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典诗词的创作是意境美、音韵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这些美感在其英译中不但不能丧失,而且还要尽量体现。本文从青楼诗词这一角度,精选一些大家熟悉的青楼古诗词的英译,分析音美、意美、形美3个角度是怎样在其英译中体现的。
关键词:古典诗词;英译;三美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一)青楼诗词及发展
从魏晋开始,中国青楼文化逐渐兴起,到了唐宋时期,开始鼎盛。青楼文化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唐宋时期,文人士子与青楼歌妓的结合,进一步拓展了青楼文化的崭新境界,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耀眼的亮点。人们脑海中的青楼,多半是诗化了的青楼。这类文学作品,几乎是与青楼同始终、共命运。文学在诗化青楼的同时,也借青楼诗化着自己。青楼诗词指的是描写舞女、歌女和妓女的诗词。
(二)诗歌美学
诗歌美学认为,诗歌美是指意象美、音韵美、绘画美。而在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方面,林语堂先生认为翻译家应当将翻译视为一种艺术,必须兼顾到美感这一方面。所谓“美感”,就是原文所体现的意境之美、音韵之美和形式之美。
二、案例分析
许渊冲教授认为译诗不仅能让自己而且也能够让别人赏心悦目,即“乐之”就是诗歌翻译时创造美和传播美的最神圣的目的了。正是这种对美的创造的追求,他提出了“三美”的追求——音美,意美,形美。
(一)意美
诗词翻译中“意美”的内涵,不仅局限于“意义美”,而且还包括了“意象美”。诗人在审美创作过程中,往往会用各种“意象”。翻译诗词同样也要对字词加以锤炼和推敲,若能在译文中选用精炼贴切的词,原文的意境便能生动地体现、传神地表达。
请看晏几道的《清平乐》: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The ferry’s green with willows,leaf on leaf/And twig ontwig reveal my parting grief
Write no more letter if she forgets the fresh shower/Brought by the cloud for thirsting flower!
本诗主要写的是一个青楼女子挽留情人,而情人却毅然离去,女子对情人的怨恨。其中一句“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在修辞手法上采用了暗喻的手法,其深意是青楼女子是靠不住的,你今后不必来信了,从此隔断情感联系吧。译者翻译该句也采用了暗喻的手法“Write no more let-ter if she forgets the fresh shower/Brought by the cloud forthirsting flower!”
The cloud,thirsting flower。the fresh shower然后又将些意象用暗喻塑造了一幅图像鲜明、意思含蓄的画面,可谓妙哉。译者一方面译出了以怨写爱,因多情而生绝望,绝望恰表明不忍割舍之情的矛盾情怀,也译出原诗的画面美。
(二)音美
诗歌是具有音乐性的语言,中国古典诗词非常注重音韵节律之美,鉴于这一点,在诗词的英译中也绝不可忽视对音韵的处理。
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请看《琵琶行》的英译: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The thick strings loudly thrummed like the pattering rain;
The fine strings softly tinkled in a murmuring strain
这两句描写的是琵琶女琵琶技艺的高超,诗中将声音比作“急雨”、“私语”,把抽象的音乐形象化。译文用thethick strings (大弦)对照the fine strings(小弦),“嘈嘈”“切切”由拟声词变成动词词组loudly thrummed (锣鼓等敲打的既大又嘈杂声音),softly tinkled(小泉流水般柔和清脆的声音),“急雨”“私语”译为pattering rain,murmuring strain。从音美效果看,rain和strain押尾韵,而且也采用原诗的对仗,使thick strings与fine strings,loudly thrummed与softly tinkled,the pattering rain与murmuring strain在形式上互相对照,加上轻重音相间,有一种难以莫名的音乐美感。
(三)形美
诗词的形美,即诗句、词句在对仗和格律上都长短一致、工整对称。因此译文也应该尽可能,至少要从整体上保留原文在结构和形式上的特点。中国古诗词还讲究平仄,富有节奏,没有平声、仄声之分,但有重读轻读音节之分,其节奏是通过重读音节和轻读音节表现出来的。因此在翻译叠字时,有时可以不受韵律局限,而由节奏控制。
我们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该词写词人离开汴京与情人(青楼女子)的惜别之情。
对于形美的长短句一致,在《雨霖铃》中没有体现,因为长短句一致不能很好的表达感情,尤其是青楼女子那种内心悲苦的情感,好不容易有人能理解她们,然而他又要离开,那种离别的场面和依依惜别之情,不能用长短一致,工整对称来表达。而且汉英双方的语言习惯不同,要想很好地表达感情,有时英语会用几个词才能表达汉语一个词的意思。所以关于形美的这一点《雨霖铃》中没有体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Cicadas chill/drearily shrill/We stand face to face at anevening hour
该句汉语是3个四字短语,而英语译成长短不一的短句。词的这一句点明了时间、地点、景物,事件是与自己心爱的人道别。词人从开始就道出“凄切”,为这首词定了调子。在英译中,“chill”和“shrill”两个词的发音为腭擦音,听起来颇似凄切的蝉鸣,这就给译诗增添了几分悲凉。原诗是4个词,而英译只用两个词,但是很巧妙地用语音和谐音表达了当时凄切的气氛。
念去去/千里烟波
You’ll go your way/Far,far away/On miles and miles wayof misty waves where sail the ships
该句也没有和原句结构和形式上一致,但是该句在讲究平仄和富有节奏方面处理得很好。如原文中“念去去”中的叠字“去去”译成“Far,far away”,m是唇齿音,可以拖得很长,所以far读起来尾音较长,把送别者那种恋恋不舍,伤感难言的心情体现得相当充分,使得整个气氛得以烘托。
三、结论
诗词的翻译是没有对错的,只有好与不好之分。一首古诗词,如果译得传神,译文兼顾意蕴、音律、形式的和谐统一,那么不仅能使英美读者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独特的韵味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又能通过优美流畅的译文向汉民族读者展现语言的魅力。因此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应该不拘泥于形式,巧妙补偿,灵活变通,最大程度地发挥译语的优势,力求使译文达到同原文“神似”的境界。
当然,在翻译不同种类的古典诗词时还要考虑诗词的对象、背景等,只有把诗人在当时写作诗词时的心境了解的越透彻,译出的作品越有吸引力。正如本文中讨论的青楼诗词的翻译,不仅要达到音美,意美,形美,还要最大限度的表达青楼女子内心的悲苦与凄凉的心境。
关键词:古典诗词;英译;三美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一)青楼诗词及发展
从魏晋开始,中国青楼文化逐渐兴起,到了唐宋时期,开始鼎盛。青楼文化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唐宋时期,文人士子与青楼歌妓的结合,进一步拓展了青楼文化的崭新境界,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耀眼的亮点。人们脑海中的青楼,多半是诗化了的青楼。这类文学作品,几乎是与青楼同始终、共命运。文学在诗化青楼的同时,也借青楼诗化着自己。青楼诗词指的是描写舞女、歌女和妓女的诗词。
(二)诗歌美学
诗歌美学认为,诗歌美是指意象美、音韵美、绘画美。而在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方面,林语堂先生认为翻译家应当将翻译视为一种艺术,必须兼顾到美感这一方面。所谓“美感”,就是原文所体现的意境之美、音韵之美和形式之美。
二、案例分析
许渊冲教授认为译诗不仅能让自己而且也能够让别人赏心悦目,即“乐之”就是诗歌翻译时创造美和传播美的最神圣的目的了。正是这种对美的创造的追求,他提出了“三美”的追求——音美,意美,形美。
(一)意美
诗词翻译中“意美”的内涵,不仅局限于“意义美”,而且还包括了“意象美”。诗人在审美创作过程中,往往会用各种“意象”。翻译诗词同样也要对字词加以锤炼和推敲,若能在译文中选用精炼贴切的词,原文的意境便能生动地体现、传神地表达。
请看晏几道的《清平乐》: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The ferry’s green with willows,leaf on leaf/And twig ontwig reveal my parting grief
Write no more letter if she forgets the fresh shower/Brought by the cloud for thirsting flower!
本诗主要写的是一个青楼女子挽留情人,而情人却毅然离去,女子对情人的怨恨。其中一句“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在修辞手法上采用了暗喻的手法,其深意是青楼女子是靠不住的,你今后不必来信了,从此隔断情感联系吧。译者翻译该句也采用了暗喻的手法“Write no more let-ter if she forgets the fresh shower/Brought by the cloud forthirsting flower!”
The cloud,thirsting flower。the fresh shower然后又将些意象用暗喻塑造了一幅图像鲜明、意思含蓄的画面,可谓妙哉。译者一方面译出了以怨写爱,因多情而生绝望,绝望恰表明不忍割舍之情的矛盾情怀,也译出原诗的画面美。
(二)音美
诗歌是具有音乐性的语言,中国古典诗词非常注重音韵节律之美,鉴于这一点,在诗词的英译中也绝不可忽视对音韵的处理。
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请看《琵琶行》的英译: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The thick strings loudly thrummed like the pattering rain;
The fine strings softly tinkled in a murmuring strain
这两句描写的是琵琶女琵琶技艺的高超,诗中将声音比作“急雨”、“私语”,把抽象的音乐形象化。译文用thethick strings (大弦)对照the fine strings(小弦),“嘈嘈”“切切”由拟声词变成动词词组loudly thrummed (锣鼓等敲打的既大又嘈杂声音),softly tinkled(小泉流水般柔和清脆的声音),“急雨”“私语”译为pattering rain,murmuring strain。从音美效果看,rain和strain押尾韵,而且也采用原诗的对仗,使thick strings与fine strings,loudly thrummed与softly tinkled,the pattering rain与murmuring strain在形式上互相对照,加上轻重音相间,有一种难以莫名的音乐美感。
(三)形美
诗词的形美,即诗句、词句在对仗和格律上都长短一致、工整对称。因此译文也应该尽可能,至少要从整体上保留原文在结构和形式上的特点。中国古诗词还讲究平仄,富有节奏,没有平声、仄声之分,但有重读轻读音节之分,其节奏是通过重读音节和轻读音节表现出来的。因此在翻译叠字时,有时可以不受韵律局限,而由节奏控制。
我们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该词写词人离开汴京与情人(青楼女子)的惜别之情。
对于形美的长短句一致,在《雨霖铃》中没有体现,因为长短句一致不能很好的表达感情,尤其是青楼女子那种内心悲苦的情感,好不容易有人能理解她们,然而他又要离开,那种离别的场面和依依惜别之情,不能用长短一致,工整对称来表达。而且汉英双方的语言习惯不同,要想很好地表达感情,有时英语会用几个词才能表达汉语一个词的意思。所以关于形美的这一点《雨霖铃》中没有体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Cicadas chill/drearily shrill/We stand face to face at anevening hour
该句汉语是3个四字短语,而英语译成长短不一的短句。词的这一句点明了时间、地点、景物,事件是与自己心爱的人道别。词人从开始就道出“凄切”,为这首词定了调子。在英译中,“chill”和“shrill”两个词的发音为腭擦音,听起来颇似凄切的蝉鸣,这就给译诗增添了几分悲凉。原诗是4个词,而英译只用两个词,但是很巧妙地用语音和谐音表达了当时凄切的气氛。
念去去/千里烟波
You’ll go your way/Far,far away/On miles and miles wayof misty waves where sail the ships
该句也没有和原句结构和形式上一致,但是该句在讲究平仄和富有节奏方面处理得很好。如原文中“念去去”中的叠字“去去”译成“Far,far away”,m是唇齿音,可以拖得很长,所以far读起来尾音较长,把送别者那种恋恋不舍,伤感难言的心情体现得相当充分,使得整个气氛得以烘托。
三、结论
诗词的翻译是没有对错的,只有好与不好之分。一首古诗词,如果译得传神,译文兼顾意蕴、音律、形式的和谐统一,那么不仅能使英美读者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独特的韵味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又能通过优美流畅的译文向汉民族读者展现语言的魅力。因此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应该不拘泥于形式,巧妙补偿,灵活变通,最大程度地发挥译语的优势,力求使译文达到同原文“神似”的境界。
当然,在翻译不同种类的古典诗词时还要考虑诗词的对象、背景等,只有把诗人在当时写作诗词时的心境了解的越透彻,译出的作品越有吸引力。正如本文中讨论的青楼诗词的翻译,不仅要达到音美,意美,形美,还要最大限度的表达青楼女子内心的悲苦与凄凉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