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家庭教育?保障儿童健康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junc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家庭教育对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文章从家庭教育环境的构建、家庭亲子教育手段的运用、儿童健康意识的培养及良好家风的熏陶等方面,对健全儿童人格、培养身心健康、强化价值引导等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的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更全面地阐述家庭教育对儿童健康成长的作用,促使社会更重视家庭教育。
  关键词:家庭教育;儿童成长;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G78;G63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7-02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3-0015-02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这一论述充分表明,家庭教育在儿童健康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重视家庭教育,既要针对少年儿童出现的身心健康个性问题转变家庭教育策略,又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形成家校与社会联动的合作机制,形成全社会关爱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氛围,促使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笔者认为,要保障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家庭教育就要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身心特征出发,构建相应的模式,与学校和社会教育共同保障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建立安全温暖家庭,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保障并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家庭教育中最根本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构建起安全温暖型家庭,使儿童对家庭有依恋感、安全感。从少儿健康成长的阶段性来看,不同阶段的儿童在其健康成长过程中,安全感都是放在第一位的。在2岁以前,幼儿表现出对母亲的依赖。在2岁到7岁之间,儿童安全感的表现则是对家庭环境的依赖,包括父母双方及其他长辈。而在7岁之后的小学阶段,少儿安全感则受身心发展所带来的心理困惑、面对社会现象的恐惧感等的影响。在这些阶段中,家庭教育都是最重要与最关键的环节。只有建立起安全温暖的家庭教育环境,才能让儿童更放心地敞开心扉向父母求教,家庭教育才能发挥其关键作用,从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笔者以中学生为观察对象,发现有些中学阶段的学生胆小,往往是因为其在原生家庭中获得的安全感不足,父母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关心不够。例如,张某同学是一名男生,经常被其他同学当作取笑的对象,除其本身比较瘦弱以外,更大的原因是他不敢反抗,害怕被欺负。尽管笔者和其他教师都对该学生加大了关怀与保护力度,并向班里其他学生做了相应的说明,但并没有改变其懦弱的性格。后来通过调查发现,该学生父母文化水平低,认为只要孩子健康成长不生病就可以了,平时教育孩子也经常打骂。所以该学生逐渐地就形成了现在的性格。为此,笔者给家长提出建议,要求父母配合,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构建安全温暖型的家庭环境,如让该学生家长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去相关的父母学校或家长学校进行学习,或者去比较友好的学生家庭做客进行实地观察等。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家庭教育优化及跟踪,张某在性格和行为上有了较大的改变,对班级事务也越来越热心。而这种成功的改造,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原生家庭教育培养观念与氛围的改变,为学生安全感的培养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由此可见,建立安全温暖的家庭教育环境,是保障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前提与基础,也是转变家长观念的重要方式与手段。青少年正处于成长的黄金阶段,只有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才能真正从根源上保障其身心健康,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三、健全父母亲子教育,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在家庭教育中,亲子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尤其是今年疫情以来的居家学习,更能看到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影响。亲子关系越和谐的家庭,其家庭教育会做得越好,孩子居家学习的效果也会得到较好的体现,健康成长就越有保障;反之,亲子关系越不和的家庭,其家庭教育也会鸡飞狗跳,孩子居家学习的效果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身心发展状况就更堪忧。这说明,家庭亲子关系对家庭教育的效果有着明显的影响。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儿童父母,都要通过这一结论,更好地反省家庭教育,正确认识其价值与意义,正确处理好亲子关系,从而全面保障儿童健康成长。在居家学习期间,深圳龙岗两名14岁女生跳楼自杀,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两人都没有从家庭中获得信任感而相约走上绝路。因此,处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中保障儿童身心健康的一大重要举措。这就要求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千方百计使亲子关系更加和谐,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没有距离。
  笔者认为,要想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父母,应该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其一,要随着儿童的成长,调整与儿童相处的模式,发展亲子关系。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其显性特征与规律,家庭教育应当充分利用这种规律来发展亲子关系。例如,儿童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其对男女两性关系就会比较敏感,这个时期,父母就要调整与孩子的相处方式,适应孩子的成长规律,才能保障其身心健康。其二,要充分运用各种形式加强与儿童的沟通,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影响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亲子游戏、活动等方式,进一步改善并发展亲子关系,是发挥家庭教育作用的重要方式。例如,在居家锻炼中,父母可以加入少年儿童的体育运动中,甚至可以提出比赛的提议。这样一来,不仅实现了体育锻炼的目标,而且还对亲子关系有很好的改善作用,为家庭教育作用的发挥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对家庭教育而言,亲子教育是一种最有成效、儿童最为乐意接受的方式,通过亲子教育来开展家庭教育,不仅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提升健康意识引领,培养儿童健康意识
  在家庭教育中,要保障儿童身心健康,使其健康快乐成长,就必须培养儿童的健康意识。一方面,从现实层面来看,无论家庭教育对儿童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与影响,其最终都需要转化为儿童自我成长的内源性动力,即内因。而观念显然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因之一。培养儿童的健康意识,实质上是儿童在家庭健康意识引领下,自我健康意识的觉醒过程。以身体健康为例,对小学一、二年级的少年儿童来说,保障每天的睡眠时间充足是促进身体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只有通过家庭教育来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才能使儿童的睡眠时间得到有效的保障,促进其健康意识的培养与觉醒。另一方面,从家庭教育的理论层面来看,家庭教育所培养的健康意识,是伴随着儿童终身成长的意识与理念,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长期的观察数据来看,家庭教育越强调儿童健康意识,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越注重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儿童也越趋于健康发展。因而,在家庭教育中,要采用各种措施进一步培养并增强少年儿童的健康意识,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服务。   以儿童零食选择为例,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零食的选择越健康,往往对儿童的影响也会越大。这是因为,儿童对零食健康的考量会在无形中受到父母的影响。反之,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若不重视对儿童健康意识的培养,则儿童可能会去购买一些“三无”产品,从而影响健康成长。笔者曾对班上学生的习惯培养与健康意识培养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在购买零食的过程中,其挑选的方法方式也是有很大区别的,如看生产日期、合格标志、产地品牌、生产原料、口味等。这就说明儿童的选择过程,实质上也是其习惯培养情况的反映,更是其健康意识的外在表现。如首先关注品牌、生产日期、合格标志等安全信息的儿童,其学习生活习惯往往会更好,其健康意识也越高。这就说明,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与少年儿童未来的健康成长成正比,是守护儿童健康成长的第一道防线,父母尤其要在家庭教育中加以重视。
  五、打造文明家庭风气,营造健康成长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提及国风之本在于家风,这就充分肯定了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要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就要重视良好家风的建设,使文明之风、和谐之风、温暖之风吹进每一个少年儿童的心里,营造出有温度的家庭教育氛围。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健康。在儿童的健康成长过程中,好家风就是最有营养的精神食粮,也是儿童健康无形的保障。而要建设好家庭风气,在家庭教育中就要营造好、建设好、保护好文明家风。
  所谓营造好文明家风,就是要在儿童成长的任一阶段,营造出文明健康的家庭风气,不要用消极情绪宣泄来破坏兒童对亲情、对家庭、对未来的美好记忆与想象。例如,在家庭教育中,不要因为儿童的某一错误而耿耿于怀,进而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所谓建设好文明家风,就是要在儿童健康成长的过程中,结合儿童认知的差异,不断完善文明家风的建设,使儿童在文明积极的环境中得到滋养,保障其身心健康的发展,促进其良好品行观念的塑造。所谓保护好文明家风,就是要在儿童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文明家风的保护向文明社会延伸,使文明家风成为影响更多人成长与发展的因素,形成儿童健康成长的大环境建设组成部分,从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推动其健康价值观念的形成。只有营造好、建设好、保护好文明家庭风气,才能真正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作用,使之成为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积极因素。
  六、结语
  总之,家庭教育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只有采取丰富有效的方式优化家庭教育,尊重儿童健康成长的规律,以良好家庭风气向社会蔓延,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引导儿童在健康有序、充满阳光、和谐文明的社会中健康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关 莲.优化原生家庭教育 促进儿童健康成长[J].辽宁教育,2019(20):64-67.
  [2]曲美容.家庭教育与儿童心理健康[J].农家参谋,2019(23):246.
  [3]张辽宁.家庭教育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中的重要性[J].文学教育(上旬刊),2019(9):173.
  [4]张彬彬.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0,11(1):150-151.
  [5]牛秀兰.不同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刍论[J].成才之路,2020(17):140-141.
其他文献
摘 要:结合长沙红色旅游景区语言景观英译情况,文章探讨了翻译中的“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的对策,以期能为提高外宣文本的翻译质量,讲好中国红色文化的故事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汉英翻译;中式英语;词汇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9-22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0-0126-03  一、引言  自2004年党中
摘 要:“激疑思辨,分层精练”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倡导“激趣、生疑、思辨、精练”的课堂教学理念,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为途径,实施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通过有针对性地分层精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文章提供了几种新型的小学英语练习形式,并进行了练习分层的可行性探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关键词:英语练习;创新形式;分层精练  中图分类号:G62
摘 要: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生活群体,他们生活在农村,家庭贫困,从小与父母分隔两地,缺乏父母的陪伴和监护,从而造成一种普遍性的思想、精神、性格等缺陷。同时,在留守儿童中,厌学、自卑等负面情绪普遍存在,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下降,生活缺乏自信。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在数学课堂中,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促进与他们之间的交流,消除留守儿童的厌学情绪和自卑感,帮助留守儿童打开心扉。  关
摘 要:为了使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综合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可以采用项目式的学习方式,即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围绕“项目活动”开展一系列探究,通过小组讨论获取相应的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创客教育背景下的项目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教师适时、适度地引导,能以此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摘 要: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不少孩子被忙碌的父母送往托管中心,其因缺乏父母的关爱而导致性格偏执、行为偏常。为了帮助学生在班集体里面和谐生活、健康成长,教师需要深入调查表象背后的原因,并因材施教,做好学生和家长的情感纽带,用博爱的胸怀换来学生的信任,用智慧的心境激发学生的责任心,用团队的力量来鼓舞学生前进的勇气。最终,学生能调整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每一个生命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感动,这就是教育者的
摘 要: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同时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在日益强调“核心素养”的今天,如何在语文课堂落实“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我们更为关注的问题。文章试图从梯度问题的设置和鼓励学生质疑批判入手探究文本的深层意蕴,进而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维能力;问题设置;质疑批判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3-20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州市花都区教育科
摘 要:我们要“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既要正确理解语言文字蕴含的思想感情,更要准确地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及其内在规律,提高学生理解和表达语言文字的能力。“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我们要徜徉在语言之途,关注“言语形式”,以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言语形式”;表达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
摘 要:“圆锥的体积”是苏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的知识内容。教材编排是以“提出猜想—实验验证—获得结论”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圆锥体积公式。文章作者认为,教材上的实验方案过于单一,没有充分体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创造思维没有得到充足发展。为此,文章对“圆锥的体积”的教学进行了思考、探究。  关键词:“圆锥的体积”;主体地位;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是艺术领域的核心目标。文章作者认为依托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四大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可引领幼儿感受节日氛围,传承民俗文化,提升审美能力。  关键词:传统节日;美术活动;民俗文化;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1-28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8-0123-02  《3~6岁
摘 要:大多数班主任都会遇到一些德育工作上的问题。工作做得多、做得细,累不说,还达不到预期效果。说教多了,学生腻烦,说少了,不起作用;惩罚到位,学生抵触,不落实奖罚,制度失效;连续用力,师生俱疲,只顾节点,容易失效——这一组组对立的德育工作矛盾亟须找到一个平衡点。失去平衡,德育乱、累且无效。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经验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