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塔巴村古泥陶

来源 :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hao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拉萨墨竹工卡县塔巴镇塔巴村,是拉萨-林芝-泽当藏东、藏南旅游黄金线318国道上的一个西藏农业小村,全村也就20余户人家。如果乘车从拉萨到林芝,过了墨竹工卡县所在地塔巴镇一公里左右,被公路从中穿行,路边十余户人家隔路相望的一个小村,便是塔巴村——历史上因烧陶器而闻名的小村庄。如果稍加留意,村边公路两侧能看到一堆堆红陶土,那是塔巴村烧陶留下来的遗迹,是塔巴村制陶人祖祖辈辈制陶留下的标记。
  土与火抟烧成器
  西藏民间制陶约有5000年历史。在新石器时代,藏族祖先与内地中原和世界上其他地域国土上的先民们,不约而同地发现了火与土烧炼的奇迹,原本松软的土地经火烧过,一夜间发生了质的改变,泥土变陶,先民们欣喜不已,试着以枝条编织为胎,涂上泥巴在火上烧烤,或以泥条捏制成(即古老的制陶盘筑法)想象器物,经火烧烤变泥土成器具,用来打水盛水或用来烧水烹煮食物,其食物比生食和直接在火上烧烤的食物要香酥绵软,入味易食。从此,水与肉食以及植物种子的烹煮融合,以一种飞跃式的创新,不断制作出日益丰富的食物和饮料。
  动植物经高温烹煮,容易消化吸收,人们少生疾病,由此而减少了生食,人类体质随之向更加健壮方向进化。陶器是人类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在相差不远的时期内普遍的发现,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最伟大的发明与创造之一。陶器影响着人类文明发生了革命性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迅速跨入更加文明时代。
  上世纪70年代,西藏考古工作者在昌都县卡若村发现新石器遗址,发掘出一大批极有价值的出土文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件单口双腹连体陶罐,为手工捏制而成,外饰几何纹饰,造型奇特而美观,它显然不是生活中用于烹饪的器皿,而是经过百年以上乃至千年的制作经验,经过适当烧制时间的一种成熟的工艺品,制成时间约在4500年——5000年左右,它历史渊源久远,外形制作精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被西藏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并以其造型设计了西藏博物馆馆标徽志。
  拉萨墨竹工卡县塔巴村烧陶约有千年历史。西藏旧政府以及拉萨的达官贵族,重要寺院,都曾定制使用塔巴村烧制的陶器,因而塔巴村在西藏有类似于历史上内地陶瓷官窑烧造场的地位。
  古法手工制作
  知道塔巴村是十多年前的一次路过。
  那天去往林芝,经过塔巴村时,见路边几堆烟雾,像是烧石灰的土窑,过后才听同行说,这就是有名的西藏塔巴烧陶村,从不建窑烧陶,与几千年前的古老烧陶方法一样,就地堆烧。此次经过未及停车细看,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和丰富想象。在此后不久,我专门到塔巴村考察采访了烧陶的民间艺人,采访参观了制作过程:从村外山坡挖取红粘土,以石锤砸碎过筛,掺入一定量的石英粗砂或云母矿砂,制成陶泥,堆放两天以上便可用来制作。以自制的手动轮盘,置泥其上,以盘筑法手捏拍打,或以陶制器具为内模,以轮制拍打成型,脱模镶底,粘接圈足,以软皮布条湿水抹光,用木条刻画图案,一件陶器泥胚便制成,经阴晾晒干,即可烧制。
  西藏制陶村多为农村,远离林区,缺少木柴作燃料,由此导致了堆烧工艺难以向窑烧提升进步。草根经过多年盘结变为腐质可燃物,又称为泥煤。制陶人从村野河边或草地挖取多年生草皮,晒干备用。在平地先铺垫一层草皮牛粪,陶胚置上,大罐套小罐,大件套小件,合理置放,空隙间填塞草皮或牛粪。其上再覆盖较厚一层草皮和干牛粪,四周用石板围护以保火温,用干草秸秆和牛粪引火点燃,借助自然风助燃,经过十多小时燃烧,草皮牛粪化为灰烬,泥胚烧结变陶。至此,烧制过程结束,冷却几小时即可拨开烧土取出陶器。一件件陶胚由土黄色变为褐红色,体积略有收缩,泥土化陶,完成了火与土的熔炼艺术,成为一件具有实用功能的工艺品。
  制陶人平时仍以农耕为主,仅在春耕前或秋收后农闲时才制作陶器。在西藏几乎没有以烧陶为生的职业制陶人,称他们为陶农更为贴切。
  陶农们心怀喜悦地将自己的作品简易包扎,装上马车或拖拉机,近些距离的以牦牛或驴驮,带去城镇或邻乡销售。也可以物易物,用陶器换取青稞、干肉或盐巴等生活物品。一户陶农(一人或父子2人、弟兄2—3人)一年下来可烧制销售二三百件大小陶器,因而陶农家的经济状况一般略好于普通农户。
  制陶村向外输出了精美陶器,却大片挖走了当地的草坪绿茵,致泥沙暴露,十几年至几十年草不复生。平时自家的牛粪舍不得烧茶煮饭,甚至还要从外乡买些牛粪来补充燃料,烧陶留下的却是一堆失去了有机质的陶土灰烬,要若干年后才能返还农田。
  因职业关系,我曾对西藏墨竹工卡、林周、扎朗、江孜、谢通门等县的制陶村多次进行调查采访,向陶农深入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面临困难和真心愿望,多数陶农对制陶业前景茫然,既不知道市场多大多小,也不知该如何改进提高以适应市场需求,只是为自家生活日用需要,或为村民乡邻亲朋好友定制,每年农闲时节,不紧不忙中烧制陶器,并不拿它当作主要营生。
  快节奏与慢生活
  由于西藏地处西南边陲,与内地交通不便,历史上与内地和邻省区物质文化交流处于半封闭状态,因而形成相对封闭保守的生活方式。千百年来,陶器在藏族生活中担当着重要角色,每日里燃烧桑烟的香炉、节日里燃灯供佛的油盏,以至烧香礼佛的香炉,都离不开大小陶器,是烧饭、酿酒、喝茶、饮酒、烹饪乃至储粮、盛水、装油都离不开的主要生活器具。陶器不仅仅作为日常生活用具,也是藏族百姓家中最为普及和讲究的工艺品,在藏族百姓生活中,陶器没有实用具和工艺品之分,既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也是生活中的亲密伙伴。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随着钢铝、塑料制品大量面市,轻便而坚固耐用的现代器皿取代笨重而容易破损的陶器已成必然,陶器逐年淡出了藏族群众的生活。最早取代西藏陶器的日用器皿是平底平盖的“汉阳锅”,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西藏从城镇到乡村,市场上无处不见它的身影,无论家中煮饭或野地烧茶,几乎无可替代,至直今天,仍有不少农牧民还在使用。“汉阳”一词作为锅的藏语音译而直接成为藏语词汇。
  塑料制品取代陶器则来得更加凶猛。上世纪七十年代,塑料制品陆续进入生活用具市场,最先是塑料面盆,随后是塑料水壶等。
  目前西藏市场上以塑料代替藏式陶器的酒壶、茶壶以及酥油壶约有十种八种,品种多样,做工精致,粗笨的陶器无以匹敌,且显自惭形秽之状。历来深受藏族群众喜爱、样式和透气性俱佳的陶制花盒更是无影无踪,完全被各色式样的塑料花盆取而代之,挤出市场和居家庭院。甚至连供水排污用的pvc白色塑胶管,也被用来做成打酥油茶桶,堂而皇之地占据市场,取代了千百年来沿用至今的松木酥油茶桶。
  物极必反,在品种繁多的塑料、不绣钢制品占居日用器具十多年之后,人们才回想起陶制品的好处。陶器没有化学品污染,没有致病物残留,能保持食品原汁源味、青稞酒的甘醇、酥油茶的奶香,还具有保温隔热、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的优点,具有良好环保和生态效益。知识分子阶层、公职人员以及年轻的旅游者首先觉悟,以怀旧心理情结,率先回归自然生态,找回祖辈们使用的陶器、酥油木桶和铜铁器皿,逐步替代或减少对塑料、钢铝制品的使用。更有文化人收藏老旧陶器,作为工艺摆件摆放在居室书房,为现代居家增辉,使之焕发传统工艺历史文化之光茫。有识之士随之吁请政府抢救濒临失传的民间手工制陶,恢复传统制陶工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其他文献
浒湾书铺街  明清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  金溪因历史上出产金银、有色泽如金的小溪流经而得名,南唐时设金溪场,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建县,远在唐朝就是江南的冶银重镇;两宋时期是江西陶瓷业重要产地,“先有小陂窑,后有景德镇”。建县千年来,金溪人杰地灵,书香袅袅,共出过2名状元、3名榜眼、242名进士,与程朱理学并重的南宋“心学”创始人陆九渊、元代领修宋辽金三史的危素、明代“医林状元”龚延贤和官至
余秋雨先生曾在《阳关雪》里说,诗文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比如劝君更进一杯酒的阳关,比如烟波江上使人愁的黄鹤楼,比如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寒山寺……  洛阳,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一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让洛阳成了多少男人心头的故乡。  万家灯火夜雨敲窗时候,一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让多少沧桑的心灵望峰息心,让多少孤寂的情怀心生暖意、让多少
青藏公路零公里处是青藏公路109国道的起点,标志着从这一刻开始进入青藏高原。“日月山”、“倒淌河”很快被我们抛在身后,海拔也迅速攀升,公路在山间盘旋,云雾在窗外掠过。  高原的天气变化无常,当吉普车翻过一座海拔约4000米的垭口时,前面的道路豁然开朗。极目远眺,笔直的公路延伸到天际,河卡山口,海拔3910米;鄂拉山口,海拔4498米;姜路岭岔口,海拔4458米;我们正在一步一阶地走上高原。途径一个
在台湾,每座城市都有红火的夜市,琳琅满目的小食、杂货、衣服、饰品,吸引着游客的眼球,让整个宝岛变成不夜城。不逛夜市便称不上到过台湾,在台湾的夜市,你可以尽情地用眼睛看,用嘴巴尝,用心去感受台湾独特的夜市文化。  台北士林夜市,是台北最出名也是最平民化的夜市。整个夜市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慈诚宫对面的市场小吃;一是以阳明戏院为中心,包括安平街、大东路、文林路围成的区域。这里商家林立,范围广泛,加上各类百
为什么住在地下?    南沟任氏先祖到达的张村塬是陕县众多塬区之一。  作为黄土高原地区一种独特的地貌,塬的形成有赖于流水经年累月的冲刷,所以其地形都是四周陡峭,有如切削,而中间则是一个巨大的平台——其面积足以覆盖一两个乡镇。  600年前任氏先祖初到此地时,附近原住民的民居是什么样子,如今已经很难查考,但可以确定的是,窑洞应该是其中很重要的民居——黄土塬的独特地质为“地下挖坑,四壁凿洞”的建筑形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在中国偌大的历史版图上,成都是中国唯一一座建城以来城名延古至今而城址从未更改的城市。随着三星堆与金沙遗址的发掘,成都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五千年前,与华夏五千年灿烂文明同步开启。  秦统一中国后,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开凿的都江堰工程,以“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哲学,成就了成都两千年来旱涝无忧、天人合一的生活美学,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发挥着神奇的功效,泽被着天府之国。到三国时
被人们称誉为童话王国的丹麦,而今又谱写出了令人赞美的绿色童话。不久前,我们奔赴这个北欧岛国采访,主题恰是气候与环境。  从2009年举行联合国气候大会的哥本哈根“贝拉中心”,到大海中漂浮的生态小岛萨姆苏;从诺德堡世界一流环保节能企业丹佛斯公司总部,到天鹅游弋、海鸥翱翔的松德堡海滨……我们一路观察、思考:丹麦今天的绿色童话如何构成?它的构成及其细节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弹丸小岛之魅力  一个在地图
以前在一家媒体公司工作的时候,我曾经和同事做过一个品牌调查。  调查方式是,找到一位路人,我们对他说一个消费品的名字,然后让对方立刻说出相应的产品品牌。比如,我们说空调,对方可能说“格力”或者“美的”。  之所以要立刻说出,比如两秒钟之内,才被记录为有效数据,目的是测试某个品牌对消费者潜意识的影响——我们当时觉得,打入潜意识的品牌形象才是最成功的。  想知道那次测试的冠亚军是谁吗?  冠军是,必胜
“五里一将军(庙),十里一傩神(庙)。”这是流传在赣西萍乡地区的一句俗谚,只要你踏入了这块土地,在乡野、在县镇,即使是在萍乡市,你都不难从百姓口中听到“傩”这个很古老如今却又很生僻的字。    五里一将军 十里一傩神      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不然现代人很难知道这种起始于殷商时期的古老祭祀舞还有少量遗存成活在乡野民间。萍乡属于傩舞遗存典型地区之一,而萍乡
南太平洋上的萨摩亚仿佛是个与世隔绝的“桃花岛”。这里远离现代物质文明,没有工业,也难觅现代农业的影子。可是当地人却从不会像非洲人那样为食物发愁,这不由让人大惑不解。后来才知道,人们之所以能过上如此悠然快乐的生活,是因为上天对他们的垂爱。这里随处可见一种神奇的树——面包树。当地人将树上的果实摘下切成片,在火上烤烤就成了盘中美食。据说一棵面包树结的果实足够一个成人吃上一个月,所以这里随处可见的面包树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