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错误”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诗人痖弦曾说过一个故事:有一年,痖弦、郑愁予和其他几个诗人到风景区大贝湖游玩。远远的看到湖边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禁止的鱼”。痖弦说:“这是现代诗的语言呀!”但走近一看,原来不是“禁止的鱼”,而是“禁止钓鱼”。痖弦说:“禁止的鱼”是美丽的诗歌,而“禁止钓鱼”却变成庸俗的散文了。”[1]
  究其原因,可能“禁止钓鱼”只是告诉人们不许在这里钓鱼。表意明确,但无内涵,无深意。而“禁止的鱼”则引发了我们的深层思考:鱼怎么会被禁止?代入我们的想象后可以发现,因为人类的肆意捕捞和大量垂钓,鱼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鱼儿的安全保障被破坏了,鱼儿的自由活动被禁止了。进一步来看,自由自在的鱼儿被谁禁锢?还不是人类?而以上帝自居的人类一边自己不断追求着自由,一边却蛮横地禁止着其他生灵的自由,这难道不是一种讽刺吗?
  在文学领域,有很多类似的“病句”出现。它们看似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然而在艺术层面,却有着别样的美感。我们可以将这种语言形式称为“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或者叫变异语言,从语言的结构形式上来看,“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脱和违背”。[2]它表面上或许表现为错误的“病句”(如不合逻辑、语序颠倒、搭配不当等),但从深层次来看,却往往隐藏着更特殊的含义。虽然往往不以语法规范为依据,但“追求的却是更高的社会规范。”[3]
  中学阶段,一般都会教授学生“正确表达”(如判断病句)和“精准表现”(如简明、连贯、得体)。然而,学过了规范的常式语言之后,学生往往会囿于常规,难以突破语言的桎梏,故而写作也显得创新不足,灵动欠缺,少了几分文学的美感。笔者认识到,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语言的变式还缺乏深入的了解,故而规范有余,而张力阙如。而“艺术语言”却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欣赏语言的另类美感,让学生辩证地认识到,语言的“错误”是相对的,“美丽”才是永恒的追求。同时也要注意,“错误”是有界限的,不能为了创新而不顾语境,甚至丧失美感地故意犯错。
  病句与佳句——常见语病与艺术语言对比分析
  (一)搭配不当与错位搭配
  现代汉语句子有一定的搭配规律。主谓宾定状补六种成分搭配要符合特定的搭配规律。搭配不当就是句子的某些成分不符合这一结构规律,或者是搭配在一起不合事理。
  常见的搭配不当有: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一面与两面不搭配以及否定与肯定顾此失彼搭配不当等。
  例1: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的改善。
  解析:主语“水平”与谓语“改善”不搭配。应将“改善”改为“提高”。
  例2:同学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解析: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谓语动词“打扫”与补语“整整齐齐”不搭配。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由于表达的需要,往往使词语之间的组合和搭配超越常规。常见类别如下:
  1.巧用转品修辞
  例3:我同时便机械地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是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鲁迅《社戏》)
  “胖”本是形容词,此处活用为动词,看似不搭配,却化静为动,从而产生了幽默风趣的语气效果,更具有了艺术的表现力。
  高考题所选用的作品中,也不乏类似的用法。如:
  例4:“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過去……”——2010年江苏文学类文本《溜索》
  “小”本是形容词,这里却活用为动词,给人直观而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说是变小,其实是一下子就荡了过去,充分表现了汉子滑溜索时的迅速,进而表现了其勇敢帅气的特点。
  以上临时改变词性造成搭配错位的方法也被称为“转品”,即由词性类属变异而形成的修辞方式。
  2.使用移用手法
  如某些歌词中所唱:
  例5:“花已向晚/飘落了灿烂/凋谢的世道上命运不堪……”
  例6:“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
  ——周杰伦(《菊花台》)
  再如苏教版教材中,也有很多使用移用手法来造成搭配“错位”的例子:
  例7:“我真的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必修一《今生今世的证据》,刘亮程)
  解析:“沐浴”在“月光”下,使月光仿佛如流水般温柔;“月辉”居然能够“渗浸”到事物背面,更具有了水的质感,加深了读者的印象。[4]
  这些故意错位的搭配方式使语言具有了深层的内涵,增加了别样的美感。
  (二)语序不当与颠倒语序
  语序不当包括词序不当、句序不当、多项定语不当和多项状语不当等几种情况。
  例1:我们如果把这本书不认真读好,就谈不到读别的书了。
  解析:词序不当。“不”应移到“把”字前。
  而在文学作品中,有时也会出现看似“语序不当”,实则属于妙用的例子。如:
  例2:“宝玉痛喝了几碗,又吃了半碗多碧粳粥。一时薛、林二人也吃完了饭,又酽酽的喝了几碗茶。”——《红楼梦》第八回
  解析:“酽酽的”指的是茶很浓的样子。放在“喝”前面,却并不修饰“喝”,依然是修饰“茶”,只是为了更加突出茶水之浓。放在句子开头,显得更加醒目罢了。
  (三)成分残缺与成分省略
  例1:她的发言,不时地被关欣打断,并把她轰出门外。
  解析:复句的第二个分句主语残缺,且句式不一致。可改为“最后她被轰出门外”。
  以上例子为真正的“成分残缺”型病句。
  例2:凭窗站了一会,微微的觉得凉意侵入。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冰心:《微笑》)
  解析:原句括号部分有两处省略主语“我”,补充全了应该是:   我凭窗站了一会,微微的觉得凉意侵入。我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
  虽然没有主语,但原文读起来依然是通顺的汉语句子,增添的主语反而成了冗余的部分,使得原句臃肿啰嗦。而译文必须分别增添原文被省略的主语,才能语法正确,逻辑关系明确。附译文:Standing at the window for a while,I felt a bit chilly. As I turned round,my eyes suddenly dazzled before the bright light and could not see things distinctly.
  适当的成分省略能够收到简明、留白、有意蕴的效果,更突出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繁复罗嗦与反复手法
  例1: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以嗜酒闻名。
  解析:欧化句式。“作为”二字纯然多余。把英文的语法“as one of the Seven Worthies of Bamboo Grove, Liu Ling……”生吞活剥地搬到中文来。可改为: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以嗜酒闻名。
  例2:“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秋夜》
  解析:体现了鲁迅对枣树精神的赞颂及其当时孤寂的情绪。
  (五)自相矛盾与巧妙对比
  例1:我断定他大概会考上大学。
  解析:句中“断定”与“大概”矛盾,属于病句类型中不合逻辑的错误。
  例2:“他细细回味他俩最近的几页可爱的历史。想一节伤一回心,但他宁愿这样甜蜜地伤心。”《朱自清文集》
  解析:伤心本与甜蜜相悖,然而深陷爱情的人们,不就是“爱之深,恨之切”吗?
  以上的例2刻意将某些词汇形成对比,甚至“矛盾”的关系,实则体现了语言的思辨性,让人印象更加深刻。
  (六)色彩错误与色彩变异
  一般来看,词语自有其固有意义和色彩。如果违反这种感情色彩,则会发生错误。如:
  例1:这本书肤浅易懂,深受读者欢迎。
  解析:“肤浅”是贬义词,应把“肤浅易懂”换成中性词“浅显易懂”。
  然而,当某些特殊的语境下,词语的色彩可能发生变异。这样,“不仅不会影响词语的使用,而且会加强语言的表现力。”[5]
  例2: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老舍《自传》)
  例3:但海婴这家伙却非常顽皮,两三月前竟发表了颇为反动的宣言,说:“这种爸爸,什么爸爸!”真难办。(鲁迅《致增田涉》)
  解析:此处的“狡猾”、“反动”本都是贬义词。可此两处却是“贬词褒用”,表现了对孩子看似瞋怒,实则无可奈何,顶多只能笑一笑的深厚父子情谊。
  孔子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质是内在的品德情感,文是外在的艺术表现;质需要的是规范,而文需要的是创新;质的标准是真和善,而文的标准则是美。语言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也是在“质”和“文”之间徘徊。当找到了最佳的契合点时,文字就有了生命力。学生在写作中,若能在规范的基础上,适当运用一些艺术语言,则能使自己的作品更有丰富的表现,更富艺术的美感。
  注释:
  [1]叶维廉.中国现代诗的语言问题.中国诗学.南京大学出版社.
  [2][3]骆小所.艺术语言学.云南人民出版社.P1.
  [4]王丰.陈广萍.灿烂也可飘落,笑容也能泛黄.语文学习.2009年第9期.P66.
  [5]骆小所.艺术语言学.云南人民出版社.P4.
  [注:本文为淮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艺术作文写作指导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编号1640193)]
  王丰,江苏盱眙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植树的牧羊人》讲述了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最终,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这篇课文所在的第四单元人文要素可以提炼为“人生之舟”。人的一生如在尘世之中漂泊,拥有美好而充实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要度其一生,需有人生之舟。这个单元的四篇选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彰显理想的光辉和人格力量。如何解读《植树的牧羊
培育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本文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甜甜的泥土》为例,探讨如何在小说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核心素养。  追求美,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当我们专注于某一事物时,我们能透过其表象,领悟其超越现实的内涵和精神。这种内涵和精神能使人心情愉快,使内心有所触动,这就是审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在进行
纵观江苏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探究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虽已考查了整整十年,三年散文七年小说,近几年是散文与小说呈轮考趋势。但每年的得分率却极其低下,一直困扰着广大一线教师和考生。面对开放而灵活的探究题考点,难道真的令我们束手无策吗?  《江苏语文高考说明》在文学类文本探究题考点中明确要求: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
郑桂华,1969年生,教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第二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专家委员,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审查委员,教育部“国培”——国家级教师培训计划授课教师,上海教育考试院语文学科专家组成员,上海二期课改高中语文教材副主编。199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要著作:《语文教学的反思与
鲁迅作品文本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例,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第五组课文(《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的主题就是鲁迅,初中语文教材有鲁迅三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三篇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一个高中生对鲁迅已有相当的了解了。那么,面对《纪念刘和珍君》(以下简称《纪》
“钟爱”的对象,能否是“木叶”?  “林文”开头一段是这样的: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
(清)王夫之说:“文以意为先,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什么是立意?立意,就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阐明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作文的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中心论点),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里的集中体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石壁》)人们看待同一个事物,由于各自的思想立场和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看法也会不同。作文的立意
高中阶段的写作教学,根据人教版教材的设计,从高一下学期起,以议论文的写作为主,而高一上学期,还是延续初中的记叙文写作。为使学生在一学期的记叙文写作中得到有效训练,切实取得情感表达水平和思维品质的提升,笔者在以往尝试的基础上,把叙事与想象能力的训练作为重点,有意识地依托教材中的历史题材,设计出一系列的写作题目,让学生进行随笔写作训练,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相对于形式众多、审题难度高的各类作文题,源自
语文教育家李镇西主张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启发学生对理解到的意义作出自己独到的价值判断,将阅读与生活联系,用生活诠释阅读,用阅读影响生活,启发学生去理解作品并思考生活。  这种将眼光投注到阅读者的生活的导读方法,我在阅读《大地上的事情》时候进行了实践。  我计划读这本书三次,三次阅读这本书我所指向的阅读者是:我;我和我的女儿;我和我的学生。  一读:老师读,让文本与现实生活对话,读出情怀。老师自己阅读
阅读教学在追求“诗意”“真”时,于“趣”之处展现灵动之美,课堂艺术灵动之美的着力点应是兴趣、情趣、意趣、理趣、雅趣。   一、兴趣:体味言语,放飞心中性灵   以言语为媒介作为学生兴趣的触发点,让学生主体能动地参与,通过对“他人的世界(阅读)”,让学生在体味言语过程中,扩展自己的世界,放飞心中性灵,获得对自己有益的异己世界。如《青玉案·元夕》教学片断。   师:词的下片写了一个女子?其他同学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