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韭菜合子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y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十多年的早餐生活中,我会隔三差五地去吃一次韭菜合子(亦称韭菜盒子)加豆浆或小米粥。第一,韭菜合子让我常回味起那一口咬嚼下去的酥香;第二,酥香之后便是金黄的鸡蛋、碧绿的韭菜和亮晶晶的粉条。总觉得馅里都是些既营养又润滑的东西,有时还暗想,韭菜还可以壮阳呢。
  我发现,在所有关于韭菜合子的典故和菜谱中,几乎都会提到袁枚老师的韭菜合子:“韭菜切末拌肉,加作料,面皮包之,入油灼之。面内加酥更妙。”这也几乎成了后人做韭菜合子的最高指示。不过,早于袁老汉一百多年,同样是诗人兼美食家的朱彝尊老先生,就在其可與《随园食单》媲美的《食宪鸿秘》中列有一款韭饼:“好猪肉细切臊子,油炒半熟或生用,韭用生,亦细切,花椒、砂仁酱拌。擀薄面饼,两合拢边,熯之,北人谓之‘合子’。”
  也就是说,其实南北都有被称为“合子”的小吃。为此,我专门查阅了一些有关“合子”的菜谱。在1985年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津门小吃》中,烙韭菜合子是这样做的:1.韭菜洗净,与水粉条一同切碎,拌入洗净的虾皮和精盐、味精、熟猪油。再将鸡蛋打散,与馅搅匀。2.揉面后,搓长条,每一两面一个剂子,并将其摁扁,擀成圆片。3.将韭菜馅摊在圆片上(留出三分边),再将另一张圆片盖上,沿周边摁紧。摁好后,用大碗的碗边沿周边滚压,去掉不规则的面边。4.铛置小火,放上生坯,烙至半熟时,再翻个儿,刷油。最后,见合子两面都呈金黄色时,即可出铛。这是北方做法。
  而在1985年由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小吃·江苏风味》中,韭菜合子的做法是:1.将面粉放入木桶内,中间扒窝,倒入沸水,立即用棒搅拌,使面粉充分糊化,搅拌上劲后倒在案板上摊开冷透。2.取嫩韭菜择洗干净,切成米粒大的末待用。将猪板油去膜,片成薄片,撒上精盐,腌渍一天后切成细粒。虾米用绍酒浸泡一小时,回软后剁成细末。将猪板油粒、虾米末放大碗内,加味精拌匀成馅。3.将烫面先搓成圆条,再摘成剂子,用擀面杖逐个擀成中厚边薄的圆形皮子。然后挑馅放在皮子中心,再放上韭菜末,另取一张皮子覆盖上合拢起来,将边缘捏成瓦楞形。4.花生油下锅,烧至八成热,将韭菜合子分批投入,炸至金黄色后捞起。这是南方做法。
  很明显,韭菜合子的做法,南方与北方是有较大区别的。首先,南方使用沸水烫面制皮,而北方用清水制皮;其二,南方用猪板油和虾米做馅,北方用鸡蛋、粉条、熟猪油、虾皮做馅;其三,南方用油炸,北方用油烙。炸和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手法。这两种韭菜合子我都吃过,从口感上来讲各有千秋。不过,我个人偏好北方的韭菜合子,因为我从小就喜欢柔弹润滑的粉条。
  最后,在1981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川味小吃》中,我发现川人也做韭菜合子,并且在面皮和馅料上更加讲究:不仅有烫面,还包入酥面;不仅有熟猪油,还有炒熟的肥瘦猪肉。且用花椒面、胡椒面调味,炸时用的还是菜籽油。我想,这川式韭菜合子的馅里,如果再加上一点粉条和虾米,那就完美了!
其他文献
对于现代都市人而言,食物是疏解压力、联络感情的一大支柱。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越高级的餐厅,食物似乎就越美味,你也心甘情愿掏更多的錢?  牛津大学实验心理学教授斯彭斯发现,这其实跟食物没有太大关系。用餐时,与谁一起,食物怎么摆放,餐具的颜色和质地,甚至周围的声音,都会影响我们的味觉。前三者的确不难理解,但是声音到底和味觉有何关系?  斯彭斯与艺术家霍布金森合作,在伦敦一家实验餐厅推出一种“音乐甜品”
市面上卖的菌类一般都是干货,需经过泡发才能烹制。前段时间,“一男子吃了泡发三天的黑木耳中毒”的新闻引发热议。菌菇类干货怎么泡发最科学?  黑木耳可用凉米汤(冬季可用温水)浸泡3~4小时,恢复到半透明状即可。浸泡在烧开晾凉后的米汤中,可使木耳显肥大松软,味道鮮美。  银耳只能用凉水泡,用热水泡发银耳不可取,会致泡发不充分,引起消化不良。应凉水泡发6~8小时,去掉未发开的淡黄色根部。泡发太久易滋生细菌
闲聊时说到吃,母亲常常会提到当年,因为日子拮据,用面粉做一道炒疙瘩,对全家人来说,就是一件相当奢侈的事情。  如今日子虽然好了,母亲却依然喜欢时不时做一做炒疙瘩。当然,今非昔比,疙瘩已不是当年的疙瘩,搭配的食材多种多样。  把面粉放到盆里,缓缓把清水倒进去,让面粉变成絮状,揉成光滑的面团,注意要稍微硬一点儿,放到一边醒半个小时左右。  趁着醒面的工夫,母亲开始准备青菜和肉。一把青豆,在锅里煮五分钟
传抄菜谱和药方  当年的厨师一般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却很重视菜谱传抄的质量。那时的师父会告知徒弟,菜谱的字好不好是对行业的敬与不敬。我家留存下来的大部分菜谱是当时致美楼的一位先生为父亲所抄写,其字多为行楷,笔力遒劲,极见功夫。后来又由父亲自己抄写,也有小舅陈明所写,再后便由大哥抄写。各类笔迹不一,也可以看出传抄的历史变革。如此珍贵的菜谱当初并未过多重视,及至到了十年动乱之后,便所剩无几了。  大部分
先父好吃,不仅在老家潘庄出名,就連邻村也有不少人知晓。他只喝米酒,每天两顿,每顿半斤;爱吃干透的硬饭,要是烧烂了,还会发火;吃肉仅限于猪、羊、鸡、鸭,拒食牛肉、狗肉、鳖以及无鳞水产。  这些饮食禁忌,有的科学合理,有的不近情理,有的纯粹是个人嗜好。譬如吃肉,他认为猪头和肥肠是天底下最好吃的肉。  猪头之美尽人皆知,特别是好喝一盅的,哪个不爱?肥肠就难说了,厌恶之人可以找出很多理由反对它。  肥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