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张井村老杆有“三不偷”:坟里的树不偷、庙旁的树不偷、孤树不偷。将老杆抬回村中,即使路程再远,中途也绝对不能让老杆落地。
南张井村的烟花与众不同,一是比较安全,即使用明火也点不着,只有用捻才能点燃;二是环保,燃放后只见火光不见烟尘。
隐藏在老虎背部的各种锅子火次第绽放,势不可挡,时而如火树银花,时而如火山喷发,时而如金菊开花,争奇斗艳……
北起燕山,南达豫北的太行山,绵延400余公里,山势险峻,风光壮阔。自远古时期以来,太行山中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他们营造出无数具有“太行特色”的村落,如同一颗颗古朴的珍珠,散落在山梁沟壑之间。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拆旧屋盖新居的潮流席卷之下,许多传统古村落已逐渐消失,仅有少数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村落得以完整保存,少数古朴的民俗风情和奇巧技艺也薪火未绝,在一代代村民间心口相传。
我此行的目的地,便是这样一个传统村落——位于井陉县境内的南张井村。“南张井叫闺女——看火”是这里广泛流传的歇后语,而“看火”说的是元宵节期间举办的“老虎火”。老虎火是南张井一系列烟火及其制作技艺的统称,包括文火、武火、表演火、老杆火、架子火五类,其中表演火包括老虎火及伞火,尤以老虎火最为壮观。正月十三(有时是十四或十五),是南张井的烟火狂欢节,我慕名前往,正是为了加入那一场“烟火盛宴”。
装哑“偷”艺传官火偷来“老杆”才能放全火
春节刚过,太行山万木萧条,时不时从远处传来清脆的“二踢脚”爆响,敲碎了空旷的太行古陉,表明人们还沉浸在春节的气氛中。我从郝家窑村离开307国道,沿着崎岖山路行进了十余里,终于找到了南张井村。村口的一座简易牌楼上,挂着“焰火之乡”的匾额,似乎在讲述这个山村的骄傲和荣耀。
“老杆”就是老树的主干,南张井村的村民,对“老杆”的要求很高,一是要直,二是要高,三是要粗细适中。不但如此,村民还遵守着“三不偷”的风俗:坟旁的树不偷、庙旁的树不偷、孤树不偷。偷老杆时,首先要由村中德高望众的老人焚香燃纸,祈求神灵的保佑,率众叩首,然后才能砍倒老树;接下来,要在树根处压一份黄纸告知树主——“这棵树被我们偷了,请勿怪”;最后,数十个年轻人轮番替换,将老杆抬回村中,即使路程再远,中途也绝对不能让老杆落地。
老师傅还给我讲了一件关于偷老杆的趣事。有一次,村民从大梁江村偷回老杆后,树主追到了村里,村民答应赔他粮食,可是他非要让村里去帮他维修损坏的地椿堾,协商不成,树主就要去县衙告状。说来也怪,他刚走到村头,肚子就疼得受不了,坐下歇了一会就不疼了,可是站起来没走几步肚子又疼了起来,又坐下来休息,马上又不疼了……如此反复了几次,他终于明白,这状怕是告不成了,只得悻悻离去。
与众不同的配方和用料明火也点不着的烟花
聊了许久,老师傅向我引荐了另一位师傅:“这是我们村做火的大把式尹来庭,是老虎火的非遗传承人,他的肚里东西最全,有什么事你可以问他。”
我靠近尹师傅,他正在摆弄一些黑漆漆的铁钟样的家伙,它们大小不一,其貌不扬,顶上都有一个圆孔,上面贴着红纸条,分别写着银绣球、满树花、雪片梨花、垂杨柳、海石榴花、牛吼金蟾等吉祥名字。
尹师傅说,南张井村的烟花与众不同,一是比较安全,即使用明火也点不着,只有用捻才能点燃;二是环保,燃放后只见火光不见烟尘。配置老虎火的主要原料有石灰、雄黄、桃胶、樟脑、火硝、铁粉、硫磺、柳灰等,其中铁粉的粗细决定了喷出的烟花大小和形状。但在过去,铁粉是将旧锅片放在铁臼里捣碎制成的,然后用筛子分出粗细几种料——这是最费力的工程,好几个壮小伙子轮流捣,一天也弄不出多少料来,如今已经采用车床,铁粉的粗细可以轻松掌握。
当天一大早,村子已经整个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村头五亩堰地边上,四只威风凛凛的老虎火早已被请到了火场,那根横卧地上的“老杆”被围得水泄不通,有人在往老杆上安装火架,有人在为已经安装好的火架连接引线,尹师傅则在场内来回巡视个不停,指导着村民,每完成一道工序他都要亲自检查一遍。外圈,围观的村民及前来参观的游人唧唧喳喳,如同看新媳妇一样议论个不停,单等竖老杆那一神圣时刻的到来。
随着老杆上的火架安装连线工作完成,几声宏亮的锣声响起,唤醒了沉寂的太行山,庄重神圣的“掫老杆”(掫zhōu,方言,“竖立”的意思)仪式开始了。四丈八尺长的老杆,被七八十个壮汉平抬起来,首先以树干中心为圆心,逆时针旋转一周,这是俗称的“野鸡踅窝”,然后他们抬着老杆绕火场转一圈,最后齐心协力,将老杆一头插入早已挖好的深坑里。紧接着,火场四周鞭炮齐鸣,礼花升空,战鼓擂动,旁边严阵以待的另一拨小伙子,手持叉杆或夹杆冲上前去,找准合适的地方支在老杆下,喊着整齐的号子,将老杆慢慢竖立起来。
待老杆固定好之后,村民们将地边安放的老虎火、伞火、战船、七节火等一字排开,摆放到老杆前,然后摆出一排供桌,各家主妇恭恭敬敬地将花馍供品摆上桌子,这些花馍从五谷杂粮到瓜果蔬菜,花样繁多,各尽其巧,争奇斗艳,令人赞叹不绝。
摆好供品后,众人一起跪倒在老杆前焚香燃纸,开始拜杆,表达对祖师爷的崇敬和感恩,也祈求神灵保佑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家家平安。拜完杆后,村民组织的军乐队奏响了雄壮嘹亮的军乐曲,开始庆杆——秧歌、拉花、旱船、扇鼓、社火等表演队伍陆续登场,你方舞罢我方上台,一直唱到夜幕初临,好不热闹。
老虎火还没放完,又一赤膊露背的壮汉冲进场,扛起代表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伞火,一边绕场奔跑,一边飞快地旋转伞火。耀眼的火花呈放射状向四周喷射,伴着爆炸的脆响,将舞伞人团团围住,火花如雨,飞花散玉。在这数九严冬,勇敢的庄稼汉子光着膀子,人虎共浴烟火中,有如哪吒闹海,又如蛟龙起舞,尽显太行儿女的冲天豪气。
老杆火是老虎火的压轴大戏,它以《三国演义》的精彩内容为素材,表现吴蜀将士英勇抗曹的故事。一道火光从场外划入,在火场四角来回穿梭,最后飞向老杆上的一个方斗,名曰“四门掫底”,寓意传令兵有紧急军情报于城内的诸葛亮;之后,火光从斗内分五路同时飞出,名曰“五马破曹”,寓意诸葛亮调兵遣将,四面出击,协力破曹;这时又有一团火光飞向老杆,依次点燃了杆上的葡萄火、十二连灯、老爷开门、八角青龙等火架,精彩的节目一个接一个,一幕比一幕精彩;然后,有人引燃了老杆顶部那只展翅欲飞的仙鹤,忽然无数飞花从仙鹤两翼射出,划着圆弧抛泻而下,在夜空的衬托下,洁白飘逸的仙鹤展翅欲飞,流金溢彩,艳丽飘逸;突然,仙鹤尾部窜出一道霞光,金色火花骤然照亮夜空——仙鹤下蛋啦,这时场外半空一道火光飞过,引燃半空中的“瀑布烟火”,在无比璀璨的华光中,老虎火烟火大会盛装谢幕……
南张井村的烟花与众不同,一是比较安全,即使用明火也点不着,只有用捻才能点燃;二是环保,燃放后只见火光不见烟尘。
隐藏在老虎背部的各种锅子火次第绽放,势不可挡,时而如火树银花,时而如火山喷发,时而如金菊开花,争奇斗艳……
北起燕山,南达豫北的太行山,绵延400余公里,山势险峻,风光壮阔。自远古时期以来,太行山中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他们营造出无数具有“太行特色”的村落,如同一颗颗古朴的珍珠,散落在山梁沟壑之间。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拆旧屋盖新居的潮流席卷之下,许多传统古村落已逐渐消失,仅有少数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村落得以完整保存,少数古朴的民俗风情和奇巧技艺也薪火未绝,在一代代村民间心口相传。
我此行的目的地,便是这样一个传统村落——位于井陉县境内的南张井村。“南张井叫闺女——看火”是这里广泛流传的歇后语,而“看火”说的是元宵节期间举办的“老虎火”。老虎火是南张井一系列烟火及其制作技艺的统称,包括文火、武火、表演火、老杆火、架子火五类,其中表演火包括老虎火及伞火,尤以老虎火最为壮观。正月十三(有时是十四或十五),是南张井的烟火狂欢节,我慕名前往,正是为了加入那一场“烟火盛宴”。
装哑“偷”艺传官火偷来“老杆”才能放全火
春节刚过,太行山万木萧条,时不时从远处传来清脆的“二踢脚”爆响,敲碎了空旷的太行古陉,表明人们还沉浸在春节的气氛中。我从郝家窑村离开307国道,沿着崎岖山路行进了十余里,终于找到了南张井村。村口的一座简易牌楼上,挂着“焰火之乡”的匾额,似乎在讲述这个山村的骄傲和荣耀。

“老杆”就是老树的主干,南张井村的村民,对“老杆”的要求很高,一是要直,二是要高,三是要粗细适中。不但如此,村民还遵守着“三不偷”的风俗:坟旁的树不偷、庙旁的树不偷、孤树不偷。偷老杆时,首先要由村中德高望众的老人焚香燃纸,祈求神灵的保佑,率众叩首,然后才能砍倒老树;接下来,要在树根处压一份黄纸告知树主——“这棵树被我们偷了,请勿怪”;最后,数十个年轻人轮番替换,将老杆抬回村中,即使路程再远,中途也绝对不能让老杆落地。
老师傅还给我讲了一件关于偷老杆的趣事。有一次,村民从大梁江村偷回老杆后,树主追到了村里,村民答应赔他粮食,可是他非要让村里去帮他维修损坏的地椿堾,协商不成,树主就要去县衙告状。说来也怪,他刚走到村头,肚子就疼得受不了,坐下歇了一会就不疼了,可是站起来没走几步肚子又疼了起来,又坐下来休息,马上又不疼了……如此反复了几次,他终于明白,这状怕是告不成了,只得悻悻离去。
与众不同的配方和用料明火也点不着的烟花

聊了许久,老师傅向我引荐了另一位师傅:“这是我们村做火的大把式尹来庭,是老虎火的非遗传承人,他的肚里东西最全,有什么事你可以问他。”
我靠近尹师傅,他正在摆弄一些黑漆漆的铁钟样的家伙,它们大小不一,其貌不扬,顶上都有一个圆孔,上面贴着红纸条,分别写着银绣球、满树花、雪片梨花、垂杨柳、海石榴花、牛吼金蟾等吉祥名字。
尹师傅说,南张井村的烟花与众不同,一是比较安全,即使用明火也点不着,只有用捻才能点燃;二是环保,燃放后只见火光不见烟尘。配置老虎火的主要原料有石灰、雄黄、桃胶、樟脑、火硝、铁粉、硫磺、柳灰等,其中铁粉的粗细决定了喷出的烟花大小和形状。但在过去,铁粉是将旧锅片放在铁臼里捣碎制成的,然后用筛子分出粗细几种料——这是最费力的工程,好几个壮小伙子轮流捣,一天也弄不出多少料来,如今已经采用车床,铁粉的粗细可以轻松掌握。

当天一大早,村子已经整个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村头五亩堰地边上,四只威风凛凛的老虎火早已被请到了火场,那根横卧地上的“老杆”被围得水泄不通,有人在往老杆上安装火架,有人在为已经安装好的火架连接引线,尹师傅则在场内来回巡视个不停,指导着村民,每完成一道工序他都要亲自检查一遍。外圈,围观的村民及前来参观的游人唧唧喳喳,如同看新媳妇一样议论个不停,单等竖老杆那一神圣时刻的到来。
随着老杆上的火架安装连线工作完成,几声宏亮的锣声响起,唤醒了沉寂的太行山,庄重神圣的“掫老杆”(掫zhōu,方言,“竖立”的意思)仪式开始了。四丈八尺长的老杆,被七八十个壮汉平抬起来,首先以树干中心为圆心,逆时针旋转一周,这是俗称的“野鸡踅窝”,然后他们抬着老杆绕火场转一圈,最后齐心协力,将老杆一头插入早已挖好的深坑里。紧接着,火场四周鞭炮齐鸣,礼花升空,战鼓擂动,旁边严阵以待的另一拨小伙子,手持叉杆或夹杆冲上前去,找准合适的地方支在老杆下,喊着整齐的号子,将老杆慢慢竖立起来。
待老杆固定好之后,村民们将地边安放的老虎火、伞火、战船、七节火等一字排开,摆放到老杆前,然后摆出一排供桌,各家主妇恭恭敬敬地将花馍供品摆上桌子,这些花馍从五谷杂粮到瓜果蔬菜,花样繁多,各尽其巧,争奇斗艳,令人赞叹不绝。
摆好供品后,众人一起跪倒在老杆前焚香燃纸,开始拜杆,表达对祖师爷的崇敬和感恩,也祈求神灵保佑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家家平安。拜完杆后,村民组织的军乐队奏响了雄壮嘹亮的军乐曲,开始庆杆——秧歌、拉花、旱船、扇鼓、社火等表演队伍陆续登场,你方舞罢我方上台,一直唱到夜幕初临,好不热闹。

老虎火还没放完,又一赤膊露背的壮汉冲进场,扛起代表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伞火,一边绕场奔跑,一边飞快地旋转伞火。耀眼的火花呈放射状向四周喷射,伴着爆炸的脆响,将舞伞人团团围住,火花如雨,飞花散玉。在这数九严冬,勇敢的庄稼汉子光着膀子,人虎共浴烟火中,有如哪吒闹海,又如蛟龙起舞,尽显太行儿女的冲天豪气。
老杆火是老虎火的压轴大戏,它以《三国演义》的精彩内容为素材,表现吴蜀将士英勇抗曹的故事。一道火光从场外划入,在火场四角来回穿梭,最后飞向老杆上的一个方斗,名曰“四门掫底”,寓意传令兵有紧急军情报于城内的诸葛亮;之后,火光从斗内分五路同时飞出,名曰“五马破曹”,寓意诸葛亮调兵遣将,四面出击,协力破曹;这时又有一团火光飞向老杆,依次点燃了杆上的葡萄火、十二连灯、老爷开门、八角青龙等火架,精彩的节目一个接一个,一幕比一幕精彩;然后,有人引燃了老杆顶部那只展翅欲飞的仙鹤,忽然无数飞花从仙鹤两翼射出,划着圆弧抛泻而下,在夜空的衬托下,洁白飘逸的仙鹤展翅欲飞,流金溢彩,艳丽飘逸;突然,仙鹤尾部窜出一道霞光,金色火花骤然照亮夜空——仙鹤下蛋啦,这时场外半空一道火光飞过,引燃半空中的“瀑布烟火”,在无比璀璨的华光中,老虎火烟火大会盛装谢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