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升高中文言文教学实效性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g_zc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文言文阅读篇目比重加大,但实际课堂教学却出现低效甚至无效的尴尬局面。文言文教学是随新课改盛行阅读的重文方向,还是沿袭传统的主言思路?对文言文教学中“文”“言”关系的合理处理和“度”的有效把握,已然成为提升文言文教学实效性的核心。本文结合新课程理念,从文本特点、学生实际和考纲要求几方面综合考虑,提出提升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的方法。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文言文教学 实效性 “以言为先,以言领文”
  
  对于文言文阅读,《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目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新课程改革后,文言文阅读总篇目在整个高中语文教程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近几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赋分值高达15分,若宽泛而言,将诗歌鉴赏和文化经典阅读计算在内,竟有27分之高。由此可见,不管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对高考应试的需求,文言文的教学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都将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实现途径在何方呢?是该随着新课改盛行阅读的重文方向,还是沿袭传统的主言思路呢?“文”“言”关系的处理与“度”的把握,已然成为困扰众多专家和一线教师的难题,也成为提升文言文教学实效性的核心。
  一
  课改多年来,从日常文言文教学实际来看,课堂教学对这二者关系的处理和把握无外乎存在以下三种误区:一种是有“言”无“文”,即所谓的传统文言文教学方法;一种是有“文”无“言”,架空教材,这是对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曲解;第三种是简单的“文”加“言”,或“言”加“文”,看似深刻领悟新课程的精神,实则既无“文”又无“言”,“文”“言”或简单勾连,或完全脱节,即无法实现真正的水乳交融。
  以上三种情况,究其本质都是对“文”与“言”关系的不恰当的把握,因而都直接或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导致文言文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的恶果。对此,我结合多年高中教学经验,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要真正提升文言文教学的实效,必须正确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即在宏观认识二者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坚持以“言”为先,以言领文。理由如下。
  (一)从“文”“言”二者的关系来看,“文”固然是文本的灵魂和核心,但对灵魂和核心的解读与品味,必须建立在对作为表层的语言形式的“言”的整体了解,甚至是细致推敲的基础上。新课程改革后,文言文教学过多地重视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解读,对于文章基本意思则蜻蜓点水式地带过,甚至直接过滤,这就架空了文句意思谈品味、赏析,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学生日后提及某一传统作品,只是泛泛而谈,理出无据;更严重的是学生触及其他文言作品,则无从下手,无法进行自主的品读,因为没有作为基础的“言”的积累。显而易见,在文言文学习中,学生如果没有作为下位基石的“言”的积累,在阅读传统作品时就会产生语言障碍,出现不解或曲解文意的情况,根本无法涉及对作品的欣赏,更无法真正培养审美能力。因而,文言教学应以“言”为先,以言来领文。
  (二)从学习的主体学生层面来看,身处现代社会的学生,周围充斥着“快餐文化”“网络文化”,这些通俗易懂、时尚流行的元素与意蕴深厚、含蓄隽永的古典文学存在一定的距离。选入高中教材的文言文作品,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包含了古人的生活、情感、智慧和哲学等丰富的精神食粮,需要我们好好吸收、传承。但由于时空差距,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语言习惯等存在差异,学生在阅读古典作品时难免产生语言和思想上的沟通障碍。如果教师在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作品时,没有告知古今的不同及相同之处,也没有以简洁的方式教会他们阅读文句的方法,那么学生就会对古典作品敬而生畏,拒而远之。因而,要真正让学生接纳并乐意沉浸于古典文学,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就必须以言为先、以言领文。
  (三)从实现新课标提出的对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来看,是使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诵读古代诗词,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一目标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而作为组成部分的文言文教学同样应以这二者作为目标。在实际教学中,长期以来存在的或重“言”重工具性,或重“文”重人文性的做法,都无法真正达到文言文教学的双向目标。新课程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要有实效性,就是要通过教师的恰当引导,让学生学会使用“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一工具,来实现“在阅读古典文化中培养审美情趣,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一人文性的目标。被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篇目都是历史上的经典之作,教师要借助这些文章使内隐目标得到实现,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熏陶,教师需要透过对“言”的解析、点拨来把握文本的基本意思,进而才能领悟其中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因此,要真正实现文言文教学的双重目标,仍需以言为先,以言领文。
  二
  那么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和落实以言领文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呢?
  首先必须对上文提出的“以言为先,以言领文”作一个说明,这并非非此即彼的概念,“以言为先,以言领文”并非舍弃文,而是从宏观上,先给“言”与“文”一个准确的定位,那就是文言文教学必须文言兼修,不管实际操作方式或流程有何不同。只有在实际教学前明确认识,才能做到心中有底,游刃有余,不人云亦云。
  其次要通过以言领文的方式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有必要对这其中的“言”作一个范围上的界定:应涵盖文言现象(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句式)、古代文化常识、诵读方法、文言关键词句及文言语感。这就纠正了一直以来对文言文的“言”专指文言语法知识的狭隘认识。
  在达成以上两方面认识的前提下,我就自己多年的文言文教学实践和探索,谈谈在新课程背景下,依据考试大纲,根据文本和学生实际,通过以言领文的方式提升文言文教学实效性的几点做法。
  (一)以言领文,学生自主反复诵读,不求甚解把握文意。课程标准要达到的目标是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如果一篇文言文,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借助反复诵读,能基本理解大意,这时对文本中无关痛癢的个别语言障碍,教师大可直接过滤,无需吹毛求疵、面面俱到,徒增学生负担。比如教授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这一篇课文时,因注释非常详尽,再加上先叙事后说理的写作手法,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故教师无须过多讲解。但需强调的是文言文作品因其年代久远,即使是对语文感觉甚好的学生也仍须诵读多遍方能把握大意。因而,在文言文教学之前,我总要求学生们反复诵读文本,或利用早读时间,或利用傍晚夕阳西下时分,放声诵读。但千万不要强求背诵,从学生所能接受的心理空间来说,在他们对费解的文言文产生好感之前,不要令他们因文本之外的因素对文言文拒而远之。在自由宽松的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学生能以对言的理解来带动对文本基本意思的把握,初步达到以言领文的目标。这恰恰是新课程要实现的自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的。但对于诸如《逍遥游》和《苏武传》这样的不借助注释,存在阅读难度,影响对文本意思的判断和理解的课文,那就需要学生圈画并进行探讨。学生经过自主阅读、反复诵读、认真思考后提出的问题,质量较高,方便教师集中突破,同时学生经过了自主学习,既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因此,教师在教授文言文之初,让学生自主反复诵读,能使他们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完成由古籍向时文转变的过程,即俗称的翻译,这一过程也是学生渐渐融入文本的关键,文本大意把握了,才能生发出对文本“文”的深入思考。
  (二)以言领文,教师率先示范,轻松自如地攻下文言难关。文言文教学的难关在于古今差异的语法知识,特别是文言实词的推断与积累。新课程背景下,要真正提升文言文教学实效,教师就要起到以言领文的示范作用,教会学生轻松攻下难关。具体做法如下。
  1.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高中生,一般采用教师范读、主讲的方式。
  首先,学生纯文本地反复诵读;其次,教师要范读文本,这一环节至关重要,目的是通过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文言文的句读,从而更轻松、更形象地了解古今语法的同与异,这相较于直接进入文言语法的讲解更易于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与此同时,还能让学生对他们所认为的“古董”文言文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最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句读,在课堂上放慢速度地放声朗读,这样能克服大部分学生诵读时只求速度,无视其他的无效付出的陋习。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文言文教学实际中,并非不用理解“言”,不用教师的指导,单靠学生自己去领会即可。教师在学生学习文言文之初,能以科学有效地诵读(“言”的组成部分)来引导学生学习,规范对文言语法的直觉感悟,那么之后文言知识的理解、文本思想情感的体悟,甚至是功利的应试,学生均能轻松应对。许多学生惧怕文言文,众多教师疲于讲解文言现象或分析文本思想,但均收效甚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忽视了入门时这一简易高效的以言领文、以诵读引领阅读的方法。当然,这一方法需要长期坚持,以使学生养成抑扬顿挫朗读文言作品的习惯。
  2.以今推古、联想比较,是化解晦涩难懂文言知识理解与积累难题的法宝。
  教师以言领文的示范作用,更突出地体现在对作为学生阅读障碍的文言知识的讲解上。
  新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因而,新课程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首先需要做好分内之事——掌握“言”(文言知识)的积累,进而才能实现以言领文。
  对于在初中阶段较少涉及语法知识的现代高中生而言,他们对现代汉语知识尚且一知半解,更何况是年代久远的古典文化,因此,在讲解文言知识时,我一般不教条地罗列众多的文言现象,诸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也不作具体详细的解说,但这并不等同于不重视,真实的做法是思想上重视、言语上淡化、实践上强化。这样既实现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强化同一类型语法现象的目的,真正做到让学生能见其形知其理,即使有时不知所以然,也能读懂,又保护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热情。
  晦涩难懂的诸多文言实词是阅读文言文最大的障碍,也是文言文教学中着力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我运用“以今推古、联想比较”的教学方法巧妙地化解了这一难题,帮助学生轻松完成了对一篇文言文的阅读,并实现了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拿高分的梦想。具体做法是让现代的学生见古思今,顾名思义,就是读到文言文中不解的词语,联想身边熟悉的汉语,进而结合语境推知该词的意思。
  比如在解答《诗经·氓》中学生提问的“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中“咎”的意思时,我就引导学生联系现在仍在用的关于“咎”的词语,学生马上想到“咎由自取”“既往不咎”“引咎自责”这些词语。再让学生自主思考出这些词语中“咎”的词性和意思,分别为“名词(灾祸)”“动词(责备、追究)”“名词(过失、罪过)”,继而联系文本中“体无咎言”的语法,判断出词性,并结合语境得出意思,为“名词,灾祸之意”。
  古今异义的词义的推断也可采用同样的方法,古今联系比较,加强印象,方便记忆。如《游褒禅山记》中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中的“非常”的意思,学生就条件反射地联想到《鸿门宴》中的“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非常”为“意外的变故”之意,在前一语境中,这显然是解释不通的。此时我巧妙地引用学生们都很熟悉的一句广告语“非常可乐”,让他们进行古今比较分析,先提出质疑“非常”在现代汉语中是“很,十分”的意思,显然“很可乐,十分可乐”是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的。我及时提醒学生关注文言文的语法规则是以“字”为单位的基本常识,学生马上悟出了“不寻常”的解释,我再对“非常”词义进行归纳总结,巩固强化了学生的记忆。
  再如对文言文中偏义复词的讲解,以今推古、联系记忆的方法可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如上例中的“出入與非常也”中的“出入”之意,学生基于“字字落实”原则的理解,理解为“防备盗贼的进来和出去”,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那么如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偏义复词所谓的“偏指一方”,我联想到了现代汉语常用的“国家”“窗户”,就是典型的两个语素构成,但却实指“国”和“窗”一方,另一字则只是起陪衬作用。这两个词一解说,学生马上领悟这一概念的核心,根本不用费力地解释概念。
  以今推古、联想比较的方法拉近了学生与古文的距离,让学生明白古代与现代之间既存在差异,又有相通之处,从心理上消除对文言文的担忧与恐惧;使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化对现代文明所起到的基石作用,从而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进而乐意阅读品味。
  这种推断、联想比较方法的运用,能够高效地突破文言文教学文言知识这一难点。随着阅读篇目的增多,学生就能自主归纳整理,悟出文言文阅读的“潜规则”,从而实现对文言文以言领文、文言兼修的阅读目的。基础年段若能将基本功练到家,到高三总复习时,就能以课文中学过的字词作为范例,新旧联系、比较运用,而不用再过多地联系印证了,即使是陌生的文言字词,学生也能自如地运用这种方法进行阅读。
  (三)教师以言领文,善于在“言”“文”中周旋,充分挖掘文本多方价值,实现读写结合。新课程背景下,要真正提升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实效,就要帮助学生摒弃文言文学习只是单一的文言知识讲解的想法,这需要教师巧妙地以言领文,善于在“言”与“文”中周旋,深入挖掘、利用文言文文学和写作资源,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言文学习带来的多重收获,既有阅读文言文这一工具的获得,又有精神情感上的熏陶和写作上的借鉴。
  比如在教学归有光的散文《项脊轩志》时,我引导学生抓住“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关键句,以这一“言”为核心进行突破,结合具体文句,分析作者因何而喜,因何而悲,为何时喜时悲。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走进文本,很快在“言”中找到了兰桂竹木植于庭,栏楯增胜的雅致,发现了“三五之夜,桂影斑驳,珊珊可爱”的清幽,作者身处其中能够“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因而深感欣喜;但为何喜之而后悲呢?学生又在“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中感受到大家庭分崩离析的苦楚,在“某所,而母立于兹。”“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等亲切可感的生活化的语句中,感受到物是人非、三世变迁的感慨,进而体会到作者在家道中落的艰难环境中,对家人的强烈的怀念之情。而文本中的所有这些细腻真挚情感的体悟,靠的正是以言(文句)领文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对文的赏析,真正实现了文言文教学文言和谐统一的初衷。
  基于文本的特点,教师可将文言文阅读与学生的写作实际相结合。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散文的典范,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写作特色:文章以项脊轩的兴衰(某一具体物象)为线索,通过几个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的描述,表达对家人深厚的感情。这种记叙与抒情兼而有之的散文,很适合文科班学生模仿,可操作性强。文中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又与新课改对高中生写作提出的“我手心我口,我手写我心”的抒写真情的理念不谋而合,因而教师切不可错失以言领文、读写结合来提升文言文教学实效性的良机。类似的抒写真情的文章还有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李密的《陈情表》,等等。
  如果说散文更适于文科生借鉴、模仿的话,那么在历册文言文篇目中,也有适于理科生议论文写作借鉴的范本。如必修2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先叙褒禅山名称的由来、读音的争议,再详细记叙游洞经过及所见洞中景色。最后借助“于是余有叹焉”这一过渡句,由记叙转入议论说理,由游洞得出了“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的感悟,继而由“仆碑”“音谬”得出“不可以不深思慎取”的道理。这种先叙后议、叙议结合、前后照应、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是很值得现代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学习的。类似的文章还有如具有讽谏意义的《过秦论》、《六国论》、《伶官传序》,都是议论文佳作,高中学生都可在言的带领下,获得素材、分析论证、布局谋篇等写作上的价值。
  综上所述,我认为新课程背景下,要提升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在思想上需以言为先,以言领文。在具体实践中,从课标、考试大纲出发,根据文本特点,尽可能站在学生的立场,采用自主诵读、以今推古、以言领文的方法,将“难懂”“费解”的“古董”文言文以简易通俗的方式传递给现代的学生,最终实现文言文教学“文”“言”兼修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乐意地享受“古文”这一“盛宴”。
  
  参考文献:
  [1]张启燕.文言文教学须以“言”为本[J].语文教学通讯·A刊,2007,(1).
  [2]湘琼,龚枝梅,黄海涯.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J].现代教育报,2007,(11,12).
其他文献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快又好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当今世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教师作为“文明点传承者”,更要与时俱进、刻苦钻研、奋发进取,尽快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转变角色,为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贡
摘 要: 高乃依是法国新古典主义时期杰出的剧作家,戏剧理论的先驱。他结合自己的剧本创作及舞台实践经验,对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古典戏剧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对当时拘泥于“三一律”的状况进行了突破和创新。他的代表作《熙德》正是在他的戏剧理论指导下完成的,是一部思想崇高、台词华美、人物性格刻画深刻、舞台效果震撼的杰出剧作。  关键词: 高乃依 《关于情节、时间和场景的统一》 《熙德》    一、《熙德》及
摘 要: 本文简单分析了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语言特点,包括剧本中富有诗韵的诗化的语言、散文化的艺术语言,以及剧作中采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包括隐喻、夸张、矛盾修饰、双关、拟人等,表现了莎翁戏剧文学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戏剧 语言特点    1.引言  亚里斯多德在论述戏剧语言时说:“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亚氏
“语篇”一词,一般指使用中的言语,但是很多学者对这个词的解释有些不同。一些学者试着把“语篇”的定义为所有口语式的语言的总和,即所谓的在语篇分析情景下,一个比句子更长的语言单位,就是语篇。“语境”一词则通常被指向为语言的写作形式。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语言写作的分析就被称为“语境分析”(Coulthard,nclair,1975;Coulthard,1992,1994)。其他学者则更倾向于用“语篇”一
摘 要: 作者以2001年到2010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里所能查询到的有关外语教学中文化失语的学术论文为数据样本,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就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调查,指出此方面研究的特点和缺失,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中国文化失语 研究论文 统计 分析    一、引言  在外语学习中,目的语文化,尤其是西方国家历史地理、文化习俗、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文化背景知识大量
教师职业压力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面对由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威胁性情境或不良事件时,所出现的生理或心理上的紧张状态。在课程改革新背景下,教师面临的压力因素及承受的压力程度都出现新的变化,尤其是语文教师,因学科特点,面临更多压力和困惑。因此,非常有必要针对现阶段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产生的职业压力进行研究,以探究教师的压力感、压力源和缓解压力的策略。  一、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存在的困惑  (一)教学方
摘 要: 要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教师一是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二是要灵活多样地进行合作学习,三是要做好当堂训练。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效率提高 有效策略    语文学习多年来的“高耗低效”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吕叔湘先生就曾经慨叹:“2700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人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语文教学改革虽然轰轰烈烈,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高耗低效”问题。怎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和尊重学生学习差异的前提下,运用合作探究等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学习精神。在阅读教学中运用上述教学模式,能够在充分激活学生自主阅读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有效地深化理解感悟,提高他们的语言学习和理解运用技能,从而开阔他们的语言文化知识视野。合作探究阅读教学,能够将学生的自主阅读过程升华为有效探究,真正发挥好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