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d9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内涵解析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原本出自《人间词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王国维先生认为“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是对诗人创作的基本要求。我认为,读者品诗也理应秉承这一原则。具体说来就是:诗歌学习,需要还原到诗人的经历及个性中去,即“入乎其内”;同时还要需要跳脱出来,站在更深广的历史文化时空中去考量,去审视,还原到诗人生活的时代,不仅仅是关注诗人当代发生的重大社会历史事件,而且还关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思潮对文人们的影响及他们所反映出来的文学特征,即“出乎其外”。一言以蔽之,就是“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个老话题,但在过往的教学中,对于“知人论世”的理解和运用往往流于粗浅,局限于“此时此地”,或用狭隘的经验将诗歌窄化。这也是造成诗歌课堂单薄苍白、无趣无味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有责任提供更多的东西让学生了解,使得他的思维更广一些,选择的余地更多一些。好的文化教育是,即使我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我也要尽可能客观地呈现于人前,使学生能挣脱讲授者及大众的观念,自己去尝试,去品评。所以,本篇试从“深”和“广”两方面就“知人论世”对诗歌欣赏的作用做一些探索。
  二、“出乎其外”可避免窄化诗歌背景,人物脸谱化
  试以北宋大文豪苏轼为例。高中选编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两词。苏轼在师生心中的定格是“旷达”“乐观”。没错,苏轼的确是这样一位抖落苦难和不幸,昂首傲立于风雨中的诗人。但这只是苏轼的一面,而且这种性格是成长于北宋的沃土之中的。
  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功篡位。他执政后忧虑政权的稳固性,便“杯酒释兵权”。为防范军权落入武人之手,他重用文人。自此,北宋朝堂上站立了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文人。“他们的品格之高、品味之高,形成了历史上最高的文人风范,使得在文人政治背后产生了一种个人的从容。”“太祖碑誓”明确规定“不杀士大夫”,后历代沿袭。所以“伴君如伴虎”的可怖在北宋时期并不严重,文人有足够的安全及由此带来的自信。同时,因文人地位极高,人格得到尊重,他们的才情得到了自由的张扬与绽放。苏轼在朝堂上宣扬自己的《刑赏忠厚之论》时,俨然是义正词严的政治家;跨出朝堂大门,他又低吟浅唱“墙里秋千墙外道……多情却被无情恼”,仿若是一个俏皮偷窥、恼怒的小男生;他还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大叔……“豁达”仅仅是苏轼的一个侧面,若给人物贴上“豁达”的单一标签,容易将“苏轼”形象平面化、刻板化,失去其鲜活的人格魅力。
  北宋其特殊性还在于“承平日久”。自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宋辽结束了长达四十余年的战争,开启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安定。人们只看到每年宋助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其实,十万两不及北宋往年每年用兵费用的百分之一。北宋用极小的代价换取了百年和平发展。台湾故宫博物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蒋复璁评价其“影响了中国思想界及中国整个历史”。宋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繁荣,《清明上河图》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商贸及百姓生活情形。在这样背景下走出的文人,他们释放了最大的自由的自我,即便作为北宋最高政务长官之一的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的欧阳修,也有“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南歌子》)的调情,还有“白发簪花君莫笑”(《浣溪沙》)的一派天真烂漫和癫狂……了解人物的多面性,可以感受到宋代文人的潇洒与自在,感受他们言词之间洋溢的生命的饱满和对生活的热情。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是苏轼对生命本体状态的一种客观认识,这种普遍的不可违逆的生命形态,常令人悲从中来,但这种“悲”是“哀而不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常有教师提问是“乐观”还是“悲观”?答案本身是丰富多彩的。但不少人在阐释时,往往缺乏具体的佐证依据,只是凭个人主观臆断。
  对苏轼的人生际遇过分解读,为了凸显其“乐观”而过分强化其“悲苦”,遑论其格调,置北宋这一大时代背景而不顾,我认为是不妥当的。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史学家和文学评论家们认为,“知人论世”,“论世”第一,“知人”第二。
  “不是让历史人物自己来解释自己,而是让时代来解释人物。”不得不说,苏轼的一生洒脱自适,除了其自身难能可贵的性格之外,其成长的土壤——北宋的安定宽容,成全了“苏轼”。像在文字狱盛行的清代,“苏轼”们是不可能茁壮成长、成熟耀眼的。
  三、“入乎其内”可避免牵强附会,经验先行
  1.浅尝“知人”之牵强附会
  语文课堂教学中,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抓住“人”“世”简介中的片言只语,泛化诗歌的情感,一味拓展延伸,美其名曰为“探究”“发散性思维”,而枉顾诗歌的本来面目。
  请看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课堂教学片段。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老师出示PPT介绍。
  温庭筠(约812—约866),晚唐时期诗人、词人。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文思敏捷。多次考进士落榜,终生很不得志。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有“花间词派”鼻祖之尊称。
  师: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温庭筠才华横溢,却终生不得志。诗人借一位女子的寂寞、无人欣赏,抒发了自己苦无知音、不被赏识的孤苦郁闷。
  师:说得很好。自古,我国古典文学就有以女性形象引类譬喻的传统。如:《诗经·蒹葭》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伊人”即“贤才”。《离骚》中,“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等,追求美政理想的屈原化身为一位美人。《楚辞·章句》序中明确:“宓妃佚女,以譬贤臣。”……   课堂看起来热烈严谨,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可是,如此解读《菩萨蛮》是错误的。我们往往有种习惯心理,先入为主地以为,那些流芳于文学殿堂的人个个都冰清玉洁,或有家国天下的情怀,或有高雅脱俗的修为。而实际情况是,生活本身存在多种可能性。
  据《唐才子传·温庭筠传》记载:“少敏悟,天才雄赡,能走笔成万言。”“然薄行无检幅,与贵胄裴诚、令狐滈等饮博。后夜尝醉诟狭邪(狭邪:妓院)间,为逻卒折齿,诉不得理。”按当时人们对温庭筠的评价,简而言之,就是“有才无行”。若要将《菩萨蛮》硬生生地拔高思想格調与品位,与“屈原”相提并论,实在是认知的偏差失实。
  当前,有一种误解,认为文本非深挖不足以表现课堂的深度。因此,断章取义者有之,牵强附会者有之。的确,中国传统诗歌历来重视兴寄,含蓄蕴藉。但是,即使以时代发展的眼光来阅读古人的作品,也应当适度而为,否则,过犹不及。“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
  一首诗词一经面世,作品所承载的意义往往大过于其本身的初始意义。但若对每一首诗词都求深得凿,并以此自得,不仅不符合诗歌的本意,妨碍了我们对诗人们的深入了解和探究,而且容易误导学生,以为诗歌所抒情感,或苦无知音、壮志难酬,或不同流俗、清高自守,或朋友离别、忧愁悲苦……将丰富多彩的诗歌千篇一律、不同个性的诗人千人一面地简单化、样板化,以至于脱离诗歌本身应有的字斟句酌的揣摩品析,仅凭过往的经验架空理解,如此,诗词鲜活的生命和情愫被榨干,实在是本末倒置,迷失了诗歌的学习意义。诗歌学习一旦落入某种僵化的模式,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兴趣。
  2.弃置“知人”之经验先行
  且看李白的《赠汪伦》。
  师:这首诗抒发了李白怎样的情感?
  生1:对朋友的依依不舍。
  生2:诗人和朋友离别的忧伤。
  ……
  江淹曾言:“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从柳永的《雨霖铃》到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都有挥之不去的愁云惨雾。倘若所有的送别诗如出一辙,诗歌的魅力肯定会大打折扣。以上教学片断反映出这样的问题:学生作答不是深入文本具体剖析,而是用传统的习惯思维套解“送别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说明这一场送别是不期而至的。李白如他一贯的行事风格,一个人仰天出门,不辞而别,不讲客套。当他站在船头迎风而立,江风拂起他飘飘衣袂的时候,忽然传来一阵歌声。扭头一看,原来是好朋友汪伦领着一群人唱着歌、打着节拍赶来送行了,船上的李白和岸上的汪伦相视而笑。送的人快乐高歌,毫无儿女沾巾之态;走的人洒脱不拘,意气洋洋。好一场潇洒风流的送别!
  此诗作于李白“重新漫游”时期。李白的“行走”一方面源于放浪豪宕的个性,另一方面也受盛唐“仗剑远游”风气的影响。“走出去”“建功立业”“经世致用”是盛唐文人普遍的心理诉求,也是盛唐文人的一种生命姿态。作为“潇洒走一回”的杰出代表李白,他的笔下少有缠绵眷恋之态。
  所以,诗歌教学,应还原一个丰盈的情感世界,忌一元化的经验解读。既深入诗歌,钻进去,又跳出诗歌,站在更深更广的历史时空去欣赏品味,如此,诗歌才会千姿百态,摇曳生姿。
  ★作者通联:海口市琼山华侨中学。
其他文献
纵观近年高考优秀作文,不难发现不乏对课本素材的成功运用之文。其实,学生如果能对课本素材加以发掘转化,那些极好的素材定能在作文中大放异彩。可见,学生身处“宝山”要识“宝”,写作不是没有素材,而是要有发掘素材的眼光。  一、素材采撷,发掘作文素材的方法  在所学的课文中,总有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的作家、作品、人物形象等,这些无疑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对此,我们可以用鲁迅之言,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著名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曾教导他的弟子,写文章时语言要言简意丰,如深秋之树。刘勰也说:“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雕缛”就是修辞和文采。“有文采”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所谓“有文采”,就是语言美,富有感染力。文采从哪里来?就从生动的用语、灵活的句式、漂亮的修辞等方面来。  一、用心锤炼词语。力求语言的生动美  第一,添枝加叶。在主谓宾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定状补语,使句子生动形象。  例句:
高三的学子,在语文复习中格外重视答题技巧,而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的训练又是重中之重。但过分强调答题技巧显然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老师要真正“授之以渔”,就应该重视文本细读,从根本上教会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方法。  下面笔者不揣冒昧,以2016年江苏高考题《会明》为例,陈述如下几点看法。  一、认真研读文章,掌握常用方法  1.通观全篇,整体把握  一篇好文章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阅读
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曾指出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教育原则,就是说教育要顺应人的天性和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展开,不能违背学生自身的发展顺序。18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也提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而不是培养公民,主张自然主义教育。卢梭把儿童的特点发展分为四个时期,提倡根据儿童发展各阶段的不同特点来进行教学。随着21世纪我国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生态教学的理念也被
高考语文试卷中,一直都有对小说考查的题型。小说以其思想的深刻性、人物的形象性、主题的丰富性、情节的曲折性历来被命题者所青睐,几乎每年的高考语文命题都作为重点来考查。以黑龙江考区为例,小说考查已有十年之久。笔者通过多年实践,总结出一套自认为切实可行的解题方法,我称为之“四要素结合法”。那么何为四要素法呢?简单说就是把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四者相结合,组成一个立体式的网络,几乎可以覆盖小说的所有考点、
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无论是从作文所占分值上来看,还是从写作教学的过程上来看,都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倾其所有”,为之努力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在指导学生创新写作的环节煞费苦心。针对当今教学现状,笔者通过与多位资深语文教师的沟通,最后总结了如下几点教学见解:一、让学生们学会观察生活,洞悉生活中的点滴感动。二、引导学生去借鉴优秀作品,积累好文章中的词汇、段落、手法、格式等,从
关于《烛之武退秦师》中佚之狐的形象历来有两种基本看法:一种是伯乐说,持此说者基本认为佚之狐有识人之明,功不可没。他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有自知之明的杰出之士。另一种基本观点是“狐狸说”。持此论者认为佚之狐就是“一只狐狸”,他怕自己有危险就将年过古稀的烛之武推了出去,是一个很狡猾、奸诈的人。  这里面的分歧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不同的读者对文本解读的不同角度、不同方法产生
一、课题提出背景  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使新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开展多种形式的听课评课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它是高中语文教师相互学习和帮助的最好交流方式,在听课评课过程中,教师得到的收获远远超过自身钻研的范畴。然而,我们对听课评课累累硕果的热切期盼,却遭遇到现实中的种种羁绊的颠覆。因此,突破其中的困境、寻求更好的听评课形式与方法,营造互动研讨和坦诚交流的教研文化氛围,就显得极其重要。基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相应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将情感因素融入教学内容中,然后传递给学生,进而实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学习中需要教师及时有效的引导和教育,才能养成正确、良好的思想观念。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并积极落实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笔者就此展开论述。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
高中语文课堂是灵动的,其课堂教学理应是有情感教育性的;她既是由无数生命、由无数人构成的生命文化载体,同时又肩负着传承文化与文明的重任。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们传递生命的气息;教育专家卢家楣倡导情感教育并写了专著《情感性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教学要体现爱,爱就是一种情感。那么理论和实践上情感性教学存不存在呢?情感性的学与知识性的教有什么不同的吗?如果有,那么教师如何进行情感性的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