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核心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entin3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引擎,找准一节课的核心问题,也就抓住了一节课的“主线”。文章主要谈谈如何确定课堂中的核心问题,以及注重问题串的设计,引领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关键词:核心问题;空间观念;《直线、射线和角》
  《直线、射线和角》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的一节数学概念教学。概念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概念对学生来说过于抽象,对学生的思维层次要求较高。下面我就以本课为例,谈谈如何确定课堂中的核心问题,以及注重问题串的设计,引领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一个环境极佳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引发有效的数学思考。
  例如,在《直线、射线和角》一课的课前交流时,播放“月球豪华六日游”的视频。教师问:“中秋节就快到了,你们想去月球吗?最近星际旅行社推出‘月球豪华六日游’的方案,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播放有关月球的图片和旅游的信息,主题是“我们带你去月球”,豪华游费用200万,出团时间2036年4月1日。)从课堂学生的反应来看,他们感到非常震撼,被深深地吸引了。等视频播放完之后,教师再问:“想必大家都心动了,吴老师也心动了,那在上‘月球’前,咱们得好好地了解一下地球与月球的相关知识,今天咱们的学习就从这里开始。”从而引入新课。
  接着导入:“同学们,探索宇宙一直是人类不懈的追求,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巨大的激光发射器向月球发送了一束光线,这束光走了约38万千米到达了月球。教师问:“同学们,你能用一条线来表示从地球到月球这段光线吗?”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思考。
  以上的创设的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还可以勾起学生们想要去探究的欲望。通过这样的情景串的设计,从课前的交流到课中的探究始终围绕同一个情境,整节课层层深入、步步递进,为后面新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找准起点,生长问题
  奥苏伯尔指出:“影响学生的学习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做到研读教材,研读学生的学情,找到学生的学习“最近发展区”,认清新知的特点,以此来设计核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数学课堂成为有生长力的课堂。
  如在《直线、射线和角》的教学时,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是有两个端点的直线,其长度是有限的,可以用尺度量。针对学生的学习起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同学们,你能用一条线来表示从地球到月球的这段光线吗?”学生自己在课堂作业本上尝试画一画,从动手操作中复习了线段的特点。接着第二个问题:“让我们回到浩瀚的宇宙中,仔细观察,现在这条光线有什么变化呢?”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无限延长,知道了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这样的线叫“射线”。第三个问题:“刚才我们由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射线,大家再看线段(课件演示另一个无线延长)还会有怎样的变化呢?仔细看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再一次让学生想象,体会两端无限延长就是可以得到一条直线。
  以上笔者以线段知识为生长点,继续学习射线和直线,通过三个富有层次的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积极思考,从线段到射线再到直线,从有限到无限,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深入思考、探究,培养空间观念。
  三、把握联系,提升问题
  布鲁纳说过:“学习是人的主动的认知过程,即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知识的学习就是在学习者的头脑中形成各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很强的联系性,而这种联系性是通过知识之间的相互比较来表现的。在知识内在联系之外设计有效的问题,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构建知識体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本质把握。
  例如,在教学完射线、直线、线段的概念之后,为了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三个概念的本质特征,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又认识了线家族的两个新成员:射线和直线,那它们和线段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学生回答:“它们的相同点是都是直的。”接着我再问:“那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通过比较,学生能够看到:线段有两个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这是识别线段、射线和直线的重要着眼点。学生能够想到: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射线和直线是无限长的,这是学生们对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本质认识。
  以上的教学,我们利用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设计了两个问题,两个问题紧扣知识的联系,让学生通过比较、辨析、讨论,进一步丰富了对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内涵的认识,而且对这三种线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完善了知识的建构。
  四、联系生活,延伸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应用生活,弗赖登塔尔强调:“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师要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直线、射线和角》的教学中,针对认识两点间的距离这一教学重点,为了让学生体会线段的价值,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情境:一是“今天下午吴老师要从福鼎回到屏南,从福鼎大酒店到动车站有这样的三条路可以走。你建议吴老师走哪一条路,为什么?”由于给予现实的情境,学生很有兴趣,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了“连接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以及“我们把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作这两点间的距离”。二是“现在我把福鼎大酒店看成‘A点’、‘动车站’看成‘B点’,A、B两点间的距离是( ),这里有3个答案:一号线长7千米,二号线长5.4千米, 三号线长6.7千米。”学生都选择了二号线长。
  以上的教学,教师从现实情境出发,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到“走二号线是最近的”,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积极主动地思考,从而感悟到“连接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而且通过把实地变成A、B两点,用A、B两点间的距离来描述长度,让学生对“两点间的距离”又有了思维上的、认识上的提升。
  总之,在教学中,核心问题的提炼是建构有效教学的根本,核心问题串联知识,凸显数学本质,适时用核心问题引领教学,就能把握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展学生的思维广度,提高学生的思考深度,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课堂实效。
  参考文献:
  [1]苏明强.提炼核心问题 启发数学思考——以《“重复”的奥妙》为例[J].福建教育,2017(Z1):87-89.
  [2]方 嵘.利用“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探究学习[J].数学教学通讯,2018:46,75.
  [3]陆玉辉.“核心问题”引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17(16):45-46.
  [4]张玉平.让思维可见 让学习发生课堂教学感悟系列——大问题引领高思维[J].小学教学参考,2017(23):23-25.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使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综合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可以采用项目式的学习方式,即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围绕“项目活动”开展一系列探究,通过小组讨论获取相应的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创客教育背景下的项目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教师适时、适度地引导,能以此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摘 要: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不少孩子被忙碌的父母送往托管中心,其因缺乏父母的关爱而导致性格偏执、行为偏常。为了帮助学生在班集体里面和谐生活、健康成长,教师需要深入调查表象背后的原因,并因材施教,做好学生和家长的情感纽带,用博爱的胸怀换来学生的信任,用智慧的心境激发学生的责任心,用团队的力量来鼓舞学生前进的勇气。最终,学生能调整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每一个生命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感动,这就是教育者的
摘 要: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同时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在日益强调“核心素养”的今天,如何在语文课堂落实“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我们更为关注的问题。文章试图从梯度问题的设置和鼓励学生质疑批判入手探究文本的深层意蕴,进而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维能力;问题设置;质疑批判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3-20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州市花都区教育科
摘 要:我们要“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既要正确理解语言文字蕴含的思想感情,更要准确地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及其内在规律,提高学生理解和表达语言文字的能力。“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我们要徜徉在语言之途,关注“言语形式”,以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言语形式”;表达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
摘 要:“圆锥的体积”是苏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的知识内容。教材编排是以“提出猜想—实验验证—获得结论”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圆锥体积公式。文章作者认为,教材上的实验方案过于单一,没有充分体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创造思维没有得到充足发展。为此,文章对“圆锥的体积”的教学进行了思考、探究。  关键词:“圆锥的体积”;主体地位;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是艺术领域的核心目标。文章作者认为依托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四大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可引领幼儿感受节日氛围,传承民俗文化,提升审美能力。  关键词:传统节日;美术活动;民俗文化;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1-28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8-0123-02  《3~6岁
摘 要:大多数班主任都会遇到一些德育工作上的问题。工作做得多、做得细,累不说,还达不到预期效果。说教多了,学生腻烦,说少了,不起作用;惩罚到位,学生抵触,不落实奖罚,制度失效;连续用力,师生俱疲,只顾节点,容易失效——这一组组对立的德育工作矛盾亟须找到一个平衡点。失去平衡,德育乱、累且无效。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经验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4-
摘 要:家庭教育对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文章从家庭教育环境的构建、家庭亲子教育手段的运用、儿童健康意识的培养及良好家风的熏陶等方面,对健全儿童人格、培养身心健康、强化价值引导等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的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更全面地阐述家庭教育对儿童健康成长的作用,促使社会更重视家庭教育。  关键词:家庭教育;儿童成长;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G78;G635.1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现代社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教育也被裹挟在这激情与速度的洪流之中。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其实讲究的是“慢”文化,练的是“慢”功夫,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辛勤教授、耐心引导;这个过程漫长而又复杂,需要教师静下心来,慢慢耕耘,静待花开。  关键词: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慢;等待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2-20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9-
摘 要:在中考压力下,各初中篮球队都存在课余训练时间不足的情况,对此,笔者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外国语学校男子篮球队另辟蹊径为例,对在大课间组织篮球训练展开探究。针对大课间篮球训练存在的管理、场地和时间的问题,采用碎片化学习方式,通过运用循环训练法等多种手段来提高训练实效性,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供各校同仁参考借鉴。  关键词:探究;大课间;碎片化学习;循环训练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