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语言学家根据古汉语流传下来的拟音,还原了中古音,他们发现,用中古音朗诵一些唐宋诗歌,竟然和现代的客家话有八成相似。
客家人发现山区的茶生长得格外好,于是利用“万物相生相克、以物制物”的哲学思想,制成了“擂茶”,用以抵御山林里的湿气和瘴气。
赣南采茶戏专挑下层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其中男欢女爱的戏情比重最大,表演起来诙谐、幽默,动作夸张、搞笑,加上用方言演出,深受赣南客家人喜爱。
为躲避战乱,客家先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中原故土,开始了艰难的南迁之路。随后,他们在赣南的崇山峻岭间安营扎寨,成了漂泊他乡的客家人。
他们背负着中原文明辗转南迁,使得古老的本族文明得以延续。而在赣南,这种文明又与百越、畲、瑶等土著文明发生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风尚、习俗。在传承和变异中,一种“似主似客”的双向情愫,便在赣南客家人的生活中弥漫开来……
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里的迁徙印记
初学古诗词写作的人,往往都会遇到一个难题——无法掌握平水韵中的入声。这时,會说赣南客家话的人就有了优势,把字音用方言一读,那些发音急切、短促的,多半就是入声了。
除了口音之外,赣南客家话中还保留了相当多的古汉语词汇。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居多,而赣南客家话也是如此,如“晓”(知道)、“禾”(稻子)、“衫”(衣服)……其中较为典型的是“走”,在古汉语中“走”的意思是“跑”,如“奔走相告”就意为“奔跑着相互转告”,到了现代,“走”的意思已变为“步行”,但在客家话中,至今仍然保留着“跑”的意思,如果说“步行”则需用“行”字。
历史上长期的迁徙,给赣南的客家话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在漫长的移民过程中,客家人没有安定的生活环境,家当都是随身携带,所以到了现代,在赣南许多地区,仍把桌凳、床柜等生活用具统称为“行仪”。而在迁徙途中,客家人常常随地搭灶,在简陋的灶台前或走廊过道里,解决一日三餐,虽然现在的客家人已经安居下来,但他们至今还将厨房称为“灶前”、“灶下”或“廊下”。此外,由于迁徙环境恶劣,常有人客死途中,所以,客家人忌讳说“死”、“伤”,比如,数字四音近“死”,他们便用表示喜庆的“红”来代替;在秋冬季节遇霜(谐音“伤”),就需说“下露”……
“四盘八碗”和讲究的腊味抵御湿气和瘴气的“擂茶”
赣南客家人平时饮食节俭,不事奢华,但待客却十分大方,若遇红白喜事都要宴请客人,俗称“摆宴席”。根据具体情况,可分为普通筵席、贵宾筵席、高档筵席。不过,不论哪种筵席都要吃“四盘八碗”,即分别用四个大盘和八个大碗盛菜,共十二道大菜,也叫做“十二碗”。
客家人从沃野千里的中原地区,来到崇山峻岭之间安家,难以抵御山间湿气和深山老林中的瘴气,不过,聪明的客家人发现山间的茶长得格外好,于是便利用“万物相生相克、以物制物”的哲学思想,制成“擂茶”,用以抵御湿气和瘴气。 制作“擂茶”,一定会用到一套名为“擂茶三宝”的工具:一宝是陶制擂钵,其口径50厘米,内壁有粗密沟纹;二宝是擂棍,長约85厘米,用上等山楂木或油茶树干加工制成;三宝是滤碎渣的“捞子”。制作擂茶时,首先将茶叶、适量芝麻、几片甘草等置入擂钵中,紧接着手握擂棍,顺着擂钵内壁的沟纹进行旋磨,间或在擂钵中间擂击,将茶叶等物研磨成碎泥,然后,用捞子滤出渣,钵内留下糊状食物,人们称之为“茶泥”或“擂茶脚子”,最后再冲入沸水,适当搅拌,佐以炒米、花生米等物,这时,一钵集香、甜、苦、辣于一体的擂茶就大功告成了。品尝擂茶时,茶桌上荡溢出一片诱人的清香,一口试饮,口舌生津,满齿留香,二口深饮,全身回暖,通体舒畅。
尽管采茶戏如此“接地气”,但它的起源却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唐玄宗时期,宫廷乐师雷光华与一位宫廷歌女相爱,犯了宫禁,于是两人相携逃出宫,来到了赣南,隐居在安远九龙山,以种茶为生,农闲时,雷光华便教茶农们唱歌、跳舞,赣南采茶戏的雏形便出现了。
尽管这个传说已不可考,但是赣南客家的种种民俗活动,与历史上的客家人南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宁都的“添丁炮”活动。
在赣南的宁都县石上村,有3000余人,大部分的人姓李,分为6个家族,村里建了1个总宗祠和6个分宗祠,一到过年,村里便会举行盛大的“添丁炮”活动。在农历正月十四这天,亲朋好友都会给去年“添丁”的人家送去鞭炮,到了下午,“添丁户”的主事人手擎大公鸡,亲朋好友挑着香烛,扛上挂着鞭炮的竹竿,一起来到汉帝庙,割断大公鸡的喉管进行祭祀,然后再环村游行。
无论是采茶戏还是“添丁炮”,其中都少不了唢呐助兴。事实上,客家人喜热闹,婚丧寿庆、迎神赛会,都要请唢呐班前来助兴,而这些唢呐班大多来自于都县,“七寸吹打拿在手,五音六律里边有。婚丧嫁娶没有我,冇声冇息蛮难过。”这段顺口溜在于都唢呐艺人的口中世代相传。
于都唢呐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一千多年以前,于都民间便“鼓手举于道路,往来人家,更阑不歇”,其中鼓手指的便是唢呐乐手。而现在人们说于都唢呐,大部分指的则是于都唢呐的一种特殊吹奏形式——“公婆吹”。
客家人发现山区的茶生长得格外好,于是利用“万物相生相克、以物制物”的哲学思想,制成了“擂茶”,用以抵御山林里的湿气和瘴气。
赣南采茶戏专挑下层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其中男欢女爱的戏情比重最大,表演起来诙谐、幽默,动作夸张、搞笑,加上用方言演出,深受赣南客家人喜爱。
为躲避战乱,客家先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中原故土,开始了艰难的南迁之路。随后,他们在赣南的崇山峻岭间安营扎寨,成了漂泊他乡的客家人。
他们背负着中原文明辗转南迁,使得古老的本族文明得以延续。而在赣南,这种文明又与百越、畲、瑶等土著文明发生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风尚、习俗。在传承和变异中,一种“似主似客”的双向情愫,便在赣南客家人的生活中弥漫开来……
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里的迁徙印记
初学古诗词写作的人,往往都会遇到一个难题——无法掌握平水韵中的入声。这时,會说赣南客家话的人就有了优势,把字音用方言一读,那些发音急切、短促的,多半就是入声了。

除了口音之外,赣南客家话中还保留了相当多的古汉语词汇。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居多,而赣南客家话也是如此,如“晓”(知道)、“禾”(稻子)、“衫”(衣服)……其中较为典型的是“走”,在古汉语中“走”的意思是“跑”,如“奔走相告”就意为“奔跑着相互转告”,到了现代,“走”的意思已变为“步行”,但在客家话中,至今仍然保留着“跑”的意思,如果说“步行”则需用“行”字。
历史上长期的迁徙,给赣南的客家话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在漫长的移民过程中,客家人没有安定的生活环境,家当都是随身携带,所以到了现代,在赣南许多地区,仍把桌凳、床柜等生活用具统称为“行仪”。而在迁徙途中,客家人常常随地搭灶,在简陋的灶台前或走廊过道里,解决一日三餐,虽然现在的客家人已经安居下来,但他们至今还将厨房称为“灶前”、“灶下”或“廊下”。此外,由于迁徙环境恶劣,常有人客死途中,所以,客家人忌讳说“死”、“伤”,比如,数字四音近“死”,他们便用表示喜庆的“红”来代替;在秋冬季节遇霜(谐音“伤”),就需说“下露”……
“四盘八碗”和讲究的腊味抵御湿气和瘴气的“擂茶”
赣南客家人平时饮食节俭,不事奢华,但待客却十分大方,若遇红白喜事都要宴请客人,俗称“摆宴席”。根据具体情况,可分为普通筵席、贵宾筵席、高档筵席。不过,不论哪种筵席都要吃“四盘八碗”,即分别用四个大盘和八个大碗盛菜,共十二道大菜,也叫做“十二碗”。

客家人从沃野千里的中原地区,来到崇山峻岭之间安家,难以抵御山间湿气和深山老林中的瘴气,不过,聪明的客家人发现山间的茶长得格外好,于是便利用“万物相生相克、以物制物”的哲学思想,制成“擂茶”,用以抵御湿气和瘴气。 制作“擂茶”,一定会用到一套名为“擂茶三宝”的工具:一宝是陶制擂钵,其口径50厘米,内壁有粗密沟纹;二宝是擂棍,長约85厘米,用上等山楂木或油茶树干加工制成;三宝是滤碎渣的“捞子”。制作擂茶时,首先将茶叶、适量芝麻、几片甘草等置入擂钵中,紧接着手握擂棍,顺着擂钵内壁的沟纹进行旋磨,间或在擂钵中间擂击,将茶叶等物研磨成碎泥,然后,用捞子滤出渣,钵内留下糊状食物,人们称之为“茶泥”或“擂茶脚子”,最后再冲入沸水,适当搅拌,佐以炒米、花生米等物,这时,一钵集香、甜、苦、辣于一体的擂茶就大功告成了。品尝擂茶时,茶桌上荡溢出一片诱人的清香,一口试饮,口舌生津,满齿留香,二口深饮,全身回暖,通体舒畅。

尽管采茶戏如此“接地气”,但它的起源却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唐玄宗时期,宫廷乐师雷光华与一位宫廷歌女相爱,犯了宫禁,于是两人相携逃出宫,来到了赣南,隐居在安远九龙山,以种茶为生,农闲时,雷光华便教茶农们唱歌、跳舞,赣南采茶戏的雏形便出现了。
尽管这个传说已不可考,但是赣南客家的种种民俗活动,与历史上的客家人南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宁都的“添丁炮”活动。
在赣南的宁都县石上村,有3000余人,大部分的人姓李,分为6个家族,村里建了1个总宗祠和6个分宗祠,一到过年,村里便会举行盛大的“添丁炮”活动。在农历正月十四这天,亲朋好友都会给去年“添丁”的人家送去鞭炮,到了下午,“添丁户”的主事人手擎大公鸡,亲朋好友挑着香烛,扛上挂着鞭炮的竹竿,一起来到汉帝庙,割断大公鸡的喉管进行祭祀,然后再环村游行。

无论是采茶戏还是“添丁炮”,其中都少不了唢呐助兴。事实上,客家人喜热闹,婚丧寿庆、迎神赛会,都要请唢呐班前来助兴,而这些唢呐班大多来自于都县,“七寸吹打拿在手,五音六律里边有。婚丧嫁娶没有我,冇声冇息蛮难过。”这段顺口溜在于都唢呐艺人的口中世代相传。
于都唢呐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一千多年以前,于都民间便“鼓手举于道路,往来人家,更阑不歇”,其中鼓手指的便是唢呐乐手。而现在人们说于都唢呐,大部分指的则是于都唢呐的一种特殊吹奏形式——“公婆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