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TU201.5
摘要:简要论述了建筑节能现状及重要性,总结了建筑节能的途径,并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旨在促进建筑节能设计及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建筑节能;设计;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atus and the importance of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summarizes the approaches to energy saving in building, and presents some suggestions, aiming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nergy-sav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industr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desig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前言
建筑节能是指建筑产品在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通过使用新型墙体材料,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合理设计建筑结构的热工性能,提高采暖、通风、空调、照明、炊事、家用电器和热水供应等的运行效率,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建筑能源的消耗,合理、有效利用能源的活动。建筑能耗主要是指使用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包括采暖、通风、空调、照明和热水供应等能耗,其中以采暖和空调能耗为主。我国能源利用率不高,面对全球能源的日趋紧张,作为能耗占全国总能耗30%的建筑,节能潜力很大,发展节能建筑将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建筑节能的现状及重要性
现状简介
中国的建筑群在不断膨胀。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积高达16-20亿平方米,而在这些新建建筑中,只有10-15%能达到国家制定的节能标准,80%以上为高耗能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二至三倍。仅以建筑采暖耗热量为例,据相关研究表明:外墙大体上为与我们气候条件接近的发达国家的4-5倍,屋顶为2.5-5.5倍,外窗为1.5-2.2倍,门窗透气性为3-6倍,总耗能是他们的3-4倍。发展节能建筑,是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刻不容缓。
重要性
建筑节能作为全国节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和提高建筑舒适性、节约能源、促进环境保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措施,直接关系到国家资源战略的实施。建筑高效节能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供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有利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會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长远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发展建筑节能的途径和建议
途径
系统规划,优化建筑设计
在规划设计阶段,要全面考虑建筑物的朝向、间距、体型、体量、绿化状况等因素对节能的影响,改善局部热环境。朝向设计应注意夏季减少太阳直射室内及外墙面,保持良好的通风。冬季尽量有适量的阳光射入室内,避免冷风吹袭;从节能和热环境方面考虑,建筑物以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为好,避免东西向。同时,处理好建筑间距,避免建筑南墙的太阳入射面积在采暖季节中有其它建筑物的遮挡。在建筑设计中,原则上应减少建筑物外表面积,适当控制建筑体型系数,减少建筑面宽,加大进深或增加组合体,建筑外形选用长条型。应重视造型规整,特别是采暖住宅建设应增加层数。现行住宅多为北入口、北楼梯,但在北方城市应当注意冬季北风入侵加大住宅采暖能耗的影响。因此,寒冷地区多层住宅不应采用开敞式楼梯间,入口处设置门斗或采取其它避风措施,减少散热。另外,要重视玻璃幕墙、门窗等构造设施,设计时必须考虑良好的遮阳、 遮光条件。建筑周边的绿化状况不仅可以美化建筑,同时也可改善区域环境微气候,对建筑节能有着重要作用。植物的选择应当处理好与室内采光的关系,避免植物对光线的遮挡造成室内的阴暗。所以树种宜选枝叶伸展高大的乔木,以便夏季遮挡阳光直晒,同时利用植物蒸腾作用降低环境温度,节约空调能耗,冬季树木落叶后又可让阳光照进室内。
提高围护结构节能,改善单体建筑节能设计
注重围护结构的热传导和冷风渗透,保持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减少冬季室内传出的热量和夏季室外传入的热量及保持室内舒适热环境所需要提供的采暖和制冷能量。可从墙体、屋顶、门窗等围护结构着手,如外墙外保温可以采用混凝土空心砌块、钢筋混凝土等空心砖墙及其复合墙体技术材料取代实心粘土砖作为基层,复合墙体用砖或钢筋混凝土作承重墙,并与岩棉矿棉、玻璃棉、膨胀珍珠岩等绝热材料复合。外墙内保温应当选用导热系数小的难燃或不然材料,外墙内保温可以采用保温层挂装、硬质建筑保温制品内贴以及保温砂浆抹灰等做法,可以选用稀土符合保温砂浆、复合硅酸盐保温砂浆以及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等。外墙保温宜采用各朝向不均匀分布的原则,且用浅色饰面,以获得最好的节能效果。窗户控制窗墙比,避免东西向开大窗,提高窗户的遮阳性能。同时,要根据空调设备的价格和制冷、采暖费用的比较去确定合适的玻璃品种,从各种玻璃的太阳能阻隔特性和导热性两个方面去比较其节能效果,选择吸热玻璃、热反射玻璃、低辐射玻璃和中空玻璃等等,并提高其气密水平。屋面设计应注意两点,一是屋面保温层不宜选用密度较大而导热系数较高的保温材料;二是屋面保温层不宜选用吸水率较大的保温材料,以防在特殊季节因保温层大量吸水而降低保温效果。
合理规划采暖系统,充分利用太阳能技术
从合理规划和选择采暖设备开始,改善采暖供热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管理,以提高锅炉的运行效率;加强管道的保温,以提高室外管道的输送效率。应积极发展集中供热,以最大限度地节省燃料消耗。建筑基地应尽量选择在向阳、避风的地段上,为建筑争取日照创造必要的条件。在建筑布局中要充分考虑夏季有利的主导风向通风致凉和避免冬季不利的主导风向避风保暖,综合考虑采光、通风、保温和防晒等因素,合理安排群体布局和建筑朝向。发展太阳能光热和空调技术。提倡集体安装、统一设计对于住宅楼利用的太阳能热水器,实现光-电转换并利用太阳的热能驱动进行制冷。
建议
推广应用节能新型能材料与新节能技术
如常见节能材料玻璃棉、岩棉、水泥聚苯板、聚苯乙烯泡沫、硅酸盐复合绝热砂浆等轻质墙体、屋面、门窗、保温隔热、密封等各种节能型材料,能够大量节约建材生产能耗、房屋使用能耗。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技术、外墙外保温技术、热反射保温隔热技术等都是建筑节能领域不断创新的技术,选择好适应当地条件的经济合理的技术对于节能建筑的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借鉴国外在建筑节能方面的成功经验
学习国外建筑节能新理念,注意建筑围护结构的隔热保温,采用隔热材料,大力研究和生产各种性能良好的保温材料。借鉴发达国家建筑节能的经验,包括建立节能政策、制定建筑节能立法,特别是采取的建筑节能措施方面 如自动控制技术在节能中的应用,大力推进建筑节能的技术进步。
建立健全建筑节能激励机制
鼓励节能,限制建筑耗能,反对浪费。在政策上予以引导和奖励,激励主体即政府运用多种激励手段,遵循一定激励原则,把节能放在优先地位,与激励客体共同作用,从而推动社会节能事业发展的过程。
结语
建筑节能作为系统工程,涉及建筑规划、设计、物理、结构、材料、水、暖、电等诸多方面,所以需要各方配合和共同努力。只有加强领导和监督职能,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规划建筑设计,推广新型节能材料和技术,建立健全建筑节能激励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能耗,最终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简要论述了建筑节能现状及重要性,总结了建筑节能的途径,并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旨在促进建筑节能设计及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建筑节能;设计;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atus and the importance of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summarizes the approaches to energy saving in building, and presents some suggestions, aiming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nergy-sav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industr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desig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前言
建筑节能是指建筑产品在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通过使用新型墙体材料,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合理设计建筑结构的热工性能,提高采暖、通风、空调、照明、炊事、家用电器和热水供应等的运行效率,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建筑能源的消耗,合理、有效利用能源的活动。建筑能耗主要是指使用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包括采暖、通风、空调、照明和热水供应等能耗,其中以采暖和空调能耗为主。我国能源利用率不高,面对全球能源的日趋紧张,作为能耗占全国总能耗30%的建筑,节能潜力很大,发展节能建筑将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建筑节能的现状及重要性
现状简介
中国的建筑群在不断膨胀。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积高达16-20亿平方米,而在这些新建建筑中,只有10-15%能达到国家制定的节能标准,80%以上为高耗能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二至三倍。仅以建筑采暖耗热量为例,据相关研究表明:外墙大体上为与我们气候条件接近的发达国家的4-5倍,屋顶为2.5-5.5倍,外窗为1.5-2.2倍,门窗透气性为3-6倍,总耗能是他们的3-4倍。发展节能建筑,是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刻不容缓。
重要性
建筑节能作为全国节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和提高建筑舒适性、节约能源、促进环境保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措施,直接关系到国家资源战略的实施。建筑高效节能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供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有利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會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长远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发展建筑节能的途径和建议
途径
系统规划,优化建筑设计
在规划设计阶段,要全面考虑建筑物的朝向、间距、体型、体量、绿化状况等因素对节能的影响,改善局部热环境。朝向设计应注意夏季减少太阳直射室内及外墙面,保持良好的通风。冬季尽量有适量的阳光射入室内,避免冷风吹袭;从节能和热环境方面考虑,建筑物以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为好,避免东西向。同时,处理好建筑间距,避免建筑南墙的太阳入射面积在采暖季节中有其它建筑物的遮挡。在建筑设计中,原则上应减少建筑物外表面积,适当控制建筑体型系数,减少建筑面宽,加大进深或增加组合体,建筑外形选用长条型。应重视造型规整,特别是采暖住宅建设应增加层数。现行住宅多为北入口、北楼梯,但在北方城市应当注意冬季北风入侵加大住宅采暖能耗的影响。因此,寒冷地区多层住宅不应采用开敞式楼梯间,入口处设置门斗或采取其它避风措施,减少散热。另外,要重视玻璃幕墙、门窗等构造设施,设计时必须考虑良好的遮阳、 遮光条件。建筑周边的绿化状况不仅可以美化建筑,同时也可改善区域环境微气候,对建筑节能有着重要作用。植物的选择应当处理好与室内采光的关系,避免植物对光线的遮挡造成室内的阴暗。所以树种宜选枝叶伸展高大的乔木,以便夏季遮挡阳光直晒,同时利用植物蒸腾作用降低环境温度,节约空调能耗,冬季树木落叶后又可让阳光照进室内。
提高围护结构节能,改善单体建筑节能设计
注重围护结构的热传导和冷风渗透,保持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减少冬季室内传出的热量和夏季室外传入的热量及保持室内舒适热环境所需要提供的采暖和制冷能量。可从墙体、屋顶、门窗等围护结构着手,如外墙外保温可以采用混凝土空心砌块、钢筋混凝土等空心砖墙及其复合墙体技术材料取代实心粘土砖作为基层,复合墙体用砖或钢筋混凝土作承重墙,并与岩棉矿棉、玻璃棉、膨胀珍珠岩等绝热材料复合。外墙内保温应当选用导热系数小的难燃或不然材料,外墙内保温可以采用保温层挂装、硬质建筑保温制品内贴以及保温砂浆抹灰等做法,可以选用稀土符合保温砂浆、复合硅酸盐保温砂浆以及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等。外墙保温宜采用各朝向不均匀分布的原则,且用浅色饰面,以获得最好的节能效果。窗户控制窗墙比,避免东西向开大窗,提高窗户的遮阳性能。同时,要根据空调设备的价格和制冷、采暖费用的比较去确定合适的玻璃品种,从各种玻璃的太阳能阻隔特性和导热性两个方面去比较其节能效果,选择吸热玻璃、热反射玻璃、低辐射玻璃和中空玻璃等等,并提高其气密水平。屋面设计应注意两点,一是屋面保温层不宜选用密度较大而导热系数较高的保温材料;二是屋面保温层不宜选用吸水率较大的保温材料,以防在特殊季节因保温层大量吸水而降低保温效果。
合理规划采暖系统,充分利用太阳能技术
从合理规划和选择采暖设备开始,改善采暖供热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管理,以提高锅炉的运行效率;加强管道的保温,以提高室外管道的输送效率。应积极发展集中供热,以最大限度地节省燃料消耗。建筑基地应尽量选择在向阳、避风的地段上,为建筑争取日照创造必要的条件。在建筑布局中要充分考虑夏季有利的主导风向通风致凉和避免冬季不利的主导风向避风保暖,综合考虑采光、通风、保温和防晒等因素,合理安排群体布局和建筑朝向。发展太阳能光热和空调技术。提倡集体安装、统一设计对于住宅楼利用的太阳能热水器,实现光-电转换并利用太阳的热能驱动进行制冷。
建议
推广应用节能新型能材料与新节能技术
如常见节能材料玻璃棉、岩棉、水泥聚苯板、聚苯乙烯泡沫、硅酸盐复合绝热砂浆等轻质墙体、屋面、门窗、保温隔热、密封等各种节能型材料,能够大量节约建材生产能耗、房屋使用能耗。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技术、外墙外保温技术、热反射保温隔热技术等都是建筑节能领域不断创新的技术,选择好适应当地条件的经济合理的技术对于节能建筑的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借鉴国外在建筑节能方面的成功经验
学习国外建筑节能新理念,注意建筑围护结构的隔热保温,采用隔热材料,大力研究和生产各种性能良好的保温材料。借鉴发达国家建筑节能的经验,包括建立节能政策、制定建筑节能立法,特别是采取的建筑节能措施方面 如自动控制技术在节能中的应用,大力推进建筑节能的技术进步。
建立健全建筑节能激励机制
鼓励节能,限制建筑耗能,反对浪费。在政策上予以引导和奖励,激励主体即政府运用多种激励手段,遵循一定激励原则,把节能放在优先地位,与激励客体共同作用,从而推动社会节能事业发展的过程。
结语
建筑节能作为系统工程,涉及建筑规划、设计、物理、结构、材料、水、暖、电等诸多方面,所以需要各方配合和共同努力。只有加强领导和监督职能,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规划建筑设计,推广新型节能材料和技术,建立健全建筑节能激励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能耗,最终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