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198907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元整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与良好的行为习惯。单元整组教学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有益尝试。教师在单元整组教学中应坚持从整体出发整体感知,然后在整体的基础上进行部分感悟,最后回归到整体上。
  一、单元整体感知
  1.以单元开头的“导语”为切入点。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初步了解本单元所有的学习内容,感知单元主题的情感意识,增强求知欲。教师趁机指导搜集相关资料并制成资料卡,为单篇课文的学习做好准备。如四年级下册第一组“走遍千山万水”,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可以是自己旅游或搜集到的名山大川的门票、地图、照片等,唤起回忆并加深景物印象。学生再根据单元导语的指向和自己的兴趣制定单元学习目标。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感兴趣的课文,边读边思考:怎样把自己感兴趣的文章介绍给大家,让学生产生读其他课文的欲望,引导学生说出读书的收获。
  3.注重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实践,加强课堂内外的衔接。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一组单元主题是“大自然的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发现大自然的美,进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与习作打好基础。
  二、单元部分感悟
  在单元部分感悟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自己感受、领悟事物与文章的个性。让学生在赏析与研读、整合与比较中积累个性语言,领悟表达规律,并能灵活运用。
  1.体悟个性化语言,透视个性化事物。
  体悟个性化语言,是让学生在读文中深层地叩击词句,体悟作者心境,鉴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例如:“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草原》一课的点题之句,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教师可用提问的方式直点主题:“蒙汉情深”的“深”体现在哪里?“天涯碧草话斜阳”又是怎样的景象?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深化文意,体会到作者写作意图所在。
  2.“整合—对比”式阅读,感悟表达规律。
  单元整组教学是在单元整体的高度上,删繁就简,把一单元读薄,体悟最精妙的语言,体悟最有价值的语言规律,以求达到教学的简单化、艺术化、精良化与高效化。教师要帮助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见微知著。在学生的体验与感知、课内与课外的文章间,以整体的思想整合文本等资源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学会比较、鉴赏、积累与运用。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二组单元主题“永远的童年”就编排了《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在学习课文时,可以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中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环境的各异,在比较中感悟,在感悟中吟诵,领会到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3.巧妙处理精、略读课文。
  对于精读课文,我们要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凸显语言文字的学习,把重点放在对语言的理解、感悟与表达上。课堂上要留时间让学生读课文,以学生感知时的兴趣点与疑惑点为切入口,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这样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于略读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阅读提示”自行阅读,也可以依学生的个性组织交流,让学生就自己最感兴趣、感受最深或是最有困惑的一点进行交流。在相对宽松、自由的交流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读读疑点、再品品趣点等。
  三、单元整体回顾
  “整体回顾”为学生展示学习整单元后的成果搭建了一个平台。这个环节主要以语文园地为依托,探求学习规律,提升表达水平,丰厚学生积累,综合展现学习成果,同时对整单元进行查漏补缺,调整教学。
  1.整体探求学习规律。
  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我的发现”是关于阅读、写作方法的对话,教师要充分运用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加入对话。让学生在主题汇谈的基础上,尝试自己归纳“发现要点”,先个体概括,再小组筛选,最后全班讨论。
  2.整体提升表达水平。
  单元整组教学旨在打通生活、阅读和习作的通道,“单元整体感知”的第一个环节当师生围绕单元主题聊谈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习作训练也在悄然酝酿了。学生从回忆体验开始,经历吸纳、感悟的过程,又与有意义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并用文字记录下美好人生的足迹。学生经历了一个主题单元的学习,就等于经历了一段弥足珍贵的生命历程。
  3.感悟语言文化。
  如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读读背背等栏目中系统地编排了古诗中的名句、成语、名言警句、农谚等内容。可以边学习课文,边引导学生搜集此类资料。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读读背背是描写田园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可以让学生边学边搜集摘录此类古诗,在学完整单元后,开展经典古诗词诵读会,这样既丰厚了学生的积累,又激励了学生自觉地学语文、用语文。
  4.综合展现学习成果。
  学生可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整体发展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合作与探究精神及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形成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针对五年级下册第六组的单元主题:“走进信息世界”,我们就进行了一次综合性学习尝试,主要采用“课外活动,课内展示”的方式,以“活动”为主线进行课内外的一体学习。学生积极性之高,远远超过了教师的预期。
  单元整组教学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有效整合了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并引进了课外学习资源,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余地和空间,真正实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省时高效。
其他文献
摘 要: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已不再只是侧重于教师的讲解,而是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命课堂,课堂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空间。生命化的课堂教学就是创造师生共同发展的生命环境,从无知到觉醒,从成长到超越。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生命教学 生命环境  生命教育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种教育理念,它强调对生命的关爱。生命教育主张,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是过程享受学习的过程。课堂重构就是要在这种理念下激发学的生
摘 要: 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育实践,也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但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定的低效现象,如合作不主动、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学生合作不充分、角色分工不均、教师角色转换不到位及教师评价不全面等。本文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出发,就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与合作学习能力,实现高效合作学习的目标,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低效现象 解决策略  合作学
摘 要: 成功的课堂提问,不但可以一树百获,而且可以让教者体会到课堂是享受快乐和美的殿堂,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者应该精心设计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这样不但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享受课堂,赏析学生精彩的发言。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学提问 提问特征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学提问是拨动学生思维之弦的主要手段。鉴于此,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思维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关心语文学习对学生今后生活、生存及生命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突出文学欣赏,引入生活教育,让学生关注现实,这样才能打造“色香味俱全”的小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 人文味 人情味 文学味 生活味 新闻味  小学语文教学要求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建构“精神的底子”、“生命的底色”,教学过程应成为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
欧阳修说:“祸患常积于忽微。”期待中的精彩课堂,会因为细节的疏忽而与我们擦肩而过。细节看似普通,但普通、平凡中蕴涵深刻;看似简单,但简单中孕育思想。综观名师的课堂,精彩之处都是从一个个细节解读,一个个教学细节积淀而成。细节看似润物细无声,却是教师智慧、理性处理的有效结果,而有效的细节将打造精彩的课堂、有效的课堂。  一、精心预设教学细节  1.培养细节意识  文本是由细节组成的,也是靠细节支撑的,
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用美的规律和规范的语言滋润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愉快、自主、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学习语文,愿学、善学、博学。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孩子们有充分的想象力,如果缺乏想象,他们的审美意识就很难得到培养。因此,我们要从学生想象力的开发入手,引导他们想象,激发他们的灵感,让他们的思维得到拓展,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该如何做呢?  一、人物对比,体会形象美  
介绍了不同炭黑系列的特性,对不同胶料的基础配方进行了实验,经过了胶料混炼和模压硫化等操作,通过检测和分析讨论胶料的流变性能数据及其它标准物理数据之间的关联,确定了炭
摘 要: 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观,是相对于接受性学习方式而言的另类学习方式。本文主要讨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途径与方式。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探究性学习 途径 方式  一  探究性学习,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思想和学习理念,是一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的学习实践活动。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改变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