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奋不顾身爱过一个人

来源 :现代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dhdhfdhsd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临沧的冬天已经进入了最冷的阶段,但湛蓝的天空中还是挂着遥不可及的太阳,它依旧用自己博大的胸襟,包容着这座四季如春的小城以及在这座小城里生活的我们。
  十三以一种慵懒的姿态斜靠在门边,午后的阳光正好打在她短而乱的刘海儿上,有一种不真实的美感。我看了她一眼说:“你挡到我的太阳了。”
  她挪了挪位置,很久以后才小声地说:“西藏现在应该很冷很冷了吧?”我合上手中的书,站起身,看着她的眼睛说:“那和你有什么关系?过好你自己的生活就好了。”
  她迎上我的目光,怯生生地说:“可是,我总是在担心他过得不好。”我愤怒地把手中的书一扔,指着她的鼻子说:“活该你过得这么难受。”十三抬起头看着我,苍白的脸上挂满泪水,哽咽着说:“你知道的,我有多想他。”
  我看着眼前咬着嘴唇努力压制哭声的十三,一时之间竟然开始为自己刚才的失态而觉得歉疚万分,最后我还是妥协地说:“如果真的想念,就去见一见他吧!”
  她平静地点点头,把地上的书捡起来放到我的手里,转身进了屋里。她单薄的身影,就像门外那棵刚刚生长起来的小树苗,经不起任何摧残。
  十三口中的“他”,是给了她无数次希望又让她不断失望、她却还一心一意爱着的许先生。

2


  十三和许先生是在参加“大理义工旅行”活动的时候认识的。我没有亲眼见证他们相识的那一瞬间,也不知道十三怎么就会那样义无反顾地喜欢上一个突然闯进自己世界里的陌生人。
  我只是听十三说:“我一个人蹲在墙边哭的时候,是他给我递了一张有茶香味的纸巾。”他们在大理共事20天,结束义工旅行,许先生回到他的四川,十三回到她的临沧,两个人就通过手机或者手写书信一直保持着联系。
  那段时间的十三,开心得就像一个6岁的小女孩终于得到了自己心仪已久的毛绒玩具。我问她:“你们是在一起了吗?”她落寞地摇了摇头,但立马又无限憧憬地说:“以后会在一起的。”
  可是,感情里哪来那么多以后。十三忘了,如果他真的喜欢她,就不会让她一直心怀希望又爱而不得。这样一段不对等的关系,总是有人要不停地付出和等待,也要不停地失望和流泪。
  许先生来学校看过十三两次。他是那种标准的阳光暖男,能够懂得十三所有的小心思,看起来他是真的对十三好。
  吃饭的时候他会记得十三最喜欢的菜,过马路的时候他会走在十三的外侧,喝酒的时候他会贴心地为十三挡下所有的酒,他会在每个月的那几天提醒十三注意饮食,他会纵容十三所有的小脾气。他们都喜欢旅行,许先生每到一处都会记得给十三寄明信片,有时也会带上十三去她想去的地方。
  他们看起来那么像情侣,可他们真的只是朋友。
  我让十三和许先生讲清楚他们的关系。那天十三鼓足了勇气在电话里对许先生说:“我喜欢你,我们在一起吧。”可是许先生说:“我们现在这样挺好的,谁也不会阻碍谁。”十三带着哭腔说:“可是,我喜欢你啊。”
  许先生沉默了很久才回答她:“十三,我们是不一样的人。我无牵无挂,潇洒自如。我已经习惯了一个人,虽然在漆黑的午夜,也会为这种孤独感到稍稍的痛楚,但我从未想过要驻足。你不一样,你向往安稳的生活,我做不到。”
  十三近乎乞求地说:“我们试一试,好吗?”许先生回答她:“就这样吧,你好好过你的生活。”然后就决绝地挂断了电话。

3


  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十三陷入在痛苦里无法自拔。我以为他们就那样结束了,许先生继续过他流浪的生活,十三继续过她平静的生活,他们不会再有交集。
  但是,有一天我无意间在十三的桌子上,看到許先生从拉萨寄来的明信片,他说:“十三,我来西藏了,这里的太阳很刺眼。”我拿着明信片去质问十三:“为什么还要和他联系?”
  十三像犯了错的孩子一样,说:“我真的很喜欢他啊。我也想各自安好,再无联系,可是只要他一来找我,我就无处可逃。我知道我们不可能在一起,可是只要能和他有一点点的联系,我就什么都无所谓了。”
  十三和许先生纠缠不清的关系里,不停寻找希望的是十三,不断被伤害的也是十三,可是她还是愿意追着许先生跑。
  感情很多时候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和任何人无关,爱或者不爱都只能自行了断。伤口是别人给的耻辱,同时也是自己坚持的幻觉。
  我没再劝她,我想:等囤积够了失望,她也就不会再爱了吧。
  后来,十三对我说:“许先生去了西藏,现在在墨脱当志愿者。”许先生走的时候对十三说:“十三,记得给我写信,你知道的,我最喜欢看你写的信,每一个字都是跳动的精灵。”
  许先生去了西藏以后,给他写信成了十三想念他的唯一方式。一封又一封,蓝色的信纸都已经堆满了一个纸盒,可是十三没有寄出去一封。她说:“我知道,即使我把信全寄出去他也不会回来。”

4


  许先生去了那么久,寄来过两张明信片。一张说:“十三,我来西藏了,这里的太阳很刺眼。”另一张说:“十三,冬天来了,这里变得很冷,但可以看到银装素裹的雪山。你那里冷吗?我很想念你。”十三看到那句“我很想念你”又萌生了希望,决定去西藏找许先生,对所有人的劝告她都听不进去。
  她总是这样,一遇到许先生,明知道会失望,却还是愿意选择盲目。
  我问十三:“怕不怕这次的追逐依旧是一无所获?”她说:“我只要想到他在那里,就什么都不怕了。也许,他已经厌倦了漂泊和孤独,突然想要一个归属,我愿意陪着他。但如果他还想继续流浪,我也会继续等着他。”
  我们都无法预知十三的这趟西藏之行会不会把许先生带回来,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十三说:“在这样的年纪里,遇到一个能让我愿意为他翻山越岭的人,我会选择义无反顾。即使结局仍旧是花开两朵,天各一方,我还是愿意跨越人山人海去拥抱他。”
  十三拒绝我的陪同,一个人订了去西藏的火车票,她说她想为许先生最后勇敢一次,以后可能再也遇不到一个能让她翻山越岭去寻找的人了。
  后来,许先生发了条朋友圈说:“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我能得到最为真实的快乐,我在这里等你一起看一场雪,然后一起回家。以后换我为你翻山越岭。”
  (摘自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有限公司《一个人的小小酒馆》一书)(责编 落觞)
其他文献
一、从常态课与公开课对比中认识上好常态课的重要意义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方兴未艾,各种形式的公开课也应运而生,诸如示范课、观摩课、试验课、研究课,等等。这些公开课,除了少数教师作秀外,应该说大部分是优质课,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对新课标的施行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但是多数教师对公开课的感觉往往是:听课时激动,教学中难用,真如摆设的花瓶,好看而不中用。笔者认为,即使是精彩的
“90后”古风美食主播李子柒在海外走红了。这个四川女孩的微博粉丝超2100万,抖音粉丝超3000万,海外社交媒体上的全球粉丝超700万,视频作品经常收获上百万乃至上千万的浏览量。李子柒的视频为什么能受到全球网友的欢迎?她视频中所展现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新华社发表评论说:“今天,全世界都在向东看。在世人关注的目光中,李子柒的视频打开了一个精巧别致的窗口,和众多精彩纷呈的窗口一起,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多元
前不久,我到一家公司找他们的副总裁大江一起去参加活动。一见面,大江就问我有没有助理人选推荐给他一個。我记得大江是有助理的,就问他怎么了。  大江叹口气说:“你看,今天是工作日,现在已经9点半了,还没见她人影。我刚打电话跟她要我参加活动的资料,她来了一句‘正在吃早餐’就挂了……你说,我是老大还是她是老大?”  大江这番话,让我很意外。大江一直以包容宽厚著称,现在提出要换助理,应该是真的生气了。  接
朋友结婚,只有剑锋的妻子柳叶来晚了。她一面温声软语地向大家道歉,一面浅笑盈盈地拿出一对包装别致的水晶天鹅,送给新人做礼物。剑锋却半是说明半是埋怨地说:“本来说好我去单位接她,结果半路上告诉我有事出不来了,拖到现在——就这么一个差事,整天忙得兵荒马乱的,没辙!”  柳叶再次“抱歉抱歉”,解释公司里的突发情况……看到剑锋貌似还要来劲,有哥们儿站出来说话了:“找到柳葉这么好的老婆,没事偷着乐还来不及呢,
化学概念是有关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的本质属性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反映。正确的化学概念,既是化学知识的组成部分,又为获得更系统的化学知识奠定基础。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十分重视学科的基本概念教学,他认为,人类虽然能够识别众多事物的各个方面,但如果对遇到的每件事都做出独立的反映,人类很快就会被环境的复杂性弄得不知所措,因此,要确立范畴且形成概念。认知规律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
黛小姐去年6月结婚,婚后和老公一起出国,他读博,她也正申请学校。她和老公感情很好,日子过得很美满。  前几天,他无意中冤枉了她,她非常生气,老公哄了半天也没哄好。黛小姐火气越来越大,顺口飙了几句粗话。这是他们之间从来没有过的事,老公很生气,拍桌子和她吵起来。  老公余怒未消,踢了一下衣柜,没想到衣柜是铁皮的,很薄,一下子倒了,正好砸在她头上。黛小姐大哭,吓得老公连忙道歉,说自己不是故意的,就是想制
不少男人下班回家,就只有两个动作:吃和睡。不少女性朋友向我抱怨:  “为什么袜子脱了,不能放到洗衣篮里去?”“为什么饮料喝到剩一口,就是不愿意喝完?”“为什么吃完的零食包装要放在桌子上,而不是扔进垃圾桶?”  虽然我也是男人,但确实不能否认,很多男人回到家就是很懒惰。但是,我真的很想说,我们懒惰也是有原因的。上班这么累,回到家就是要放松一下嘛,要不然,日子多难过啊。  我知道,现在不少家庭是夫妻都
不在婆家找地位  我在结婚头几年,每次回婆家,老公和孩子才是重点,那时,我特别纳闷、不解,平时很爱自己、尊重自己的老公,回到婆家就像变了一个人,对父母唯命是从,和家人一起把我这个老婆当“外人”。  在融不进的婆家里,我根本找不到存在感,经常偷偷掉眼泪,而老公则一副无辜的样子,认为我是矫情、多疑。年复一年都是如此,以至后来,提起过年回婆家,我就很恐惧,不愿意回去。  直到有一天,一位婚姻幸福的前辈跟
距离让爱情更加热烈。她偷偷给他写信,且越来越炙热动人。她纯洁、勇敢的爱让他感动,他们通信越来越频繁。  他是哲学界巨擘,为了“五四运动”提倡的科学与民主,他在白色恐怖中以一支笔“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最终遭迫害。在他不幸的人生中,唯一幸运的是遇到她,那个为爱永葆热情的女子。吹醒了梦中的呢喃  1945年10月的一天,夏君璐打开位于重庆黄桷垭小镇的家门,迎接三姐归来。她的目光锁定在三姐身旁的男子身上
审视当下教师的生存和生活状态,就会发现教师的幸福正在逐步失落: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失落社会地位;在学校与社会的人际交往中失落自尊;在教育职业竞争中失落自信;在期待与责难的压力中失落健康。教师职业的非生产性,传统文化中义与利的对立观念,当下社会的多元价值冲突是教师幸福失落的主要原因。教师幸福的复归的基本思路是:重建基于正义的教育管理制度;强化基于敬业的职业道德。    追求幸福是教师作为人的终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