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热吃”并不可取

来源 :烹调知识·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che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来来,这菜刚刚烫熟,快趁热吃了……”餐桌上,这样的寒暄话很是常见。吃火锅时,把生料放进锅里,汤水滚开后,捞起来蘸料吃,“热气腾腾,实在是太爽了!”市民张先生是位“火锅达人”,特别喜欢“趁热吃”。
  不过连着吃了几天的火锅后,张先生发现喉咙出现不适,赶紧去医院就診。医生检查后告诉张先生,由于经常趁热吃东西,导致其食管黏膜被烫伤。医生特别指出,长期吃过热的食物,容易影响身心健康,严重的甚至还会导致胃病。
  A. 超六成市民习惯“趁热吃”
  其实,不只张先生喜欢“趁热吃”,笔者走访发现,“趁热吃”是不少市民饭桌上的传统。
  把热乎乎的菜放进嘴里,在寒冷的冬天里确实是一件很“爽”的事情。
  笔者随机采访了近20名市民,超过六成市民表示习惯“趁热吃”,其中11名市民说,除了在饭桌上喜欢招呼家人“趁热吃”,自己本身也喜欢 “趁热吃”。市民曾小姐说:“菜变冷了就没有那个热乎的味道了,吃着感觉没那么新鲜。”只有少数市民是将热菜放在味碟或是碗边,等凉得差不多了才吃。
  B. “趁热吃”对身体无益处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趁热吃”的观念在餐桌上流传了这么多年,其是否正确?营养专家表示,这种观念是错误的,过热的食物进入人体后,可能会烫伤食道黏膜,甚至会引起胃炎等一系列疾病。
  医学资料表明,人体的口腔和食道表面都覆盖着柔软的黏膜。正常情况下,口腔和食管的温度多在36.5℃~37.2℃之间,适宜的进食温度是不宜太低或太高的,最好是在10℃~40℃之间。口腔和食道能耐受的高温一般在50℃~60℃之间。接触到75℃左右的食物时,娇嫩的黏膜就会有轻度灼伤。比较常见的情况有,舌头等部位被烫伤,导致起泡。口腔偶尔起泡还会逐渐愈合,而且疼痛时间不是特别长,所以不少市民都没当回事。故此很多人都习惯“趁热吃”,其实,这种饮食方式对身体并没有益处。
  营养专家表示,过热的食物经口腔进入人体后,容易烫伤口腔黏膜及食管黏膜并出现炎症、糜烂等,甚至会引起食道炎。此外,“趁热吃”还会对食管及胃造成不良影响。
  C. 食物温度在37℃左右为宜
  看了上面的介绍,你是不是开始担心自己的口腔黏膜已被“轻度灼烧”?别担心,其实人体口腔的血液循环非常快,也非常丰富,受伤的组织会及时脱落、增生、修复,所以偶尔一点点的轻伤很快就会恢复。但是,对经常吃过热食物的人来说,由于长时间的“热”刺激,黏膜会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灼伤刺激,逐渐引发口腔溃疡、食管溃疡和食管炎等问题,患上食管肿瘤的风险就逐渐增多。所以饮食时要注意食物的温度,“趁热吃”只能作为餐桌上一种寒暄的方式,吃的时候还需掌控好食物的大概温度。
  其实,常吃过热或过凉的食物都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建议市民进食时应以不烫为准。食物温度一般在37℃左右,与人体体温相近,也不会对人体产生太大的刺激,这样口感既不会降低,也不会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吃热食物前不妨先“吹一吹”,感觉不太烫了再吃;太冷的食物也不宜“一口入肚”,解冻或是加热后再食用是个不错的选择。一些含油较多的食物,由于制作时油温较高,刚出锅的食物温度也较高,对口腔黏膜及食管黏膜等都会产生一些损伤,食用时要格外注意。
其他文献
很多家庭传统习俗中关于食物的说法代代相传,对人们的饮食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正面或负面的后果,它们究竟是真相还是谎言?  橙汁应该现榨现喝 这是真的。橙子和其他含有柠檬酸的食物一样,富含维生素C,这种强大的抗氧化物质在遇到空气和光线后容易氧化分解而流失。  烤面包片比鲜面包片热量低 这是谎言。面包在烘烤过程中会流失水分、脱水并且变得更轻,因此同样重量时,烤面包片的热量反而更多。 
人一到老年,腿脚往往易出毛病,若能注意保养,就可免于跨入步履蹒跚的行列.干洗腿用双手紧抱一侧大腿根,稍用力从大腿根向下按摩直至足踝,再从足踝往回按摩至大腿根.用同样的
期刊
寒冷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影响机体激素调节,促进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素的代谢分解加快,尤其是脂肪代谢分解加快;其次是影响机体的消化系统,使人提高食欲并消化吸收也较好;第三是影响机体的泌尿系统,排尿相应增多使钙、钾、钠等矿物质流失也增多;第四是寒气凝滞收引,易导致人体气机、血运不畅,而使许多的旧病复发或加重,特别是那些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如卒中、脑出血、心肌梗死等,不仅发病率明显