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今天,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它们不停地奔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前方在召唤着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
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
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月。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象: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作家小传
曹文轩 当代著名作家。1954年1月生于江苏省盐城农村。1974年入读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和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他的代表作有《草房子》《红瓦》《天瓢》等。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等四十多种奖项。
曹文轩的《前方》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这篇散文值得学习、品味的地方很多。无论是作者新奇的立意、丰富的想象、虚实相生的笔法,或者是优美、凝练、含蓄的文字,还是悠远绵长的情韵,都给人留下了极大的审美空间;而其中构成文章最大、最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的,还是作者对人类心灵漂泊和流浪的关怀与悲悯。
作者在文章里,把人们内心那种纠结的、无法驾驭的情感,清晰而又简单地剖析了一遍,让读者知道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人们正是因为有所追求,所以才走向前方,走到更远更陌生的土地上,去追寻属于自己灵魂的快乐与自由。
全文在写法上,采用的是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一步一步地生发开去。
作者首先点出了文章的中心—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接着,从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或者是出于天性无休止地迁徙写起,给人一种深厚的历史感;接着写到今天,人类已经有了家园,仍旧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那么又是为什么呢?
作者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列出了三条原因:
外面世界的诱惑、出于无奈和前方的召唤。语言洗练、洁净,优美、含蓄。
离家、漂泊、流浪是人类内心所具有的普遍的情怀。对困守一隅的人们来说,外面的世界、前方的未知都很有魅力。人们往往不大清楚外面的世界的真情,总是凭着想象描绘出许多精彩的色块,常常羡慕流浪的生活,心中总有一个“出去”的念头。于是,许多人就告别家乡,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这种流浪就像一首朦胧诗带上了浓郁的浪漫色彩。离家、流浪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内心的需求。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漂泊在异乡的路上。文章通过一些典型的例子,把这种情感揭示得淋漓尽致。
文章从第九段开始,有了一层更深的含义。作者在文章中写道“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从而转到对人的精神状态的关注,深刻地指出“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体现了对人类精神境遇深沉的悲悯和关怀。
其实,作者是在这里告诫读者,人类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实际上是对自身心灵和精神的关照,是对精神家园的追寻。所以,文章表面上虽然是在写离家,实质着眼于归家。显然,这里的家,并不是指“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而是指人精神的归宿、精神的栖身之所。作者在文中列举了许多和思念家乡有关的文章和诗句,就是想说明,那些人都是在自己的内心世界,虚构着一座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总之,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也是一篇深沉的哲理散文,通篇既有哲学之光,又有艺术之美。古代文人在评价一首好诗时,标准就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意思就是能把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形象,把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写得一目了然,这才是好诗、好文章。《前方》的确做到了这一点,就像一首优美的诗歌一样,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小朋友们,多读一些名人的名篇吧。你们只有多读名篇,才会明白,文章到底怎样写才是好文章。
(编 者)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今天,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它们不停地奔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前方在召唤着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
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
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月。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象: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作家小传
曹文轩 当代著名作家。1954年1月生于江苏省盐城农村。1974年入读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和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他的代表作有《草房子》《红瓦》《天瓢》等。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等四十多种奖项。
曹文轩的《前方》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这篇散文值得学习、品味的地方很多。无论是作者新奇的立意、丰富的想象、虚实相生的笔法,或者是优美、凝练、含蓄的文字,还是悠远绵长的情韵,都给人留下了极大的审美空间;而其中构成文章最大、最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的,还是作者对人类心灵漂泊和流浪的关怀与悲悯。
作者在文章里,把人们内心那种纠结的、无法驾驭的情感,清晰而又简单地剖析了一遍,让读者知道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人们正是因为有所追求,所以才走向前方,走到更远更陌生的土地上,去追寻属于自己灵魂的快乐与自由。
全文在写法上,采用的是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一步一步地生发开去。
作者首先点出了文章的中心—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接着,从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或者是出于天性无休止地迁徙写起,给人一种深厚的历史感;接着写到今天,人类已经有了家园,仍旧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那么又是为什么呢?
作者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列出了三条原因:
外面世界的诱惑、出于无奈和前方的召唤。语言洗练、洁净,优美、含蓄。
离家、漂泊、流浪是人类内心所具有的普遍的情怀。对困守一隅的人们来说,外面的世界、前方的未知都很有魅力。人们往往不大清楚外面的世界的真情,总是凭着想象描绘出许多精彩的色块,常常羡慕流浪的生活,心中总有一个“出去”的念头。于是,许多人就告别家乡,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这种流浪就像一首朦胧诗带上了浓郁的浪漫色彩。离家、流浪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内心的需求。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漂泊在异乡的路上。文章通过一些典型的例子,把这种情感揭示得淋漓尽致。
文章从第九段开始,有了一层更深的含义。作者在文章中写道“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从而转到对人的精神状态的关注,深刻地指出“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体现了对人类精神境遇深沉的悲悯和关怀。
其实,作者是在这里告诫读者,人类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实际上是对自身心灵和精神的关照,是对精神家园的追寻。所以,文章表面上虽然是在写离家,实质着眼于归家。显然,这里的家,并不是指“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而是指人精神的归宿、精神的栖身之所。作者在文中列举了许多和思念家乡有关的文章和诗句,就是想说明,那些人都是在自己的内心世界,虚构着一座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总之,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也是一篇深沉的哲理散文,通篇既有哲学之光,又有艺术之美。古代文人在评价一首好诗时,标准就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意思就是能把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形象,把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写得一目了然,这才是好诗、好文章。《前方》的确做到了这一点,就像一首优美的诗歌一样,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小朋友们,多读一些名人的名篇吧。你们只有多读名篇,才会明白,文章到底怎样写才是好文章。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