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设立的,经过20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在出版物、出版经营和理论研究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建树,为各出版机构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为中国出版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不容忽视的是,随着近年来出版行业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出版业对于科班出身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吸纳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对此,学界和业界多有探讨,也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改进课程设置,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紧密结合数字出版发展潮流,加强多媒体技术、网络出版技术等的应用教育,使学生能够掌握现代化的编辑手段和多媒体网络技术;顺应中国文化、中国出版“走出去”不断推进的趋势,培养适应国内外市场的版权经纪人才等。在此,笔者拟在此基础上,尝试对我国当前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中实践指导和出版精神培养的问题予以探讨。
一出版机构与编辑出版专业院校之间尚未形成资源共享平台
众所周知,编辑出版工作实践性极强,从采集信息到策划选题,从物色作者到组织稿件,从审读加工到整体设计,从排版校对到宣传营销,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操作,而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在学校里,主要是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很难有机会得到上述的锻炼。因此,虽然现在许多学生脑子灵活,见多识广,探讨一些学术问题时,经常可以引经据典、滔滔不绝,但一旦落实到具体操作问题,却往往苦于没感觉、缺灵感,提炼不出选题。这些症结可以说都集中反映在写专业论文时缺乏个人主见,文章主旨随大流无新意,通篇论述虽然高头讲章、头头是道,却几乎找不到一点从实践中收获的独立思考和感悟。如今,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之不足由此可见一斑。
多年来,我们也经常强调课堂教学与出版实践相结合,但落实不易,成效也不明显。究其因,主要是因为出版产业与高校编辑出版专业教学资源尚未形成良性共享,未能给在校学生创造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平台。
近年来,我们注意到,许多已经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多年的老编,纷纷重返高校进修,希望提升自身的专业学术素养,以此来提高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与此相对应的是,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比较丰富,迫切需要多些机会参与具体的出版实践工作。由此可见,高校和出版机构之间互有需求,非常需要互搭平台,共享彼此的资源。遗憾的是,这样一个现实,多年来机构和院校之间一直未能达成良好的共识,产学研互动不多也不够深层次。这种影响最为直接地体现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在实习阶段,常常由于没有办法进入出版社或期刊社实习,只能像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一样到报社或广告公司锻炼。虽然,这也无可厚非,但是,按我国当前的专业和行业划分,新闻和出版之间——其实有着较大的区别,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到报社实习,就会对一线出版工作始终缺乏切身的体验,更不用说提高专业素养,培养对出版工作的激情和敏感了,以至到了做论文的时候往往无从着手,只能做文抄公,纸上谈兵。因此,编辑出版专业院校应该加强与出版机构的沟通往来,加大定期邀请资深出版人到校开讲座、座谈频率的同时,尝试在出版机构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一线出版人和具体出版项目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更多地以“准出版人”的身份去见识前辈如何身体力行地开展工作,领悟这个行业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
在实践教学层面,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案例来开展调研和写报告。具体的案例可以是出版机构的整体运营模式,可以是某一具体图书产品的策划始末,可以是某一编辑的工作经验和总结。可以说,出版工作各个环节都适合作为学生实践研究对象,而把实践工作对象具象化后,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而且学以致用之后能够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完善他们的知识能力结构。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可以让一线出版人感知到经过专业训练的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理论素养,对该专业的学科结构、课程设置以及行业最新的学术成果有所了解并有所收获。这或许也会有利于改变一部分专业或非出版专业出身的资深编辑对“编辑无学”和轻视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偏见,提高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吸引力。
当然,要想实现上述这些设想,一方面,作为沟通院校和出版机构的联络人,编辑出版专业教师也需要重视加强自身的学养和能力,适时地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充分利用各种研讨会、书展、选题论证会,关注业界发展动态,与业界加强往来,积聚业界的人脉资源,适当地在教学中补充操作案例,并利用校内外一切可能的编辑出版实践场所进行实战演练。另一方面,院校也要有针对性地改进编辑出版专业教学考评、学生培养的标准和措施,如鼓励引导学生开展学术社团活动,自主开展调查研究、案例评析;鼓励学生参与出版创业竞赛及各类创新活动评比,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而且,为配合编辑出版创新实践的加强,学校及相关职能部门应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指导,为创新型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制订相应的政策保证制度及激励机制,以引导和保持学生创新实践的热情,确保创新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在强调实践指导的同时。重视出版精神的培养
当下,随着各种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的确定和落实,我国的出版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后改制”时代:出版机构体制上转型为企业后,对人才的吸引力也相对减少,但是,对人才尤其是对高度职业化的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相对增加了。可以说,整个行业正处于一个商业化氛围逐渐浓厚、人心比较浮躁的大转型时期,在此情形下,对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而言,机遇很多,挑战也更大,同时也对高校的教学指导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
因此,在这种时代发展背景下,作为为出版行业输送第一手专业人才的编辑出版专业院校,除了要重视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也需要重视加强培养塑造学生的出版精神。高尚的出版精神是出版之本,是出版之魂,是出版之精要,是出版之所以能够受到高尚的人们尊重的理由,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出版业得以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出版精神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思想道德辅导,它包括文化理想、文化精神、社会责任、商业精神、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等。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聂震宁先生强调,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在为专业学习者们出版精神的养成方面,需要在理论上条分缕析地讲深讲透,特别需要更多的从实例上让学生得到强烈的感知。他认为,精神的培育需要感染、感动、感知,需要可感性,而实例最富有可感性,要多讲些实例。因此,在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学中,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多介绍一些国内外著名出版家感人的事例,如张元济、邹韬奋、董秀玉等前辈的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著名人物的故事也是最具有精神感召力和说服力的。此外,还可以适当介绍学生们阅读一些相关的著作,如记述美国出版界的编辑元老马斯韦尔珀金斯出版生涯的传记《天才的编辑》、美国兰登书屋创始人塞尔夫的回忆录《我与兰登书屋》、俄罗斯19世纪著名出版家绥青的回忆录《为书籍的一生》,我国著名出版大家陈原的《总编辑断想》、沈昌文的《书商的旧梦》以及出版人俞晓群读书编书的笔记《人书情未了》等等。
从这些书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学习借鉴编辑出版大家的宝贵经验,还可以领略到他们的精湛的职业素养,感受到他们高尚的职业精神操守,进而获得发自内心的与他们的心灵共鸣,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具备对于今后所要从事出版工作的自豪感和下苦工夫的精神,激发他们对编辑出版行业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主动学习乐于参与实践的动力。此外,在某种意义上,出版精神也可以视作一种文化情结,因此,在培养学生出版精神方面,除了重视日常的专业理论知识、基本原理的讲授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文字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广读书、勤思考、多动笔,指导学生学会结合课堂所学,自主研究课题。
上述关于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的实践指导和出版精神培养问题的探讨,是笔者多年从事一线教研工作的一些思考,在此抛砖引玉,希望能对学界和业界同仁有所启示。
对此,学界和业界多有探讨,也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改进课程设置,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紧密结合数字出版发展潮流,加强多媒体技术、网络出版技术等的应用教育,使学生能够掌握现代化的编辑手段和多媒体网络技术;顺应中国文化、中国出版“走出去”不断推进的趋势,培养适应国内外市场的版权经纪人才等。在此,笔者拟在此基础上,尝试对我国当前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中实践指导和出版精神培养的问题予以探讨。
一出版机构与编辑出版专业院校之间尚未形成资源共享平台
众所周知,编辑出版工作实践性极强,从采集信息到策划选题,从物色作者到组织稿件,从审读加工到整体设计,从排版校对到宣传营销,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操作,而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在学校里,主要是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很难有机会得到上述的锻炼。因此,虽然现在许多学生脑子灵活,见多识广,探讨一些学术问题时,经常可以引经据典、滔滔不绝,但一旦落实到具体操作问题,却往往苦于没感觉、缺灵感,提炼不出选题。这些症结可以说都集中反映在写专业论文时缺乏个人主见,文章主旨随大流无新意,通篇论述虽然高头讲章、头头是道,却几乎找不到一点从实践中收获的独立思考和感悟。如今,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之不足由此可见一斑。
多年来,我们也经常强调课堂教学与出版实践相结合,但落实不易,成效也不明显。究其因,主要是因为出版产业与高校编辑出版专业教学资源尚未形成良性共享,未能给在校学生创造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平台。
近年来,我们注意到,许多已经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多年的老编,纷纷重返高校进修,希望提升自身的专业学术素养,以此来提高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与此相对应的是,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比较丰富,迫切需要多些机会参与具体的出版实践工作。由此可见,高校和出版机构之间互有需求,非常需要互搭平台,共享彼此的资源。遗憾的是,这样一个现实,多年来机构和院校之间一直未能达成良好的共识,产学研互动不多也不够深层次。这种影响最为直接地体现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在实习阶段,常常由于没有办法进入出版社或期刊社实习,只能像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一样到报社或广告公司锻炼。虽然,这也无可厚非,但是,按我国当前的专业和行业划分,新闻和出版之间——其实有着较大的区别,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到报社实习,就会对一线出版工作始终缺乏切身的体验,更不用说提高专业素养,培养对出版工作的激情和敏感了,以至到了做论文的时候往往无从着手,只能做文抄公,纸上谈兵。因此,编辑出版专业院校应该加强与出版机构的沟通往来,加大定期邀请资深出版人到校开讲座、座谈频率的同时,尝试在出版机构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一线出版人和具体出版项目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更多地以“准出版人”的身份去见识前辈如何身体力行地开展工作,领悟这个行业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
在实践教学层面,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案例来开展调研和写报告。具体的案例可以是出版机构的整体运营模式,可以是某一具体图书产品的策划始末,可以是某一编辑的工作经验和总结。可以说,出版工作各个环节都适合作为学生实践研究对象,而把实践工作对象具象化后,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而且学以致用之后能够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完善他们的知识能力结构。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可以让一线出版人感知到经过专业训练的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理论素养,对该专业的学科结构、课程设置以及行业最新的学术成果有所了解并有所收获。这或许也会有利于改变一部分专业或非出版专业出身的资深编辑对“编辑无学”和轻视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偏见,提高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吸引力。
当然,要想实现上述这些设想,一方面,作为沟通院校和出版机构的联络人,编辑出版专业教师也需要重视加强自身的学养和能力,适时地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充分利用各种研讨会、书展、选题论证会,关注业界发展动态,与业界加强往来,积聚业界的人脉资源,适当地在教学中补充操作案例,并利用校内外一切可能的编辑出版实践场所进行实战演练。另一方面,院校也要有针对性地改进编辑出版专业教学考评、学生培养的标准和措施,如鼓励引导学生开展学术社团活动,自主开展调查研究、案例评析;鼓励学生参与出版创业竞赛及各类创新活动评比,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而且,为配合编辑出版创新实践的加强,学校及相关职能部门应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指导,为创新型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制订相应的政策保证制度及激励机制,以引导和保持学生创新实践的热情,确保创新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在强调实践指导的同时。重视出版精神的培养
当下,随着各种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的确定和落实,我国的出版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后改制”时代:出版机构体制上转型为企业后,对人才的吸引力也相对减少,但是,对人才尤其是对高度职业化的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相对增加了。可以说,整个行业正处于一个商业化氛围逐渐浓厚、人心比较浮躁的大转型时期,在此情形下,对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而言,机遇很多,挑战也更大,同时也对高校的教学指导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
因此,在这种时代发展背景下,作为为出版行业输送第一手专业人才的编辑出版专业院校,除了要重视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也需要重视加强培养塑造学生的出版精神。高尚的出版精神是出版之本,是出版之魂,是出版之精要,是出版之所以能够受到高尚的人们尊重的理由,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出版业得以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出版精神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思想道德辅导,它包括文化理想、文化精神、社会责任、商业精神、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等。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聂震宁先生强调,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在为专业学习者们出版精神的养成方面,需要在理论上条分缕析地讲深讲透,特别需要更多的从实例上让学生得到强烈的感知。他认为,精神的培育需要感染、感动、感知,需要可感性,而实例最富有可感性,要多讲些实例。因此,在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学中,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多介绍一些国内外著名出版家感人的事例,如张元济、邹韬奋、董秀玉等前辈的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著名人物的故事也是最具有精神感召力和说服力的。此外,还可以适当介绍学生们阅读一些相关的著作,如记述美国出版界的编辑元老马斯韦尔珀金斯出版生涯的传记《天才的编辑》、美国兰登书屋创始人塞尔夫的回忆录《我与兰登书屋》、俄罗斯19世纪著名出版家绥青的回忆录《为书籍的一生》,我国著名出版大家陈原的《总编辑断想》、沈昌文的《书商的旧梦》以及出版人俞晓群读书编书的笔记《人书情未了》等等。
从这些书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学习借鉴编辑出版大家的宝贵经验,还可以领略到他们的精湛的职业素养,感受到他们高尚的职业精神操守,进而获得发自内心的与他们的心灵共鸣,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具备对于今后所要从事出版工作的自豪感和下苦工夫的精神,激发他们对编辑出版行业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主动学习乐于参与实践的动力。此外,在某种意义上,出版精神也可以视作一种文化情结,因此,在培养学生出版精神方面,除了重视日常的专业理论知识、基本原理的讲授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文字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广读书、勤思考、多动笔,指导学生学会结合课堂所学,自主研究课题。
上述关于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的实践指导和出版精神培养问题的探讨,是笔者多年从事一线教研工作的一些思考,在此抛砖引玉,希望能对学界和业界同仁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