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割裂的困境,表现为思想认识不深入、思政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不贯通、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挖掘不充分、评价机制缺乏价值引领等问
【机 构】
:
首都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北京,10004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割裂的困境,表现为思想认识不深入、思政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不贯通、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挖掘不充分、评价机制缺乏价值引领等问题.英国教育家罗素的教育目的观指出:只有在知识与价值的彼此融合中才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这与课程思政的内涵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对课程思政融合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具有启发意义.课程思政应该用基于知识和价值融合的思路来建构“大思政”格局,建立起协同育人理念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掘各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打破界限,良性互动,本着知识与价值并重的原则,健全评价机制,进一步改进课程思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和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人力资源被赋予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同样企业管理者也意识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工作倦怠除了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外,还会导致个体的离职意愿较高、工作绩效差等。特殊的成长环境使得80后知识型员工具有特殊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当80后知识型员工
本期独家策划,我们专题讨论的是:名校是怎样炼成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名人、名牌崇拜的时代。教育自然也免不了俗,将学校办得退迩知名、闻名乃至著名,几乎成了每一个学校管理者施政的共同愿景。 说起名校,涌上我们心头的,是过去的北大、清华和西南联大,是过去的春晖、南开和南师附中。时过境迁,这些大学、中学之所以依然让我们如此怀想,是因为有两样东西直抵人的心灵:一是人和人的教育——正如《过去的中学》书评人蔡
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不公平的社会现实为逻辑起点,在批判资产阶级社会教育异化本质的基础上,论述了教育公平的社会历史性以及教育公平从“量”的公平向“质”的公平转
建设一个好班级非一日之功.一个好的班级,应该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不甘人后的拼搏精神、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和遵规守纪的优秀品质.15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告诉我——好习惯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