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汽车行人保护国际研讨会成功召开

来源 :汽车与安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nbon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12月20日-21日,“2017汽车行人保护国际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天津市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隆重召开。论坛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办。以“安全 技术 未来”为主题,来自行业组织、汽车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及新闻媒体等共计250余位嘉宾出席研討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和生出席会议并致辞。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和生分享了关于汽车行人保护的发展的几点认识:第一,中国汽车行人保护研究刻不容缓;第二,汽车行人保护评价体系逐步建立;第三,中国汽车企业积极行动,努力提升汽车行人保护技术水平;第四,汽车四化的发展趋势,为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来自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国家轿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管理委员会、日本汽车研究所等行业机构专家,以及汽车整车、零部件企业专家在会上发表主旨演讲,就汽车行人保护的未来发展进行深度研讨。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政策规划研究室主任戴帅表示,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开放的复杂系统,具有交通主体密集、交通环境复杂多变、交通流冲突点多等特点,这些因素加剧了行人交通安全的复杂性。同时,她指出,要通过提供路权、增加防护、严格执法、智能辅助等多种方法来改善行人交通安全。
  国家轿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王铁指出,人车混合出行的道路交通模式导致行人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对汽车行业而言,汽车行人保护标准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存在一定滞后性,因此,行业亟需通过建立涵盖标准、新车评价规程等在内的评价体系,提升汽车行人保护水平。
  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汽车碰撞分委会秘书长孙振东也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汽车行人保护标准法规发展现状,2018年,A-PLI新型冲击器在中国适用性、汽车对二轮车驾驶者的碰撞保护研究工作即将启动,汽车行人保护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也将逐步展开。
  来自欧洲、美国、日本等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分享了国外的标准法规进展、最新的技术研究成果以及在行人保护方面的经验。德国奥迪汽车公司专家Franz Roth详细介绍了欧洲标准法规,并分析了弱势道路使用者的保护策略,还深入介绍了主被动安全技术对行人保护的效果。针对车辆如何同时满足低速碰撞和行人保护法规,福特研究创新中心安全部资深经理James c Cheng分享了福特汽车公司针对不同车型的解决方案。此外,日本汽车研究所安全研究部经理Atsuhiro Konosu向与会嘉宾介绍了ISO项目A-PLI研究背景和研究进度,他提出,现行国际标准法规普遍采用的FLEX-PLI腿型冲击器存在一定的缺陷,A-PLI是更适合行人腿部保护评价的冲击器。
  国内方面,与会的整车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分享了各自企业的开发经验和未来技术发展路线。目前国内企业也逐步建立行人保护安全开发体系,运用造型优化、结构优化、溃缩式吸能设计、合理空间布置等方法提升行人保护性能。
  零部件等企业也就主动弹起式发动机罩系统、自主紧急制动系统、碳纤维复合材料、柔性腿开发标定等新技术和新材料进行了介绍和分享。
  通过此次研讨会,国内外行业专家、企业精英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和交流。随着技术标准体系和新车评价规程的不断加严,各整车企业对汽车安全技术投入也逐渐加大,中国汽车的行人保护能力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
其他文献
随着科学研究的建制化发展,科学文化和政治文化建设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科学与政治之间既是互斥的,又是共生的。在当代,一方面,科学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
<正>近年来,智能交通技术在公安交管领域的应用日益加深、范围愈加广泛,提升了交通管理效能和事故防控水平,同时也为实现道路交通安全、有序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智能交通建设
近年来,随着公路货物运输量连续增长、旅游出行持续升温、车辆和驾驶人保持快速增加态势,各类风险隐患交织聚集。作为交通枢纽地区,河南省道路交通事故也同比呈上升趋势。据
该工程中的大跨度悬挑结构,在人行激励荷载下,端部最大竖向振动加速度不符合预定的目标。采用质量调谐阻尼器(TMD)进行振动控制,计算结果表明,结构在步行荷载激励下的竖向加
今年3月份,深圳市交警局正式启动“深圳智慧交通一期”工程,联合多家前沿顶尖企业,打造深圳“智慧交通”城市大脑。此次工程目标是新建1002套高清视频监控、301套车牌识别卡口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