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既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本文从初中数学课堂上学生提问能力的现状出发,提出了几点学生的提问能力的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其数学素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提问能力;方法;对策
早在30年代,陶行知先生言简意赅地指出,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我们有许多教师时常感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其实,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的一个最深刻也最危险的表现便是不愿深入思考去寻找和发现问题,而只是习惯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
一、学生问题意识不强的原因
1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学生不愿也不敢提问题。学生在小的时候都有很多问题,会问出许多“为什么”,但是对于这些“为什么”,有的家长和老师能回答的就回答,不会回答或解答不了时往往会似是而非地回答或避而不答,甚至会对一些新奇问题,认为学生问得傻而直接呵斥不许问此类问题 。
2 传统教学的影响,导致学生不能提出问题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由于受传统教与学思想的影响,学生长期处于被 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和讨论,学生往往是被动地回答问题,或者按照老师的意图回答问题,不作深入思考,不能作为学 习的主体参与教学。结果使教学流于形式、放而不开,无法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营造“提问”的氛围。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一个误区:老师应当“课 堂上解决问题”,把所教的内容都“讲得很透彻”,不给学生留下课后思考的空间,这样学生就会提不出问题。
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方法
1.否定假设法。否定假设法是在已知原问题的基础上,对其条件进行改变来产生新问题,这使得问题产生的空间很大,更能掌握问题的本质。首先通过分析数学结构,找出条件、性质、结论等属性,为提出问题提供有利、充足的信息,随后不断改变这些属性,这样可以引出大量的新问题。
2.归纳、类比法。归纳法是对科学事实进行概括的恰当形式;类比是抓住事物间的相似特性进行比较、对照的一种思想方法,其实质是根据两个对象之间的相似,把信息从一个对象转移给另一个对象。归纳、类比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有效方法,但这种方法必须以观察为基础,而数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门观察学学科,在数学学习中同学们必须通过仔细的、多方面的观察,才能发现问题的实质。
3.普遍、特殊法。普遍是指从原型中选取某一特征或侧面加以抽象,从而形成比原来更为一般的理论。特殊是指通过引入新特征强化原型来完成抽象,从而所获得的新理论就是原型的特例。普遍、特殊方法在初中教学中应用较为普遍,常用来引导学生对概念 、定理、公式 的理解 。
4.联想、逆向法。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与其相关联的事物的思维过程。它是数学教学中较为广泛的一种思维方法。数学教学中常见的联想有: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一元到多元、由低次到高次的联想、数与形的联想、逆向联想、类比联想等。
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1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初 中生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求知欲旺,这个阶段正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最佳时机然而,在课 堂教学中学生却很少提问,有些只是优秀生的提问,或者只是提出简单的表面层次的问题,原因有许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课堂民主、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的缺失,教师以权威者、监督者的形象参与教学,课上不苟言笑,严格执行教材与教学大纲,课上不允许学生插嘴,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使得课堂教学气氛紧张,学生没有时间思考问题,甚至有了问题也不敢提出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平等的身份来组织教学,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个体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展开想象,激活思维,个性飞扬,使好奇心得到充分展示与发挥,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各种奇思妙想,才能提出更多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哪怕是错误的,也要以鼓励为主,保护学生提 问的积极性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经过思考提出问题的喜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学生才能 养成提问的良好习惯,这样,学生的提问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
2 构建提问的教学情境。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适时利用暗示性语言、语气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通过具体数学问题引起的悬念或探索活动激起学生的问题欲望,进而形成教学情境。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利用暗示性语言、语气,有效问题串创设学生自主提问的情景。初中数学教师还应设置有梯度、可延展性的课堂提问,以便给学生连续、广泛的提问空间。每个问题都要留一定的窗 口给学生,让学生在解题时,在教师的暗示性语言下能找到题目的漏洞,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进行自主提问。
3 对学生的提问进行有效评价。初中学生出于受原有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的制约,某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没有价值或根本不成立,作为教师,不应忽视,应及时采用鼓励性语言予以激励,激励学生提出存在和有价值的问题。对于那些提出的问题具有很高价值或创造力问题的学生。在教学中应及时进正面的肯定性评价,并鼓励他以后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并要求全班同学向他学习,善于提出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乐于提问。在这积极评价的体验中,学生一直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他们为了追求一次又一次的成功,积极思考,全心投人,只要有机会有疑问,便会毫不拘束“抢着 ”提问。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提问的兴趣。特别是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能帮助老师拓展教学思想,实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使教师、学生均能得到发展。
总之,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和优化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是课堂教学改革中必须重视的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它的效应不单单表现为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在学习中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此良性循环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不断得到锤炼与增强,这样才能使他们从“学会”逐步走向“会学”。
参考文献:
[1] 严加银.当代青少年感恩教育探究——以传统孝道为视角[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4).
[2] 彭春丽.论感恩教育缺失问题fJ1.求索 ,2007,(9).
[3] 朱永新.漫谈感恩教育咖.天津教育,2007,(11)
关键词:初中数学;提问能力;方法;对策
早在30年代,陶行知先生言简意赅地指出,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我们有许多教师时常感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其实,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的一个最深刻也最危险的表现便是不愿深入思考去寻找和发现问题,而只是习惯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
一、学生问题意识不强的原因
1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学生不愿也不敢提问题。学生在小的时候都有很多问题,会问出许多“为什么”,但是对于这些“为什么”,有的家长和老师能回答的就回答,不会回答或解答不了时往往会似是而非地回答或避而不答,甚至会对一些新奇问题,认为学生问得傻而直接呵斥不许问此类问题 。
2 传统教学的影响,导致学生不能提出问题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由于受传统教与学思想的影响,学生长期处于被 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和讨论,学生往往是被动地回答问题,或者按照老师的意图回答问题,不作深入思考,不能作为学 习的主体参与教学。结果使教学流于形式、放而不开,无法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营造“提问”的氛围。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一个误区:老师应当“课 堂上解决问题”,把所教的内容都“讲得很透彻”,不给学生留下课后思考的空间,这样学生就会提不出问题。
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方法
1.否定假设法。否定假设法是在已知原问题的基础上,对其条件进行改变来产生新问题,这使得问题产生的空间很大,更能掌握问题的本质。首先通过分析数学结构,找出条件、性质、结论等属性,为提出问题提供有利、充足的信息,随后不断改变这些属性,这样可以引出大量的新问题。
2.归纳、类比法。归纳法是对科学事实进行概括的恰当形式;类比是抓住事物间的相似特性进行比较、对照的一种思想方法,其实质是根据两个对象之间的相似,把信息从一个对象转移给另一个对象。归纳、类比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有效方法,但这种方法必须以观察为基础,而数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门观察学学科,在数学学习中同学们必须通过仔细的、多方面的观察,才能发现问题的实质。
3.普遍、特殊法。普遍是指从原型中选取某一特征或侧面加以抽象,从而形成比原来更为一般的理论。特殊是指通过引入新特征强化原型来完成抽象,从而所获得的新理论就是原型的特例。普遍、特殊方法在初中教学中应用较为普遍,常用来引导学生对概念 、定理、公式 的理解 。
4.联想、逆向法。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与其相关联的事物的思维过程。它是数学教学中较为广泛的一种思维方法。数学教学中常见的联想有: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一元到多元、由低次到高次的联想、数与形的联想、逆向联想、类比联想等。
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1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初 中生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求知欲旺,这个阶段正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最佳时机然而,在课 堂教学中学生却很少提问,有些只是优秀生的提问,或者只是提出简单的表面层次的问题,原因有许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课堂民主、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的缺失,教师以权威者、监督者的形象参与教学,课上不苟言笑,严格执行教材与教学大纲,课上不允许学生插嘴,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使得课堂教学气氛紧张,学生没有时间思考问题,甚至有了问题也不敢提出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平等的身份来组织教学,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个体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展开想象,激活思维,个性飞扬,使好奇心得到充分展示与发挥,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各种奇思妙想,才能提出更多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哪怕是错误的,也要以鼓励为主,保护学生提 问的积极性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经过思考提出问题的喜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学生才能 养成提问的良好习惯,这样,学生的提问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
2 构建提问的教学情境。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适时利用暗示性语言、语气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通过具体数学问题引起的悬念或探索活动激起学生的问题欲望,进而形成教学情境。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利用暗示性语言、语气,有效问题串创设学生自主提问的情景。初中数学教师还应设置有梯度、可延展性的课堂提问,以便给学生连续、广泛的提问空间。每个问题都要留一定的窗 口给学生,让学生在解题时,在教师的暗示性语言下能找到题目的漏洞,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进行自主提问。
3 对学生的提问进行有效评价。初中学生出于受原有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的制约,某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没有价值或根本不成立,作为教师,不应忽视,应及时采用鼓励性语言予以激励,激励学生提出存在和有价值的问题。对于那些提出的问题具有很高价值或创造力问题的学生。在教学中应及时进正面的肯定性评价,并鼓励他以后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并要求全班同学向他学习,善于提出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乐于提问。在这积极评价的体验中,学生一直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他们为了追求一次又一次的成功,积极思考,全心投人,只要有机会有疑问,便会毫不拘束“抢着 ”提问。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提问的兴趣。特别是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能帮助老师拓展教学思想,实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使教师、学生均能得到发展。
总之,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和优化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是课堂教学改革中必须重视的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它的效应不单单表现为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在学习中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此良性循环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不断得到锤炼与增强,这样才能使他们从“学会”逐步走向“会学”。
参考文献:
[1] 严加银.当代青少年感恩教育探究——以传统孝道为视角[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4).
[2] 彭春丽.论感恩教育缺失问题fJ1.求索 ,2007,(9).
[3] 朱永新.漫谈感恩教育咖.天津教育,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