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多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使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有较大幅度的差距,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全国仍处于落后地位。贫困地区的迟滞发展势必延缓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进而影响了全国经济的发展。2000年以来至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共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关键时刻。作为身处西部贫困地区的县域经济,如何抓住机遇,围绕西部大开发,促进当地经济的大发展,脱贫致富,是广大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西部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特征及乡镇企业发展
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县域经济中存在着两种结构不同的部门,一是劳动生产率极低,产出较少,仅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农业部门,二是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产出较多的工业部门,这种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使得在市场竞争规律的作用下,贫困县往往只能选择收入弹性低的资源型产业,同时遇到数不清的“瓶颈”,进而陷入落后更落后的“马太效应”的旋涡。由于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且又存在着二元化这种不平衡发展的问题,两个部门在现有生产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造成县域经济的发展困境,使得地区贫困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据统计,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比重大约分别比东部地区高5和8.5个百分点。因此,如何转移这些剩余劳动力成为了讨论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论题。而乡镇企业的发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农村乡镇工业植根于传统的农村经济之中,在制度文化等方面与农村社会有着许多的同构因素,一方面易为农村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又可为把农民组织到农业以外的经济部门中准备条件。同时,农村乡镇工业又是现代工业扩散的结果,在组织技术方面同外界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联系。这样一来,农村乡镇工业便自然成为二元经济的桥梁,成为打破二元经济之间障碍的重要力量。事实上,现阶段我国西部乡镇企业已经承担起三大社会经济功能。首先,乡镇企业发展为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就业机会,释放出农业剩余以支持农村工业化发展;其次,以新的收入使千百万农民擺脱贫穷的困扰,迅速走上致富的道路,从而开辟了广阔的农村市场,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需求;另外,按照天赋资源结构推动整个农村经济向市场化和现代化转变,将有可能填补农村传统产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结构断层。一些贫困地区的县域经济,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了由于贫困而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使经济发展跟上了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西部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发展基本特征分析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西部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八五”以来,西部贫困地区乡镇企业贯彻“调整、整顿、改造、提高”的方针,坚持立足当地资源,实行多层次、多行业、多种经济形式,走乡镇办、村办、组办、户办、联户办一齐上的路子,拾遗补缺,为支持产业配套,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但西部贫困地区的乡镇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档次低,管理粗放等问题,总体特征表现为:
1、乡镇企业已成为贫困县重要的建设力量之一,对支援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增加社会财富、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取得了积极的作用。与县域农业、工业经济相比,乡镇企业适应性强,独立性强,能够紧密依据当地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体现出了在市场经济中良好的生存与发展潜力。但应当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统一规划与管理,提高乡镇企业总收入和人均收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避免资源的浪费以及低效使用,大力支持和发展富有资源优势的特色和乡镇办工业,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生产、流通体制。
2、县乡镇工业在乡镇企业中占有主导地位,乡镇企业部门结构的调整体现出了自发性特征。在乡镇企业中,工业企业占有主导地位,个体企业占了绝大部分,并在县乡镇企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县域工业经济规模小、缺少拳头产品、损失浪费严重成为必然现象。这一方面要求解放思想,大力发展私营个体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另一方面要求必须加强统一的布局与管理,积极推进企业合并以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扩大规模,逐步形成具有带动和辐射作用的大型或较大型企业,促使部门结构的优化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
3、乡镇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主客观条件的制约。通常贫困县地处山区,多年来以农为主的思想取得了农业的进步和农民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其它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再者受行政地域的限制,信息不畅,市场容量小,难以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对引进县外资金扩大乡镇企业规模造成了困难;此外,人才及资金的极度匮乏使得企业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差,资金效益难以发挥,体现不出乡镇企业产品优势,为进一步的规划、管理与发展造成困难。
4、乡镇企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在于科技与管理人才的奇缺。西部贫困县虽然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但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不足,实际技术人才更寥寥无几。所以,缺少技术人才,使企业难以自行设计与开发新产品,资源的深加工受到严重的限制,产品附加值低,创利少,发展缓慢;缺少管理人才,企业化管理程度低,专业化生产程度低,损失浪费严重,阻碍着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西部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当地丰富的资源及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为依托,狠抓产品质量,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1、提高农特产品加工能力,积极发展深加工型、劳动密集型的乡镇企业。农业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弱质产业的状况,必须大力发展农林产品深加工。鼓励乡镇企业进行农林特产品的深度加工系列开发,既可以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利润低,商品率不高等问题,又可通过产品链的延伸,促进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形成,有利于农村产品基地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此外,还可利用区位优势,积极发展机械加工类和建材矿山开发类等乡镇企业。
2、优化产业结构,促使乡镇企业产品升级,结构合理。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不仅仅是各产业和行业之间划分合理的比例关系,还包括通过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带动企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改进,进而反推企业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演进。产品结构调整方向,就是要按照市场要求,立足本地资源,全面改进产品品质和质量。当前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应根据市场状况实行改制或改造。并引导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实现规模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容量大,附加值高的地方名优产品,拓宽市场,增加新品种,提高知名度。在技术结构的调整中,可通过配套协作,吸收在大中型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实用技术,建立乡镇企业高、中、低多层次相结合的技术结构和分工协作技术网络。
3、集中力量,发挥区位优势,推动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水平。西部贫困地区创办的乡镇企业大多数是规模小,设备简陋的中小型企业,虽然说经营较灵活,适应性较强,但毕竟要素投入水平低,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和批量生产,在激烈的竞争中缺乏规模性,难以创出名牌和优质产品,造成内在的不经济。因此,除了继续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等适应于小规模经营的企业如农副产品加工,商饮服务等外,应积极创造条件,兴办有一定水平,一定规模的骨干企业。此外还应加强乡镇企业内部的横向联合,组建区域性乡镇企业集团或中心。通过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联合协作,促使生产要素由平面式扩散状态向立体式聚拢,以产生聚合效应推动县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形成规模优势,并成为地区经济的增长点,通过扩散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针对实际情况,推行股份合作制企业。大力推行股份合作制,可以明晰乡镇企业产权关系,有利于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解决乡镇企业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的“三缺”矛盾,从而有利于完善利益机制和风险机制,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也为县域剩余劳动力的安置创造良好条件。
5、注重人力资本积累,提高乡镇企业整体素质。西部贫困地区应加强智力投资,普及小学及初高中文化教育,办好农业中等职业技校,加强对乡镇企业职工的专业培训,分期分批轮训各级干部和科技人员,提高其领导水平和业务技能。要通过培训、引进、招聘和代培等方法多方培养或引进人才。如把现有人员送出去学习,建立各种技术培训学校,常年开展短训班。通过提供各种优惠条件,为本区稳住人才,吸引人才创造条件。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一、西部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特征及乡镇企业发展
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县域经济中存在着两种结构不同的部门,一是劳动生产率极低,产出较少,仅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农业部门,二是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产出较多的工业部门,这种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使得在市场竞争规律的作用下,贫困县往往只能选择收入弹性低的资源型产业,同时遇到数不清的“瓶颈”,进而陷入落后更落后的“马太效应”的旋涡。由于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且又存在着二元化这种不平衡发展的问题,两个部门在现有生产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造成县域经济的发展困境,使得地区贫困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据统计,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比重大约分别比东部地区高5和8.5个百分点。因此,如何转移这些剩余劳动力成为了讨论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论题。而乡镇企业的发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农村乡镇工业植根于传统的农村经济之中,在制度文化等方面与农村社会有着许多的同构因素,一方面易为农村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又可为把农民组织到农业以外的经济部门中准备条件。同时,农村乡镇工业又是现代工业扩散的结果,在组织技术方面同外界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联系。这样一来,农村乡镇工业便自然成为二元经济的桥梁,成为打破二元经济之间障碍的重要力量。事实上,现阶段我国西部乡镇企业已经承担起三大社会经济功能。首先,乡镇企业发展为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就业机会,释放出农业剩余以支持农村工业化发展;其次,以新的收入使千百万农民擺脱贫穷的困扰,迅速走上致富的道路,从而开辟了广阔的农村市场,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需求;另外,按照天赋资源结构推动整个农村经济向市场化和现代化转变,将有可能填补农村传统产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结构断层。一些贫困地区的县域经济,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了由于贫困而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使经济发展跟上了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西部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发展基本特征分析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西部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八五”以来,西部贫困地区乡镇企业贯彻“调整、整顿、改造、提高”的方针,坚持立足当地资源,实行多层次、多行业、多种经济形式,走乡镇办、村办、组办、户办、联户办一齐上的路子,拾遗补缺,为支持产业配套,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但西部贫困地区的乡镇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档次低,管理粗放等问题,总体特征表现为:
1、乡镇企业已成为贫困县重要的建设力量之一,对支援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增加社会财富、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取得了积极的作用。与县域农业、工业经济相比,乡镇企业适应性强,独立性强,能够紧密依据当地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体现出了在市场经济中良好的生存与发展潜力。但应当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统一规划与管理,提高乡镇企业总收入和人均收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避免资源的浪费以及低效使用,大力支持和发展富有资源优势的特色和乡镇办工业,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生产、流通体制。
2、县乡镇工业在乡镇企业中占有主导地位,乡镇企业部门结构的调整体现出了自发性特征。在乡镇企业中,工业企业占有主导地位,个体企业占了绝大部分,并在县乡镇企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县域工业经济规模小、缺少拳头产品、损失浪费严重成为必然现象。这一方面要求解放思想,大力发展私营个体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另一方面要求必须加强统一的布局与管理,积极推进企业合并以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扩大规模,逐步形成具有带动和辐射作用的大型或较大型企业,促使部门结构的优化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
3、乡镇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主客观条件的制约。通常贫困县地处山区,多年来以农为主的思想取得了农业的进步和农民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其它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再者受行政地域的限制,信息不畅,市场容量小,难以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对引进县外资金扩大乡镇企业规模造成了困难;此外,人才及资金的极度匮乏使得企业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差,资金效益难以发挥,体现不出乡镇企业产品优势,为进一步的规划、管理与发展造成困难。
4、乡镇企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在于科技与管理人才的奇缺。西部贫困县虽然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但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不足,实际技术人才更寥寥无几。所以,缺少技术人才,使企业难以自行设计与开发新产品,资源的深加工受到严重的限制,产品附加值低,创利少,发展缓慢;缺少管理人才,企业化管理程度低,专业化生产程度低,损失浪费严重,阻碍着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西部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当地丰富的资源及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为依托,狠抓产品质量,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1、提高农特产品加工能力,积极发展深加工型、劳动密集型的乡镇企业。农业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弱质产业的状况,必须大力发展农林产品深加工。鼓励乡镇企业进行农林特产品的深度加工系列开发,既可以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利润低,商品率不高等问题,又可通过产品链的延伸,促进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形成,有利于农村产品基地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此外,还可利用区位优势,积极发展机械加工类和建材矿山开发类等乡镇企业。
2、优化产业结构,促使乡镇企业产品升级,结构合理。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不仅仅是各产业和行业之间划分合理的比例关系,还包括通过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带动企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改进,进而反推企业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演进。产品结构调整方向,就是要按照市场要求,立足本地资源,全面改进产品品质和质量。当前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应根据市场状况实行改制或改造。并引导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实现规模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容量大,附加值高的地方名优产品,拓宽市场,增加新品种,提高知名度。在技术结构的调整中,可通过配套协作,吸收在大中型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实用技术,建立乡镇企业高、中、低多层次相结合的技术结构和分工协作技术网络。
3、集中力量,发挥区位优势,推动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水平。西部贫困地区创办的乡镇企业大多数是规模小,设备简陋的中小型企业,虽然说经营较灵活,适应性较强,但毕竟要素投入水平低,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和批量生产,在激烈的竞争中缺乏规模性,难以创出名牌和优质产品,造成内在的不经济。因此,除了继续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等适应于小规模经营的企业如农副产品加工,商饮服务等外,应积极创造条件,兴办有一定水平,一定规模的骨干企业。此外还应加强乡镇企业内部的横向联合,组建区域性乡镇企业集团或中心。通过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联合协作,促使生产要素由平面式扩散状态向立体式聚拢,以产生聚合效应推动县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形成规模优势,并成为地区经济的增长点,通过扩散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针对实际情况,推行股份合作制企业。大力推行股份合作制,可以明晰乡镇企业产权关系,有利于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解决乡镇企业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的“三缺”矛盾,从而有利于完善利益机制和风险机制,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也为县域剩余劳动力的安置创造良好条件。
5、注重人力资本积累,提高乡镇企业整体素质。西部贫困地区应加强智力投资,普及小学及初高中文化教育,办好农业中等职业技校,加强对乡镇企业职工的专业培训,分期分批轮训各级干部和科技人员,提高其领导水平和业务技能。要通过培训、引进、招聘和代培等方法多方培养或引进人才。如把现有人员送出去学习,建立各种技术培训学校,常年开展短训班。通过提供各种优惠条件,为本区稳住人才,吸引人才创造条件。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