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的开放式教学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dh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数学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实践精神,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特别是随着新课标的实行,新课标理念的渗透,我们必须改革教学观念,努力创造条件,激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全方位、立体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开放式教学”,供广大同行参考。
  一、让课题导入语开放
  一节课的导言,它往往能显示教学产生的背景,暴露产生的过程,揭示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许多教师习惯于“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导入方式,学生越听越烦,对学习内容激发不起强烈的求知欲,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其实课题导入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可以由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导入,由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导入,也可以通过操作行活动的演示导入,也可由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导入等,其形式应是开放的,而不能固定于某种单一形式。例如,在“等比数列”一节的教学导入时,可由学号为1的同学回答“等差数列的定义”,学生回答后,可由学号为2的同学回答“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接着,教师问学生第三个问题:“等差中项由学号为几的同学回答?”学生纷纷议论,“3号?”老师请4号同学回答,回答后,老师又问“如果按照前面的规律,我的第四个问题会请学号为几的同学回答呢?”同时,在黑板上写出“1,2,4,…”,学生议论后,会有很多答案,但肯定会有“8”这个答案,教师顺势导出课题:“等比数列”,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使复习旧知识到新授课的过渡非常自然,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让教学内容开放
  新修订的高中数学教材,从内容的选材到结构的编排,和旧教材相比,均有许多开放性,特别是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增加了分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和大纲的前提下,开放教学内容,让学生从课本出发,延伸到课外。我们许多教师习惯于按照教材的顺序和内容,把它“翻译”给学生,实际上如果能在不改变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材顺序或内容,效果可能会更好。
  例如,高二《数学》教材第118页例3:斜率为1的直线经过抛物线y2=4x的焦点与抛物线相交于两点A、B,求线段AB的长度。改为:(1)斜率为1的直线经过抛物线的焦点与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2)抛物线的方程为y2=4x;(3)AB=8。以上三个命题中的两个为条件,另一个为结论组成一个正确命题,并证明你的结论。通过这样的处理,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书本的内容,还开阔了视野,培养了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
  三、 让教学形式开放
  在教学形式上,教师习惯于站在讲台上讲,讲完后让学生练,这样的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通过教材中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看出,教学形式应是开放的,除了传统的“讲授”以外,还可以采用自学、小组讨论、实验教学等多种形式。例如,在学习了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后,在直线方程的斜截式的教学中,完全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并推选小教师进行教学,而后由学生补充,教师进行指导。在这种教学方式下,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参与精神,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往往会使学生不仅在数学知识上得到提高,还能使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四、让小结开放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一节课、一个教学内容的总结,它要求有高度的概括性,简捷而准确,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小结开放主要有两重意思,一是让小结形式开放。小结若能用几个字将一节课的内容表达出来,能有效地提高记忆效果,减轻学生负担,如可用顺口溜、对联等。例如,“转移法”求轨迹的步骤可小结为“一设(点)、二转(移)、三代(入)、四化(简)”,而“参数法”求轨迹的步骤小结为“选参、用参、消参”。二是让小结主体开放。不少教师喜欢自己小结,其实很多情况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小结,通过学生小结,除了能及时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问题,还能提高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在小结时以“这节课我学到了……”的形式小结,也可以让学生以“我认为这节课老师讲了……重点是……难点是……”的形式小结。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开放,当然还可以在板书设计、反馈评价、课后辅导等方面的开放。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每节课只有45分钟,每个环节都同时开放,一步到位,难度较大,也是不现实的,我们只有逐步进行教学开放尝试实践,才可能日臻完善,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
其他文献
一、不断学习,用知识充实自己  要做好班级工作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也就是要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质,从而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班主任的威信不再是靠高高在上的指手画脚或大声呵斥建立起来的。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的威信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特别是小学生年龄小,个性纯真,他们对教师充满了崇拜,也许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物,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师一般采用“满堂灌输”的教学方法,认为精讲多练就是把公式、定理告诉学生,然后针对公式和定理的应用,编拟出很多题目要求学生做,大搞“题海”战术,从而使学生误解为学数学就是做题,而做题就是如何套用公式、定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因此,一线教师需要角色转换,重新学习和贯彻新
新课标指出:“初中数学培养的创新精神主要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识,会思考,会从数学角度发现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数学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研究,其中研究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数学事实和结果。那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理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去探索未知,进行自主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自主学习能否顺利开展,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主体性教育思想和恰当的引导策略,能否唤醒或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否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显得非常重要。  一、营造自主探究的氛围  教师必须相信学生,乐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