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冯小刚 在残酷和失落中赞赏人情味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sund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什么像青春那般美好。
  冯小刚的《芳华》在经历了延期上映的波折之后,终于在2017年岁末与观众见面了。一部讲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部队文工团往事的電影,引发了一代人的集体怀旧。影片散场后,常能看到两鬓已白、不常出入影院的人一边擦去眼角的泪水,一边对同伴说:“拍得不错,是这个意思。”更年轻的人看完电影,心情也是复杂的,除了对那个未曾经历的年代多了些了解,还会想到,几十年后讲述自己的芳华时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在这个不算太冷的冬天,再有3个月即将年满60岁的冯小刚,用光影编织了一场“波光粼粼的青春”。他让人们看到了一段逝去的岁月,一场有关人生冷暖的故事,以及一个青涩、浪漫还有些多情的自己。
  这一次他平和了许多
  《环球人物》记者曾几次采访过冯小刚。
  2013年底,在喜剧电影《私人订制》的发布会上,冯小刚看上去有些疲惫。“和电影在一起这么多年了,有点反感它了”“我的内心是悲剧的,不过是在强颜欢笑”……《私人订制》收获了几个亿的票房,但冯小刚的话中不难听出几分消极、几分厌倦。他还在为前作《一九四二》受到冷遇而忿忿不平。“观众需要复杂、深刻吗?好像不需要,《一九四二》就是证明。这是一个娱乐的时代,不是一个反思的时代。”
  2016年底,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上映。当时,他在电影票房上早已赚的盆满钵满,但仍觉得自己在艺术上没有得到足够认可。所以他剑走偏锋,在电影中采用了很少有人敢挑战的圆形画幅,试图用冒险式的探索在艺术上证明自己。那次采访时,面对我们的提问,冯小刚的言语之中有一种急于证明自己的情绪。
  这一次,冯小刚平和了很多。他说,《芳华》是自己最没有包袱的一次创作。“拍《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的时候,我有一种强烈的企图心,希望拍一部在个人履历表上特别重要的作品。拍《芳华》时,我完全没考虑这些。”冯小刚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冯小刚曾经是一名军人,一名文艺兵。他早就想拍一部有关部队生活的电影,但是多年来脑子里只有一些破碎的记忆片段:夏日午后的阳光下,泳池水光中浮动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女兵曼妙的身段,优美的舞姿;乐队演奏时,观众跟着打节拍的样子……他想过自己写剧本、编故事,但又想起自己在部队调皮捣蛋、干了些出格的事情,令领导头疼不已。这些实在不适合拍成电影。况且,想要拍部队里的女孩,他并不具备女性的视角和感受。
  直到几年前,冯小刚遇到严歌苓,这部电影才有了眉目。严歌苓不仅是一名作家、编剧,还曾经是成都军区后勤部文工团舞蹈队的成员。两人聊了没几句,严歌苓就表示非常有兴趣写一个关于文工团的故事。不过,当时严歌苓有另一个项目在身,抽不出时间。两年后,严歌苓开始创作这个题材的小说,后来又用3个月的时间写成剧本,也就是电影《芳华》的基础。小说取名《芳华》是冯小刚的主意。“‘芳’指芬芳的气味,‘华’指缤纷的色彩。这个名字充满青春和美好的气息,很符合我记忆中光彩的景象。”冯小刚说道。
  拍摄《芳华》这样一部年代戏,难点首先在于场景和道具的还原。冯小刚没有采用省事的办法——找一个现成的部队大院,而是任性地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斥资3500万元,在海口搭建了文工团大院的实景。大院的各个细节都力求真实:服装的布料是去生产部队服装的工厂找的,实在找不到就一点点染成接近的颜色;食堂的桌椅是重新定制的;小黑板上的通知栏,墙上的开关、水龙头,都是那个年代的原款式。
  为了呈现记忆中最纯真的面孔,冯小刚放弃了选当红明星做演员的套路,唯一的例外是男主角刘峰的扮演者黄轩。冯小刚说:“我不想观众在银幕上翻来覆去就看到那几张脸。我也算是个有点影响力的导演,有义务发现、提携新人。”这次,他选演员的标准是“能歌善舞,会表演,没整过容”。他用了半年多时间,从500多名候选人中选出了苗苗、钟楚曦等6个女演员。“她们是《芳华》里最需要的面孔。有人说我这次选演员太矫情,但那个年代真的是天然美,有一些瑕疵反而更生动、自然。”
  冯小刚不用明星的另一个原因是,明星档期没那么长。《芳华》的演员提前5个月聚在一起,研究剧本、体验生活。包括黄轩在内,所有演员提前进入剧组集训。集训内容包括军容军姿、打背包、队列、打靶等,还有乐器、舞蹈等文工团专业项目,甚至还有医护等特殊项目。剧组还请来当年的专业人员,教授红色经典歌舞。演员们长时间同吃同住,到拍戏的时候,真的像相处了很久的战友一样。女主角何小萍在片中受人排挤,冯小刚特意要求女演员们在生活中像戏里一样,疏远、孤立何小萍的扮演者苗苗。由于投入太深,苗苗在电影杀青后像是被掏空,过了一个多星期才感觉回到了现实。
  “看到文工团的牌子挂起来,走进排练厅,听到乐队的演奏,看到演员们穿着练功服排练,我就像回到了记忆中的文工团。太过瘾、太满足了!”梦回当年的冯小刚,这次真正感念起导演这个职业的好。整个拍摄过程中,他坐在摄影机旁,看着光影打在演员的身上,眼中都是自己二十来岁时的样子。
  温暖和残酷是一体两面
  不可否认,在人们心中,《芳华》的观影感受有两种极端:感动、温暖与压抑、失落。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影片也好,生活也好,本身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质感。《芳华》是柔和的,它表现在女性的柔美和最终还算温馨的结局上;《芳华》又是坚硬的,比如战争的残酷,角色的命途多舛。
  《芳华》的战争场面很抢眼,因为冯小刚自己对战争有着深刻的感悟。在部队时,他年轻气盛,有着上阵杀敌的热血。但他是个文艺兵,擅长的舞台美术在血肉横飞的战场上用不到。“那时候我只是一腔热血,战争的残酷、可怕是我多年后才领悟到的。”冯小刚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为拍这部片子,冯小刚找到很多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听他们讲前线的故事、战斗的场景。有位来自成都的老兵说,自己见到的第一个牺牲的战友是一个16岁的小战士。连队过桥时听到一声枪响,所有人立刻卧倒在地,然后他发现那个16岁小战士身上手榴弹的弹柄被打穿了。几秒钟后,小战士被炸飞了,水壶挂在树上。老兵说,他到现在都记得小战士临死前脸上的表情。   冯小刚把这段真实的故事作为战争戏的序幕。6分钟的战争片段都是现场实拍,没有电脑特效。“非常难拍,而且很危险,甚至有可能造成伤亡,所以拍摄很谨慎。”冯小刚说。这场戏由一个韩国特效团队打造,预算是700万元,最终用了900万元。在坊间传闻中,这场戏是一个长镜头拍到底的,但当《环球人物》记者问及此事时,冯小刚很诚实:“你既然问到了,我不能撒谎,其实拍摄时用了8个镜头。只不过我们想了些技术办法,让观众完全看不到接点。从《我不是潘金莲》开始,我就一直想做些别人没做过的事。”
  作为导演,冯小刚在有些情节的处理上坚持了自己的意见,比如女兵晾晒塞了海绵的文胸。原著里,文胸的确是何小萍的,但电影没有表达这些。“我怕这些细节对角色有伤害。”冯小刚解释说,“《芳华》不像《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那两部电影的编剧刘震云没有想用他的任何一个角色打动你,只是想用所有的角色来构建人们对民族性的认识。但观众看《芳华》时,情感落点一定在何小萍、刘峰身上,容不得他们身上那么多瑕疵。”严歌苓的原著还写到了刘峰之死,写得很凄凉。但在电影的结局里,刘峰与何小萍两位主人公,经历了世事沧桑,最终抱团取暖,成为彼此的慰藉。对此,冯小刚说:“这个结局更符合我的性格和感情诉求。”
  在拍摄刘峰被集体放逐,一大早默默走出文工团大院时,冯小刚哭了。他一边看着何小萍在院门口和刘峰告别,向刘峰行军礼,一边偷偷地抹眼泪。冯小刚的电影里有残酷和失落,但他始终渴望和赞赏着那一丝世俗的、温暖的人情味。
  “电影主题还是要和人性、精神有勾连”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滴滴鲜血染红它。”《芳华》最后定格在韩红演唱的片尾曲《绒花》中。这首歌本是经典电影《小花》的插曲,原唱是李谷一。韩红在空政文工团待过,她事先给过冯小刚自己唱的一个版本,看了剪辑的影片后又重唱了一个版本。冯小刚说:“韩红看完剪辑后,觉得自己第一版唱得技巧性太强,不够动情。”
  算上这首《绒花》,《芳华》上映后收获了不少好评。马云也发了条微博,说这才有真正的电影味道,“像小时候吃过的西红柿那样,余味无穷”。“西红柿”恰是冯小刚在《芳华》中用到的象征物之一,代表着鲜艳欲滴的初恋。冯小刚曾在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中,费了不少笔墨描写西红柿留给自己的回忆。他这样回应马云:“我理解马云说的西红柿的味道里有纯真,有天然,有母亲年轻时的样子,有少年时的夏天,有情窦初开的悸动,有朴素的年代。它的果汁留在嘴唇上的味道,是和芳华有关的回忆……”
  很多人当导演后,拍摄的第一部影片就是关于自己的青春岁月。冯小刚不同,他入行几十年,早已功成名就,年近花甲才来“致青春”。他说:“离那个时代远的一个好处就是,很多事情拉开距离后更美。因为经过时间的沉淀再回头看,留在记忆深处的才是最重要的,内心也是感动更多。”他不否认,电影中有很多被放大了的美。
  《芳華》里的很多情节发生在“文革”年代。有些电影涉及这个年代都会表现得有些灰暗。“那或许是一个普遍的公众视角。”冯小刚说,“但有些影片的视角就很个人化,比如姜文拍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虽然片中的父母过得不容易,但一帮孩子不用做作业、上课,自由奔放,天性得到极大解放,回忆起来也不失为一段美好岁月。”《芳华》对于冯小刚而言,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私人化的。文工团大院的围墙隔开了外面的风雨,院里绽放着生机盎然的青春。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青年男女有自己的快乐和忧伤,甚至还有点自己的优越感。
  冯小刚说,自己和大部分导演走了一条相反的路。别人拍文艺片的时候,他开始拍商业贺岁片;在他的商业片成了品牌,大家纷纷跟风的时候,他抽出身来,拍了很多不太迎合市场的作品。“我不是刻意的转向,而是在拍摄一部部影片的过程中,对电影的魅力有了新的理解。过去我的喜剧是特别简单地抖机灵,但慢慢我发现,电影还是得拍和人性有关系、和精神有勾连的主题。”他说,“也许还有人想念我的贺岁喜剧,但我不能把自己放在一个安全的位置。有时候做得心应手的事很没劲,我需要创作过程有挑战和乐趣。”
  “它不是那种假大空的塑料花,它是有根的”
  冯小刚说,每个男兵心里都住着一个文工团的女兵,记忆中影影绰绰的片段一直召唤着他。所以我们才看到了《芳华》,窥见了冯小刚的些许青春片段。
  整整40年前,高中毕业的冯小刚被北京军区某坦克师选中,开始了军旅生涯。由于当年的征兵工作已经结束,在宣传队帮忙的冯小刚无法办理正式的入伍手续。电影《芳华》里,女主角何小萍入伍第一天就偷偷拿了战友的军装,迫不及待地跑去照相馆拍照。现实中,冯小刚则是借了战友的军装,大摇大摆地走在军营里。当时,人们调侃他是一个“装甲(假)兵”。
  第二年,冯小刚正式入伍,在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任美术组学员。领军装那天,他专门请了假,穿回家给母亲看。母亲喜出望外地说:“这是我儿子吗?”冯小刚说:“不是您儿子,谁穿这么神气的衣服给您看呢?”后来,不论走在红毯上的冯小刚穿着多高档的衣服,都觉得“不如穿上军装的那一刻兴奋”。 冯小刚还记得,当年他坐公交车从部队回家,每当看到有抱小孩的妇女、老人时,肯定二话不说站起来让座。听到别人口中的那句“谢谢解放军战士”,他觉得脸上特别有光,“身穿军装,就要保护老百姓,为老百姓服务”。
  那个年代,身为解放军,尤其是部队文工团的一员,非常令人羡慕。文工团不用天天出操,不用频繁地集合训练,就是不断地排练、演出。冯小刚的工作是画舞台布景。“文工团在部队里是一个特殊的集体,相对来说比较自由。这里满足了我那个时候的所有愿望,可以作为部队的一员,又可以成为一名专业的美术工作者。这里留下了我青春的最好时光。”冯小刚回忆说。
  这段青春记忆里,最难忘的部分是舞蹈队的女兵。冯小刚所在的美术组住一层,舞蹈队住三层。每天,三层的姑娘们传来欢声笑语,让年轻的冯小刚很是心动。他每天中午准时拿着饭盆去食堂,希望能遇到练完功、洗完澡的女兵,一次碰不到就来回再走两次。但当女兵真的迎面走来时,他却不敢正视。几十年后,“性感”这个词已经不再是禁忌。只要提到这个词,冯小刚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当年女兵的画面。正是这种情结,促使他多年来一直想拍一部相关的电影。
  1984年,入伍7年之后,冯小刚所在的部队在精简整编中被裁撤,他只得退伍转业。“情感上接受不了,就像母亲突然对你说:‘你得离开家了。’”冯小刚说。正因为这份经历,当赵立新饰演的宁政委在文工团散伙饭上说“再见了,我亲爱的战友们”时,坐在一边指导的冯小刚又哭了。
  退伍后,冯小刚四处找工作,作为一个文艺兵的优越感渐渐消失了。虽然他依然穿着旧军装走在大街上,人们依然对他投来敬重的目光,但他清楚自己只是个“已经解甲但无田可归”的待业者。后来,他终于在北京城建开发总公司找了份工会干事的差事。去新单位报到的前一天晚上,他又穿上了军装,站在大衣柜前,望着衣柜镜子里的人,眼里满是不舍。直到第二天天亮,冯小刚才摘下领章和帽子上的五角星,郑重地交给母亲代为保管。那一刻,在他的心中,自己的军旅生涯、自己的芳华结束了。
  回忆前尘往事,冯小刚说:“当脑子里一片黑白的时候,唯独这段生活是彩色的。”这段记忆推动他拍了《芳华》。在他的理想中,《芳华》“像挂着霜的一串串葡萄,被酿成了一杯葡萄酒,绝不是化学勾兑的;像沾着泥土的一捧花,有特别亮丽的颜色,同时也布满了虫眼——总而言之,它一定不是那种假大空的塑料花,它是有根的”。
其他文献
1986年,在深圳举办的全国第三届台港文学研讨会上,我第一次见到许达然。此前我已经听说过他,那时“台湾研究”在台湾还是非常忌讳的行为,他却在芝加哥举办和主持了好几届“台湾研究国际研讨会”,广邀学者。我们学院研究台湾历史的教授也受邀参会。会议间隙,许达然还带我的同事登上威尔斯楼(当时的世界最高楼)。同事说,他是顶级历史学者,能够结合马克思的学说与当代西方哲学研究历史,史学之外旁及社会学人类学和文学。
2020年1月8日,路内在北京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侯欣颖/摄)  路内的第一次远行发生在1998年。25岁的他从糖精厂辞职不久,找到一份工作——在一家公司做仓库管理员。总公司在全国各地下设分销处,仓管员需要到各地轮转,路内就到南边转了一圈,在江西、湖南、贵州的铁路和公路线上穿梭。当时大洪水刚刚退下一点点,他看着车窗外大水漫漶的农村,“只有屋顶露出水面,猪趴在屋顶上,那场景让人既震惊,又忧伤
二十五年前,范文澜同志在《介绍一篇待字闺中的稿件》一文中,高度评价刘尧汉同志的《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一个典型实例》(下简称《过渡》)未刊稿,把它形象地赞誉为“山野妙龄女郎”。范老在文中热情洋溢地推荐说:    “我觉得这篇稿子的妙处,正在于所采用材料‘几全是取自实地调查,无史籍可稽’。  “我们研究古代社会发展的历史,总喜欢在画像上和《书经》、《诗经》等等中国的名门老太婆或者希腊、罗马等等外国的
“我知道现在应该复习,但就是不想开始,怎么办?”罗雷跷着二郎腿,坐在咨询室的沙发上,他看着我的眼神写满真诚——真诚得过于轻松:“我这人太懒了。”我点了点头:“你说得很坦然。”  “懒吗?嗨,我一直就是这副德性!”罗雷抽出一张纸巾,用力擤了一把鼻涕,“您想听我从什么时候开始讲起?大学?高中?不对,从小学开始就有苗头了。”  我看着这个20多岁的研究生,他面临一场考试,却迟迟没有复习。但我怎么都看不出
北大的陈平原教授有一本书叫《千古文人侠客梦》,讲透了文人所向往的自由豪侠之梦。实际上,不少中国男人除了豪侠之梦,还有个胡子梦。要不是因为我们家点爸,我真没注意到这点。我个人不喜欢男性留胡子,因为有个固定印象,除了极少数的电影明星和自恋型男,大多数男性留胡子给人一种不干净不清爽的感觉,即便是关公也不例外。我印象中的大胡子,除了马克思、齐白石、张大帅,就是达利。齐白石是典型的东方式胡子,颇具智慧感,但
大咖的腔调美国国父,带领国家独立,雕像却碎了一地  大家好,我是身在朝阳,心系大咖的朝阳咖。  7月上旬,美国迎来了为纪念《独立宣言》通过而设定的国庆日。每年的这一天,美国民众不仅会怀念《独立宣言》的诸位起草人,更会怀念靠英勇作战加速宣言通过进程的美国国父——乔治· 华盛顿。  华盛顿身高一米九,体格强健,有勇有谋,天生就是当兵的料。纵观他南征北战的履历,基本是哪里危险去哪里。独立战争前,他就在英
《书法丛刊》第一辑观赏后记    艺术本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然而千百年来,种种艺术珍品不是秘藏于帝王豪绅的深宫内院,便是深锁在富商巨贾的保险箱中。解放后大批艺术财富回到了人民手中。但是由于藏品分散,展览不易,广大观众仍难以比较全面而深入地欣赏我国积累了几千年的艺术宝藏。每当人们看到国外出版的名画选编、法书汇刻之类,不免深有感慨:我们自己不是有许多国宝吗?怎样能够使人民群众比较容易得到深入观赏的机会呢
生死当头,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两次挂帅,挺过危及人类生存的至暗时刻;人命关天,不是所有人都能镇定自若,得到亿万人毫无保留的信任。这两点,钟南山都做到了。  巍巍南山,振振国士。9月8日这一天,钟南山的名字从早到晚都在热搜上。他走上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的主席台,接受共和国勋章,“我故意走快一点,显得我还没老”;他哽咽发言说,“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就是我们医务人员的初心。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
45岁的穆克塔达·萨德尔一生善变。他和萨达姆有杀父之仇,却在伊拉克战争后率领数万武装人员对抗美军和伊政府军。后来,他又主动解散这支武装,走向温和道路。作为伊拉克什叶派宗教领袖,他与什叶派大国伊朗有宗教上的联结,最近却向沙特等海湾逊尼派国家靠拢。而在刚刚落幕的伊国民议会选举中,他领导的行走者联盟赢得329个席位中的54席,居第一;伊前交通部长阿米里联合其他政党组成法塔赫联盟,赢得47个议席,居第二;
徐笛。浙江人,2011年入职蚂蚁金服,花名祖望,曾任商业智能部总经理。蚂蚁森林项目创始人之一,2019年代表团队获颁联合国“地球卫士奖”,现任蚂蚁金服社会公益部总经理。  用手机“种树”是从什么时候成为风潮的?  早上醒来,打开手机里的蚂蚁森林,为自己养的虚拟树收一波能量或者“偷”一波能量;每天跑步、骑车、在线支付,通过各种低碳生活方式积累能量,看着虚拟树越长越大;直到有一天,能量值达到要求,蚂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