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近年来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产生这一问题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高校方面的原因。本文从大学扩招、毕业生急剧增加等问题入手,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确实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难;对策
1.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按照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计算,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由2001年的103.4万人增加到预计2012年的680万人,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4.5%。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相比供大于求,待就业人数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这些新形势、新情况对面临就业的大学生来讲,不仅增加了难度,同时也增加了择业过程中的心理负担。
2.毕业生供求市场现状分析
2.1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三大矛盾
一是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人才市场尚不完善之间的矛盾。我国正处在建立健全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人才市场的建立还比较滞后,对毕业生的包分配取消了,但毕业生就业市场尚未建立,存在着信息不灵,供需渠道不畅,常常是“用人单位不知何处觅人才,毕业生不知哪些单位要人才”。
二是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教育改革滞后之间的矛盾。教育具有滞后效应,从招生到就业至少相隔4-5年,可学校的招生、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基本上仍然按计划体制的模式运作,没有从就业市场、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出发。
三是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大学生落后的就业观之间的矛盾。就业市场化意味着各类人才要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要遵循人才市场的规律,然而很多大学生不是立足于选择最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我价值的岗位,而是盲目追求高工资、大单位,挤在大城市、大企业。
2.2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因素
目前,高校毕业生由于受学校内外部诸多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就业过程中的不诚信现象愈演愈烈。
2.2.1社会诚信氛围不浓厚
近几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强力冲击下,诚信在消退,“拜金”主义在滋长;在利益面前,诚信已变得脆弱不堪;信用危机已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主要因素。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使守信者缺乏保护,让失信者从中享受渔翁之利。于是,毕业生在深受诚信之害的同时,逐渐学会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生存”,如何保护自己。
2.2.2用人单位自身不诚实,过高要求
针对供过于求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有的用人单位为了吸收人才,对大学毕业生作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承诺,在招聘宣传时过分夸大自身的优点或隐匿自身的缺陷,一旦承诺的条件难于兑现,就会促使大学毕业生被动违约。其次,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故意拔高就业门槛,常常在招录条件中明确规定。比如,有的职位明明只需懂办公室自动化软件的简单操作,却硬要有计算机二级证书,明明不需要多高的英语水平,偏偏规定要过英语四、六级,一个本科生就足以胜任的岗位,却硬是要求研究生学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诱使部分大学生假造履历。
2.2.3学校监督力度不够
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部分高校片面追求就业率,对于毕业生的虚假包装采取了默许甚至是纵容的态度。学校对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行为的监督制度不健全、政策执行不力为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诚信问题提供了客观条件。
2.3性别歧视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不断增长,女大学生的比例逐年增加。然而造成女大学生成为就业弱势群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学校的原因,也有女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1)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的消极影响阻碍了女大学生就业。
(2)政策法规不完善、保障制度不健全制约女大学生就业。
(3)社会就业大环境加剧了女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4)从女大学生自身方面看,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生理差异,大多数女大学生在体力和精力上往往不如男大学生。
3.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办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毕业生就业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既为广大的大学生提供了公平竞争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近年来就业难度增大,给广大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3.1准备转换角色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娱乐都较有规律,在这样的环境里,容易萌发浪漫的情调和美好的理想,但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存在一定距离。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在离别母校,踏上社会之前,最重要的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转变角色,由一个“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抛开浪漫,抛开幻想,认识自己所处的真实地位和“严酷”的社会现实,实事求是地面对就业,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
3.2认识自我
个性是个体统一的心理面貌,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那些稳定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组合成的有层次的动力整体结构。它以个体稳定的行为模式与态度体系表现出来。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其次是兴趣和爱好。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是在求职择业前必须考虑的因素。因为有的职业需要某种兴趣爱好,也有的职业明确禁止和反对某种爱好。 第三是能力与特长的正确认知。能力、特长应包括教育培训的程度,因为教育和培训可以转化为能力、特长。能力是求职择业以及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如果是重新谋求职业者还应分析自己的工作成绩和缺点,以便在求职时扬长避短。
3.3就业期望的影响
大学毕业生辛苦找工作的过程中,对求职地点、求职单位、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一系列因素持有不同程度的期望。在求职地点方面,以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为主;在工资待遇方面,大学生普遍对自身认识不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相对混乱的就业市场,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的紧张度。
总而言之,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要从自己自身出发,完善自我。找工作这条路,其实并不窄。现在,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的“班车”越来越多了,一些“线路”不好的“车”上,“乘客”稀疏;一些开往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的“车”,大学生却宁愿挤破头,也要往里钻。每一位毕业生都希望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这确实无可厚非。但要有自知之明,实事求是,不仅要考虑“我想从事什么职业”、“我愿意干什么工作”,而且更要用“我能做什么”、“我能为企业带来什么”的眼光全面地审视自己,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绝不能“跟着感觉走”,总想着得到最好的。没有付出过,怎么能奢望回报。
4.结语
本文通過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及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分析,旨在转变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解决就业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形式为我们高校的就业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曹刚.净化网络环境,换学生一片蓝天净土.天津市公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南京航空.2003.3.11(1).
[2]刘少芬.机遇大于挑战——浅析网络时代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现状.科学教育.2008(2).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难;对策
1.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按照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计算,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由2001年的103.4万人增加到预计2012年的680万人,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4.5%。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相比供大于求,待就业人数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这些新形势、新情况对面临就业的大学生来讲,不仅增加了难度,同时也增加了择业过程中的心理负担。
2.毕业生供求市场现状分析
2.1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三大矛盾
一是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人才市场尚不完善之间的矛盾。我国正处在建立健全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人才市场的建立还比较滞后,对毕业生的包分配取消了,但毕业生就业市场尚未建立,存在着信息不灵,供需渠道不畅,常常是“用人单位不知何处觅人才,毕业生不知哪些单位要人才”。
二是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教育改革滞后之间的矛盾。教育具有滞后效应,从招生到就业至少相隔4-5年,可学校的招生、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基本上仍然按计划体制的模式运作,没有从就业市场、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出发。
三是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大学生落后的就业观之间的矛盾。就业市场化意味着各类人才要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要遵循人才市场的规律,然而很多大学生不是立足于选择最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我价值的岗位,而是盲目追求高工资、大单位,挤在大城市、大企业。
2.2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因素
目前,高校毕业生由于受学校内外部诸多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就业过程中的不诚信现象愈演愈烈。
2.2.1社会诚信氛围不浓厚
近几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强力冲击下,诚信在消退,“拜金”主义在滋长;在利益面前,诚信已变得脆弱不堪;信用危机已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主要因素。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使守信者缺乏保护,让失信者从中享受渔翁之利。于是,毕业生在深受诚信之害的同时,逐渐学会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生存”,如何保护自己。
2.2.2用人单位自身不诚实,过高要求
针对供过于求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有的用人单位为了吸收人才,对大学毕业生作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承诺,在招聘宣传时过分夸大自身的优点或隐匿自身的缺陷,一旦承诺的条件难于兑现,就会促使大学毕业生被动违约。其次,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故意拔高就业门槛,常常在招录条件中明确规定。比如,有的职位明明只需懂办公室自动化软件的简单操作,却硬要有计算机二级证书,明明不需要多高的英语水平,偏偏规定要过英语四、六级,一个本科生就足以胜任的岗位,却硬是要求研究生学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诱使部分大学生假造履历。
2.2.3学校监督力度不够
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部分高校片面追求就业率,对于毕业生的虚假包装采取了默许甚至是纵容的态度。学校对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行为的监督制度不健全、政策执行不力为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诚信问题提供了客观条件。
2.3性别歧视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不断增长,女大学生的比例逐年增加。然而造成女大学生成为就业弱势群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学校的原因,也有女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1)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的消极影响阻碍了女大学生就业。
(2)政策法规不完善、保障制度不健全制约女大学生就业。
(3)社会就业大环境加剧了女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4)从女大学生自身方面看,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生理差异,大多数女大学生在体力和精力上往往不如男大学生。
3.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办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毕业生就业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既为广大的大学生提供了公平竞争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近年来就业难度增大,给广大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3.1准备转换角色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娱乐都较有规律,在这样的环境里,容易萌发浪漫的情调和美好的理想,但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存在一定距离。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在离别母校,踏上社会之前,最重要的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转变角色,由一个“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抛开浪漫,抛开幻想,认识自己所处的真实地位和“严酷”的社会现实,实事求是地面对就业,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
3.2认识自我
个性是个体统一的心理面貌,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那些稳定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组合成的有层次的动力整体结构。它以个体稳定的行为模式与态度体系表现出来。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其次是兴趣和爱好。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是在求职择业前必须考虑的因素。因为有的职业需要某种兴趣爱好,也有的职业明确禁止和反对某种爱好。 第三是能力与特长的正确认知。能力、特长应包括教育培训的程度,因为教育和培训可以转化为能力、特长。能力是求职择业以及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如果是重新谋求职业者还应分析自己的工作成绩和缺点,以便在求职时扬长避短。
3.3就业期望的影响
大学毕业生辛苦找工作的过程中,对求职地点、求职单位、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一系列因素持有不同程度的期望。在求职地点方面,以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为主;在工资待遇方面,大学生普遍对自身认识不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相对混乱的就业市场,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的紧张度。
总而言之,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要从自己自身出发,完善自我。找工作这条路,其实并不窄。现在,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的“班车”越来越多了,一些“线路”不好的“车”上,“乘客”稀疏;一些开往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的“车”,大学生却宁愿挤破头,也要往里钻。每一位毕业生都希望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这确实无可厚非。但要有自知之明,实事求是,不仅要考虑“我想从事什么职业”、“我愿意干什么工作”,而且更要用“我能做什么”、“我能为企业带来什么”的眼光全面地审视自己,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绝不能“跟着感觉走”,总想着得到最好的。没有付出过,怎么能奢望回报。
4.结语
本文通過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及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分析,旨在转变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解决就业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形式为我们高校的就业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曹刚.净化网络环境,换学生一片蓝天净土.天津市公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南京航空.2003.3.11(1).
[2]刘少芬.机遇大于挑战——浅析网络时代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现状.科学教育.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