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语文学科崛起的“人文性”,出现课堂教学“说”风太盛,谈题“色”变,学生的练习时间太少尤其是笔头练习更少。“工具性”的沉寂,导致了学生的基本功极不扎实。更令人莫解的是:学生的双手,在语文课堂上无所事事?有资料统计:在126节阅读教学课中,只有7节课给予学生动笔的机会,只占百分之五点五。“语文课,课课不动笔!”一位专家掷地有声地批判语文教学现状。的确,语文学科崛起的“人文性”不能沉寂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因为工具属性毕竟也是语文的重要属性,工具性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这是无法回避也是不应回避的。
叶圣陶先生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写作,故特设语文课训练之。显然,语文课就是要讲究训练的。教语文,就是贯彻八个字:“字词句篇” ,“听说读写” ,前四个字是语文的基础知识,后四个字是语文的基本能力,针对时弊,孙双金老师提倡“写写练练”,他认为一节课练习的时间,一般不得少于10分钟,强调“练得准、练得巧、练得及时”。另外,讲练要紧密结合,讲了什么马上就练什么,否则讲练脱节,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作了如下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转变观念,增强写的意识
“堵不住烦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要形成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必须带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舍此别无他途。”——张庆。如今,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上师生对话多了,似乎老师问得精当,学生说得精彩,那课堂也就精彩了。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听说读的训练是多了,但阅读动笔是少之又少,写的训练还是没有能真正落到实处。而且细细琢磨,我们发现,其实,站起来发言的只是一些成绩好的学生,而那些中等生、后进生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所以,课堂除了动嘴还要动笔,只有动笔写写,才能使全体学生都一起参与语言训练,才能使学生的阅读和表达更加深刻。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我自己转变“轻写重说”的观念,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留出让学生动笔写的时间和空间,精讲精练,实实在在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坚决地把写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其次,开学初我就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我告诉他们:毛泽东在读《二十四史》时,作了无数的批注、评点,在空隙处密密麻麻写满了自己的看法,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让他们看书时要圈点勾画,生活中的点滴要及时记录,每天必写日记等等,这些都是做的方法。可喜的是,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在读书时,伴随着积极的思考,用铅笔在课本上圈一圈,画一画,随时写下自己的看法、体会,不仅提高了阅读的质量,也提高了写作的能力,还让他们摆脱了“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给予时机,强化写的训练
语文课要常动笔,写得多了,便会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我始终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所以在课堂上我一定会想方设法给予学生动手写的时间和机会。
(一)还给学生动手写的时间
课堂作业,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做的作业,既然是课堂作业,那么我们就应该省出一些讲的时间,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不应该让学生们留到课外去做。大家肯定也有过这样的感受,课内完成的作业质量远远胜过课外。既然是这样,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我们在课堂上一定要还给学生动笔写的时间,做到:该写的一定要当堂写,该练的一定要当堂练。
(二)创设学生动手写的机会
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学生动笔写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从而实现课文语言向学生自身语言的内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语言,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能力。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有意识地组织一些适当的语言的训练,多给学生创设一些動笔写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能力自然能有所提高。
1、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工作,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动脑、动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我把学生练习的时间增上去,所有的讲析、提示、启发、扩展、总结等全部活动时间,尽量加以精练,力求压缩在整课时间的1/2左右。而学生各种训练活动(包括读、写、听、说、思等)尽量增多,提高到1/2左右(有些课可以变通处理,并不那么绝对)。
3、“做”的内容精心选择。包括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和语文习惯的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美育、 智力开发等等,从中加以精选,恰当的确定训练重点。
4、“做”的方式从实效出发,精心安排,多种多样,生动活泼。包括阅读、写作、解说、讨论、辨析、 鉴赏等等,这些训练可集中,可分散,可交叉,灵活和谐,不拘一格(绝不是只限于问答和做练习题)。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还常常要求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及时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反复诵读,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所教的两个班中,每名学生都有一个积累本,每天摘抄一百字左右的美文并背诵,读完文章后还要求学生写一写读后感(一般每周写一篇),可以写几句话,也可以写几段话,还可以是仿写、改写或续写。只有多写,才能使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动手记字词,与遗忘作斗争;动手记笔记,知识转化为能力;以习题为纲,动手作练习;用笔来思考,动手写片段,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地基。让学生动手 “做”可以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脑,开阔学生视野,积淀语文素养,它为我的语文教学带来了一缕清风。
叶圣陶先生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写作,故特设语文课训练之。显然,语文课就是要讲究训练的。教语文,就是贯彻八个字:“字词句篇” ,“听说读写” ,前四个字是语文的基础知识,后四个字是语文的基本能力,针对时弊,孙双金老师提倡“写写练练”,他认为一节课练习的时间,一般不得少于10分钟,强调“练得准、练得巧、练得及时”。另外,讲练要紧密结合,讲了什么马上就练什么,否则讲练脱节,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作了如下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转变观念,增强写的意识
“堵不住烦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要形成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必须带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舍此别无他途。”——张庆。如今,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上师生对话多了,似乎老师问得精当,学生说得精彩,那课堂也就精彩了。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听说读的训练是多了,但阅读动笔是少之又少,写的训练还是没有能真正落到实处。而且细细琢磨,我们发现,其实,站起来发言的只是一些成绩好的学生,而那些中等生、后进生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所以,课堂除了动嘴还要动笔,只有动笔写写,才能使全体学生都一起参与语言训练,才能使学生的阅读和表达更加深刻。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我自己转变“轻写重说”的观念,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留出让学生动笔写的时间和空间,精讲精练,实实在在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坚决地把写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其次,开学初我就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我告诉他们:毛泽东在读《二十四史》时,作了无数的批注、评点,在空隙处密密麻麻写满了自己的看法,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让他们看书时要圈点勾画,生活中的点滴要及时记录,每天必写日记等等,这些都是做的方法。可喜的是,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在读书时,伴随着积极的思考,用铅笔在课本上圈一圈,画一画,随时写下自己的看法、体会,不仅提高了阅读的质量,也提高了写作的能力,还让他们摆脱了“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给予时机,强化写的训练
语文课要常动笔,写得多了,便会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我始终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所以在课堂上我一定会想方设法给予学生动手写的时间和机会。
(一)还给学生动手写的时间
课堂作业,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做的作业,既然是课堂作业,那么我们就应该省出一些讲的时间,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不应该让学生们留到课外去做。大家肯定也有过这样的感受,课内完成的作业质量远远胜过课外。既然是这样,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我们在课堂上一定要还给学生动笔写的时间,做到:该写的一定要当堂写,该练的一定要当堂练。
(二)创设学生动手写的机会
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学生动笔写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从而实现课文语言向学生自身语言的内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语言,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能力。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有意识地组织一些适当的语言的训练,多给学生创设一些動笔写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能力自然能有所提高。
1、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工作,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动脑、动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我把学生练习的时间增上去,所有的讲析、提示、启发、扩展、总结等全部活动时间,尽量加以精练,力求压缩在整课时间的1/2左右。而学生各种训练活动(包括读、写、听、说、思等)尽量增多,提高到1/2左右(有些课可以变通处理,并不那么绝对)。
3、“做”的内容精心选择。包括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和语文习惯的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美育、 智力开发等等,从中加以精选,恰当的确定训练重点。
4、“做”的方式从实效出发,精心安排,多种多样,生动活泼。包括阅读、写作、解说、讨论、辨析、 鉴赏等等,这些训练可集中,可分散,可交叉,灵活和谐,不拘一格(绝不是只限于问答和做练习题)。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还常常要求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及时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反复诵读,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所教的两个班中,每名学生都有一个积累本,每天摘抄一百字左右的美文并背诵,读完文章后还要求学生写一写读后感(一般每周写一篇),可以写几句话,也可以写几段话,还可以是仿写、改写或续写。只有多写,才能使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动手记字词,与遗忘作斗争;动手记笔记,知识转化为能力;以习题为纲,动手作练习;用笔来思考,动手写片段,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地基。让学生动手 “做”可以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脑,开阔学生视野,积淀语文素养,它为我的语文教学带来了一缕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