  34-40.
  Zhang Yinxi,  Zhang Haojun. Laser Fuze’s Anti-Interference of Environment[J]. Guidance and Fuze,  2002,  23(3):  34-40.(in Chinese)   [3] 张京国,  梁晓庚,  刘建新,  等. 脉冲宽度对云雾回波的影响研究[J]. 光子学报,  2012,  41(12):  1422-1426.
  Zhang Jingguo,  Liang Xiaogeng,  Liu Jianxin,  et al. Effect of Pulse Width on Cloud-and-Fog Backscattering Signal[J]. Acta Photonica Sinica,  2012,  41(12):  1422-1426.(in Chinese)
  [4] 李喆,  张京国,  高宠. 激光引信地面背景近场散射特性研究[J]. 航空兵器,  2015(6):  27-30.
  Li Zhe,  Zhang Jingguo,  Gao Chong. Characteristics of Laser Fuze Scattering from Ground Background in the Near Field[J]. Aero Weaponry,  2015(6):  27-30.(in Chinese)
  [5] 李合新,  张京国,  高宠. 激光引信脉冲宽度对目标回波的影响研究[J]. 航空兵器,  2011(3):  52-55.
  Li Hexin,  Zhang Jingguo,  Gao Chong. Effect of Laser Fuze’s Pulse Width on Target Echo Signal[J]. Aero Weaponry,  2011(3):  52-55.(in Chinese)
  [6] 高宠,  张京国,  李喆. 隐身目标激光近场散射特性研究[J]. 航空兵器,  2015(6):  24-26.
  Gao Chong,  Zhang Jingguo,  Li Zhe. Study on Laser Near-Field Scattering Characteristics of Stealth Targets[J]. Aero Weaponry,  2015(6):  24-26.(in Chinese)
  [7] 张京国,  梁晓庚,  唐俊. 一种激光引信目标回波信号的计算方法[J]. 制导与引信,  2008,  29(1):  22-27.
  Zhang Jingguo,  Liang Xiaogeng,  Tang Jun. Computation Method on Target Echo Signals of Laser Fuze[J]. Guidance & Fuze,  2008,  29(1):  22-27.(in Chinese)
  [8] 卫媛媛,  贺伟. 快速区分目标与云雾的方法研究[J]. 弹箭与制导学报,  2014,  34(2):  177-181.
  Wei Yuanyuan,  He Wei. A Method for Quick Distinguishing between Target and Clouds[J]. Journal of Projectiles, Rockets, Missiles and Guidance,  2014,  34(2):  177-181.(in Chinese)
  [9] 杨若愚,  梁谦,  于海山. 一种基于多门限的周视激光引信抗干扰方法研究[J]. 航空兵器,  2014(3):  20-23.
  Yang Ruoyu,  Liang Qian,  Yu Haishan. Study of Novel Anti-Interference Method for Panoramic Laser Fuze Based on the Multi-Threshold[J]. Aero Weaponry,  2014(3):  20-23.(in Chinese)
  [10] 吳振森,  陈辉. 激光引信目标近场散射特性研究[J]. 激光与红外,  2001,  31(5):  294-297.
  Wu Zhensen,  Chen Hui. Characteristics of Detonator Laser Beam Scattering from an Object in the Near Field[J]. Laser & Infrared,  2001,  31(5):  294-297.(in Chinese)
  [11] 朱孟真,  张海良,  贾红辉,  等. 基于Mie散射理论的紫外光散射相函数研究[J]. 光散射学报,  2007,  19(3):  225-229.
  Zhu Mengzhen,  Zhang Hailiang,  Jia Honghui,  et al. Study of Ultraviolet Scattering Phase Function Based on Mie Scattering Theory[J]. The Journal of Light Scattering,  2007,  19(3):  225-229.(in Chinese)   [12] 李鐵,  阎炜,  吴振森. 双向反射分布函数模型参量的优化及计算[J]. 光学学报,  2002,  22(7):  769-773.
  Li Tie,  Yan Wei,  Wu Zhensen. A Parametric Model of Bidirectional Reflectance Distribution Function[J]. Acta Optica Sinica,  2002,  22(7):  769-773.(in Chinese)
  Study on Echo Characteristics of Narrow Pulse
  Laser Fuze on Targets in Cloud
  Li Lekun*,  Li Yuan,  Gao Chong,  Tu Jianping
  (China Airborne Missile Academy,  Luoyang  471009,  China)
  Abstract: Due to the working characteristics of laser fuze,  it is easy to be interfered by cloud,  thus causing false alarm.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laser fuze to resist the cloud interference. Monte Carlo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the echo characteristics of targets in cloud under different pulse width laser,  and carry out relevant tests to verify. The results of mathematic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show that the narrow pulse laser fuze can effectively suppress the cloud echo,  improve the fuze’s ability to identify targets in the cloud and anti-cloud interference ability,  and reduce false alarm.
  Key words: narrow pulse; laser fuze; echo characteristics; target detection; anti-interference
其他文献
摘 要:临近空间高速飞行器采用星光导航技术可有效提升自主导航能力。 星光制导受到流场内高温气体发光的干扰, 为实现有效观星, 需要研究高速飞行器尾流场高温气体光辐射特性, 将星敏器安装于高温气体发光较弱的位置, 即选择观星窗口。 本文针对典型高速飞行器气动外形, 采用数值仿真方法计算得到了高温高速流场及其光辐射特性, 基于高速飛行器尾部流场的特点, 对高温气体在可见光波段内的光辐射特性进行了分析研
摘 要:传统空中目标战术意图识别过程中仅依据单一时刻进行推理分析, 而实际战场中目标战术意图是由一系列动作实现的, 因此目标状态呈现动态、 时序变化特征。 针对此问题在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的基础上引入双向(Bidirectional)传播机制和注意力(Attention)机制, 提出基于BiLSTM-Attention的空中目标战术意图识别模型。 采用分层的方法构建空战意图特征集, 并将其编
摘 要:飞翼布局因其特殊的构型, 表现出与常规飞行器较大的性能差异。 内埋式弹舱能够帮助战机提高其隐身性能, 但舱门干扰和空腔结构下流动较为复杂, 多枚弹体在分离过程中极有可能互相发生碰撞或与武器舱接触, 威胁载机安全, 因而提高内埋式武器的分离品质至关重要。 使用改进的非结构嵌套网格径向基函数插值方法、 耦合流动控制方程和刚体动力学方程(RBD, Rigid Body Dynamics), 对一
摘 要:针对复杂背景下, 无法有效识别雷达有源干扰信号的问题, 提出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雷达有源干扰信号识别算法。 首先将干扰信号的时频图输入到特征提取网络中, 得到时频图的深度特征; 然后引入注意力机制, 通过RPN网络, 定位干扰信号的位置, 得到受关注区域; 最后对受关注的区域进行干扰信号类型识别。 仿真结果表明, 该算法可在复杂背景下完成对干扰信号的定位、 识别以及分离。 相比于卷积神经网
摘 要:为提高炮弹气动力计算的精度, 常需要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数值仿真反复迭代计算炮弹的气动参数, 优化效率较低。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多可信度代理模型的气动外形快速优化方法, 在保证计算精度的条件下大幅提高计算效率。 以某滑翔制导炮弹的鸭舵外形优化为例, 采用两种可信度样本训练出多可信度代理模型代替耗时的计算流体力学仿真获得气动参数, 依据滑翔升阻比最大、 稳定性与机动性相匹配等设计要求, 利用遗传算
摘 要:为适应第三代红外探测器的需求, 提出一种大阵列低功耗的1 280×1 024红外读出电路设计方案。 在分析各模块实现的基础上, 重点设计了超大阵列像素单元的低功耗读出实现和阵列工作时序, 提高了输出缓冲器对外部系统的驱动能力, 并实现了边积分边读出以及多路输出功能。 在温度80 K、 时钟频率5 MHz的工作条件下, 对像素阵列窗口进行了四路、 八路读出仿真以及线性度仿真, 输出帧频可以达
摘 要:雷达工作环境日益复杂, 距离旁瓣过高会导致微弱目标丢失、 产生虚假目标。 针对这一问题, 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 GA)的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雷达低旁瓣波形优化设计方法。 首先, 构造基于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 CP)的OFDM发射波形, 将所有子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加快推动政务涉企数据的开放,让商业银行在借助金融科技乘风破浪的同时,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重大风险防控要求,积极发掘数据价值,合理使用数据,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既防“黑天鹅”,又防“灰犀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为创新金融服务,维护金融稳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