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与华丽:一对并不矛盾的概念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ght_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本栏目蔡伟和王立根两位老师的文章是对2007年第3期谭海生老师《中小学生写作用语应提倡华丽反对朴实》一文的讨论。
  
  在写作学中,华丽与朴实表达的是两种风格,或曰两种境界,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概念,也不存在优劣高下之分。中国古代文人学者对此早有精见,他们一方面认为“凡事莫过于实,辞,达则足矣,不烦文艳之辞”,另一方面又强调“言之无文,行而不远”,〔1〕认为“作诗虽贵古淡,而富丽不可无。譬如松篁之于桃李,布帛之于锦绣也”。〔2〕
  那么,为什么中小学作文教学会出现朴实与华丽之争呢?个中原因有很多,但归结起来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1.误解
  
  由于没有对语言的华丽与朴实进行明确的界定,更没有提出语言华丽与朴实的评判标准,误解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反对华丽提倡朴实的人,误把“华丽”当成了“无病呻吟”“乱用词语”“堆砌辞藻”的代名词;而另一些反对朴实提倡华丽的人,则误把“朴实”当成“粗糙”“粗制滥造”“词语贫乏”的代名词。这种误解,直接影响到读者对文章的接受与鉴赏,并带来程度不同的误判,也使中小学语文教学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
  
  2.偏见
  
  有的作家、文章学家或文艺理论研究者,其实也知道语言的华丽与朴实是怎么一回事,也有一个客观的判断语言华丽与朴实的标准,但由于受个人好恶左右,对这两种语言风格进行了极端的褒贬。喜朴实者,见到华丽的语言就觉得虚情假意,思想空洞,形同奶油小生;喜华丽者,见到朴实的语言,就觉得蓬头垢面,面目可憎,形同邋遢瘪三。他们的这种偏见,影响到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写作理念,导致作文教学行为偏差:有的教师对学生中文不对题、似是而非、胡乱堆砌辞藻的语句赞不绝口,有的教师则对粗劣草率甚至低俗不堪的大白话表示认同。
  
  3.失界
  
  所谓失界,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是指缺乏眼界和语言修养,即不能对成功的语言表达进行审美鉴赏,面对朴实或华丽的语言,只看到其“土”或“洋”的表面,而不能深入到语言的深层含义中,体会言外之意,感受象外之意,于是,对语言的优劣只能进行浅表化的判断;一是指不分文体界限,对语言作机械的、教条的评判。其实,作文语言究竟是华丽好还是朴实佳,都与作文的文本密切相关。一般说来,应用与论说文体以朴实为佳,抒情与写景文体以华丽为好。
  不客气地说,上述三方面因素在谭老师文章里都能见到影子,加之谭老师在论证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缺陷,若不加以辨误,恐对中小学师生有误导作用,故再赘述几句。
  我赞成谭老师提出的不要用成年人标准评价中小学生的写作的观点,但他在推断中却出现了一些偏颇。例如,谭老师说:“‘真情’和‘矫情’、‘真情实感’和‘虚情假意’实际上都是对写作内容的评价,而不是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评价。”这一句犯了绝对化的毛病。“情感”和“情意”无疑是写作内容的评判标准,但又何尝不是语言运用的评判指标呢?语言特别是文学语言是用来显示形象、表情达意的,形象性和情感性是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因此,“感情真切”不只是对中小学生作文内容的要求,同样也是对他们语言运用的要求。我们经常发现同样的或相似的一句话,出自甲手显得自然优美,出自乙手却滑稽可笑。例如,有学生在听老师分析了鲁迅《秋夜》中“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一句后,仿拟写出“我有两个朋友,一个是朋友,另一个也是朋友”,“我有两个同桌,左边一个是女生,右边一个也是女生”,“教室里有两个窗子,左边一个是玻璃窗,右边一个也是玻璃窗”等句子。我们不怀疑学生写作时的真诚,也不反对学生对经典的自觉模仿,但是,我们不能不认为正是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幼稚,导致这种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的仿句的出现。
  谭老师又说:“如果一个学生从小学写到高中,其作文语言始终是‘朴实无华’的,始终是‘平淡如水’的,那这个学生的语言水平就可想而知了,这是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运用规律决定的。即使是成年人写作,如果其作品语言始终‘朴实无华’,那他的语言水平也必定是很有限的。”这里,谭老师把“朴实无华”与“平淡如水”对举,显然,把“朴实”误解为“粗糙低劣”“不值得咀嚼、回味”了。其实,朴实是一种很高的语言修养,只有懂得推敲、锤炼的大家,才有可能达到朴实无华的境界。例如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典型的语言朴实之作,这种率直朴素、简练平实的笔法,能说是“平淡如水”吗?一个缺乏语言修养的人,能写出如此精湛的诗句吗?白居易的作品公认是妇孺皆懂的大白话,老舍、赵树理的小说也都是以朴素的语言风格著称,能说他们的语言水平有限吗?
  谭老师为了证明“华丽”之必要,还搬出了鲁迅、郭沫若和茅盾等名家的写作训练经历及科举时代孩子们的“对课”作例证。但是,谭老师恰恰忘记了一点,华丽的语言固然需要一定的训练来获得,但朴实的语言更需要反复的锤炼才能实现。至于“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这些“对课”的基本训练,更是最生活化、最质朴的语言训练,与所谓的“华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谭老师认为“满篇‘之、乎、者、也’的古文虽有朴拙之名,但这种朴拙是相对于骈体文而言的,与一般现代白话文相比,仍然不知华丽多少倍”,并推断出大师们在年少时“都曾经长期浸淫在‘华丽’之中”,则多少显得有点强词夺理。因为,把所有的古文都归于“华丽”之下,那么,还有什么质朴、朴拙或朴实可言?这就失去了论争之必要,只要学生不去读朴拙的现代白话文,全心全意地读“华丽的”古文,不就万事大吉了?
  我特别反对谭教师所说的“‘华丽’有助于拉近口语与书面语的距离”的观点,如果让华丽的语言来拉近口语与书面语的距离,那无异于缘木求鱼,只能贻笑大方。华丽的口语只有在一种场合才用得上,那就是舞台(包括演讲台)。现实生活中的口语永远需要的是朴实,当然是高境界的朴实,而非粗糙,更非粗俗。
  顺便提一句,语言的积累,不只是华丽的专利,同样也是朴实的必经之途;好词好句体现的并非都是华丽的特征,更多的具有朴实的元素。肯积极主动地使用词语,应当肯定,但像“我的家三个成员臭味相投,家中一团和气,但我成绩不好的时候,爸爸也同室操戈,心狠手辣地揍得我五体投地,妈妈在一旁袖手旁观,从不见义勇为”这样的乱用词语是必须反对的。不能因为“中小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误用错用的现象肯定会经常发生”而姑息学生词语误用现象,更不能“肯定和鼓励”,因为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强的,一旦形成乱用习惯,想要改变就困难了。
  啰唆了这么多,无非想说明一点,中小学教师在对待学生语言运用的问题上绝对不能走极端,要帮助学生自觉地将朴实的语言与华丽的语言融会贯通,恰当运用。毕竟“朴素的语言风格能够给人以简洁、明净、晓畅、率真的审美感受,能够以其内涵的丰厚和思想的深邃打动人们的心灵,具有不容忽视的审美价值”,〔3〕而华丽的语言能给人优雅浪漫、情思丰富之感,能够以其和谐优美的声韵、绚烂艳丽的辞藻、变幻多彩的形象打动人。朴实与华丽并非水火不容,势难两立,而是朴实之中显奇崛,绚丽之极见质朴。两者有机统一,互为补充,才是写作之道。
  
  〔1〕周伟选译《传统写作论选译》,文心出版社1989年版,第416、431页。
  〔2〕谢榛《四溟诗话》,中国国学网·国学宝库,http://www.confucianism.com.cn/gxbk.asp.
  〔3〕王咏梅《素淡虽可贵富丽不可无——论华丽语言风格的审美价值及其结构方式》,《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6月第17卷第2期,第73~75页。
其他文献
《兰亭集序》是一篇奇文。首先,奇在它本是散文,但其稿本还是个草稿,尚未正式誊清,颇有错字和涂改,却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成为书法史上的经典。其次,它本是当时一群名人、贵人如谢安、孙绰、王羲之及其亲属王徽之、王玄之等人聚会所作三十余首诗歌的序言。其目的本是引导阅读诗歌的兴趣。但是,那些诗歌却得不到后世读者的青睐,几乎无人问津,而这篇序言却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  究其原因,似乎又并不太奇,那些诗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代表作之一。选入中学课本后,教材编者对原作作了大量的删节,尤其是删除了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部分。由于这些删除,中学师生很容易忽略小说的叙事结构、形象的文化意蕴、主旨的深层隐喻和象征,因而教师的阅读教学不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生的阅读成了浅阅读甚至误阅读。  一、叙事视角:“中国套盒”式的故事结构    叙事学理论认为, 小说的美学价值往往并不在小说故事本身,而在
在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史上,弗兰茨,卡夫卡(1883~19N4)堪称首屈一指的奠基者。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卡夫卡的创作就引起了西方文坛的关注,逐渐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巨大的声誉,成为20世纪作家所能创作出的最振聋发聩的作品,从而形成了持续的“卡夫卡热”。美国女作家欧茨称“卡夫卡是本世纪最佳作家之一,时至今日,且已成为传奇英雄和圣徒式人物”。卡夫卡也被视为20世纪现代主义第一人,欧美各种权威书评杂
一、大江歌罢掉头东——周总理的救国之志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原诗没有题目。这首诗写于1917年9月周总理东渡日本留学之际;1919年3月,周总理归国前夕,以此诗书赠张鸿浩诸人,诗后有“右诗乃吾十九岁东渡时所作”等语。  全诗雄浑跌宕、波澜壮阔、大气浩然,充溢着济世救国的壮志和坚毅不屈的决心。  诗歌大意如下:高歌
“这是心灵考古,与智者的交流,抑或是历史的传承与创新……这样的课程令我沉醉,令我求索无厌。”这是南宁市第四中学(以下简称“南宁四中”)高一新生黄艺高在对“耕耘社”创始人王云高采访后写下的访谈日志,所提到的“课程”就是由“足音口述历史”项目团队开发、南宁四中具体实施的口述校史课程。南宁四中口述校史课程以校史访谈和校史研究为教学内容,以核心素养培育与爱国、爱校养成为教学目标,以课程融校史发掘、知识迁移
最近,笔者有幸读到孔凡成先生《语境教学研究》一书。该书提出的语境教学思想和操作手段对引领汉语母语课堂教学改革颇有意义。  该书论证了语境教学存在的合理性,阐述了语境教学的发展历程,介绍了语境教学原理,概述了语境教学的基本功能。该书有以下四个明显特点:  一是创新性。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在语境中教、学、评,恐怕已经成为共识,但是怎样在语境中教、学、评,却不是人人都清楚。语用学家王建华先生曾指出:母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这一点不难看出爱的教育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然而,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一套套的大道理可能无济于事,关键是要抓住课堂中转瞬即逝的一刹那,渗透适当的思想教育。在教学中,我发现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而在这
广西桂林市崇善小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碧波荡漾的榕湖南畔。在无处不彰显着优质办学活力和品牌教育魅力的崇善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更是一朵绽放在众多特色教育中的奇葩。  我校语文教研组以“聚焦课堂,追求有效教学”为工作的重心,以“真心真情育真人”为工作目标,不断探索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力地推动了我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一、关注教师,加强学习,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是学生
我在《怎么读就怎么教》一文中,依据读书的基本环节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即“诠释、想象(联想)、概括(提炼)、整合、鉴赏”,旨在为课堂教学提供展开的学理依据,并指出这些环节不可以“视为基本教学步骤”。拙文引起一些同仁的关注,有老师提出:“虽然我们认同其学理,却还是不知‘怎么教’。”同仁的疑问,引起我对“怎么读就怎么教”的进一步思考。我的意见是,本色语文课堂是由上述诸环节构成的,但它们不等于课堂教
中考作文虽然制定了详细的评分标准,但在实际评卷的时候,各地往往不约而同地把是否切题扣题放在了首位。审题一着不慎,作文全盘皆输。纵览2012年各地中考作文,失误最多的还是来自于审题,扣分最狠的,亦属跑题作文。  仔细梳理2012年各地中考作文,其中的审题失误,以下诸条尤值重视:  一、背离关键,重点错位  审题时抓错关键词,写作时抓错重点,导致跑题。比如2012年福建福州中考作文题目:  人都有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