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江有水千江月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a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王夫之说:“文以意为先,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什么是立意?立意,就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阐明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作文的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中心论点),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里的集中体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石壁》)人们看待同一个事物,由于各自的思想立场和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看法也会不同。作文的立意也是如此,对同一个作文题(标题、话题或材料),每个写作者会因自己的思想立场和看待问题的角度的不同,从而有各自不同的立意。
  作文的立意,要求做到:准确、鲜明、深刻和新颖。准确、鲜明是基本要求;深刻、新颖是较高要求。古人云:“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元·陈绎曾《文说》)――第一次、第二次想到的立意都不用,要花一番的功夫,力避老生常谈、人云亦云,这样刻意求新、求高、求深,才能引人入胜。
  那么高中作文如何多角度立意呢?
  一是根据作者的思想立场进行多角度立意。
  立场,指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立场决定了对问题的看法方向和分析角度。作文时,作者立场决定了文章立意角度,可分为三种立意角度,一是正面(赞同),二是反面(反对),三是折中(辩证)。
  例如,2016年3月北京市丰台区一模作文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近日,有全国政协委员提议:将中小学基础教育学制年限由目前的12年缩短为10年,取消“小升初”考试,让孩子坐上直通车,在一贯制学校愉快学习,健康成长。
  作为一名即将结束12年基础教育的学生,这一提案引发了你怎样的回忆、联想或思考?请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立意导引】从题目的由头也就是提案来看,内容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动议,我们不难从中提煉出其中的核心要点:方案的改革内容是缩短学制、取消考试;方案的目的是愉快学习、符合规律的健康成长等。对此方案,站在考生的立场,不同的考生可以有不同的立场,一是肯定支持(正面赞同)这一方案;二是反对批驳(反面反对)这一方案;三是具体分析这一方案既有合理可行之处也有不合理不可行之处(折中辩证)。每个立场立意之下,说出几条理由,联系现实进行论证,即可写出一篇立意鲜明、说理充分的文章。
  二是运用发散性思维进行多角度立意。
  发散思维又称为辐射思维、扩散思维,是在思维过程中,以某一问题为中心,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向外扩散的一种思维方法。发散性思维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有正向思维、侧向思维、反向思维等。运用正向思维,顺着作文题的中心含义的方向去思考立意,可以叫做“中心立意法”。运用反向思维,从相反方向来考虑问题进行立意,可以叫做“反弹琵琶法”。運用侧向思维,就是对“主”之旁的“侧”进行关注,或解读“主”与“侧”的关系,或解读不同的“侧”,从而有多个新立意,可以叫做“多向立意法”,如材料中有几类人物,就可以从几个角度立意;有几个原因,就可以从几个角度立意;有几种评价,就可以从几个角度立意。
  例如,根据下面“滥竽充数”材料,写一篇作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立意导引】整体把握这则材料,中心人物是南郭处士,材料的核心意思就是讽刺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因此可以正向思维,用“中心立意法”,顺着材料讽刺南郭先生“滥竽充数”这个中心,批评南郭先生不懂装懂混饭吃,可以立意为“不能滥竽充数,弄虚作假,干事业要有真才实学”“大锅饭吃不得”等。也可以反向思维,用“反弹琵琶法”,为南郭先生说话,挖掘“处士逃”这一“亮点”,赞颂南郭先生最后逃走,没有继续硬占位子,还算有点自知之明,这样可以立意为“要像南郭先生一样具有自知之明”。还可以侧向思维,从中心人物南郭处士之外,分析侧面人物,用“多向立意法”,分别可从齐宣王、齐湣王、乐师(队长、队友)的角度进行立意。如从齐宣王角度,可立意:大锅饭制度,给滥竽充数者有机可乘;奢华荒淫,不能鉴别人才。从齐湣王角度可立意:不墨守成规,厉行改革,使无能者无藏身之地;鉴别人才,重真才实学。从乐师队长角度可立意:要避免失察失职,不注重管理,用人不当。从队友角度可立意:应帮助南郭先生,发挥集体主义、团队精神方法导引;要反对不敢揭发斗争,无原则地一团和气。
  三是运用出奇制胜法进行多角度立意。
  在我们的生活中,面对同一事物或同一材料,人们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看法。而只有善于思考的人,才能有新奇独立的感受和心得。出奇制胜法,就是揣摩多个立意中哪些是常人容易想到的,而自己则力避老生常谈,另辟蹊径,有自己与众不同、新颖独立的思考。
  例如,同是看赛跑,人们总是赞美跑在最前面的人,嘲笑跑在最后面的人。但是鲁迅先生却赞美“那虽然落后而非跑至终点不止”的人。他把着眼点放在“不耻最后”者身上,发掘出他们身上的那种顽强不屈的精神。
  例如这个作文题:
  有位木匠善于做桌子,他不仅把桌面刨得平整光滑,而且把抽屉的背板也刨得平整光滑。有人劝他说:“抽屉的背板别人又看不见,何必刨得平整光滑?”他说:“别人看不见,我却看得见。”
  请以这个寓言所揭示的寓意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立意导引】大多数学生作文立意,也是根据这个寓言所揭示的寓意立意:无非是谈工作的认真细致,精益求精,谈职业良心、职业道德等,总之是对类似木匠“别人看不见,我却看得见”的行为表示赞美。但若从另一角度深入去想:抽屉背面的光滑、平整与否,与使用者、与观赏者的确关系不大,因为它既是抽屉的背面,又处在别人看不见的位置;仅凭工匠的个人感受——有一处没有刨平,心里就不舒服——就去浪费时间、浪费人力地刨光,刨平,实在是一种无用功,是精力、财力、人力的巨大浪费;假如工匠把这些功夫都用在桌面或与欣赏者、与使用者都有用的地方,是不是更有价值,更能体现工匠的创造性呢?这样把立意放在“何必去做无用功”上,联系社会生活中相类似的思想方法、形式主义等,应该说也能写出一篇好文章。这样与众不同的立意,一定会出奇制胜的。   四是运用虚实结合法进行多角度立意。
  一是从“实”立意,就是写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具体的东西,可从关键词原始义方面展开思维。二是从“虚”立意,就是写现实生活中相对抽象的东西,可从关键词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方面展开思维。三是由实到虚,虚实结合。
  例如,2009年湖南高考作文:以“踮起脚尖”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可以从实立意:增加高度,扩大视野。也可以从虚立意:追求,进取。还可以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踮起脚尖,提升自己,勇于追求。还有类似的“路”、“门”、“灯”等一类话题作文,都适合运用虚实结合法进行立意。
  下面,我们进行作文立意的热身思维训练。2008年高考北京卷作文:
  课堂上,老师说:“今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随后,他拿出一个装满石块的玻璃广口瓶,放在讲台上,问道:“瓶子满了吗?”所有学生答:“满了!”“真的?”老师从桌下拿出一小桶沙子,慢慢倒进去,填满石块的间隙,“满了吗?”学生们若有所思。老师又拿来一壶水倒了进去,直到水面与瓶口持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老师问道。课堂活跃起来。
  一个学生说:“很多事情看起来到达到了极限,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空间。”
  一個学生说:“顺序很重要。先放这桶沙子,有此石块肯定就放不进去了。”
  一个学生说:“对,得先放石块。有些分量重的东西就得优先安排。”
  一个学生说:“也不一定,先放沙子和水就一定不行么?”
  ……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立意导引】按方法二“发散性思维”进行多角度立意,有几个人物,就有几个立意角度。生一,突破极限,创造空间;挖掘潜力,探寻空间;看似满,实则未满。生二,安排好做事的顺序,充实自己的人生。生三,分清轻重主次,方能获得成功。生四,要勇于创新,学会逆向思维。再按方法一“思想立场”,对四个学生的看法进行不同立场的表态:或赞同(正面),或反对(反面),或折中(辩证)。
  也可按“发散性思维”中的三种表现形式进行多角度立意,如按“正向思维”顺着想,深入地想:瓶子――人生;石头、沙子、水――物质与精神(人生的追求);自然界石沙水共处――人类你我他共融,因此立意为――求学必须虚心,挑战人生极限,追求人生圆满。也可按“反向思维”逆着想:何必太满,学會知足;满是一种快乐,不满也是一种快乐;沙子需要石块的空间,水需要石块和沙子的缝隙――人的心灵也要有空间,心灵没有了空间就像身体没有了呼吸,窒息会造成生命的死亡;把碗填满了,是不是也就走到了生命的终极?这里实际上也运用了方法四“虚实结合法”。
  又如,有个考生运用方法三“出奇制胜法”,立意很是新颖,与众不同:
  如果生活里只有石块,日子有时会很空洞且空虚;如果生活里只有沙子,日子会很枯燥且寂寞;如果生活里只剩下了水,是情感的活水还好些,如果变成了一潭死水,日子则浅薄且无聊了。
  我需要石块,那是我的事业和理想;我需要沙子,那是我的孤独和思想的沉淀;我需要一些水,亲情友情爱情给我的生活带来湿润和甘甜。
  上面我们学习了四种多角度立意的方法,但是要注意的是一篇立意只能有一个中心,因此我们在作文时要从多角度立意中选取一个最佳立意。
  那么,写作时怎样选取最佳角度进行最佳立意呢?
  可以按照如下标准筛选出最佳立意:①命题要求限定的角度;②能触及材料主旨的角度;③有时代感、针对性的角度;④具有新颖性的角度;⑤最适合自己的角度(最能发挥自己水平的角度)。如前面提到的根据“滥竽充数”材料作文,可以针对当今国有企业和政府机关机构中人浮于事的现象,响应十八大深化改革的号召,从材料中齐湣王角度立意:不墨守成规,厉行改革,使无能者无藏身之地;鉴别人才,重真才实学,从而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
其他文献
参考书多以“豪放”“自信”“愤懑”概括《将进酒》的情感。如果细致分析《将进酒》诗句,还可发现诗句表层下的生命意识。  诗中有许多激愤之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初读下是激愤之语。探究下,却可发现李白于二句诗中体现的复杂情感。借此,可进一步探析整首诗深层情感。  “钟鼓”指“鸣钟击鼓作乐”,“馔玉”指美好的饮食。“钟鼓馔玉”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不足贵”的“钟鼓馔玉”,可能是作者思而未得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古典文学富丽堂皇,异彩纷呈。我们要登堂入室,要进入古典文学殿堂寻珍探宝,除了加强阅读积累,掌握古汉语知识之外,最重要的是摒弃“以今律古”的惰性思维,掌握语境定义的规律和方法。  下列句子中的带点字,我们似乎可以不假思索地说出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1)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林觉民《与妻书》)  (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
真语文阅读中,文本细读有三个境界:文本的语言艺术境界、作者情怀境界和读者个性创造境界。这三个境界中,第一境界是基础的、初步的,是指向文本语言把握、作品内容理解的,是进入二三两个境界的铺垫。第二个境界是渐进的、深入的,是读者持着文字与作者对话交流,感悟作者情怀,探求文本真实,实现与作者在思想和心灵上的相通。第三个境界是独特的、多元的,是立足于学生认知、思维、经验等基本素养对文本的自我发现与个性思考,
也许很多老师会有相同的感慨,一首《琵琶行》上完,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要引导学生在诗歌中学到什么。学生也学得一头雾水。当笔者再次拿起文本备课,反思这个问题时,发现《琵琶行》这首长篇叙事诗,教学容量相当大,教师必须带领学生走进一个被贬男人酸楚、复杂的内心世界,才能进入真正的情感体验。  “教师教学参考用书”在“教学建议”部分说:“结合练习前三题,引导学生抓住这首诗的一些精彩片段和重难点问题,做一些鉴赏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植树的牧羊人》讲述了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最终,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这篇课文所在的第四单元人文要素可以提炼为“人生之舟”。人的一生如在尘世之中漂泊,拥有美好而充实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要度其一生,需有人生之舟。这个单元的四篇选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彰显理想的光辉和人格力量。如何解读《植树的牧羊
培育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本文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甜甜的泥土》为例,探讨如何在小说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核心素养。  追求美,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当我们专注于某一事物时,我们能透过其表象,领悟其超越现实的内涵和精神。这种内涵和精神能使人心情愉快,使内心有所触动,这就是审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在进行
纵观江苏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探究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虽已考查了整整十年,三年散文七年小说,近几年是散文与小说呈轮考趋势。但每年的得分率却极其低下,一直困扰着广大一线教师和考生。面对开放而灵活的探究题考点,难道真的令我们束手无策吗?  《江苏语文高考说明》在文学类文本探究题考点中明确要求: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
郑桂华,1969年生,教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第二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专家委员,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审查委员,教育部“国培”——国家级教师培训计划授课教师,上海教育考试院语文学科专家组成员,上海二期课改高中语文教材副主编。199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要著作:《语文教学的反思与
鲁迅作品文本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例,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第五组课文(《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的主题就是鲁迅,初中语文教材有鲁迅三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三篇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一个高中生对鲁迅已有相当的了解了。那么,面对《纪念刘和珍君》(以下简称《纪》
“钟爱”的对象,能否是“木叶”?  “林文”开头一段是这样的: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