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新课改中的一点尝试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101newgu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本文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尝试,在此与各位进行探讨交流。
  【关键词】物理课堂;新课标;业余活动
  
  一、新课改中的物理课堂
  传统物理教学是以课堂、教师、课本三者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兴趣,淡化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偏重于机械记忆、解题训练。教学的手段单一、陈旧,在很大程度上,教师的演示代替了学生的动手。
  新课改中的物理教学,强调了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也是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以及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为适应新课改要求,那么物理课堂教学中不妨加一些欣赏课。
  欣赏课经常出现在音乐课、美术课的课堂上,现在我在物理章节小结和系统复习时,也推出了物理课上的欣赏课。
  一章讲完之后,每小组合作,对本章知识、重点、难点及一些典型试题做一下总结,集体讨论成初稿,然后由学生进行板块设计,把内容写在一张B4纸上,如同手抄报一样,既要实用,又要美观,既对知识是个总结,又提高了学生设计版面的能力,还能表现出学生的审美意识。学生对此积极性很高。上课时,把他们的“艺术品”贴在墙上,让其他同学欣赏时,很多学生又体现到了别的组的优点、自己组的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从中又看到本章知识不足的地方,看到了其它的典型例题,互相去问、去解决。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做一定的指导,并评出优秀制作小组,予以加分奖励。
  另外,还可以让每个小组展示一些关于这一章的典型习题集,学生亦是兴趣高涨,纷纷积极准备,经小组审核后,同样展示在B4纸上,在欣赏课上把它贴出来,来显示本组学生的能力。
  学生们在展示过程中,发现了他们不足之处,而且有一些题是他们意想不到的,有些题是他们曾经在这“吃一堑”的,他们也想让别人也在这“吃一堑”,学习上的这种竞争,更能让学生体现出收获的愉悦。
  通过欣赏课的推出,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发现比教师传统的领着学生将知识点再复习一遍要强得多,甚至有一些题目连教师也没有见过。有许多的学生积极的参与,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快乐中学习、竞争中提高,不知不觉中又增加了设计、审美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二、新课改中的业余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我们开展了多方位、多角度的业余活动,可以让学生从实践中找到自信。
  首先,让学生去做一些课外小实验。学生在课外自行设计、自己寻找实验器材、自己动手进行的实验,它能为学生提供大量动手探究的机会,能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如小电动机模型;可用两支铅笔紧紧压在一起,在中间就形成一条狭缝,让狭缝平行于日光灯去观察衍射现象;在水中放入平面镜,放在太阳光下,学生就可以观看白光的色散现象;将用蜡烛熏黑的小钢球放入水中,观察水中小黑球出现的现象;观察太阳光经过茂密树林在地上形成光斑的特点;做“筷子提米”的实验、蜡烛翘翘板的实验、纸锅烧水的实验、静电实验等等。学生做实验过程中,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原因。
  其次,学生自制教具。学生自制弹簧测力计;自制“水流星”;自制“卫星模型”(也是氢原子模型);自制电磁铁;自制滑动变阻器。带领参加科技小组活动,参加科技小制作。只要“慧眼识珠”,就能“变废为宝”,物尽其用,成为大家课外小实验的好器材。学生对简单的教具去做实验非常感兴趣,特别是有一点成就之后,会更加积极主动去做。
  以及物理课本中有许多小实验、小制作,题材广泛、材料丰富。如纸锅烧水,开水煮活鱼,防火报警器等,利用学具做好这些小实验,小制作,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为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还引导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
  再以后,我又增加课后探索题。学生已形成教师讲学生学的思维模式,探索性思维很少,往往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比较多,现可通过一些课外知识的延展,使学生不固守原来的思维定势,从而能更深层去探索,打开学生的视野。
  我为学生出了一道探索题:弹簧的功能有哪些?学生看到题后,首先考虑到都什么地方有弹簧,它的功能是什么?学生回答好多,不少学生把弹簧的功能答成了使用弹簧的工具,而没说出它的功能。在他们所举事例中,大部分学生只想到了我们常见的一圈一圈绕着的弹簧,即螺旋弹簧,几乎没有学生说出板簧(簧片)、发条、蚊香式等变形的弹簧,当我说出弹簧的六大功能时,学生瞠目结舌,特别是谈到弹簧的缓冲功能和振动发声功能时,学生更感到惊讶。
  通过这次学生探索,学生感觉到自己理解知识的局限性,存在一定的思维定势,学生为了拓宽自己的眼界,更愿意多做一些课外知识的探究。
  这样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感知、体验物理客观世界;引发学生产生问题,鼓励学生想像和猜测;重视过程的自我评价;有足够的信息量;有合作与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渗透物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积极获取知识的兴趣。
其他文献
【摘 要】如今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仅仅根据“因材施教”并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师一方面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展开教学,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学生的领悟能力和素质。本文通过简单探讨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的关系,分析了和阐述了“教学分层化”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因材施教 教师 学生 教学分层化  一、前言  心理学指出,学生因遗传素质、生理、心理的原因,在能力、兴趣、性格上存在差
摘要:保守的素描训练方法厦艺术观念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人才。本文检讨了传统美术教学中素描认识和训练的种种误区,结合学习和教学经验,分析、总结,从古典至现代的艺术观念中抽取概括出注重形感及结构塑形的素描教学手段,强调了线务的合理表现对于造型的重要性。   关键词:素描教学创造线务   西方美术史上所有杰出的大师,无一不是从学习素描而走上艺术之路的,‘“素描是形成绘画的
【摘要】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必须培养的四种能力。本文结合本人教学实践,阐述在初中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 兴趣;训练;活动;习惯;听说读写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初中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培养都有明确要求,这符合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把握规律,通过有效地训练和培养,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
眾所周知,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聚焦点,而其中的“合作学习”因其先进的理念,有效的形式,出色的效果成为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通过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不仅使学生学会倾听、质疑、说服,使每一个学生学习自主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而且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合作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  一、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
【摘 要】中国学生的英语教学一贯重视“写”而非“读”和“说”,实际上不但是学生成为了“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而且学生的写也并没有多大水平的提高。陕西师大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理论可为我们的英语教学所借鉴,可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关键词】英语写作 诱思教学  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能力。这个问题一直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要求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准则,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随着新理念的贯彻,新教材的使用,新的学习方式的推广,语文课堂教学已显现出勃勃的生机,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心理学研究已表明,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而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是教学过程中最关键与最活跃的场所,是学生发展的平台,是教师成长的摇篮,还是孕育思想的源头活水。所有改革的先进理
【摘要】《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程涉及的是与每个高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些法律的理论、知识和规定。是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为统领,以权利和义务为主线,分别探讨了民事权利和义务、合同中的权利与义务、就业与创业中的权利与义务、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以及保障这些权利与义务实现的途径。  【关键词】法律常识;权利与义务;诉讼;律师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模块是新
《海伦凯勒》一文以动人的笔调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与命运抗争的英雄。课文叙述了海伦小时候不向命运低头,刻苦学习盲文、练习说话,从而成功地考上大学的故事。海伦“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让我们深为感动。学生读了课文后,能否和我们一样受到强烈的震撼?相对于海伦的一生,课文只是蜻蜓点水,高度概括,虽然有些例子,但并不具体完整曲折,难以打动学生的心。因此必须放大学生的生活经历,依托文本增强体验。为此本课的教学,我试图
在实际使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步入两个误区:一是“盲用”,即把电教当成“万验灵药”,不管什么类型的课文,也不管有不有必要,就一古脑儿用电教取代实验、表演、绘画等实践操作,好像唯有这样,才能体现“教育现代化”;二是“滥用”,即把电教当成“调味佳品”,无论是否抓住了火候,也无论产生的效果如何,好像只要使用的次数越多,味道就越鲜美浓厚。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电教媒体达到教学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