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汉语言因其产生背景及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不同而存在差异,导致两种语言表达方式不同。习语源于生活,最能反映出它产生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因此习语隐含的文化信息是习语翻译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亦关乎跨文化交际能否成功。本文将从归化和异化这两个策略探讨跨文化中的习语翻译。
[关键词]跨文化 习语 翻译 归化 异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8-0083-01
英汉语言产生于不同的历史环境,两种语言所蕴涵的巨大文化差异使得成功地进行英汉互译有一定的难度。而习语源于生活,隐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因此习语翻译成为英汉语言翻译中的难点。从本质上讲,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文化交流,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在习语翻译中,只有对比两种语言文化,才能最大化地保持原文与译文的等效或等值,使得读者能够获得准确的理解。而成功进行跨文化习语翻译的主要策略便是归化与异化。
一、归化与异化的定义
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
归化从通俗意义上讲,即传统的翻译,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异化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二、习语的归化翻译
习语源于生活,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宗教、生活习俗等文化背景。英汉习语分别承载着各自的文化特色,这决定了双方对有些事物理解的不一致。例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那些自助的人。)上帝在西方社会被认为是主宰一切的神,相当于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玉皇大帝。因此翻译成“皇天不负有心人”最能体现出原文的意境。再如:It takes two to make a quarrel.(吵架需要两个人。)汉语习语中“一个巴掌拍不响”完美地诠释了其内在含义。汉语习语“先下手为强”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或近似的习语表达,用归化法翻译成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早起的鸟有虫吃。)虽然描述的事物不同,但却表达了相同的含义。The leopard can’t change its spots.(美洲豹改变不了自己的斑点。)通俗易懂的翻译是“狗改不了吃屎”,大大地淡化了原文的陌生感,这样的翻译既传达了意义,译文也流畅易懂。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无风不起浪。)原文中的smoke(烟)和火是因果关系,正如汉语的风和浪,意思都差不多,因此翻译中应采用一个更通顺、更耳熟能详的句子。再如: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It’s no use crying over the spilt milk(覆水难收),等等。
三、习语的异化翻译
异化是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策略。每一种语言都有某些特定的、任何另外一种语言无法诠释的词语,它们已非单纯的词语,而是代表某一事件或某一含义的特定表达。各民族文化之间也总会存在巨大差异,不可能完全对等地转换。此时如果还用归化的方法进行翻译,译文就失去了其意境,读者也无从体验异域文化的魅力。因此,习语的异化翻译能够原汁原味地再现异域民族的文化和情境,有助于读者感受异域文化的独特之处。例如:meet one’s Waterloo, Waterloo(滑鐵卢)在这个习语中并不表示比利时的一个小镇(它是拿破仑战争失败的一个城市,从这次战争以后,拿破仑就开始走下坡路),而是引申为一个人失败的地方或是让一个人就此失败的一件事。Olive branch(橄榄枝)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象征着和平、友谊,代表着高贵、重生。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电子、网络的迅猛发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习语的异化更是无处不在。例如:cool(酷)、show(秀)等国际流行的词汇被直接音译使用,而 kung fu(功夫)、tofu(豆腐)等也被西方人熟知。很少能听到有人说苹果牌手机,更多的是iphone6、iphone6 plus;下载app……
四、结语
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文化交流,文化越来越具有包容性。在翻译过程中,尤其是习语翻译中,我们不能单一地使用“归化”抛弃“异化”,也不可能只采用“异化”舍弃“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只有达到归异均衡才能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
[2]许钧.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3]Bassnett S.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责任编辑:彭海多
[关键词]跨文化 习语 翻译 归化 异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8-0083-01
英汉语言产生于不同的历史环境,两种语言所蕴涵的巨大文化差异使得成功地进行英汉互译有一定的难度。而习语源于生活,隐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因此习语翻译成为英汉语言翻译中的难点。从本质上讲,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文化交流,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在习语翻译中,只有对比两种语言文化,才能最大化地保持原文与译文的等效或等值,使得读者能够获得准确的理解。而成功进行跨文化习语翻译的主要策略便是归化与异化。
一、归化与异化的定义
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
归化从通俗意义上讲,即传统的翻译,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异化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二、习语的归化翻译
习语源于生活,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宗教、生活习俗等文化背景。英汉习语分别承载着各自的文化特色,这决定了双方对有些事物理解的不一致。例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那些自助的人。)上帝在西方社会被认为是主宰一切的神,相当于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玉皇大帝。因此翻译成“皇天不负有心人”最能体现出原文的意境。再如:It takes two to make a quarrel.(吵架需要两个人。)汉语习语中“一个巴掌拍不响”完美地诠释了其内在含义。汉语习语“先下手为强”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或近似的习语表达,用归化法翻译成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早起的鸟有虫吃。)虽然描述的事物不同,但却表达了相同的含义。The leopard can’t change its spots.(美洲豹改变不了自己的斑点。)通俗易懂的翻译是“狗改不了吃屎”,大大地淡化了原文的陌生感,这样的翻译既传达了意义,译文也流畅易懂。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无风不起浪。)原文中的smoke(烟)和火是因果关系,正如汉语的风和浪,意思都差不多,因此翻译中应采用一个更通顺、更耳熟能详的句子。再如: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It’s no use crying over the spilt milk(覆水难收),等等。
三、习语的异化翻译
异化是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策略。每一种语言都有某些特定的、任何另外一种语言无法诠释的词语,它们已非单纯的词语,而是代表某一事件或某一含义的特定表达。各民族文化之间也总会存在巨大差异,不可能完全对等地转换。此时如果还用归化的方法进行翻译,译文就失去了其意境,读者也无从体验异域文化的魅力。因此,习语的异化翻译能够原汁原味地再现异域民族的文化和情境,有助于读者感受异域文化的独特之处。例如:meet one’s Waterloo, Waterloo(滑鐵卢)在这个习语中并不表示比利时的一个小镇(它是拿破仑战争失败的一个城市,从这次战争以后,拿破仑就开始走下坡路),而是引申为一个人失败的地方或是让一个人就此失败的一件事。Olive branch(橄榄枝)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象征着和平、友谊,代表着高贵、重生。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电子、网络的迅猛发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习语的异化更是无处不在。例如:cool(酷)、show(秀)等国际流行的词汇被直接音译使用,而 kung fu(功夫)、tofu(豆腐)等也被西方人熟知。很少能听到有人说苹果牌手机,更多的是iphone6、iphone6 plus;下载app……
四、结语
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文化交流,文化越来越具有包容性。在翻译过程中,尤其是习语翻译中,我们不能单一地使用“归化”抛弃“异化”,也不可能只采用“异化”舍弃“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只有达到归异均衡才能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
[2]许钧.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3]Bassnett S.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责任编辑:彭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