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习惯成依赖
书桌前,雯雯合上书本,伸手摸到手机,按下解锁键把手机弄亮,一看,没有来电也没有短信。她瞅了瞅时间,觉得挺无趣,便把手机收起来。看了一会儿书之后,她又摸出手机,重复之前的动作,一样,没有来电也没有短信。这样的动作,高三学生雯雯一小时内会重复四五次。“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是习惯性地摆弄手机。如果不这样,我就会焦虑,没有安全感。”雯雯算了一下,一晚上最多可以发50多条短信。
网络上有这样一则报道,一所纪律严格的寄宿制高中,为防止学生携带手机、相机等物品影响学习,规定宿舍不设电源插头。据该校教师介绍,不允许学生携带手机、相机等物品,是为了保证他们心无旁骛,用心学习备战高考。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宿舍没有充电电源,学生们就把手机拿到小卖部充电,一块电池充满要一块钱。一位高三女生透露:“我们班60个人,有20多个同学带着手机。前几天有个男生忘记调静音,上课时手机响了,结果被老师没收了!”
很多考生表示之所以离不开手机,是因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忘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时,打个电话问同学,所有疑问几分钟内就能搞定。也有一些学生认为,高三课业负担重,心理压力大,跟父母沟通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平时更愿意通过手机与同学聊天,缓解压力。而家长却表示,手机给孩子造成了注意力不集中,心烦意乱等不好的现象。
手机依赖的“另类”解读
作为心理老师,我常常问自己,那些学习顺利、成绩优异的孩子会不会有手机依赖症?那些生活在沟通良好、温暖、和睦家庭里的孩子会不会对手机产生依赖?当我们走近孩子,就会发现,所谓手机依赖是孩子们发出的求助信号,是他们对父母、老师无声的反抗,是他们无力应对各种压力时的自我麻醉。
有同学表示手机确实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便捷,这无可厚非。但是当无聊变强迫,习惯变依赖时,会严重影响学习效率和人际交往能力。那些上课、下课都开着手机、挂着QQ的同学,一边听课、做作业,一边收发信息,很难专注于学习,很难进行深度的认知加工,学习时也不会使用学习策略。其实不难想象,这样的学习效率肯定很低,也不可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我的建议是,同学、朋友间约好一个“电话时间”,在这个时间里,长话短说。在高三,尽量克制自己不挂QQ,少发短信。
长期依赖手机的考生进入大学甚至走入社会可能由于不喜欢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而导致自我封闭。同时,动不动就通过手机寻求帮助,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不可取。高三是培养独立完成学业、破解难题,为今后的工作和生活积累经验的时期。遇到挫折和难题,敞开心扉和父母沟通,和老师交流,在对话和沟通中找到信任和互动的力量。对于家长来说,可以满足孩子正常的生活、学习、娱乐需求,但对于手机这种购买、使用都需付费的物品,家长在购买前应该让孩子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挣来的报酬才能真正为我所用,要让孩子懂得节省开支。
你有“手机依赖症”吗?
看过了前面的介绍,审视一下自己,是否对手机产生了依赖了呢?有专业人士给出了“手机依赖症”的几条“症状”,大家不妨来自测一下。如果以下问题有一半以上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可能已经患有“手机依赖症”,一定要及时自我调节,必要时请心理老师给予相关辅导。
(1)你是否出现没带手机就心烦意乱,难以安心做其他事情?
(2)你是否会经常下意识地检查手机是否有未接电话或未阅读短信?
(3)你是否经常有手机在响或震动的幻觉?
(4)你是否经常害怕手机自动关机或手机出问题?
(5)你晚上睡觉也开着手机吗?
(6)当手机收不到信号时,你是否会变得暴躁起来?
(7)当手机关机24小时,你是否就感到焦虑甚至恐惧?
书桌前,雯雯合上书本,伸手摸到手机,按下解锁键把手机弄亮,一看,没有来电也没有短信。她瞅了瞅时间,觉得挺无趣,便把手机收起来。看了一会儿书之后,她又摸出手机,重复之前的动作,一样,没有来电也没有短信。这样的动作,高三学生雯雯一小时内会重复四五次。“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是习惯性地摆弄手机。如果不这样,我就会焦虑,没有安全感。”雯雯算了一下,一晚上最多可以发50多条短信。
网络上有这样一则报道,一所纪律严格的寄宿制高中,为防止学生携带手机、相机等物品影响学习,规定宿舍不设电源插头。据该校教师介绍,不允许学生携带手机、相机等物品,是为了保证他们心无旁骛,用心学习备战高考。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宿舍没有充电电源,学生们就把手机拿到小卖部充电,一块电池充满要一块钱。一位高三女生透露:“我们班60个人,有20多个同学带着手机。前几天有个男生忘记调静音,上课时手机响了,结果被老师没收了!”
很多考生表示之所以离不开手机,是因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忘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时,打个电话问同学,所有疑问几分钟内就能搞定。也有一些学生认为,高三课业负担重,心理压力大,跟父母沟通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平时更愿意通过手机与同学聊天,缓解压力。而家长却表示,手机给孩子造成了注意力不集中,心烦意乱等不好的现象。
手机依赖的“另类”解读
作为心理老师,我常常问自己,那些学习顺利、成绩优异的孩子会不会有手机依赖症?那些生活在沟通良好、温暖、和睦家庭里的孩子会不会对手机产生依赖?当我们走近孩子,就会发现,所谓手机依赖是孩子们发出的求助信号,是他们对父母、老师无声的反抗,是他们无力应对各种压力时的自我麻醉。
有同学表示手机确实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便捷,这无可厚非。但是当无聊变强迫,习惯变依赖时,会严重影响学习效率和人际交往能力。那些上课、下课都开着手机、挂着QQ的同学,一边听课、做作业,一边收发信息,很难专注于学习,很难进行深度的认知加工,学习时也不会使用学习策略。其实不难想象,这样的学习效率肯定很低,也不可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我的建议是,同学、朋友间约好一个“电话时间”,在这个时间里,长话短说。在高三,尽量克制自己不挂QQ,少发短信。
长期依赖手机的考生进入大学甚至走入社会可能由于不喜欢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而导致自我封闭。同时,动不动就通过手机寻求帮助,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不可取。高三是培养独立完成学业、破解难题,为今后的工作和生活积累经验的时期。遇到挫折和难题,敞开心扉和父母沟通,和老师交流,在对话和沟通中找到信任和互动的力量。对于家长来说,可以满足孩子正常的生活、学习、娱乐需求,但对于手机这种购买、使用都需付费的物品,家长在购买前应该让孩子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挣来的报酬才能真正为我所用,要让孩子懂得节省开支。
你有“手机依赖症”吗?
看过了前面的介绍,审视一下自己,是否对手机产生了依赖了呢?有专业人士给出了“手机依赖症”的几条“症状”,大家不妨来自测一下。如果以下问题有一半以上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可能已经患有“手机依赖症”,一定要及时自我调节,必要时请心理老师给予相关辅导。
(1)你是否出现没带手机就心烦意乱,难以安心做其他事情?
(2)你是否会经常下意识地检查手机是否有未接电话或未阅读短信?
(3)你是否经常有手机在响或震动的幻觉?
(4)你是否经常害怕手机自动关机或手机出问题?
(5)你晚上睡觉也开着手机吗?
(6)当手机收不到信号时,你是否会变得暴躁起来?
(7)当手机关机24小时,你是否就感到焦虑甚至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