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辨性阅读的文言文教学研究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lgq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辨性阅读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对培养批判性思维大有裨益,学生的怀疑、判断、评价、猜想、反驳等思维得到启发,思辨性阅读活动中主动性更强,无形中提高了学习效率。文言文典雅简练,意蕴丰厚,字词较为深奥,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难点内容,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开展思辨性阅读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关注的焦点。因此,探索基于思辨性阅读的文言文教学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结合相关教学经验,对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思辨性阅读的应用进行了相关思考。
  一、思辨性閱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意义
  1.培养学生思考辨析能力
  培养学生思考辨析能力是思辨性阅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意义之一。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思辨思维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思辨性阅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以思辨阅读提升文言文教学的品质,使学生形成独到的、科学合理的见解与判断,无疑将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辨析能力。
  2.强调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强调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思辨性阅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又一意义。文言文具有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的特点,在文言文教学中字词理解难度大,学习起来较为生硬。思辨性阅读更强调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文言文教学中应用思辨性阅读,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这样便于理解“言文分离、行文简练”的文言文特色,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3.反思中让思维走向深刻
  思辨性阅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意义,还表现在反思中让思维走向深刻方面。对文言文教学而言,思辨性阅读强调重点问题的再聚焦和深度对话,学生的思考力和反思能力得到重视,从章法考究处和炼字炼句处加强思考,在生生、生本、师生和自我的对话中,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反思能力,可以将学习引向深入,让思维走向深刻。因此,探索基于思辨性阅读的文言文教学策略势在必行。
  二、基于思辨性阅读的文言文教学策略
  文言文是现代语文的基础,在中学语文知识结构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目前,相当多的学生文言基础知识薄弱,为进一步提高思辨性阅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水平,在了解思辨性阅读对文言文教学的意义的基础上,下文对基于思辨性阅读的文言文教学策略作了具体论述。
  1.深入挖掘教材,激发理性思维
  深入挖掘教材,激发理性思维,是基于思辨性阅读的文言文教学的关键。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经典文学,有着独特的文化意蕴,隐藏着诸多人生的智慧。思辨性阅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对高中语文教师而言,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文言文教材内容,寻找课文中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理性思维。如在学习荀子《劝学》这篇说理性很强的文言文时,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起来比较费力,深入挖掘这篇文章的精髓,不难发现,文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等等,这样从大家耳熟能详的文言文入手,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作者蕴含的“学习不可以停止”的深刻道理,更加发人深省。
  2.创设思辨课堂,营造思辨氛围
  创设思辨课堂,营造思辨氛围,是基于思辨性阅读的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文言文是历史文化和文明的传承,在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品味文言文文字的优美和思想的奥秘,离不开思辨课堂的创设。创设思辨课堂,营造思辨氛围,二者紧密联系,在具体做法上,如在学习韩愈的《师说》这篇文言文时,从师求学的道理,如果单纯地凭教师讲授,学生很难理解,文中“师道”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通过分组的形式,创设思辨课堂,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找“从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和以什么人为师 ”这三个论点的论据,然后由教师归纳总结,推导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主旨,这样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先进行思考“师道”,再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对话,产生思维的碰撞,在事实、逻辑与情理的纠结中突围,就更能理解《师说》这篇文言文的内涵。
  3.鼓励大胆质疑,深化文本认识
  鼓励大胆质疑,深化文本认识模式,对基于思辨性阅读的文言文教学至关重要。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文言文教学中应用思辨性阅读,教师通过“激疑”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学生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深化文本认识,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如在学习庄子的《逍遥游》这篇文言文时,庄子提倡自然无为的思想,崇尚逍遥于世间的状态,但这一始终属于理想状态,在现实生活中要想实现非常困难。对于这一思想,在学习《逍遥游》的时候,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在阅读文中“有待”与“无待”以及“大小之辩”相关情节的时候,用唯物辩证法来解释更为合理,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状态倡导超脱,我们可以在思想上立足“逍遥的境界”,但在生活实际中要与社会相接轨,唯有如此,才能营造万物有序的逍遥境界。
  4.品析艺术手法,丰富知识储备
  品析艺术手法,丰富知识储备,是基于思辨性阅读的文言文教学的有效举措。文言文文质兼美,明辨句读是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能力,这需要阅读技巧的长期积累和转化,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用思辨性阅读品析艺术手法,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如在学习白居易脍炙人口的《琵琶行》时,这首诗的结构艺术别具一格,将音乐描写得绘声绘色,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第一次是暗写,“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为后面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了伏笔。第二次是明写,“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 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出场,演奏的琵琶曲是诗歌的主体部分。第三次也是明写,“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用音乐形象及其艺术效果表达哀怨之情,作者将“琵琶曲”表现得高度艺术化,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音律铿锵有力,对《琵琶行》艺术手法解读的同时,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相应的“叙事、写景、抒情”的语句,并引导学生汲取写作经验,丰富知识储备,这样学生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带着较强的思辨性,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思辨能力的高下将决定一个人学业的优劣,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文言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基于思辨性阅读的文言文教学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对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而言,应深入挖掘教材,激发理性思维;创设思辨课堂,营造思辨氛围;鼓励大胆质疑,深化文本认识;品析艺术手法,丰富知识储备;积极探索基于思辨性阅读的文言文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水平,实现阅读对学生成长的引领作用。
  ★作者通联:浙江台州市金清中学。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金融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将是必然选择。通过对我国进行金融业混业经营背景的分析,结合中国金融业的状况,中国
一、细读深思  若从深层内在特点来考察,迄今为止高考常见的材料作文题型其实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寓意领航型”,材料中有寓意(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审题立意关键在准确把握寓意,意在笔先,行文自然以阐述为主,辅以逻辑推演论证;一种则是“问题驱动型”,在给定材料中蕴含问题,以“问题驱动”推动理性思辨,具体分析。  2015年高考重庆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刚上车的小男孩请公
曾有一百位教授出面证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错了,爱因斯坦知道后,仅仅耸耸肩道:“100位?干吗要这么些人?只要能证明我真的错了,哪怕是一个人出面也足够了。”   由此笔者想到了有些学生的议论文写作,他们擅长举“例”而不善于说“理”,动辄搬出“一百位教授”来壮大声势。证明自己的观点时,总是列举“赵是这样的”“钱是这样的”“孙、李也是这样的”。殊不知,这种写法属于逻辑上的不完全归纳法,在说理上存在致命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纵观近几年高考语文命题,其着力点在于关注学生把握情境素材在字词、句式、修辞等语言知识,立意与选材、结构与思路、表达方式与写作手法等文章学的知识,题材与体裁、文化与思潮、作家
高中生经过一定审题及写作技法训练,普遍会遭遇写作瓶颈:审题基本合格,思路基本清晰,语言基本通顺,但作文始终徘徊在三四类卷水平上,难有上升。高三学生在这方面的困惑尤其明显,对提升的要求也更迫切。那么,在有限的时间里,怎样超越既有的平俗,更上一层?   不妨换位思考,作为读者,我们何以评价一篇文章优秀?经验告诉我们,优秀文章必有拔俗之处,或内容,或意蕴,或语言,或构思,超越庸常,给了读者别样的审美体
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德性文化,讲究天地合德,讲究“正其义不计其利,谋其道而不计其功”,“以和为贵”。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优秀典例,调动学生读的思考和写的实践,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根植于学生心中,将传统文化美的外在形式传承下去,就能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命力,开出更为娇艳的花朵。本文主要从实践的角度,探讨如何让传统文化中“义”的思想和优美的形式载体的继承与发扬。  “义”是我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