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教育部为提高工程专业教学质量而推行的一项重要举措,课程体系改革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准备阶段一项关键工作。文章全面分析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意义,解读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内涵,制订了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最后以认证标准为指导,系统地探讨了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三方面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0-0054-02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工科在校生已居世界首位,然而,我国工程教育目前普遍存在着工程实践教育严重不足,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等问题。主要表现为: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相对陈旧;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相对缺乏;教师队伍普遍缺乏工程经历;工程专业毕业生普遍缺乏团队协作能力、有效的人际交流能力等现代工程能力。为了推进工程教育的改革,2006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全国工程教育认证是为构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提高工程专业教学质量而推行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意义
所谓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指工程技术行业的相关协会连同工程教育者对专业性教育学院及专业性教育计划实施的专门性认证,以保证工程技术行业的从业人员达到相应教育要求的过程[1]。在全面分析当前工程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是能促进工程教育质量提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能够客观、科学地评价高校各专业的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引导并促进高校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建设与管理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是有利于加强教育界和产业界的合作。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一步密切了与工业界的联系,促进产学研合作,为学生的实践动手创造机会。
三是有利于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建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利于我国工程师制度的改革和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实施,促进我国工程教育参与国际交流,为实现工程专业和工程师的国际互认提供保障。
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
认证标准是申请认证的学校进行专业建设、自我评价以及认证专家审阅自评报告和实地视察。因此,正确理解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内涵,对深化工程教育改革、顺利完成本专业认证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认证标准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通用标准,另一部分是专业补充标准。通用标准有7项指标分为专业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发展、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其中,课程体系指导标准中包含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3个内涵。专业认证标准规定认证专业的学生必须达到如下知识、能力与素质的一些基本要求。
三、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被认证专业自己设定的培养目标是专家判定专业认证合格与否的重要依据。同时,培养目标也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对课程体系改革具有指导意义。因此,需要在研究本校的培养特色的基础上,归纳毕业生的共同特征,制定出具体的培养目标。
专业认证标准要求“专业设置适应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学校自身条件和发展规划,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人才需求[2]”。根据以上标准,结合本校在通信行业的培养特色,制定出的具体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通信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具备本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富有创新精神,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全球化视野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四、课程体系改革
专业认证标准中课程体系指标强调工程教育应与企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强化工程技术训练,将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为了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我校计算机专业需要对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三方面进行改革。
1.课程设置
专业认证标准要求“课程设置要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满足预期毕业生能力要求,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根据以上要求,从IT和通信行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出发,构建了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采用“平台+模块”模式。本方案的课程设置构建了通识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四个平台,如表1所示。
第一个平台为通识基础课,主要体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各种类型课程设置,使学生更深切体会企业对职业道德的要求,培养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
第二平台为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对于相关基础课程知识,了解专业相关性比较强的科目的一些基础应用。对于扩展学生知识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三平台为专业基础课程,着力于学生专业基础素质的培养。对于一些行业比较广泛的课程,聘请企业专家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在本方案里,该门课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由行业专家和任课教师共同设定,并在课程内容上增加部分企业的实践案例,学生通过问题的分析、案例的讨论,对课程的认识,实际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第四平台着重体现专业培养特色,强化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依据本校在IT和通信专业的优势,设置了通信与网络模块。企业案例模块中的课程聘请企业专家教授相关技术在本企业中的使用背景、应用个案。工程能力模块体现了对学生人际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工程能力的培养。
2.实践环节
专业认证标准对实践环节的要求为学校除在校内开展实践教学外,还要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动手、综合、实验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一定的锻炼。在本方案培养目标中,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作为培养重点。围绕这一重点,我们在培养方案中构建了一套从基础性到专业性的实践环节教学体系,涵盖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案例教学、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并适当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学时数。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教学计划学时之外积极参与UIT计划及各种竞赛,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从而整体实现了一个从基础到高端的实践能力培养链,体现了培养目标强调的“实践技能突出、素质教育鲜明”的培养特色。实践环节按照五个平台进行设置,如表2 所示。 第一层次为课程实验,包括高级程序设计实验、数据结构实验、操作系统实验、数据库实验等。学生利用一周时间完成相关课程理论知识教学之后,对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实验验证,从而提升对知识的理解。
第二层次为设计实践,包括程序设计、综合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企业资源计划ERP课程设计。这个环节中的每个课程设计将利用三周的时间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项目开发设计,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层次为项目实训,此环节是通过学校与企业沟通来制定具体详细的项目计划和内容,企业安排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作副导师,在校内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利用三周的时间,以团队形式完成专业领域的较大型应用项目,使学生在项目中提升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第四层次为现场实习,通过与企业广泛联系,建立稳定的企业实习基地,聘请企业中的专家作为实习导师,对为期八个星期的企业项目开发进行实习指导,使学生在企业实践中掌握扎实的工程技术知识,提高专业工程能力。
第五层次为竞赛和科研,此环节由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和未来职业取向自由选择进行参与。对于希望进一步发展工程能力的学生,指导他们参加各种形式、各个层面的工程竞赛。对于希望发展科研能力的学生,指导他们参与教师的各类科研项目。
3.毕业设计
专业认证标准对毕业设计的要求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尽可能紧密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指导和考核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1)开设毕业设计前期师生交流活动。为保证学生对毕业设计有充分的认识,在毕业设计开展前的一个学期,开设毕业设计前期师生交流活动。本校教师以往届优秀毕业设计的选题、设计及实现效果为案例进行讲授。并邀请企业中有指导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以专题讲座等形式,讲授工程设计中的方法和技巧,强化师生的工程素养,提前营造毕业设计环节浓厚的工程应用氛围。
(2)加大毕业设计选题中工程型题目比例。通过改革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分标准及学院评估体系,制定激励措施。一方面根据企业需求,加大紧密结合本专业工程实际问题的创新型选题比例。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到毕业设计选题中,为学生接触行业的前沿科技、培养创新研究能力创造条件。
(3)建立“双师”型毕业设计指导队伍。毕业设计采取校内教师单独指导和校企“双师”型指导两种模式。可由学生自愿选择其中一种指导模式。校企“双师”型指导模式是学校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学生毕业设计校外指导教师,他们与校内教师共同完成指导工作,学生到与学校合作的实习基地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项目,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对于校内教师单独指导模式,将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评审和答辩,综合企业专家与校内教师的评分作为最终成绩。通过企业界的参与评价,促使毕业设计与工程应用需求的良性结合,促进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
四、结束语
专业认证是提高工程专业办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必由之路。只有以专业认证标准来规范我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才能真正培养出一批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促进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阳荣威.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战略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0,(21):5.
[2]韩晓燕,张彦通,王伟.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6.
[3]吴启迪.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J].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08,(6).
(责任编辑:刘翠枝)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0-0054-02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工科在校生已居世界首位,然而,我国工程教育目前普遍存在着工程实践教育严重不足,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等问题。主要表现为: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相对陈旧;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相对缺乏;教师队伍普遍缺乏工程经历;工程专业毕业生普遍缺乏团队协作能力、有效的人际交流能力等现代工程能力。为了推进工程教育的改革,2006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全国工程教育认证是为构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提高工程专业教学质量而推行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意义
所谓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指工程技术行业的相关协会连同工程教育者对专业性教育学院及专业性教育计划实施的专门性认证,以保证工程技术行业的从业人员达到相应教育要求的过程[1]。在全面分析当前工程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是能促进工程教育质量提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能够客观、科学地评价高校各专业的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引导并促进高校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建设与管理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是有利于加强教育界和产业界的合作。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一步密切了与工业界的联系,促进产学研合作,为学生的实践动手创造机会。
三是有利于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建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利于我国工程师制度的改革和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实施,促进我国工程教育参与国际交流,为实现工程专业和工程师的国际互认提供保障。
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
认证标准是申请认证的学校进行专业建设、自我评价以及认证专家审阅自评报告和实地视察。因此,正确理解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内涵,对深化工程教育改革、顺利完成本专业认证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认证标准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通用标准,另一部分是专业补充标准。通用标准有7项指标分为专业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发展、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其中,课程体系指导标准中包含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3个内涵。专业认证标准规定认证专业的学生必须达到如下知识、能力与素质的一些基本要求。
三、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被认证专业自己设定的培养目标是专家判定专业认证合格与否的重要依据。同时,培养目标也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对课程体系改革具有指导意义。因此,需要在研究本校的培养特色的基础上,归纳毕业生的共同特征,制定出具体的培养目标。
专业认证标准要求“专业设置适应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学校自身条件和发展规划,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人才需求[2]”。根据以上标准,结合本校在通信行业的培养特色,制定出的具体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通信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具备本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富有创新精神,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全球化视野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四、课程体系改革
专业认证标准中课程体系指标强调工程教育应与企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强化工程技术训练,将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为了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我校计算机专业需要对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三方面进行改革。
1.课程设置
专业认证标准要求“课程设置要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满足预期毕业生能力要求,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根据以上要求,从IT和通信行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出发,构建了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采用“平台+模块”模式。本方案的课程设置构建了通识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四个平台,如表1所示。
第一个平台为通识基础课,主要体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各种类型课程设置,使学生更深切体会企业对职业道德的要求,培养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
第二平台为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对于相关基础课程知识,了解专业相关性比较强的科目的一些基础应用。对于扩展学生知识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三平台为专业基础课程,着力于学生专业基础素质的培养。对于一些行业比较广泛的课程,聘请企业专家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在本方案里,该门课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由行业专家和任课教师共同设定,并在课程内容上增加部分企业的实践案例,学生通过问题的分析、案例的讨论,对课程的认识,实际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第四平台着重体现专业培养特色,强化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依据本校在IT和通信专业的优势,设置了通信与网络模块。企业案例模块中的课程聘请企业专家教授相关技术在本企业中的使用背景、应用个案。工程能力模块体现了对学生人际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工程能力的培养。
2.实践环节
专业认证标准对实践环节的要求为学校除在校内开展实践教学外,还要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动手、综合、实验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一定的锻炼。在本方案培养目标中,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作为培养重点。围绕这一重点,我们在培养方案中构建了一套从基础性到专业性的实践环节教学体系,涵盖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案例教学、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并适当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学时数。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教学计划学时之外积极参与UIT计划及各种竞赛,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从而整体实现了一个从基础到高端的实践能力培养链,体现了培养目标强调的“实践技能突出、素质教育鲜明”的培养特色。实践环节按照五个平台进行设置,如表2 所示。 第一层次为课程实验,包括高级程序设计实验、数据结构实验、操作系统实验、数据库实验等。学生利用一周时间完成相关课程理论知识教学之后,对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实验验证,从而提升对知识的理解。
第二层次为设计实践,包括程序设计、综合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企业资源计划ERP课程设计。这个环节中的每个课程设计将利用三周的时间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项目开发设计,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层次为项目实训,此环节是通过学校与企业沟通来制定具体详细的项目计划和内容,企业安排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作副导师,在校内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利用三周的时间,以团队形式完成专业领域的较大型应用项目,使学生在项目中提升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第四层次为现场实习,通过与企业广泛联系,建立稳定的企业实习基地,聘请企业中的专家作为实习导师,对为期八个星期的企业项目开发进行实习指导,使学生在企业实践中掌握扎实的工程技术知识,提高专业工程能力。
第五层次为竞赛和科研,此环节由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和未来职业取向自由选择进行参与。对于希望进一步发展工程能力的学生,指导他们参加各种形式、各个层面的工程竞赛。对于希望发展科研能力的学生,指导他们参与教师的各类科研项目。
3.毕业设计
专业认证标准对毕业设计的要求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尽可能紧密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指导和考核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1)开设毕业设计前期师生交流活动。为保证学生对毕业设计有充分的认识,在毕业设计开展前的一个学期,开设毕业设计前期师生交流活动。本校教师以往届优秀毕业设计的选题、设计及实现效果为案例进行讲授。并邀请企业中有指导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以专题讲座等形式,讲授工程设计中的方法和技巧,强化师生的工程素养,提前营造毕业设计环节浓厚的工程应用氛围。
(2)加大毕业设计选题中工程型题目比例。通过改革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分标准及学院评估体系,制定激励措施。一方面根据企业需求,加大紧密结合本专业工程实际问题的创新型选题比例。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到毕业设计选题中,为学生接触行业的前沿科技、培养创新研究能力创造条件。
(3)建立“双师”型毕业设计指导队伍。毕业设计采取校内教师单独指导和校企“双师”型指导两种模式。可由学生自愿选择其中一种指导模式。校企“双师”型指导模式是学校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学生毕业设计校外指导教师,他们与校内教师共同完成指导工作,学生到与学校合作的实习基地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项目,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对于校内教师单独指导模式,将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评审和答辩,综合企业专家与校内教师的评分作为最终成绩。通过企业界的参与评价,促使毕业设计与工程应用需求的良性结合,促进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
四、结束语
专业认证是提高工程专业办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必由之路。只有以专业认证标准来规范我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才能真正培养出一批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促进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阳荣威.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战略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0,(21):5.
[2]韩晓燕,张彦通,王伟.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6.
[3]吴启迪.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J].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08,(6).
(责任编辑:刘翠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