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是经验,是人类已有经验和教师、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的结合;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并在交流中生成新知识,求得新发展的过程。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如何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活动的新模式、新方法,研究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新问题、新关系,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本人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一、要处理好教师的作用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关系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指导和协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教师的主导作用,重点体现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目标。在充分了解本班学生认知水平和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营造课堂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教师的主导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知识的顺利建构,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课堂教学如果过分强调学生的自我建构和能力培养,放任学生无目标、无主题的发散思维,课堂教学管理有可能出现失控,不仅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更难完成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如何把握好教师的作用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我认为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学大纲,在备课上狠下功夫,科学设计符合教材内容的数学问题作为引例,引入新课。其次,老师应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注重思维的过程性教学,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其三,教师应重视知识的运用,在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磨炼。课堂教学要在保证完成本课时教学任务,学生有意义构建新知识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思维活动,潜移默化地予以培养,切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二、把握好备课预设与课堂教学“生成”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教师根据教材及课程标准组织备课活动,备课要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重难点,备教学方法,备学法指导,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备作业设计,备课堂组织。备课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合理地创设问题情景,预设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新课程理念倡导“生成”。学生在自主知识建构中,都带着自己的理解、经验和兴趣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并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背景下进行有意义的知识构建;在课堂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合作中不断有与“预设”不一致的新问题、新思维产生,这就是课堂的“生成 ”。新课程理念提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资源,使课堂教学活动呈现出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民主的,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建构知识。
“生成 ”是学生思维的“火花”,有价值的“生成”能完善和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预设”;无价值的“生成”不仅浪费课堂教学的时间资源,也影响学生的知识建构。因此处理好备课的“预设”与课堂教学“生成”的关系,是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师要在备课的“预设”上下功夫,在“预设”中孕育和促进“生成”;在课堂教学中捕捉有价值的“生成”,努力使教师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注意知识传授与学生情感激发的关系
新课堂理念倡导问题式、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等“活动式”教学方法,反对“满堂灌”的传统式教学方法,目的是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学生活动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学习,在辨析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数学的学科特点是严谨和抽象。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有现成的、直观的模型,数学学科对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演绎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没有一定的数学素养,没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是难以通过自学掌握好数学学科知识的。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阶段,绝大部分学生是需要在教师引导、剖析、启发、点拨和归纳下才能较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建构起抽象的数学知识结构,以及运用数学知识的思维方法。这说明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知识传授教学是必要的。
过分强调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不仅耗时,也冲淡了学习任务和主题内容,热热闹闹的课堂活动不等于学生都能有意义地建构知识,因此处理好知识传授与学生情感激发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老师要努力把握好传授教学的“度”,要克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同时要精心设计传授教学的关键之处,讲所当讲,讲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易混处,使传授教学与课堂活动达到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以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处理好解题技巧与生活经验运用的关系
数学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中解题教学占据了主导地位。通过大量练习来学习数学,通过大量的模仿性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解题方法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和解题技巧,忽略了数学的实际来源和应用方法,这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数学作为各学科的基础已是不争的事实,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无不呈现出数学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并已成为人们文化素质最重要因素之一。数学应用教育不仅能开发学生智力和潜能,使学生能把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各学科的思维中去,也有调节学生的心理倾向,激发其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追溯知识背景和原则的作用,使其思维发散、张扬个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体现数学的社会价值,使数学服务于社会。
五、把握好学习过程与提高学习效率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是新课改理念三维目标中重要的一维,新课改理念重视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力求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让学生体验探索知识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并在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不能过分强调过程,这样容易造成简单问题复杂化,教学重点不突出,教材内容轻重不明显,学生越学越糊涂,越学越懵懂。新课程理念需要的是有意义的知识形成过程,教师要抓住对知识体系有重大影响、对学习方法和探究问题有指导意义的过程,对无意义、多余、学生认知上暂时存在困难的过程应删除或暂时回避。充分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在保证学生有意义建构知识体系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着重给同学们介绍中学阶段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五点是个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尤其是在近年来新课改教学理念下的一些粗浅体会,不妥之处敬请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作者简介:
杜同法(1968-),男,汉,工作单位:内乡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职称:中学一级,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数学应用。
一、要处理好教师的作用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关系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指导和协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教师的主导作用,重点体现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目标。在充分了解本班学生认知水平和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营造课堂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教师的主导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知识的顺利建构,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课堂教学如果过分强调学生的自我建构和能力培养,放任学生无目标、无主题的发散思维,课堂教学管理有可能出现失控,不仅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更难完成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如何把握好教师的作用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我认为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学大纲,在备课上狠下功夫,科学设计符合教材内容的数学问题作为引例,引入新课。其次,老师应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注重思维的过程性教学,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其三,教师应重视知识的运用,在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磨炼。课堂教学要在保证完成本课时教学任务,学生有意义构建新知识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思维活动,潜移默化地予以培养,切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二、把握好备课预设与课堂教学“生成”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教师根据教材及课程标准组织备课活动,备课要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重难点,备教学方法,备学法指导,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备作业设计,备课堂组织。备课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合理地创设问题情景,预设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新课程理念倡导“生成”。学生在自主知识建构中,都带着自己的理解、经验和兴趣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并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背景下进行有意义的知识构建;在课堂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合作中不断有与“预设”不一致的新问题、新思维产生,这就是课堂的“生成 ”。新课程理念提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资源,使课堂教学活动呈现出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民主的,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建构知识。
“生成 ”是学生思维的“火花”,有价值的“生成”能完善和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预设”;无价值的“生成”不仅浪费课堂教学的时间资源,也影响学生的知识建构。因此处理好备课的“预设”与课堂教学“生成”的关系,是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师要在备课的“预设”上下功夫,在“预设”中孕育和促进“生成”;在课堂教学中捕捉有价值的“生成”,努力使教师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注意知识传授与学生情感激发的关系
新课堂理念倡导问题式、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等“活动式”教学方法,反对“满堂灌”的传统式教学方法,目的是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学生活动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学习,在辨析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数学的学科特点是严谨和抽象。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有现成的、直观的模型,数学学科对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演绎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没有一定的数学素养,没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是难以通过自学掌握好数学学科知识的。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阶段,绝大部分学生是需要在教师引导、剖析、启发、点拨和归纳下才能较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建构起抽象的数学知识结构,以及运用数学知识的思维方法。这说明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知识传授教学是必要的。
过分强调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不仅耗时,也冲淡了学习任务和主题内容,热热闹闹的课堂活动不等于学生都能有意义地建构知识,因此处理好知识传授与学生情感激发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老师要努力把握好传授教学的“度”,要克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同时要精心设计传授教学的关键之处,讲所当讲,讲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易混处,使传授教学与课堂活动达到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以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处理好解题技巧与生活经验运用的关系
数学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中解题教学占据了主导地位。通过大量练习来学习数学,通过大量的模仿性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解题方法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和解题技巧,忽略了数学的实际来源和应用方法,这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数学作为各学科的基础已是不争的事实,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无不呈现出数学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并已成为人们文化素质最重要因素之一。数学应用教育不仅能开发学生智力和潜能,使学生能把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各学科的思维中去,也有调节学生的心理倾向,激发其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追溯知识背景和原则的作用,使其思维发散、张扬个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体现数学的社会价值,使数学服务于社会。
五、把握好学习过程与提高学习效率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是新课改理念三维目标中重要的一维,新课改理念重视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力求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让学生体验探索知识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并在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不能过分强调过程,这样容易造成简单问题复杂化,教学重点不突出,教材内容轻重不明显,学生越学越糊涂,越学越懵懂。新课程理念需要的是有意义的知识形成过程,教师要抓住对知识体系有重大影响、对学习方法和探究问题有指导意义的过程,对无意义、多余、学生认知上暂时存在困难的过程应删除或暂时回避。充分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在保证学生有意义建构知识体系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着重给同学们介绍中学阶段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五点是个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尤其是在近年来新课改教学理念下的一些粗浅体会,不妥之处敬请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作者简介:
杜同法(1968-),男,汉,工作单位:内乡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职称:中学一级,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数学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