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的分层教学方法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qingqing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层教学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分层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分层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分层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和合作精神。因此,为了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工作,我们将把分层教学的体育教学模式继续进行新的一轮的训练专题,为培养合格健康的新型中学生尽出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一份职责。
  关键词:分层教学 体育 探究
  
  新课标对于中学阶段的体育教学指出了明确的要求:体育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关注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技能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價方法”等。基于此,我同学校初中体育组同人认真拟订出了实施方案,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些经验。现将我们的做法总结如下。希望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一、对学生进行分层确定教学目标
  1、从优秀生具备的学习素质上考虑:能在原有小学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对体育运动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了解的内容更加全面,同时,加深对运动技术内涵的理解,努力发展体育个性,提高自己的运动成绩,再结合运动技术的学习与掌握,不断增强自身的体质,有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2、从普通生的具体状况上考虑:能掌握一般初中体育基础知识,适当了解一些除田径运动项目以外的体育项目,能够基本掌握所学的运动技能,逐步培养自己具有能够独立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后进生的学习潜质上考虑:能掌握教材中最基础的体育理论的知识,并在实践中初步掌握所学的运动技术、技能,,基本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争取在初中各个阶段(尤其是初三毕业前夕)身体素质达到规定的及格水平。
  二、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1、建立学生课堂个体体育档案,明确学生的差异方面,为分组教学掌握第一手资料。教师在新学期开始的几个周,都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一些基本的测验,并将测验的成绩统计记载好。
  2、明确学生分组教学的组合名单,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实施分层教学的方案、措施。例如,可将优生实行“升头”培养行动计划,将他们分在“A组”,同时为将来选送上各级参赛做好档案的资料准备。可将其余的普通学生分在“B组”,为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案,明确施教的范畴。另外,针对少数特殊学生,为了使他们也能够在体育课上,有所训练,也不能够遗忘他们。同样制定出简单而有效的计划,对他们进行训练。
  3、按照教材内容的不同教学,实行一“案”两“制”,或者一“案”多“制”(一个教案,两种或者多种实施的教法)。例如,对A、B两组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形式,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A组学生采用启发点拔,让学生探究创新学习;对B组学生教师要详细讲解,分解动作难度让学生逐步完成任务。甚至,对C组残、障学生实行“手把手”的帮教助学的活动。等等。
  在实施不同的教学方面,我们还设置了让学生选修的一些分层教学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学生下午在校的活动课程时间,教师参与、带领学生自主活动。体育老师在体育组的统一安排下,让学生自由挑选老师和训练项目。
  三、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分层教学的测量矛盾。我们的做法是让评价的内容和参与运动、情意表现、专项技能等等方面由本组专项老师自行制定。可以按照多种不同的维度和水平,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对自己的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确切的、个性化的标准。当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针对不同实际的几个人制定符合他们身心特点的标准,这样,既可以缩小范围,有针对性地制定更客观、更贴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个性化的标准,又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个性化的评价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及满足学生的情感要求。
  1、“升头”——对于具有学习能力、上劲心强、有创新意识的优生,教师在测评时,应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采用竞争评价的方法,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拼搏。评价的重点以创新意识与探究、合作精神为主要内容和具体标准。
  2、“推中”——对于普通学生以一般完成练习作为合格的标准为评价体系。教师则给予表扬,从充分肯定他们的角度出发,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予以表扬,使他们增强自信、品尝成功给他们带来的喜悦。评价侧重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态度和学习进步程度。
  3、“缩尾”——对于后进生,应该以激励评价的方法,既找出不足,又指出努力方向,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拼搏。尤其在每次编排时,尽量让同等档次的体育水平的学生作为比赛对象,让他们有目标可以赶超。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对运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总之,新课标提倡“以人为本”,要切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所受益。基于此,而“分层教学”恰好能达到这一目的。通过体育教学的实践与研讨,我们发现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分层教学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分层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分层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分层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和合作精神。因此,为了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工作,我们将把分层教学的体育教学模式继续进行新的一轮的训练专题,为培养合格健康的新型中学生尽出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一份职责。
  
其他文献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要适应社会,就必须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幼儿园常规,是指幼儿在幼儿园生活学习中必须遵守的一些规则和要求。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中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手段。在新的常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对幼儿一日生活常规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逐步摸索出一些新的常规管理的方法,取得了良
【摘要】歌曲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有效手段,在歌曲教学中注重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赏作用,让学生在反复听赏的过程中,受到歌曲情感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关键词】音乐情感 激发好奇心 亲近音乐    歌曲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有效手段。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完全是建立
青阳中心小学位于泗洪县城洪泽湖路7号,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创办于民国初年,学校现占地面积3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680平方米,76个班,5207名学生,326名教职员工,中学高级教师10名,市学科带头人3名,市骨干教师18名,市教学能手23名,市教坛新秀24名,县名师5名,县学科带头人16名,县骨干教师42名,教师合格率100%,大专以上占89.7%。学校按社区管理模式辖重岗、大楼两个社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阅读教学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两者相辅相成,构建了语文教学的主题框架。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的认识发展能力,学生的文字组合能力,以及内心情感的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开发以及良好品质的形成。  作文可以综合反映学生思想观念,生活经验,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及语言掌握能力,内心情感等方面的情况,是学生将内在知识表达出来,达到学以致用的一个检测。  是的,尤其
【摘要】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培养未来画家,而是让其成为孩子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让其成为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种活动手段。本文从小学生的绘画特点出发,以人性化的角度,对小学生美术教学中“画什么”和“教什么”两方面主要问题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小学生 美术课 教学 兴趣培养    如今的小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兴趣培养越来越重视,纷纷将孩子送到各类美术班学习,认为孩子能够参加省市乃至全国的绘
【摘 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有效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而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教师等的具体情况进行创设,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了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虚拟和真实两种情境创设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课堂教学 情境创设方法  教育质量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教学质量是教育质量中的一项重要指标,而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意
【摘 要】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若能巧妙地运用示弱的艺术,会收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适时的示弱,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增进感情;教师恰当地示弱,有利于学生克服对教师的依赖心理;教师适度地示弱,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教师适当地示弱,能有效地建立起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关系,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关键词】科学教学 示弱效应  在学生眼里,科学教师应该是有力的、神气的,是智
如何在相对较短的学习时间里培养小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从而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体育教学上,如果场地、器材、教师等客观存在的问题无法在短时间内得以解决,那么只有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做一些改进。那么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可通过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的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育积极性。  体育课
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天生具有探索和发现事物的兴趣。这种好奇和兴趣更多地集中在关注他们的生活,关注自己的生活中经历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一切。儿童就是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开始认识数学的。将数学教学回归儿童的生活,已成为了当今转变小学数学教学观念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教师应将儿童的数学学习纳入到儿童的生活背景之中,关注儿童关心的是什么、经历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发现、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放风筝实况录制片,学习目标与要求、教学过程及问题展示)、课前阅读与预习  教学过程:  一、展示生活情境,刺激探究动因——新课导入  屏幕展示实况录制的三幅生活画面:①自由欢快地放风筝的图片,②潜心细致修理风筝的图片,③温情母女共放风筝的图片。  师:看到这些生活中熟悉的画面,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愉快,温馨,亲情,自由.…)但在一百多年前,却演绎了一段发生在亲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