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交流是围绕一个主题或要求进行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语言表述,在内容上有个体的独特性,真正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感受。比应答更具思维强度。数学课堂交流的重点是数学思想、方法的交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对学生往往会有很大的启发。萧伯纳曾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相互交换苹果,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然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思想,那我们将同时拥有两种思想。”
交流是一个多向信息互动过程,交流彼此的经验、知识、和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向高层次发展。但是仔细观察、冷静思考后发现许多问题摆在我们目前,通过透视几种常见病症,寻求解决问题的良方。
病症一:“不平等条约”下的课堂交流
症状:学生有关任何内容的意见,在交流中往往起着反衬、题外话、特例、补充等次要作用,始终起不了主要作用,需要教师(或者成绩优秀的学生)来纠正、总结归纳,这往往是某次交流的终点站。
病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数学课堂交流存在“特权”,交流中往往受到所谓“权威”的“公众套话”和教材体系制约,且交流双方是在不平等下进行的。尤其是教师的“领导权”在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多数学生惧怕自己的意见经不住“经验”和“权威”的挑战,事实上也有太多“先烈”们“败下阵来”的例子。二是教师本身对交流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认为交流只是停留在点缀课堂气氛、镶嵌课堂花边的平庸层面上,简单地认为如果没有讨论就体现不了互动,虽有“交换”,但流于“形式”。视有病为无病,健康存在重大隐患。
处方:注意营造师生之间的心灵接触。教师力求教态自然亲切,注意使用商量性、鼓励性、祈使性的语言。如:“这样好不好?”、“对于某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大家有兴趣吗?”、“你的想法很有创意!”、“你的数学语言用的很规范!”、“请你帮某同学(老师)纠正错误。”、“请说说你是怎样思考的。”等等。极力满足儿童的好胜、好奇、好表现的心理,鼓励他们进步,诱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和动机。下课后多与学生交谈、释疑,为“平等对话”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为了尽量消除师生交流中的“等级”障碍,师生之间可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当“主持人”来分析和讲评系列练习或某个问题,教师坐在学生中当“普通观众”。在这项试验中,笔者看到学生格外的放松,也经常会真刀真枪地争个面红耳赤,把他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范围用到了极限。
病症二:“蜻蜓点水”式的课堂交流
症状:对于某个数学问题,见学生意见基本接近“标准答案”或相差太远,教师便中止了本次交流,让学生感到意犹未尽。
病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教师拘泥于课前的预设,担心教学时间不够,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不敢放开。即使组织了交流,也只是蜻蜓点水,流于形式。二是教师本身对交流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心底认为交流只是做做样子,讲完典型题目和常规解题方法才是主要任务,此时交流往往只起到了吸引注意力的作用。例如某次教研公开课中,教师设计了类如“ ”的几个问题,解题后有一段对话,“教师:请大家反思一下,去分母时还有什么注意事项?某女生:尽量乘最小公倍数。教师:应该说就是最小公倍数!”这里该女生用“尽量”两字,是指不一定要乘最小公倍数,当分母是小数时会出现这类问题,这里还有更深的讨论空间,教师没有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治标而不治本,疾病容易复发。
处方:交流的目的是表达自己,倾听别人,最终达到成员间的优势互补。教师应摒弃“形式主义”,实实在在、有质量地进行交流,常用追问式与批判性的反思训练,不要对某种方法轻易否定、也不要贸然接受,而是通过分析与比较,揭示其各自特点、适用范围等,增强对解题方法的认识,从而丰富解法、优化解法。另外教师要要吃透教材,对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要有充分的估计,对讨论的时间和内容也要有充分的估计,既然交流了,就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尽情的发挥,对交流的话题进行全方位的联系与归纳。这样做比反复地讲解学生错题、思路不明的问题更节约时间,效果更好。
病症三:“我行我素”式的课堂交流
症状:教师常把小组讨论作为生生交流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对提高交流能力很有用。但我们常看到两种现象,一是讨论的时候,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小组长一人独唱,其余的学生默默旁观,有的是各思己想、互不干扰,有的则择机而动。小组讨论成了组长的任务和表演机会,缺少了对所研究问题的争论和补充,也就没有了思维创新的火花。另一种是孩子们缺乏合作意识,讨论的时候,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不顾他人而只顾表达自己,讨论的时候嚷成一片。
病理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有这几点:一是由于组内成员存在差异,通常是数学基本功扎实、思维敏捷、善于表现的学生占居着整个小组的发言权。那些本来处于劣势的往往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他们认为反正不会轮到我,所以就把机会让给别人,避免出丑,接收现成的答案。二是缺乏必要的分工,没有很好的合作,最终导致你一句、我一句,不在意别人说什么内容,更不会在倾听别人的基础上补充和改正。对症下药,还需有辅助治疗。
处方:要使小组成员每人都有畅所欲言的机会。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深入到各小组,通过巡视和参与,关注不善发表意见的学生、关注注意力分散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启发诱导,鼓励肯定,让他们也能把自己探究的过程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让每个人都充分发言。二是可采用组长轮换制,不断变换发言人,让每位小组成员都有做组长锻炼与展示的机会,说出自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倾听、集中同组同学的意见,形成统一的答案。第三,要增强小组的凝聚力,须有合理分工和具体规则。如: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拿出自己的意见。再由组长安排,每个成员说出自己的想法,展开讨论。在形成集体的意见后小组指定代表在全班交流发言。另外,以小组总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让每人都事情做,各尽其职,这样的讨论才是有序而充实的。
总之,要发挥数学课堂交流的独特作用,关键在于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交流中相互倾听、接纳、赞赏、分享、互助,让数学思维之树枝繁叶茂。
交流是一个多向信息互动过程,交流彼此的经验、知识、和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向高层次发展。但是仔细观察、冷静思考后发现许多问题摆在我们目前,通过透视几种常见病症,寻求解决问题的良方。
病症一:“不平等条约”下的课堂交流
症状:学生有关任何内容的意见,在交流中往往起着反衬、题外话、特例、补充等次要作用,始终起不了主要作用,需要教师(或者成绩优秀的学生)来纠正、总结归纳,这往往是某次交流的终点站。
病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数学课堂交流存在“特权”,交流中往往受到所谓“权威”的“公众套话”和教材体系制约,且交流双方是在不平等下进行的。尤其是教师的“领导权”在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多数学生惧怕自己的意见经不住“经验”和“权威”的挑战,事实上也有太多“先烈”们“败下阵来”的例子。二是教师本身对交流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认为交流只是停留在点缀课堂气氛、镶嵌课堂花边的平庸层面上,简单地认为如果没有讨论就体现不了互动,虽有“交换”,但流于“形式”。视有病为无病,健康存在重大隐患。
处方:注意营造师生之间的心灵接触。教师力求教态自然亲切,注意使用商量性、鼓励性、祈使性的语言。如:“这样好不好?”、“对于某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大家有兴趣吗?”、“你的想法很有创意!”、“你的数学语言用的很规范!”、“请你帮某同学(老师)纠正错误。”、“请说说你是怎样思考的。”等等。极力满足儿童的好胜、好奇、好表现的心理,鼓励他们进步,诱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和动机。下课后多与学生交谈、释疑,为“平等对话”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为了尽量消除师生交流中的“等级”障碍,师生之间可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当“主持人”来分析和讲评系列练习或某个问题,教师坐在学生中当“普通观众”。在这项试验中,笔者看到学生格外的放松,也经常会真刀真枪地争个面红耳赤,把他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范围用到了极限。
病症二:“蜻蜓点水”式的课堂交流
症状:对于某个数学问题,见学生意见基本接近“标准答案”或相差太远,教师便中止了本次交流,让学生感到意犹未尽。
病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教师拘泥于课前的预设,担心教学时间不够,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不敢放开。即使组织了交流,也只是蜻蜓点水,流于形式。二是教师本身对交流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心底认为交流只是做做样子,讲完典型题目和常规解题方法才是主要任务,此时交流往往只起到了吸引注意力的作用。例如某次教研公开课中,教师设计了类如“ ”的几个问题,解题后有一段对话,“教师:请大家反思一下,去分母时还有什么注意事项?某女生:尽量乘最小公倍数。教师:应该说就是最小公倍数!”这里该女生用“尽量”两字,是指不一定要乘最小公倍数,当分母是小数时会出现这类问题,这里还有更深的讨论空间,教师没有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治标而不治本,疾病容易复发。
处方:交流的目的是表达自己,倾听别人,最终达到成员间的优势互补。教师应摒弃“形式主义”,实实在在、有质量地进行交流,常用追问式与批判性的反思训练,不要对某种方法轻易否定、也不要贸然接受,而是通过分析与比较,揭示其各自特点、适用范围等,增强对解题方法的认识,从而丰富解法、优化解法。另外教师要要吃透教材,对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要有充分的估计,对讨论的时间和内容也要有充分的估计,既然交流了,就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尽情的发挥,对交流的话题进行全方位的联系与归纳。这样做比反复地讲解学生错题、思路不明的问题更节约时间,效果更好。
病症三:“我行我素”式的课堂交流
症状:教师常把小组讨论作为生生交流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对提高交流能力很有用。但我们常看到两种现象,一是讨论的时候,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小组长一人独唱,其余的学生默默旁观,有的是各思己想、互不干扰,有的则择机而动。小组讨论成了组长的任务和表演机会,缺少了对所研究问题的争论和补充,也就没有了思维创新的火花。另一种是孩子们缺乏合作意识,讨论的时候,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不顾他人而只顾表达自己,讨论的时候嚷成一片。
病理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有这几点:一是由于组内成员存在差异,通常是数学基本功扎实、思维敏捷、善于表现的学生占居着整个小组的发言权。那些本来处于劣势的往往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他们认为反正不会轮到我,所以就把机会让给别人,避免出丑,接收现成的答案。二是缺乏必要的分工,没有很好的合作,最终导致你一句、我一句,不在意别人说什么内容,更不会在倾听别人的基础上补充和改正。对症下药,还需有辅助治疗。
处方:要使小组成员每人都有畅所欲言的机会。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深入到各小组,通过巡视和参与,关注不善发表意见的学生、关注注意力分散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启发诱导,鼓励肯定,让他们也能把自己探究的过程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让每个人都充分发言。二是可采用组长轮换制,不断变换发言人,让每位小组成员都有做组长锻炼与展示的机会,说出自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倾听、集中同组同学的意见,形成统一的答案。第三,要增强小组的凝聚力,须有合理分工和具体规则。如: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拿出自己的意见。再由组长安排,每个成员说出自己的想法,展开讨论。在形成集体的意见后小组指定代表在全班交流发言。另外,以小组总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让每人都事情做,各尽其职,这样的讨论才是有序而充实的。
总之,要发挥数学课堂交流的独特作用,关键在于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交流中相互倾听、接纳、赞赏、分享、互助,让数学思维之树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