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但信息技术学科起步相对较迟,其课程建设、理论研究和教学实验等还都处在“初期”阶段,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本人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对新课程标准的体会,发现了些新课改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本人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对课程标准理解不深
在日常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而过于重视技能的讲授。很多人误认为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操作计算机,只重视计算机及周边硬件的应用,这样则偏离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学生水平和教材要求差距较大
高中信息技术新教材,其内容起点较高,跨度较大,教材感觉较难。这对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就存在较大困难。这主要是现在小学考试、中考对于信息技术没有涉及,一方面学生比较轻视信息技术,另一方面学校没有重视,久而久之,学生信息技术方面的水平越来越低。这样造成了学生和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要求差距很大,教学的难度也就更大。
3、对教材把握不准,学生选课形式化
面对新教材,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无从下手,有的教师把信息技术教材当成文科的理论教材;有的干脆只向学生介绍书中提到的各种应用软件如何进行操作;有的教师“照猫画虎”——死扣教材。这些现象说明了老师们对新教材认识不到位,导致在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时遇到了较大困难。另外,信息技术课选课上应该由学生自主选课,但由于受到所在学校的师资数量、班额和硬件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学校是由教师统一选定某一模块来选修,因而造成无法达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4、教学评价不到位
在新课程体系中提出要把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用。但实际上,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对过程性评价理解不清,也有的教师根本就不管过程性评价,只注重总结性评价,这样使得信息技术评价对学生的激励性不强,甚至影响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按以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本人总结了以下几点应对的方法,希望对信息技术课堂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1、提高教师教学创新,认真钻研新课标
信息技术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要改变教学思想意识,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教学内容设计,还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素养。要在教学方式方法和内容上对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逻辑运用等方面的学习加以重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操作的同时,对信息技术所基于的思想基础、思维逻辑有宏观的认识。信息技术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深刻学习新课标的理论精髓,更新教育观念,熟练掌握教学内容,选择适应课程标准理念的教学方式,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学习氛围。
2、关注学生、分层教学
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认识、掌握的基本情况,结合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相关授课。如一些学生对计算机比较陌生,那么就应当从基础开始,千万不可放任自流;而对于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根据其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对较高的学习要求,实现“分层教学”。还应该在学期初作好调研,并制订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提高学生们的整体水平。如,对学生基础知识差距较大的学生,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也可采用学生自学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整体水平得到进步。
3、正确对待教材,发展选修模块学习
要纠正“以教材为中心”的思想。面对新教材,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根据本地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合理的组织教学。在教材活动中注意知识引领,活动穿插,在学习知识中安排一些小型活动来练习技能和个人能力;然后是任务引领,知识穿插,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适时地学习方法和技能。这两种方法有机结合,能提高对教材的把握,使教材的学习和学习效果能协调发展。
学生在学好必修模块的基础上,选修模块学生在根据自身兴趣、特长来进行自主选修时可灵活转变,采取多种形式加以解决,比如成立兴趣小组、学生自学、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展评和教师提出学习方案等形式,尽可能地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
4、采用合理、人性化的评价体系
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特殊性,评价的方式可以灵活掌握。对于课程学习过程的反馈和评价方式方法,教师可结合学校的自身情况,运用直接交流、多媒体网络操控等方式,对学生上机情况进行实时察看,对于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评价;而对于学习结果的评价,则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小组比赛等,强化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中,要重视任务解决过程中的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过程,以评价做为鼓励,重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评价过程中教师也应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开发另一套评价体系,使我们的过程性评价真正做到“人性化”,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科的思想内涵和教学目标,依据学校现有的硬件设备,基于学生真实的相关知识学习情况,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多分析、多研究,然后想办法寻求解决之道,对于前面总结出来的应对之策也要创新应用,不断更新,最后使得“信息之策”更加完善。
1、对课程标准理解不深
在日常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而过于重视技能的讲授。很多人误认为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操作计算机,只重视计算机及周边硬件的应用,这样则偏离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学生水平和教材要求差距较大
高中信息技术新教材,其内容起点较高,跨度较大,教材感觉较难。这对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就存在较大困难。这主要是现在小学考试、中考对于信息技术没有涉及,一方面学生比较轻视信息技术,另一方面学校没有重视,久而久之,学生信息技术方面的水平越来越低。这样造成了学生和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要求差距很大,教学的难度也就更大。
3、对教材把握不准,学生选课形式化
面对新教材,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无从下手,有的教师把信息技术教材当成文科的理论教材;有的干脆只向学生介绍书中提到的各种应用软件如何进行操作;有的教师“照猫画虎”——死扣教材。这些现象说明了老师们对新教材认识不到位,导致在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时遇到了较大困难。另外,信息技术课选课上应该由学生自主选课,但由于受到所在学校的师资数量、班额和硬件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学校是由教师统一选定某一模块来选修,因而造成无法达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4、教学评价不到位
在新课程体系中提出要把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用。但实际上,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对过程性评价理解不清,也有的教师根本就不管过程性评价,只注重总结性评价,这样使得信息技术评价对学生的激励性不强,甚至影响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按以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本人总结了以下几点应对的方法,希望对信息技术课堂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1、提高教师教学创新,认真钻研新课标
信息技术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要改变教学思想意识,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教学内容设计,还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素养。要在教学方式方法和内容上对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逻辑运用等方面的学习加以重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操作的同时,对信息技术所基于的思想基础、思维逻辑有宏观的认识。信息技术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深刻学习新课标的理论精髓,更新教育观念,熟练掌握教学内容,选择适应课程标准理念的教学方式,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学习氛围。
2、关注学生、分层教学
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认识、掌握的基本情况,结合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相关授课。如一些学生对计算机比较陌生,那么就应当从基础开始,千万不可放任自流;而对于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根据其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对较高的学习要求,实现“分层教学”。还应该在学期初作好调研,并制订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提高学生们的整体水平。如,对学生基础知识差距较大的学生,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也可采用学生自学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整体水平得到进步。
3、正确对待教材,发展选修模块学习
要纠正“以教材为中心”的思想。面对新教材,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根据本地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合理的组织教学。在教材活动中注意知识引领,活动穿插,在学习知识中安排一些小型活动来练习技能和个人能力;然后是任务引领,知识穿插,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适时地学习方法和技能。这两种方法有机结合,能提高对教材的把握,使教材的学习和学习效果能协调发展。
学生在学好必修模块的基础上,选修模块学生在根据自身兴趣、特长来进行自主选修时可灵活转变,采取多种形式加以解决,比如成立兴趣小组、学生自学、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展评和教师提出学习方案等形式,尽可能地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
4、采用合理、人性化的评价体系
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特殊性,评价的方式可以灵活掌握。对于课程学习过程的反馈和评价方式方法,教师可结合学校的自身情况,运用直接交流、多媒体网络操控等方式,对学生上机情况进行实时察看,对于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评价;而对于学习结果的评价,则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小组比赛等,强化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中,要重视任务解决过程中的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过程,以评价做为鼓励,重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评价过程中教师也应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开发另一套评价体系,使我们的过程性评价真正做到“人性化”,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科的思想内涵和教学目标,依据学校现有的硬件设备,基于学生真实的相关知识学习情况,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多分析、多研究,然后想办法寻求解决之道,对于前面总结出来的应对之策也要创新应用,不断更新,最后使得“信息之策”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