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与生成的有效性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odcock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设即预测、设计,特点即钻透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亮点,如教学计划、教案等都是预设的产物。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都是预设。生成是指事物的发生、形成,有不确定性、丰富性、复杂性、多样性。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因此我们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是教学中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从某种意义说,生成的课堂是重视师生真诚交流和充满活力的课堂.而充满活力的课堂,正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预设”和“生成”不是截然分割的两部分,而是相辅相成的,不管是“预设”还是“生成”都是为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服务的。因此我们要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追求课前的预见性的精彩生成,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课后的发展性生成。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一、精彩生成的保障
  (一)教师应该为课堂生成制造空间
  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问题,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有时就要求我们在预设时多留一点儿空间,“简单”一点,要通过“删繁就简” 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空间。
  如教学《整数除以分数》时,教师用课件出示一组图片和文字:500克相当于一只公鸡重的1/4,500克相当于一只兔子重量的1/8,500克相当于8只鸡蛋的重量,500克相当于小明的体重的1/80。
  师:从图中你可以知道些什么?
  生1:我知道了一只鸡蛋的重量是500÷8=62.5克
  生2:我知道了小明体重是500÷1/80=40000克=40千克
  生3:我知道了公鸡的重量是兔子的重量的2倍。
  (此言一出,哗声四起。对生的回答,其余学生略有微词)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3:500克相当于一只公鸡的重量的1/4,又相当于一只兔子重量的1/8,而1/4是1/8的2倍,相应的,公鸡的重量也就是兔子的重量的2倍。
  生4:(急切地)那么,按你的说法,500克相当于小明体重的1/80,1/4是1/80的20倍,那么是不是公鸡的重量是小明体重的20倍呢?
  (巧用反驳的例子,幽默风趣的语言,立即引起了哄堂大笑。这时又有一位同学举起了手,)
  生5:我也想更正生3的说法,我们计算公鸡、兔子的体重是把1/4、1/8当作除数,500÷1/4、500÷1/8,既然第一式的除数1/4是第二式的除数的1/8的2倍,那么,第一式的商应是第二式的商的1/2,也就是说,公鸡的重量应该是兔子重量的一半。
  生6:这就是以前我们学过的一个规律,在被除数相等的情况下,除数越大,商反而越小。
  (这时,全班学生神情专注,可以看出他们的思维已经随着发言同学的观点而充分启动,那位生也止不住地点头)
  由此可见,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一种错误观点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反驳和争论,也正是在这样的辨驳和争论中,数学思维的辨证性、敏捷性、跳跃性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历练。这既是数学课堂现场生成的生动体现,更是教师精心预设的必然结果。这里,老师留给学生的生成空间是广阔的,而正是如此,学生才会有充分的时间,在主动积极的的思维活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思想上的启迪,教师不用拿着设计好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可以跟着孩子的思路与学生真诚地对话,有时甚至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争论,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地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共享知识有甜蜜,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二、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生成信息。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书本的“奴隶”,也不是教师的“应声虫”。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随时都会生成一些信息,我们教师应该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敢于因势利导,打破计划,经常对预定的目标、内容进行反思的调整,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显出生命的活力,充满情趣,充满挑战与创新,呈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精彩画面。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在学生知道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1/2以后,老师让小朋友用课前准备好的纸折出1/2,并涂上颜色表示。当学生折得差不多时,老师让大家把自己的成果贴在黑板上,要求是和别人一样的就不用贴了。学生们纷纷上讲台前把自己的成果贴在了黑板上,这时老师发现有一个学生把纸平均折成了四份,用颜色涂了其中的一份,于是老师让这个学生把他的作品放到黑板的最上方。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有意把这个学生的作品放在了最后进行。
  师:请大家看看这位同学的折法,谁来说说?
  生:这个涂色的部分不是1/2,是这个图形的1/4。因为他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了四份,一份就是1/4;(其他同学纷纷点头称是)
  师:那这样的2份呢?三份呢?四份呢?你们觉得他的折法怎么样?
  生:乱折;
  生:他没听清老師的要求;
  师:那这些分数我们是怎么认识的呢?
  生:是那位同学折出来的,才让我们认识了这些分数,
  生:我觉得我们要感谢他。
  这个例子中,那个小朋友折出的图形不符合老师的要求,但是老师并不是简单地对他进行对与错的评判,而是巧妙地借用了这一生成性的资源,利用他的错误实现了教学进程,同时也保护了这位同学的自尊心。
  (二)动态生成的舞台
  1、学会倾听,促发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肯定会遇到很多没有想到的可能,这时教师要尊重学生,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问题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问题。体验学生的情趣,并通过课中捕捉学生的信息,处理信息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使自己轻松地解决课中出现的各种可能。
  例如:在认识整时(北师大版)教师提问:从钟面上,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发现了时针、分针、12个数字等。有一个学生说:我还知道这个钟面上正好是3点?我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能告诉大家吗?回答:因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3,所以是3点。同学们都在赞许中表示赞同。然后兴高采烈的例举生活中自己见到的类似的时刻数。
  教师认真的倾听,对学生的提问、回答做出合适的应答(包括评价、追问、启发、判断、假设等)通过多向交互问答、交流,不仅能推进教学进程,而且还能构建生成新的知识体系。
  2、学会开发、生成资源
  课堂是一个师生交流多变的“智力场”,因为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方式,而这些理解和表达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完整、不正确和不可预测性。教师一方面在让学生纠正错误的过程中亲历知识的生成。另一方面要及时捕捉信息,因势利导,巧妙地生成一个个“问题场”诱导学生开展讨论、争辩,激起他们思维碰撞的火花。
  例如:学生在学习“探索因数变化的规律”(北师大版课标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时,教师出示一个乘法算式:18×24=432,引导学生观察“9×48=、108×4=”的因数与上式比较有什么变化?学生观察、汇报后:师:像这样,一个因数扩大2倍,另一个因数缩小2倍,积不变。下面每个同学都写一个像这样变化规律的乘法算式,观察乘积变化了吗?教师组织学生自主探究。组织学生汇报:生:36×12=432、76×6=432等并表述变化规律。有一个学生回答:90×8=720话一出口下面的学生嚷道:“不行,不行。”教师把这个算式写到黑板上,问:“因数是怎样变化的?”生:18扩大5倍是90,24缩小3倍是8。教师反问:因数变化规律一样吗?积会变吗?学生七嘴八舌展开讨论,得出:如果因数变化规律不一样,积会变。这种资源的开发,很巧妙地引导学生明白了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反证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3、学会等待、弹性控制
  生成需要空间,空间是生成的前提条件。生成需要时间,时间是生成的必要条件,弹性控制就是为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留有时间和空间,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在等待中,激发引导学生具有探究性问题的生成。
  例如:在“圆的面积”教学时,课前预设是把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由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可在教学中,有位学生却提出:能不能利用三角形面积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呢?我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让同学们讨论、动手试一试,大家通过推导不仅认同了这一方法,而且还提出可以转化为梯形、平行四边形。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真正成为了探索者、发现者。实践证明,课堂中只有学会等待,捕捉思维火花,弹性的控制学生思维空间和时间,才能使学生生成的创新思想得到发展。
  三、课后——生成的延续
  一堂好的数学课,不在于它有条不紊,不在于它流畅、顺达、精彩生成,而在于它是否真正地让知识融入孩子思维,指导实践。我们的练习设计就在于学生在互动和活动过程中能否充分地运用自己的能力器官,把理论知识生成能力。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北师大版课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后,给学生布置了“教室门前方砖的块数”的实践练习。学生们充分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发挥出来,先数出横行的块数再数出竖行的块数,乘起来就是总块数。但他们很快发现中间还有一个长方形花池没有铺砖但也算在其中。他们又根据实际情况重新测算,有的算出花池的砖块,用总块数 - 花池的砖块 = 总块数。有的先算右边块数再算出花池上边块数,用右边块数 + 花池上边块数 = 总块数。学生们情绪高涨,体会到应用我们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数学知识真有用啊!可见,课堂中不仅要为学生生成新知识。课后还要为学生提供知识再生成与深化的空间。才能不断完善知识的更新应用与发展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引领者,要针对儿童特点以及学科知识特点预设教学问题,通过对学生生活经验的了解,对教学内容的教法的研究,对课堂教学可能产生的走向分析,对学生认知上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进度和目标达成的变数的预见并预设相关的应变策略.
其他文献
“作文难,提起作文心就烦”,成了大多数小学生的口头禅。如何摆脱小学生不愿写作文、不知道写什么、动笔没的写的困境,一直是我们执教作文时所要解决的重中之重。最为关键的,是要给学生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写作灵感,才能学生的提高写作能力、提升写作水平与质量,引领学生快速进入写作意境。在这里简要谈一下笔者执教写作的几点做法,以便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  一、观察自然、走进生活,培养写作兴趣  叶圣
一、电容差压变送器英刊“Processing”一九七九年第六期报道.最近Fisher & Porter有限公司介绍一种DPF100系列电容差压变送器.这种变送器由固定电极、可动电极(弹簧膜片)、
新的课程改革已在全国教育战线轰轰烈烈地兴起,新课程理念已渗透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应该说教育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有的学科,效果仍不容乐观。比如,语文课程改革方案多数还停留在理念层次上,还没有一个可操作的方案,新的实践体系和结构尚未成形。这些都需要我们积极地探索,尽快地解决。因此,新课程改革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挑战,所以教师要接受挑战,力求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  一、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喜
整个生物界(包括人类)得以延息生存和发展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非常重视的问题。所以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尤为重要,而对中学生加强环境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经常性工作,但只要坚持“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在生物教学中切实渗透环境教育,那么就能够引发中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心,从而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一、教学对学生进行环保渗透的途径和方法  1、利用课堂教学,
歌唱是“用人声唱出带有语言的音乐”。这个粗浅的定义指出歌唱的第一个要素是人的声音。刚出世不久的小孩,不会说话,就会发出声音,发声的最大目的就是表达一个人的意思。以这个目的来说,声音只要相当响亮、清楚、流利,也就好了,声音的好坏对语言并没有什么大的关系。但以歌唱而论,声音的好坏却是最基本的问题。我们都知道:音量之大小、音域之广狭、音质之刚柔,对于富有艺术性的歌唱是何等的重要。所以适当的发声是歌唱的第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课堂上教师除了传授必要的理论和技巧外,还应采用交际法的教学模式。注重英语教学的实用性、趣味性和文化性,并借助多媒
本文从多卜勒测速原理出发,讨论从测速信号中确定运动物体的线度的方法,并用实验验证了这种方法,从而为设计制造激光测定长度、粒径的仪器提供了根据。 Based on the princi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投资率不断上升。在总需求的构成中,投资需求已经取代消费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并且这一现象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过高的投资率让我
要把操作盘的操作信号直接传输给从架空线得到电压工作的起重机,必须使传输线的布线与起重机动作相适应,因此使布线复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里介绍一个采用多路传输系统进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说过:“学习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那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然是教给学生技能的,阅读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指导学生多读,多读也是我国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