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玉米倒伏的技术措施

来源 :吉林农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HENG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玉米倒伏的原因
  拔节期水肥过大,出现过旺生长,植株节间细长,机械组织不发达,易引起茎秆倒伏;片面追求高密度增产,株行距过小或间苗不充分,引起株间拥挤,节间细长,组织疏松,引起茎倒或茎秆折断;拔节期大量追施氮肥,促使茎秆伸长过快,抗风能力下降引起倒伏;整地质量差,使玉米根系不发达、入土浅、气生根少或不发达等,遇风雨易出现倒伏;抽雄前生长过旺,茎秆组织嫩弱,遇风即出现折断现象;拔节期间或抽雄前病虫危害茎秆引起倒伏。
  2.防止玉米倒伏的途径
  2.1适当深耕 深耕能促进玉米根系发育,促使根数增加,加深根系入土深度,增加根系支持力度,扩大吸收力,提高抗风能力。
  2.2合理密植 生产中一定要按照不同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合理安排种植密度,一般生产条件下,尽量不要超过品种推荐种植密度的上限。通常紧凑型品种亩留苗4500株左右,平展型品种3500株左右,通过适当密植或采用宽窄行的种植方式可改善植株个体发育。
  2.3合理施肥 根据生产潜力和土壤供肥能力,实施氮、磷、钾配方施肥,结合玉米需肥规律,确定适宜的追肥时期和追肥量,以增强茎秆强度,提高茎秆抗倒伏能力,可有效防止倒伏。
  2.4及时中耕培土 玉米中耕培土可使根系发达,特别是拔节期以后的培土,能促进玉米生长出大量的支持根,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
  2.5肥地蹲苗 对水肥较高田,拔节前采用控制水肥的方法进行蹲苗,促使根系下扎和茎秆健壮。另外,可采用中耕断根和控制土壤水分的方法进行蹲苗,从而有效防止玉米倒伏。但进行蹲苗的地块。一般适合于地力较好、土壤墒情好和作物有旺长趋势的地块,蹲苗时间不宜太长,在拔节之前一定要结束,否则会影响果穗分化。
  2.6采用化控技术 种植密度比较大、有倒伏危险的地块,可在拔节以后喷施植物生长抑制剂来控制株高。一般在玉米5~6片叶时喷洒15%的多效唑1000倍对水,亩用药液50kg,也可在抽雄前喷施玉米壮丰灵,起到防倒伏作用。但在应用化控技术时,一定要根据药剂说明书来严格掌握药剂用量和施用时间,否则也会造成减产。
  2.7病虫害防治 应及时做好玉米螟、茎腐病等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其他文献
通过微生物菌剂茂勃艾米乐喷施对茶叶生长及品质影响的研究表明,施用后可提高发芽密度、百芽重,能显著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并具有一定改良土壤的功能。
以单季晚稻甬优12为试材,通过田间试验考察不同用量水平的控释尿素处理和当地推广的配方施肥处理在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方面的表现,研究本地区应用控释尿素减少水稻施氮量的适宜比例。结果表明,应用包膜控释尿素,在较配方施肥减少氮肥用量30%条件下,作物产量无明显差异,氮肥利用率提高50%。
为明确硫肥对小麦籽粒谷蛋白大聚合体(GMP)粒度分布的影响,以优质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研究不同硫素水平条件下小麦籽粒GMP粒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小麦GMP粒径分布在0.37~300μm。在施硫0~60 kg·hm-2,随着施硫量增加,硫肥显著降低12~120μm颗粒体积百分比,增加>120μm颗粒体积百分比,说明适宜施硫能够显著提高GMP大颗粒比例。而过量硫肥(施硫90 kg·hm-2)不利
【目的】探明福建省农牧系统磷素流动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实施农牧系统养分资源综合管理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整理福建省1985—2015年统计年鉴中农牧业产品活动数据和补充文献中农牧业产品养分参数,结合实地调研,使用NUFER (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模型,定量估算1985—
水稻白叶枯病是我国水稻的主要病害,研究探讨发生流行动态与防治技术,对有效防控该病发生危害,保障水稻丰收具有重要意义。对浙江温岭1971—2014年,温州1982—2013年水稻白叶
基于土柱CT扫描数据,运用Volview软件重构土体三维图及根系分布图,精确了解土体根系分布情况;应用Navier-Stokes方程计算根土间隙物理概念模型,分析横向间隙流速分布情况;采
按产业规模和分布情况,采集部分集约经营主体的农田土壤,分析不同种植制度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集约经营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中等,氮磷钾含量丰富,速效磷、速效钾为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