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微创术对脑出血血肿周围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国综合临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yayuqi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锥颅血肿抽吸术及抽吸引流术后对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缺血区的再灌注损伤.方法将11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锥颅血肿抽吸组60例和抽吸引流组57例,分别于术后3 d及1、2、3周通过CT动态观察其血肿周围缺血半暗区的变化,以此来评定其再灌注损伤的程度.结果血肿抽吸组术后血肿明显缩小,但血肿周围缺血半暗区术后3 d明显增大,1周达高峰,2周开始稳定,3周明显下降;抽吸引流组术后血肿及血肿周围缺血半暗区逐渐缩小;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锥颅血肿抽吸术后血肿周围出现明显缺血再灌注损伤,原因可能是血肿腔减压后血肿周围血供改善,血肿腔内血管活性物质的吸收引发炎症和免疫反应所致;抽吸引流术可较快而持续引流出大量水肿液及血肿腔内血管活性物质,因而出现血肿周围缺血再灌注损伤不明显,疗效肯定。

其他文献
肿瘤非手术治疗技术的发展对评定治疗效果的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磁共振弥散成像(DWI)、磁共振灌注成像(PWI)、磁共振波谱(MRS)等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明显超前于形态学变化的评价手段,为肿瘤非手术治疗的早期评价提供了客观的指标。
目的 探讨胺碘酮在预防心房颤动(房颤)发作时对心电图P波离散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80例冠心病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胺碘酮治疗(治疗组),40例只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随诊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行心电图检查,测量其最大P波(Pmax)时间,最小P波(Pmin)时限及P波离散度(Pdis).结果治疗组3个月后Pmax无明显变化,Pmi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的临床检测意义.方法应用全自动生化仪对137例冠心病患者和78例健康者进行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结果冠心病患者的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健康者(P<0.05).在冠心病患者中,发作心绞痛的患者和发作心肌梗死的患者之间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 C-反应蛋白可以作为检测冠心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