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号”,航空学子的毕业设计/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71152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一号”上,有一个叫作“天空罗盘”的零件

向往飞机的日子


  通体黑色的P-61“黑寡妇”夜间战斗机,是我常常驻足的另一件展品。据介绍,这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制造的战斗机仅有两架存世。能够亲眼见到它,让我觉得相当幸运。它硕大的机头上绘制着白色的蜘蛛网图案,在这个玻璃钢材质的雷达罩里,安装着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雷达系统,可以让飞机在漆黑的夜晚进行空中格斗。我喜欢站在它面前,想象着当年它夜空中猎杀的情景。
  后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物馆收藏了一架来自英国的“鹞”式垂直起落战斗机。在当时的我看来,让一架固定翼飞机能够无需跑道,像直升机一样起飞降落,又能以远远超过直升机的速度飞行,实在称得上是奇迹。它的机身里有一台特制的“飞马”发动机,这种发动机的4个喷气口都可以根据需要转动方向。当它们向下或者向下后方喷气的时候,飞机就可以垂直起飞,或者大幅压缩起飞滑跑的距离。在童年的我眼中,“鹞”式和它使用的“飞马”发动机,都是先进得难以想象的高科技装备。

认识“北京一号”


  展厅里,“北京一号”的机头正对着伊尔-14。它是架轻型客机,银灰色的机身上,有着醒目的红色涂装。当时我对它投去的唯一一瞥,是看一看说明牌上记载的性能数据。看到它连同飞行员在内只能运载10个人,而且最高时速刚刚超过300千米,我便彻底失去了兴趣。
  升入中学,繁忙的课业使我只能暂时和这座喜爱的博物馆告别。没想到,我再次走进它的大门,竟然是在15年之后,我作为负责科技史栏目的科技记者,走近这些熟悉的飞机,以寻找选题的线索。
  现在,当年露天停放的飞机都移进了新建的宽敞明亮的展厅。我第一次仔细观察“北京一号”,并开始对它刮目相看。这架下单翼布局的飞机装备了两台并不先进,结构也相对简单的活塞式发动机,以驱动同样简单的双叶螺旋桨。展厅里先进的电子触摸屏显示了更多的信息:这架飞机原本叫作“北航一号”,是1958年,在这座当时还被称为“北京航空学院”的校园里,师生们用100天时间手工制造的。作为新中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第一架民航客机,它被当时的北京市长彭真命名为“北京一号”,并在当年国庆节前夕顺利完成了首飞。
  “北京一号”的制造是一项值得称道的壮举。巧合的是,几年之后我离开记者岗位,成为专职的科普作者,写作和编辑若干关于科技史的图书,为了弄清负责编辑的一本书中的几个关于航空史细节,我需要查阅一些书籍和报纸,又一次意外地接触到了不少关于这架飞机的资料。当年故事的细节,也因此在我的眼前越发清晰。

重温“北京一号”诞生


  “北京一号”的计划,源自当年北京航空学院学生的毕业设计。今天工学或者农(林)学专业的大学生,提交的毕业设计往往是论文和设计图组成的生产执行方案;而在1957年的北京航空学院,校领导和教师们达成决议,采取教学与科研、生产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毕业设计这个学习环节,也就是动手设计和制造一架“真实而完整”,能够真正飞行的飞机。
通体黑色的P-61“黑寡妇”夜间战斗机
在德国某博物馆拍的飞马发动机可旋转喷口细节

  但对于研制什么机型,教师们又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方案是研制农用机,它只有一台发动机,结构更简单;另一种方案则是研制两台发动机的轻型客机,这虽然需要设计和制造更复杂的流线型机身,但两台发动机的布局会让飞机更安全,而且客机也比农用机更美观。最后,时任北京航空学院院长武光决定研制轻型客机,并在1958年2月,向周恩来总理汇报了这项自行研制飞机的计划。周总理当即表示支持,并且拨付经费用于这架飞机的研制。
  即使是像“北京一号”这样尽可能简化结构的轻型支线运输机,也是复杂得惊人的机器。而在1958年的中国,现代工业体系还未完全建成,因此很多飞机零部件和材料尚不能自主制造,完全依赖于进口。因此,参与飞机设计和制造的学生,进行了一系列消除技术空白的科研攻关。
  在“北京一号”上,有一个叫作“天空罗盘”的零件。现代飞机通常会使用罗盘来导航。但在地球上,有一些罗盘无法使用的区域。当飞机进入这些区域的时候,如果天气晴朗,飞行员可以通过观察太阳或星座的位置来导航;但如果恰逢阴雨天气,通过“天空罗盘”这种精密的偏光仪,观测天空中的偏振光,就成为一种备份的导航手段。以中国当时的化学工业水平,还不能生产天空罗盘所需的偏振片,甚至制造它的原料也只有极少量样品。
  于是,负责制作偏振片的学生设法要到这些原料,小心地调成面糊状,放在一块玻璃板上,再用夹板夹住两端进行拉伸,制作出有方向性的薄膜。而后,他们再拿来另一片玻璃,把薄膜夹在中间,再经过一些修剪和微调,就得到了一个偏振片的代用品。在建造“北京一号”的奋战中,像这样自主研究甚至“土法上马”解决技术难题的故事,可以说不胜枚举。
  即使以當时的标准来衡量,“北京一号”的性能也不算先进,但新中国毕竟勇敢地走出了自主研制客机的第一步。今天,世界竞争日趋激烈,面对尚未突破的技术短板,我们仍然需要这种敢于胜利的勇气。
  责任编辑:朴添勤
其他文献
我爸是个孤独又沉默的人,他总是一个人做着特立独行的事情。听我妈说,他二十几岁拿了大专文凭(在那个年代,已经算是很优秀了),工作也很有前途。可是没工作几年,他却突然申请去了基层,在离家很近的一个单位当了个值班员。除了上班,他还尝试各种事情,换煤气、送报纸、做小买卖、设计专利。  小时候,我家环境不太好,小而昏暗的客厅里杂乱放着爸爸的图纸、尺子、铅笔等各种工具。他还总是骑着吱呀吱呀的自行车到处转,和各
你也许不知道,“半导体”“电视机”“导弹”“超声波”“航天”“火箭推进机”“人造地球卫星”“原子反应堆”……这些词都来自俄语。  大一刚入校,王同学就被要求下载一款App,学校表示和毕业证书挂钩,四年必须在这个软件上修满120个学分。  我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档案和文献资料的梳理,整理出各个时期通过各种方式进入汉语的俄源外来词,并建立了俄源外来词语料库,希望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社会变迁对语言发展变化的
植物改变命运——鹅绒藤的故事  1993年2月底刚开学不久,药93届毕业生进教学点做毕业论文,给我分来了一个小伙子,名叫苟占平。他很精神,也很坦率,他说喜欢化学,但对中药什么都不懂,不知能不能做好(药学的学生一般都喜欢搞西药,对中药不太感兴趣,我自己开始也是这样)。我说没关系,只要肯学就行。  我给他安排了药圃植物资源的课题。他不仅将药圃的中药认了个遍,还把校园里的植物采来辨认,甚至到兰州周围的山
毕业的校园多了几分伤感的情绪,  离别的时刻对于每个毕业生来说都显得很沉重。  阔阔每次来上播音课都会跟我讲述班里的离愁别绪。她说,那天下午,她跟闺蜜刚进教室就听到同学们此起彼伏的哭声。被伤感的情绪感染,她俩也抱头痛哭起来。这时,教务处长推门进来,一脸严肃地说:“嚎什么?不知道学校领导都在隔壁办公室开会吗?”然后,他突然看到同学们脸上挂着的泪珠,话锋一转:“知道同学们要毕业了,想再见就回学校来嘛!
在2020中央美院研究生的“云”毕业展上,风景园林、城市设计和建筑学院的一些学生把目光聚焦北京,北京的老城、街道、地铁、郊区、村落都成了他们艺术设计的主角。这些作品让人们仿佛置身一个肆意畅想的北京城,仿佛看到了一个艺术气息越来越浓厚的北京。《NN合生博物汇—北京合生汇生活博物馆概念设计》  作者:宋美琳  研究方向:空间展示设计  指导教师:黄建成  城市中不同功能型空间之间的边界日益消融模糊、自
2019年中华龙舟大赛海南万宁站的比赛中,浙江大学龙舟队勇夺青少年男子组100米项目季军。在浙大龙舟队一众成员中,身材娇小的叶童未来引人注目。  叶童未来刚刚进入大学,她就很幸运地选上了学校的“热门”水上特色体育课程——皮划艇。当时又正值水上俱乐部秋季纳新,叶童未来就顺带着报了名,没想到顺利通过了选拔,成了水上俱乐部的一员  根据要求,水上俱乐部的新成员都要先学会劃龙舟,也就是要学习划桨。而桨手的
踏上通往二楼的楼梯,整个感觉开始变得不一样。说不出是哪里不一样,楼梯是普通的楼梯,楼梯间摆放的植被也没啥特别,只是墙上挂满了一幅幅照片,从爱森斯坦到普多夫金,从安东尼奥尼到费里尼,从希区柯克到马丁·斯科塞斯,从蔡楚生到谢飞,楼梯间、走道间满满的全是,没有华丽的装裱,只是放在一个普通的镜框中,却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气场,继而是涌入心中的一种满满四溢的冲动。这种冲动无法言说,只知道与电影有关。  图书馆给
6月28日,中国美术学院“共同生活”毕业展线上线下同步拉开序幕,展出了2020届毕业生2265人的3000余件毕业作品,以下是部分优秀作品。《木石有情》(中国画 190cm×586cm)  作者:王鹏(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尉晓榕  作者回忆,小时候放学总会在村里的榨油坊驻足很久,贪恋那浓烈的油香。画作还原了作者老家古老的手工榨油作坊里,血肉之躯随着号子声,将几百斤的撞锤砸向木楔子,
有效阅读刘雨薇,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  研究生一年级是课程最为集中的一年,也是打好基础的关键一年。通常来说,每门课程的任课教师都会布置与课程相关的阅读材料。作为“半路出家”的文学专业研究生,我还有大量的文学理论和作品需要补上。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最有效的阅读,就成了我在研究生学业开始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年级刚刚开学时,导师席云舒要求我们阅读《胡适留学日记》,
我所就读的专业去互联网大厂能够从事的工作均偏运营类,而技术性更强的产品经理岗位往往要求应聘者具备丰富的互联网实习经历。但是,本硕期间我均没有与互联网相关的实习,这在秋招的求职过程中也成为了我的一大劣势。在我的认知中,互联网行业或许更偏爱思维发散、有想法有创意的同学,而这恰恰也是我的短板。在国企央企中,适合我的工作多为党建、人力资源、品牌文化宣传等具有辅助性质的职能岗;而在大型外企、私企中,适合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