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育给予学生的,除了知识的接受和智慧的开启,还应包括身心的点化和人格的润泽。数学教学中人文性的彰显已经成为新课程理念支撑下数学课堂教育的价值取向。下面,我从课堂氛围、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评价四个维度,谈谈自己对回归数学课堂生活人文性的思考。
一、师生共享,营造人文性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改革所呼唤的是“共享”式的师生关系。在“共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而教师则是“平等的首席”,承担着学生“精神指导”和“人格引导”职责。
例如,在学习“认识正方形”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折纸,看看正方形有什么特征。结果,当教师让大家交流时,一位学生说道:“老师,我折出了一个三角形。”学生显得有点局促不安,不知如何是好。然而这位教师并没有批评这位同学,反而给以首肯。“真行,这位同学会把正方形变魔术似的变成三角形。那么,正方形的边躲到哪里去了呢?”老师以信任的目光看着大家。“边躲到哪里去了?”学生带着急迫的心情去探索,很快找到了答案。这小小的成功激发了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生活中自由地舒展童真,主体的成长生机勃发。
二、知识整合,凸显人文性的教学内容
数学教学过程,其实是传授“数学文化”的过程。为此,我们应结合数学知识,适当地把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料与数学趣闻等引入课堂,关注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让学生领悟数学的无尽魅力,体验到数学知识所蕴涵着的巨大的人文力量,更好地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
如教学“比的意义”一课时,教师出示了长和宽分别为5和8、9和10、12和27、8和13、21和34的五个长方形,让学生选出最美的长方形。在学生选出最美的长方形后,教师讲述:“早在一千多年前,德国心理学家弗希纳在一次朋友聚会上做了同样的实验,结果与我们刚刚的评选结果竟惊人相同。你们觉得奇怪吗?根据你的经验,你觉得一个长方形美不美,主要跟它的什么有关系?”学生在争辩中达成协议,长方形的美与它的长和宽有关。进而引导学生用长除以宽,看看能发现什么,教师随即揭示“黄金分割”及美学意义。一次有趣的课堂实验,一个简短的科学典故,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一下子就染上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和诱人的探究魅力。在这里,数学教学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生动的文化交流。
三、重视“体验”,设计人文性的学习方式
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凭借经验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亲自经历“在思考中相互接纳”的历程,才能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进行了这样的处理(如下表):
既然是“猜”,学生有的说“长 宽”,有的说“长×宽”,有的说“长÷宽”……无论说什么,老师只是个虔诚的听众,“我手边有许多材料,你身旁有许多同学,请把你的想法,用你喜欢的方式验证一下……”教师为学生创设了“猜想—验证”的活动机会,学生的灵感源源不断地喷发,在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时,主体的生命乐曲奏响。
四、关注发展,实施人文性的教学评价
新课标指出: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与成效,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
例如,在“统计”一课的练习环节,老师让学生分小组整理本组统计的调查数据并画出线段图,完成后小组都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然后老师指导学生评价各组的作品。前两组都获得了“智慧星”,第三组的统计图出现了错误,老师就没有给“智慧星”。这时,这组的一个男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们没有统计错。”老师先是一愣,仔细看了看,心里有了底,微笑着说:“你们重新统计一遍,好吗?”然后接着评价其他组的作品,当评价到第五组的作品时,那男生站起来说:“老师,是我们计算错了。”这时,老师拿了一颗“智慧星”往第三组的作品上一贴,说:“因为你们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并知错就改,所以也奖给你们一颗‘智慧星’。”老师的评价,保护了学生“不唯上、不唯权威”的宝贵品质,充满了人文气息,更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数学源自生活,生活是数学的起点,又是数学的归宿。老师要做的就是把那些枯燥的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与公式放回它们原来的地方,找到它们的联系和组织,重新赋予它们灵与肉,让学生回到实际生活情境中去学习,学生感到身在其中,学习起来轻松愉快。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淳县固城小学)
一、师生共享,营造人文性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改革所呼唤的是“共享”式的师生关系。在“共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而教师则是“平等的首席”,承担着学生“精神指导”和“人格引导”职责。
例如,在学习“认识正方形”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折纸,看看正方形有什么特征。结果,当教师让大家交流时,一位学生说道:“老师,我折出了一个三角形。”学生显得有点局促不安,不知如何是好。然而这位教师并没有批评这位同学,反而给以首肯。“真行,这位同学会把正方形变魔术似的变成三角形。那么,正方形的边躲到哪里去了呢?”老师以信任的目光看着大家。“边躲到哪里去了?”学生带着急迫的心情去探索,很快找到了答案。这小小的成功激发了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生活中自由地舒展童真,主体的成长生机勃发。
二、知识整合,凸显人文性的教学内容
数学教学过程,其实是传授“数学文化”的过程。为此,我们应结合数学知识,适当地把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料与数学趣闻等引入课堂,关注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让学生领悟数学的无尽魅力,体验到数学知识所蕴涵着的巨大的人文力量,更好地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
如教学“比的意义”一课时,教师出示了长和宽分别为5和8、9和10、12和27、8和13、21和34的五个长方形,让学生选出最美的长方形。在学生选出最美的长方形后,教师讲述:“早在一千多年前,德国心理学家弗希纳在一次朋友聚会上做了同样的实验,结果与我们刚刚的评选结果竟惊人相同。你们觉得奇怪吗?根据你的经验,你觉得一个长方形美不美,主要跟它的什么有关系?”学生在争辩中达成协议,长方形的美与它的长和宽有关。进而引导学生用长除以宽,看看能发现什么,教师随即揭示“黄金分割”及美学意义。一次有趣的课堂实验,一个简短的科学典故,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一下子就染上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和诱人的探究魅力。在这里,数学教学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生动的文化交流。
三、重视“体验”,设计人文性的学习方式
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凭借经验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亲自经历“在思考中相互接纳”的历程,才能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进行了这样的处理(如下表):
既然是“猜”,学生有的说“长 宽”,有的说“长×宽”,有的说“长÷宽”……无论说什么,老师只是个虔诚的听众,“我手边有许多材料,你身旁有许多同学,请把你的想法,用你喜欢的方式验证一下……”教师为学生创设了“猜想—验证”的活动机会,学生的灵感源源不断地喷发,在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时,主体的生命乐曲奏响。
四、关注发展,实施人文性的教学评价
新课标指出: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与成效,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
例如,在“统计”一课的练习环节,老师让学生分小组整理本组统计的调查数据并画出线段图,完成后小组都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然后老师指导学生评价各组的作品。前两组都获得了“智慧星”,第三组的统计图出现了错误,老师就没有给“智慧星”。这时,这组的一个男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们没有统计错。”老师先是一愣,仔细看了看,心里有了底,微笑着说:“你们重新统计一遍,好吗?”然后接着评价其他组的作品,当评价到第五组的作品时,那男生站起来说:“老师,是我们计算错了。”这时,老师拿了一颗“智慧星”往第三组的作品上一贴,说:“因为你们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并知错就改,所以也奖给你们一颗‘智慧星’。”老师的评价,保护了学生“不唯上、不唯权威”的宝贵品质,充满了人文气息,更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数学源自生活,生活是数学的起点,又是数学的归宿。老师要做的就是把那些枯燥的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与公式放回它们原来的地方,找到它们的联系和组织,重新赋予它们灵与肉,让学生回到实际生活情境中去学习,学生感到身在其中,学习起来轻松愉快。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淳县固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