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l137514121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2009年微博流行以来,伴随微博而来的“微文化”便以狂扫之势席卷我国各行各业。本文主要从“微文化”内涵着手进行研究,并在客观分析基础上,指出其带来的积极作用与消极的一面,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状况进行研究,旨在能对思想不成熟的大学生有所启示。
  关键词:“微文化”;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微信;微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066-02
  微博、微信、微表情、微心情、微文学……这些伴随微博而衍生的“微文化”对我国以及世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目前关于微文化的内涵和界定学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这也充分说明了“微”文化的独特性。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领军者,在“微文化”的参与认知中,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社会行为不可避免地被“微文化”所影响,在满足大学生生活和心理需要的同时,也易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形成及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这就要求对微文化有一个清楚明确的认识,准确把握微文化的双重作用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与价值观养成情况,才能对症下药,有效“治病”。
  一、“微文化”概述
  (一)“微文化”的内涵
  “微文化”诞生于现代社会,体现着后现代思潮,它依托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解放得以迅速蔓延,从虚拟世界延伸至现实生活,对人们的三观与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广义上讲,“微文化”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推动而产生的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文化形式。狭义的解释则特指“微文化”的精神现象。在众位学者的阐释中,我较为赞同张鸿声的解释,他认为“微文化”是“一种由微博衍生而来的,暗含了尚简、崇微观念的各种因形式微小而被冠以‘微某某’之名的微文化所共同形成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现象”,该定义突出了“微文化”的物质基础、价值取向与特征。
  (二)“微文化”的特征
  1.主体的平等性和独立性。在“微文化”这个特别的空间里,人与人之间实现了绝对的平等,权威在这里得不到推崇,不管是权贵精英还是草根阶层,在互联网上都是一个个独立、自由的個体,可以根据个体的喜好与需求发表言论,也可以针砭时弊,在这里,文化没有所谓的“主流”与“边缘”,意见双方完全处于平等、独立的地位。
  2.内容的简洁性和“碎片化”。“微文化”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内容的简洁且“碎片化”,微博仅限用140字符来表达自己看法,微电影只需300秒的时间进行信息呈现,分分钟的时间人们就可以获得所需知识。为了在有限的字数与时间内创作出既准确又具有轰动效应的作品,就需要经过筛选、过滤和加工,而这就必然导致信息的“碎片化”,如近年来流行的热词“然并卵”、“不约而同”、“秀分快”等,这不仅是“微文化”尚简崇微的生动体现,也是碎片化信息的反叛表达,把詹姆逊的“拼贴”理论展现得淋漓尽致。
  3.传播的快捷性与快餐性,现在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家有一部电脑,同时微博、微信等各种交友聊天软件、手机应用APP等突破了传统的载体束缚,使信息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微文化”的传播更加快捷。
  4.交流的灵活性与互动性,“微文化”就是在频繁的信息交互传播中产生的,这种交流不是面对面,而是“背对脸”的方式,个体无需征得对方同意就可以进行复制转发进行分享,还可进行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多对多等方式进行交流,互动性十分强。
  二、“微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微文化”之“微”的形式并不代表其作用之“微”,相反,其造成的影响却十足的深重久远。大学生是微文化迅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微文化”的领头人、主力军。在《2013新浪微博用户发展报告》清楚显示90后成为微博用户的主要构成群体,大专及以上学历则占到了七成以上。因此“微文化”现象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与行为方式,当然这种影响是双面的。
  (一)“微文化”给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带来的机遇
  1.丰富了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渠道。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微文化”载体不断丰富,微博、微信发展更为全面普遍,大学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随时随地快速进行信息的查看、学习,其信息呈现形式图文共存,声色并茂,内容幽默风趣而又知识丰富,快速便捷的“微文化”已经成为众多高校传播主流思想和进行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渠道。
  2.加强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识与了解。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的网民人数已达6.49亿,而微博用户高达1.76亿,相较于上年同期提高36%左右。而我国大学生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介中使用率是最高的,因此,高校利用微博、微信作为传播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可以有效提高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3.调动了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积极性,首先,“微文化”衍生的新型载体,如微博、微信等不僅为大学生浏览、发表信息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满足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事,实现自我发展和提高社会认同的个性需求。其次,“微文化”一方面提高了大学生的归属感,同时也强化了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这为他们接受价值观培育作了伏笔。最后,“微文化”也使高校的价值观教育在“阳光”下展开,广大师生可以自主监督,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与不完善之处,这样的交流互动全民参与保证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
  4.提升了大学生在高校价值观培育中的针对性,现在许多高校都开通了官方微博,教师与学生也会互为微信好友,这样的“微”关系是教师与学校能清楚了解学生的想法,并一对一针对性地给予解决,师生之间双向沟通交流,不仅提高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功效,同时也能不断完善与改进高校的价值观培育工作。
  (二)“微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不利影响
  1.过度的自由、个性造成大学生的价值观“胚胎”先天畸形。“微文化”崇尚自由、个性,但这背后却是反叛的逻辑,是对社会主旋律的否定、逆反,这种思想极易造成青年人格的陷落,具体体现为冲动的、不理性的情绪左右行为,低俗暴力的语言发泄不满,对现实世界的陌生与冷漠,这种思维与行为极易造成大学生价值观的偏离。具体表现为:情绪暴戾化。对待事情不进行思考,情感大于反思,而审判大于道德,文化暴民涌现。尤其是微博、微信平台迅速发展后,“微”世界成为民意的一块反映区,在面对某一事件时,一些微友们激烈偏激纯主观的言论此起彼伏,愈演愈烈,在面对法律审判或知名的学术人士进行公正决断时,微民们想左右其结果,简单地认为“人多力量大”,于是裹挟情绪化的言论,试图通过用极端情绪与网络暴力来占领道德制高点,以道德的名义做有损道德之事,以法律的名义做违法、乱法之事,以不公正代替公正,毫不忌口的谩骂攻击、不遗余力的人肉搜索,这种粗暴愚蠢的行为以及这种过分追求自由、个性的思想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
  2.无“微”不至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后天”发展“营养不良”。“微文化”在微友们不断地复制粘贴转发中得到广泛传播,在传播中,会把观点看法相近的人聚集起来,正如凯斯·桑斯坦所言,网络就像个回音室,置身于其中的网民会强化自己原有的观点,变得极端,从而导致群体极化的后果。在微博、微信世界里,极易形成一种不理性的文化氛围,认为自己的言论在网上获得足够多的支持就是社会的真实意见,并借此形成舆论压力,从而造成政治和文化认同危机。政治认同的排斥化。由于微博、微信的主体自由以及言论自由,微观权利也一定程度上掌握在网民手里,加之伴随社会迅速发展而来的一些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一人发言,众人围观,微文字成为了大众倾泻“仇富”、“仇观”等情绪的集聚地,而且不少人对政府抱有怀疑与不信任态度,把国家与自己分离,个人利益被无限放大。
  3.价值取向多元化致使大学生价值观极易“出轨”。微博和微信的开放性与世界性,大量信息呈现多样化、碎片化,造成东西方文化、高雅与低俗文化等不同思潮并存于大学校园。有些国家以文化交流之名来掩盖其文化侵蚀之实,把网络变成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渗透于价值灌输的重要基地。此外,国内各种思潮也相互碰撞,如最近在网上流传的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与宪政主义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就是利用微博作为传播平台。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蒲清平,张伟莉,赵楠.微文化:特征、风险与价值引领[J].青年现象,2016,(6):64.
  [3]于安龙,刘文佳.微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青年教育,2014,(11):111.
  [4]汪民安.微文化需要大关注——微文化的四个趋势[N].光明日报,2013-12-24:14.
其他文献
摘要:详细介绍了大学数学课程中《高等数学》的一个教学案例,从问题的背景知识铺垫开始,讲述了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其中嵌入了数学史的相关知识、数学人文思想的相关介绍,最后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评析,将纯粹传授数学知识升华到教学理念的哲学层面、人才培养的价值引领和专业课程思政的高度。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案例;哲学思维;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
摘要:文章围绕当前我国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具体情况,提出了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跨学科高水平实验室、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学术氛围、改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方式、构建交叉学科、制定合理的评价考核方式等相应培养对策。以期为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生硕士培养,提供多维度建议。  关键词: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地方高校;数学相关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
摘要: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以下简称设施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生物、环境、工程等学科的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一个兼具农科与工科特色的交叉专业。《建筑设计基础》是建筑学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是设施专业学生工程部分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学生进行温室设计课程学习的一个入门环节。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对农业院校中的农工交叉学科的工科课程教学提
摘要:在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基于企业发展需要、学生专业特点及未来职业取向,设计符合中高职学生成长规律的具有职业特色的德育梯度项目来助推学生成长,并对项目实施过程及实施效果做了详述。  关键词:校企融合;德育;学生成长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6-0251-02  一、案例实施背景  职业教育,不仅要教学生以“技”,更应培养学生以“德”,而“
摘要:信息化和专业化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未来。农业类高校应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而调整信息化教学的结构,使信息化教学结构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高效性。本文以华中农业大学“三田实习”实践教学课程为研究对象,提出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提升优化“三田实习”课程的设想,这对于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的信息化复合型农业人才,持续推进我国现代农业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三田实习”;实践教学  中图分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卫生高职院校大学生廉洁状况存在廉洁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廉洁态度整体良好,但在涉及到自身利益时态度矛盾;廉洁行为整体积极向上,但在日常细节上还有提升的余地等问题。建议从强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学习,提升廉洁理论水平;净化医疗体系环境,营造浓郁的廉洁教育氛围;增加廉洁教育的實践环节,提升廉洁教育有效性等方面改善。  关键词:卫生高职院校;大学生;廉洁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
摘要:高校教学管理台账是反映常规教学工作的客观凭证,是提供师生信息反馈的中介载体,是制定教学规划与决策的重要依据。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台账在管理过程中的现状: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权责不明,利用率不高。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加强管理与利用:构建标准化的分类体系,建立健全规范的管理机制,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全方位开发利用。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台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说明高职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分析了我校实施分层教育过程中出现发现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期高职院校英语分层教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关键词:分层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9-0155-02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量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招生的规模越来越大。以我
摘要:文章以某高职学院为例对小学教育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研究,探讨当前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结合当前国家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探讨突破当前小学教育人才培养的瓶颈,不断提高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人才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教育;人才培养;专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8-0245-02  一、研究缘起 
摘要:全程化要求系统设计,精准的关键是聚焦。系统设计是指导思想,精准对接是突破方向,基于系统设计的精准对接才是优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举措。精准定位,构建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体系;精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意识;精准指导,多措并举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精准服务,搭建线上线下联动的就业市场平台;精准管理,努力实现毕业生高质量、高层次就业。  关键词:精准;聚焦理论;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